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滤芯的制作方法

2021-12-12 22:4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分离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滤芯。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滤芯通常以活性炭、pp材质、陶瓷体、海绵或者碎石等固体材料作为滤芯主体,但是正常情况下滤芯使用一段时间后,滤芯容易堵塞,且堵塞后不易反冲清洗,因此只能更换滤芯,但是更换后滤芯只能作为固废处理,不利于二次回收和利用,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滤芯,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滤芯便于反冲清洗,延长使用寿命,且无需更换整根滤芯,成本低。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滤芯,包括主管,所述主管内沿轴向具有中心通道,且所述中心通道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主管的管壁上设置有侧向通道,所述侧向通道能够连通所述主管的内部和外部;滤纸,所述滤纸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滤纸沿所述主管的轴向紧密套设于所述主管的外壁面上;工作状态下,待过滤流体经过所述滤纸后能够通过所述侧向通道进入所述中心通道内,并从所述开口端流出;反冲状态下,高压流体能够通过所述开口端进入所述中心通道内,并通过所述侧向通道冲洗所述滤纸。
6.优选地,所述主管包括同轴的第一过滤段和第二过滤段,所述第一过滤段的一端为所述开口端,所述第一过滤段背离所述开口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滤段的一端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过滤段的另一端为所述封闭端;所述侧向通道包括第一侧向通道和第二侧向通道;所述第一过滤段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贯穿孔以形成所述第一侧向通道,所述第二过滤段的管壁上设置有轴向延伸的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二侧向通道;所述中心通道包括轴向连通的第一中心通道和第二中心通道,所述第一过滤段具有所述第一中心通道,所述第二过滤段具有所述第二中心通道;所述第二过滤段包括弹性部件、两个相对的固定圆弧片和两个相对的滑动圆弧片,所述固定圆弧片和所述滑动圆弧片沿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并围成所述第二中心通道,且相邻的一个所述固定圆弧片和一个所述滑动圆弧片的侧端之间形成有所述间隙,所述弹性部件沿轴向设置于所述第二中心通道内;每个所述固定圆弧片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过滤段背离所述开口端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与每个所述固定圆弧片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与每个所述滑动圆弧片背离所述封闭端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反冲状态下,高压流体能够推动所述两个所述滑动圆弧片通过所述弹簧相对于所述固定圆弧片滑动并压缩所述弹性部件。
7.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弹簧和两个第二连接环;每个所述固定圆弧片背离所述开口端的一端内壁面均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壁面固定连接,每个所述滑动圆弧片背离所述封闭端的一端内壁面均与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壁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环之间,且所述弹簧的两端均始终与所述第二连接环保持接触状
态。
8.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段还包括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中心通道内背离所述开口端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过滤段的背离所述开口端的一端管壁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缺口以漏出所述第一连接环,每个所述固定圆弧片的一端分别嵌入一个所述缺口内,且嵌入所述缺口内的所述固定圆弧片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外壁面固定连接。
9.优选地,工作状态下,所述弹簧处于预压缩状态,以使与所述滑动圆弧片固定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环紧贴于所述第一连接环。
10.优选地,所述开口端固定设置有滤芯连接头。
11.优选地,所述封闭端固定设置有螺纹封头。
12.优选地,所述主管采用金属材质。
13.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滤芯,滤芯在工作状态下,待过滤液体经过滤纸过滤后,净液通过主管上的侧向通道进入中心通道内,并通过开口端流入后续的净液收集装置中;当滤芯使用一段时间后,滤纸可能会由于存留滤渣而发生阻塞,影响过滤效果,可通过高压流体如压缩空气对滤芯进行反冲,由于主管的一端为封闭端,压缩空气通过开口端进入中心通道后,只能通过侧向通道逸出,压缩空气从侧向通道逸出的过程中,能够一定程度上将滤纸上的滤渣吹走,从而使滤芯能够继续工作,可以延长滤芯的使用寿命;此外当滤芯丧失过滤功能后,只需更换滤纸即可,主管可重复回收利用,节省更换成本。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实施例一提供的滤芯工作状态下液体流向示意图;
17.图2为实施例一提供的滤芯反冲状态下高压流体的流向示意图;
18.图3为实施例一提供的主管在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图3中a

a向的截面图;
20.图5实施例一提供的主管在反冲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图5中b

b向的截面图;
22.图7为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过滤段的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实施例一提供的滤芯工作状态下的轴测透视图;
24.图9为实施例一提供的滤芯反冲状态下的轴测示意图。
25.图标:1

