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汽车空气质量传感器自动化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4 23: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空气质量传感器自动化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汽车内部的空气质量状况需要使用空气质量传感器进行检测,以判断汽车内部空气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此,空气质量传感器对汽车而言非常重要。汽车空气质量传感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检测,以检测其生产质量是否合格,否则会影响在汽车内的使用,达不到需要的效果。对空气质量传感器进行检测主要是检测其对空气、一氧化碳、氨气、二氧化氮等气体的敏感度等,现有的检测一般是对生产的空气质量传感器一个个进行单独检测,检测效率低,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自动化高效检测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空气质量传感器自动化检测装置,同时对多个空气质量传感器进行检测,实现高效自动化检测。
4.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汽车空气质量传感器自动化检测装置,包括:
5.底座,其固定设置,所述底座内部设置气流通道,所述底座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上均设置有阀门,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连通所述气流通道的两端,所述底座上表面呈矩阵分布设置有多个向下凹陷的卡槽,其用于放置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所述卡槽为两级台阶结构并与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外形匹配,所述气流通道与每个卡槽均贯通;
6.密封组件,其对应每个所述卡槽均设置一个,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上环形挡板、中环形挡板、下环形挡板和辅助挡板,所述上环形挡板水平固定于所述卡槽的上表面且所述上环形挡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卡槽的上表面平齐,所述中环形挡板水平固定于所述卡槽的台阶面下方且所述中环形挡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卡槽台阶面平齐,所述下环形挡板水平固定于所述卡槽的下表面且所述下环形挡板的下底面与所述卡槽的下表面平齐,所述辅助挡板由四块基板围成水平切除顶角的四棱锥形结构,四块基板分别从所述卡槽的台阶面外侧向内侧向上倾斜固定设置,所述上环形挡板和所述辅助挡板内端在同一竖直面,所述中环形挡板和所述下环形挡板内端在同一竖直面,所述上环形挡板、辅助挡板、中环形挡板和下环形挡板的相邻挡板之间均固定设置有气囊且多个气囊之间均贯通,所述气囊通过外部的气泵连通实现充气和放气以将放置于所述卡槽中的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密封卡紧或松弛释放,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外侧与所述密封组件的外侧具有间隙;
7.支架,其为门型结构,所述支架的两个底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底座上表面两侧的中部,所述支架的中部固定有伸缩气缸,其伸缩杆竖直向下设置;
8.检测组件,其包括检测板和金属探针,所述检测板水平设置,所述伸缩气缸的伸缩
杆固定连接于所述检测板的中心位置,所述检测板的下底面垂直设置有多根金属探针,其与多个卡槽内的多个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一一对应,所述金属探针通过固定于检测板上的电线实现与外部的计算机电连接,实现检测数据传输并通过计算机内部的测试软件进行测试。
9.优选的是,所述气流通道包括两侧的主通道和多个支通道,两侧的主通道分别连通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多个支通道的两端均分别连通两侧的主通道,每个支通道将同一横向的多个卡槽连通,所述支通道向上贯通至所述卡槽的下端连通。
10.优选的是,密封组件的气囊均通过所述底座内部的连通管连接外部的气泵,靠近每个所述气囊的进口处的所述连通管上均设置有控制阀。
11.优选的是,同一纵向的多个气囊的连通管通过主管相互连通为一体,相邻的至少两个纵向的主管通过支管连通为一体,相互连通为一体的所有连通管、主管和支管通过外部的一个气泵控制进气和放气。
12.优选的是,多个气囊对称设置为两组,两组气囊分别通过外部的一个气泵控制。
13.优选的是,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上端凸出于所述卡槽外,所述汽车空气质量传感器自动化检测装置还包括密封检测组件,其包括:
14.密封圈,其密封套设于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外周;
15.密封框,其为中空的环形框架结构,所述密封框下底面具有磁性,所述上环形挡板上表面也具有磁性,所述密封框与所述上环形挡板的磁性相吸,所述密封框套设于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外且所述密封框的上表面内端恰好紧抵所述密封圈,所述密封框的下端与所述上环形挡板相吸,所述密封框的顶面具有竖直贯通至所述密封框中空结构内的贯通口,其为上大下小的阶梯型结构;
16.显示柱,其为透明的中空状,所述显示柱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密封框顶面并与所述密封框顶面的贯通口贯通,所述显示柱的内径与所述贯通口上部内径相同,所述贯通口上部内恰好放置有一个彩色的显示球,其将所述显示柱与所述贯通口密封且能沿所述显示柱上下自由移动。