滤芯;11

主管;111

第一过滤段;1111

第一连接环;1112

缺口; 112

第二过滤段;1121

弹簧;1122

固定圆弧片;1123

滑动圆弧片;1124

第二连接环;12

中心通道;121

第一中心通道;122

第二中心通道;13

开口端; 131

滤芯连接头;14

封闭端;141

螺纹封头;15

侧向通道;151

第一侧向通道;1511

贯穿孔;152

第二侧向通道;1521

间隙;16

滤纸。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滤芯,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滤芯便于反冲清洗,延长使用寿命,且无需更换整根滤芯,成本低。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9.实施例一
30.请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滤芯1,包括:主管11和滤纸16,主管11内沿轴向具有中心通道12,且中心通道12的一端为开口端13,另一端为封闭端14,主管11的管壁上设置有侧向通道15,侧向通道15能够连通主管11的内部和外部;其中滤纸16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滤纸16沿主管 11的轴向紧密套设于主管11的外壁面上;工作状态下,待过滤流体经过滤纸 16后能够通过侧向通道15进入中心通道12内,并从开口端13流出;反冲状态下,高压流体能够通过开口端13进入中心通道12内,并通过侧向通道15 冲洗滤纸16。
31.具体地,滤芯1在工作状态下,待过滤液体经过滤纸16过滤后,净液通过主管11上的侧向通道15进入中心通道12内,并通过开口端13流入后续的净液收集装置中;当滤芯1使用一段时间后,滤纸16可能会由于存留滤渣而发生阻塞,影响过滤效果,可通过高压流体如压缩空气对滤芯1进行反冲,由于主管的一端为封闭端14,压缩空气通过开口端13进入中心通道12后,只能通过侧向通道15逸出,压缩空气从侧向通道15逸出的过程中,能够一定程度上将滤纸16上的滤渣吹走,从而使滤芯1能够继续工作,可以延长滤芯1 的使用寿命;此外当滤芯1丧失过滤功能后,只需更换滤纸16即可,主管11 可重复回收利用,节省更换成本。
32.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请参见图3至图9,主管11包括同轴的第一过滤段111和第二过滤段112,第一过滤段111的一端为开口端13,第一过滤段111背离开口端13的一端与第二过滤段112的一端连接并连通,第二过滤段112的另一端为封闭端14;侧向通道15包括第一侧向通道151和第二侧向通道152;第一过滤段111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贯穿孔1511以形成第一侧向通道151,第二过滤段112的管壁上设置有轴向延伸的间隙1521以形成第二侧向通道152;中心通道12包括轴向连通的第一中心通道121和第二中心通道122,第一过滤段111具有第一中心通道121,第二过滤段112具有第二中心通道122;具体地,第一过滤段111和第二过滤段112的外周面上均紧密套设有滤纸16,待过滤液体经过滤纸16后能够分别通过第一过滤段111 和第二过滤段112上的第一侧向通道151和第二侧向通道152进入第一中心通道121和第二中心通道122内,并通过开口端13流出。
33.进一步地,请参见图2、图4、图6和图9,第二过滤段112包括弹性部件、两个相对的固定圆弧片1122和两个相对的滑动圆弧片1123,固定圆弧片 1122和滑动圆弧片1123沿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并围成第二中心通道122,且相邻的固定圆弧片1122和滑动圆弧片1123的侧端之间形成有间隙1521,弹性部件沿轴向设置于第二中心通道122内;每个固定圆弧片1122的一端均与第一过滤段111背离开口端13的一端固定连接,弹性部件的一端与每个固定圆弧片1122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弹性部件的另一端与每个滑动圆弧片1123背离封闭端
14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反冲状态下,高压流体能够推动两个滑动圆弧片1123通过弹性部件相对于固定圆弧片1122滑动并压缩弹性部件;具体地,反冲状态下,高压流体从开口端13依次进入第一中心通道121和第二中心通道122内,并通过第一侧向通道151和第二侧向通道152对滤纸16进行反冲以去除滤纸16上的滤渣,如果反冲过程中,滤纸16对高压流体通过侧向通道 15存在较大阻力时,高压流体在中心通道12内的压力也会变大,高压流体会推挤第二过滤段112的封闭端14,使两个滑动圆弧片1123在弹性部件的支撑下相对于固定圆弧片1122做远离第一过滤段111方向的滑动,使滤芯1整体长度变长,由于固定圆弧片1122不发生滑动,则滑动圆弧片1123与第一过滤段111之间产生开口,起到释放压力的作用,同时滑动圆弧片1123能够带动滤纸16发生移动,使滤纸16轴向分散,进一步便于吹走滤纸16上的滤渣;同时,当反冲结束后,弹性部件会回弹带动滑动圆弧片1123回位。
34.进一步地,每个固定圆弧片1122和每个滑动圆弧片1123对应的弧度角应小于90
°
,具体可设置为85
°
左右,从而使相邻的固定圆弧片1122和滑动圆弧片1123侧端之间能够形成有轴向延伸的间隙1521.
35.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请参见图4、图6和图8,弹性部件包括弹簧1121和两个第二连接环1124;每个固定圆弧片1122背离开口端13的一端内壁面均与一个第二连接环1124的外壁面固定连接,每个滑动圆弧片1123背离封闭端14的一端内壁面均与另一个第二连接环1124的外壁面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二连接环1124与滑动圆弧片1123和固定圆弧片1122之间焊接;弹簧1121设置于两个第二连接环1124之间,并且弹簧1121的两端均始终于对应的一个第二连接环1124保持接触状态;通过设置两个第二连接环1124和设置在两个第二连接环1124之间的弹簧1121,在滑动圆弧片1123 的滑动过程中,两个第二连接环1124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且在滑动圆弧片 1123的滑动过程中,与滑动圆弧片1123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环1124能够在第二中心通道122内产生沿靠近或者远离另一个与固定圆弧片1122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环1124方向的运动,从而使弹簧1121能够在两个第二连接环1124 之间稳定伸缩。
36.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请参见图7

图9,第一过滤段111 还包括第一连接环1111,第一连接环1111固定设置于第一中心通道121内背离开口端13的一端,且第一过滤段111的背离开口端13的一端管壁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缺口1112以漏出第一连接环1111,每个固定圆弧片1122的一端分别嵌入一个缺口1112内,且嵌入缺口1112内的固定圆弧片1122的内壁面与第一连接环1111的外壁面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环1111与固定圆弧片 1122和第一过滤段11的内壁焊接;如此设置,使第一过滤段111和第二过滤段112的连接处的周壁平滑,可以使主管11整体外径尺寸相同,便于安装滤纸16以及便于滤芯1的使用。
37.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工作状态下,弹簧1121处于预压缩状态,弹簧1121自身的回弹力会以使自身两端始终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环 1124维持接触状态,并使与滑动圆弧片1122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环1124紧贴于第一连接环1111;工作状态下,弹簧1121可以维持滑动圆弧片1123初始位置的稳定性,反冲状态结束后,弹簧1121会发生回弹并带动滑动圆弧片1123 相对于固定圆弧片1122发生滑动从而回到初始位置,使与滑动圆弧片1123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环1124重新紧贴于第一连接环1111。
38.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请参见图1,开口端13固定设置有滤芯连接
头131,滤芯连接头131焊接于开口端13;滤芯连接头131用于连接其他设备,净液能够从滤芯连接有131流出,高压流体也能够从滤芯连接头 131进入,且滤芯连接头131的周壁上设置有凸环,凸环能够起到压紧滤纸16 并限制滤纸16移动的作用。
39.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请参见图1和图2,封闭端14固定设置有螺纹封头141,具体地,螺纹封头141外周面与滑动圆弧片1123的内壁面焊接;在滤芯1的工作状态下和反冲状态下,螺纹封头141应连接有其他螺纹件,以封闭螺纹封头141的中心孔,进一步地,螺纹件上可同样设置有凸环,螺纹件和滤芯连接头131上的凸环配合起到压紧滤纸16并限制滤纸16 从主管11上掉落的作用。
40.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主管采用金属材质,使主管11具有足够的使用寿命。
41.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