17.优选的是,所述金属探针外部固定设置有水平的档杆,所述密封框顶面铰接设置有倒l形的限位板,所述检测板向下移动至所述档杆恰好接触所述限位板时,所述金属探针恰好与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触接。
18.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卡槽放置多个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实现一次同时检测多个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实现高效自动化检测。
20.2、本发明通过设置密封组件,一方面对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放置后进行紧抵固定,另一方面对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放置后下方进行密封,实现下方气体的接触检测。
21.3、本发明设置密封检测组件,一方面实现对密封性的检测,另一方面还能实现在更换不同检测气体时,对前一个检测气体排空。
22.4、本发明设置档杆和限位板,实现对金属探针下移距离的控制,保证金属探针在检测时不撞针,损坏金属探针。
23.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发明气流通道的平面示意图;
26.图3为本发明气囊连通的平面示意图;
27.图4为本发明卡槽处的结构放大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底座,2、气流通道,3、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4、上环形挡板,5、中环形挡板,6、下环形挡板,7、辅助挡板,8、气囊,9、支架,10、伸缩气缸,11、检测板,12、金属探针,13、主通道,14、支通道,15、连通管,16、控制阀,17、密封圈,18、密封框,19、显示柱,20、显示球,21、贯通口,22、档杆,23、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31.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2.如图1至4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空气质量传感器自动化检测装置,包括:
33.底座1,其固定设置,所述底座1内部设置气流通道2,所述底座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上均设置有阀门,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连通所述气流通道2的两端,所述底座1上表面呈矩阵分布设置有多个向下凹陷的卡槽,其用于放置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所述卡槽为两级台阶结构并与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外形匹配,所述气流通道2与每个卡槽均贯通;
34.密封组件,其对应每个所述卡槽均设置一个,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上环形挡板4、中环形挡板5、下环形挡板6和辅助挡板7,所述上环形挡板4水平固定于所述卡槽的上表面且所述上环形挡板4的上表面与所述卡槽的上表面平齐,所述中环形挡板5水平固定于所述卡槽的台阶面下方且所述中环形挡板5的上表面与所述卡槽台阶面平齐,所述下环形挡板6水平固定于所述卡槽的下表面且所述下环形挡板6的下底面与所述卡槽的下表面平齐,所述辅助挡板7由四块基板围成水平切除顶角的四棱锥形结构,四块基板分别从所述卡槽的台阶面外侧向内侧向上倾斜固定设置,所述上环形挡板4和所述辅助挡板7内端在同一竖直面,所述中环形挡板5和所述下环形挡板6内端在同一竖直面,所述上环形挡板4、辅助挡板7、中环形挡板5和下环形挡板6的相邻挡板之间均固定设置有气囊8且多个气囊8之间均贯通,所述气囊8通过外部的气泵连通实现充气和放气以将放置于所述卡槽中的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密封卡紧或松弛释放,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外侧与所述密封组件的外侧具有间隙;
35.支架9,其为门型结构,所述支架9的两个底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底座1上表面两侧的
中部,所述支架9的中部固定有伸缩气缸10,其伸缩杆竖直向下设置;
36.检测组件,其包括检测板11和金属探针12,所述检测板11水平设置,所述伸缩气缸10的伸缩杆固定连接于所述检测板11的中心位置,所述检测板11的下底面垂直设置有多根金属探针12,其与多个卡槽内的多个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一一对应,所述金属探针12通过固定于检测板11上的电线实现与外部的计算机电连接,实现检测数据传输并通过计算机内部的测试软件进行测试。
3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现有技术中通过将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直接卡合于卡槽中,实现密封卡紧,一方面可能对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造成一定的损坏,另一方面可能存在密封不严实的情况,因此本技术通过设置密封组件实现一方面密封,另一方面对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卡紧。上环形挡板4、中环形挡板5、下环形挡板6和辅助挡板7的设置一方面用于固定气囊8,另一方面实现对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下放至卡槽中的限位。在检测时,首先将多个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分别一一对应放置于卡槽中,然后通过外部的气泵对气囊8进行充气,气囊8充气后膨胀接触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将其卡紧同时实现密封,然后关闭出气管的阀门,打开进气管的阀门,通入待检测的气体,经过气流通道2流向卡槽中的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实现密封接触,然后通过伸缩气缸10向上伸,直至多个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对应的多根金属探针12触接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实现电接通,通过外部的计算机获取数据进行检测。
38.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所述气流通道2包括两侧的主通道13和多个支通道14,两侧的主通道13分别连通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多个支通道14的两端均分别连通两侧的主通道13,每个支通道14将同一横向的多个卡槽连通,所述支通道14向上贯通至所述卡槽的下端连通。气流通道2的设置能最大化减小底座1内部气流的流通路径。
39.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如图3所示,密封组件的气囊8均通过所述底座1内部的连通管15连接外部的气泵,靠近每个所述气囊8的进口处的所述连通管15上均设置有控制阀16。通过控制阀16实现进气和出气控制。
40.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同一纵向的多个气囊8的连通管15通过主管相互连通为一体,相邻的至少两个纵向的主管通过支管连通为一体,相互连通为一体的所有连通管15、主管和支管通过外部的一个气泵控制进气和放气。多个气囊8对称设置为两组,两组气囊8分别通过外部的一个气泵控制。通过一个或两个气泵控制所有的气囊8充气或放气,节省气泵设置的数量,有利于高效控制,同时还能实现同时控制。
41.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上端凸出于所述卡槽外,所述汽车空气质量传感器自动化检测装置还包括密封检测组件,其包括:
42.密封圈17,其密封套设于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的外周;
43.密封框18,其为中空的环形框架结构,所述密封框18下底面具有磁性,所述上环形挡板4上表面也具有磁性,所述密封框18与所述上环形挡板4的磁性相吸,所述密封框18套设于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外且所述密封框18的上表面内端恰好紧抵所述密封圈17,所述密封框18的下端与所述上环形挡板4相吸,所述密封框18的顶面具有竖直贯通至所述密封框18中空结构内的贯通口21,其为上大下小的阶梯型结构;
44.显示柱19,其为透明的中空状,所述显示柱19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密封框18顶面并与所述密封框18顶面的贯通口21贯通,所述显示柱19的内径与所述贯通口21上部内径相
同,所述贯通口21上部内恰好放置有一个彩色的显示球20,其将所述显示柱19与所述贯通口21密封且能沿所述显示柱19上下自由移动。
4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气囊8进行密封是否密封严实无法判断,气囊8如果充气太多实现紧密密封也可能会造成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的挤压损坏,因此通过设置密封检测组件实现密封性的检测。首先对气囊8进行一定程度的充气,此充气量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保证基本上能实现密封且不损坏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由于每个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放置位置,放置方式,气囊8的膨胀弹性大小多少都会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检测每个待测传感器位置是否都实现了密封。气囊8充气完成后,通过进气管通入待测气体,如果密封较好,显示柱19内的显示球20不会发生变动,如果密封性不好,则通入的待测气体向上泄露至密封框18内,由于密封框18上端与密封圈17紧抵实现密封,下端与上环形挡板4相吸实现固定,因此密封框18内为密封空间,泄露的气体充入至密封框18内,必然会推动密封于贯通口21处的显示球20向上移动至显示柱19内,显示柱19为透明状,例如设置为玻璃柱,显示球20为彩色,通过观察显示球20是否移动,即可判断是否密封好,将不漏气的气囊8对应的控制阀16关闭,漏气的气囊8的控制阀16卡打开,通过气泵对漏气的气囊8进行再次充气,实现再次密封,还是通过观察显示球20的移动来判断充气后是否密封完全。
46.另外,在密封框18上设置开关阀,当需要更换检测气体时,而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保持不动,此时只需要释放气囊8中的气体,打开密封框18上的开关阀,通过进气管通入更换的气体,气体经过气囊8与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之间的间隙进入密封框18内,并将密封框18内的原检测气体排出,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开关阀,进行上述的检测过程。
47.当检测完成后,金属探针12上移,关闭进气管,打开出气管,气体释放,然后向上拔下密封框18和密封圈17,释放气囊8中的气体,轻轻拿出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即可。
48.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探针12外部固定设置有水平的档杆22,所述密封框18顶面铰接设置有倒l形的限位板23,所述检测板11向下移动至所述档杆22恰好接触所述限位板23时,所述金属探针12恰好与待测空气质量传感器3触接。只需要一根金属探针12外部设置档杆22即可。
49.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