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无意识病人肢体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5:0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无意识病人肢体康复装置。


背景技术:

2.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脑卒中患者数量急剧增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都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肢体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只要得到及时救治,并在病情稳定后,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大多是还是能够避免残疾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预防上肢和下肢痉挛,提高肌力,改善关节活动。
3.cn210904837u公开了一种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器,包括架体、第一康复机构和第二康复机构,架体包括两个竖直方向的立杆、以及两个立杆之间的横杆;横杆的一侧上设有定滑轮固定孔,定滑轮固定孔内设有定滑轮;横杆的两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康复机构和第二康复机构。本实用新型的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器结构简单,器械可移动,使用方便,可以方便卧床患者使用,且具有第一康复机构和第二康复机构,能够同时进行上肢训练和腿部关节训练,可以有效预防上肢收缩肌肉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改善肌力及关节活动范围。
4.cn212118929u一种脑卒中患者用肢体康复器械,涉及康复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滑动连接有锻炼结构,所述底板远离锻炼结构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远离底板的一端设置有坐垫结构,所述坐垫结构包括螺纹杆,所述连接管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坐板。本实用新型,通过一号弹簧的回弹力,进行抵消压力,使得病人靠在软垫上不会觉得太过于柔软和坚硬,有效的保护了病人的脊椎和腰部,缓解了其腰部和脊椎长时间坐着而带来的酸疼,同时设置按摩凸粒,可进一步进行缓冲酸疼,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使得坐板可以移动,从而达到可以适应不同人群的效果。
5.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肢体康复装置往往需要借助于脑卒中患者自身或者其他辅助器械的力量来一同完成训练任务,但是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力量微弱,因此需要患者或他人主动操作的康复装置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是很差的,这不仅造成了脑卒中患者的不适,同样对于其他监护人员来说,这也将增加其工作强度,耗费其大量的时间精力。因此,现有技术仍然有需要改进的至少一个或几个方面。
6.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实用新型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实用新型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实用新型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无意识病
人肢体康复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无意识病人肢体康复装置,至少包括:底座,其能够放置于地面,并用于承载及安装康复组件。
9.优选地,底座的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复健机构和第二复健机构,其中,第一复健机构至少包括用于盛放患者足部的第二支撑板,其中,第二支撑板是沿第一复健机构内的滑动轨道的轴向移动的,以使得患者下肢能够跟随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而作步进式运动;和第二复健机构至少包括用于患者手部抓握的第一握杆和第二握杆,其中,第一握杆和第二握杆能够按照离心转动的方式带动患者上肢作伸缩运动。
10.优选地,滑动轨道具有沿其轴向设置的用于第二支撑板移动的滑动槽道,至少一个旋转滑杆按照驱动第二支撑板沿其轴向运动的方式设置于滑动槽道内,并且第二支撑板通过套设于旋转滑杆周向外侧的连接板连接于旋转滑杆。
11.优选地,底座远离于地面一侧的局部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内设置有驱动电机,并且驱动电机按照驱动旋转滑杆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旋转滑杆,以使得旋转滑杆能够基于电机驱动带动与其相连的第二支撑板移动。
12.优选地,位于底座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间设置有第二连接部,伸缩杆按照能够调节第二复健机构高度的方式连接于第二连接部沿其轴向的一端。
13.优选地,伸缩杆沿其轴向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转接的平台,平台远离于底座的一侧设置有功能部,且平台的平行于底座的一侧连接至第二复健机构。
14.优选地,第二复健机构至少还包括圆盘,其中,第一握杆和第二握杆能够按照绕圆盘的中轴线转动的方式连接至圆盘的轴向两侧,并且第一握杆和第二握杆位于圆盘内的端部与平台内的驱动电机相连。
15.优选地,底座远离于地面一侧的局部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个能够用于调节高度的支撑杆,支撑杆按照沿底座轴向运动的方式安装于设置于底座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处的滑槽内。
16.优选地,支撑杆至少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其中,第一支撑杆按照沿第二支撑杆轴向移动的方式活动连接于第二支撑杆。
17.优选地,至少一个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其中,第一支撑板按照绕第一支撑杆与其连接部位的轴线转动的方式活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杆。
18.优选地,第一支撑杆靠近于第一支撑板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杆,且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撑板的侧壁面,以使得第一支撑板能够基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活动连接,按照平行和/或垂直于底座的方式设置于至少一个支撑杆之间。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
20.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操作方法简易。
21.2、本实用新型可使脑卒中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被动跟随装置进行运动,因此不需要脑卒中患者自身或其他额外器械的辅助力量,从而提升了脑卒中患者的使用舒适度,以及改善治疗效果,同时减轻了医护人员或其家人的负担。
22.3、本实用新型可结合不同患者的康复治疗需求,有选择地对患者的上、下肢作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从而提升对患者的康复训练效率及效果。
23.4、本实用新型能够基于患者的治疗需求和个人体态特征适应性地调节康复装置的支撑结构,以提升不同患者的使用舒适度,并同时配合康复机构改善或提升对患者的训练效果。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侧视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俯视图。
26.附图标记列表
27.10:底座
ꢀꢀꢀꢀꢀꢀꢀꢀꢀꢀꢀꢀꢀꢀꢀ
10a:第一端部
ꢀꢀꢀꢀꢀꢀꢀꢀꢀꢀ
10b:第二端部
28.101:滑槽
ꢀꢀꢀꢀꢀꢀꢀꢀꢀꢀꢀꢀꢀꢀ
11:支撑杆
ꢀꢀꢀꢀꢀꢀꢀꢀꢀꢀꢀꢀꢀ
11a:第一支撑杆
29.11b:第二支撑杆
ꢀꢀꢀꢀꢀꢀꢀꢀ
12:连杆
ꢀꢀꢀꢀꢀꢀꢀꢀꢀꢀꢀꢀꢀꢀꢀ
12a:第一连杆
30.12b:第二连杆
ꢀꢀꢀꢀꢀꢀꢀꢀꢀꢀ
13:第一支撑板
ꢀꢀꢀꢀꢀꢀꢀꢀꢀ
14a:第一连接部
31.14b:第二连接部
ꢀꢀꢀꢀꢀꢀꢀꢀ
15:伸缩杆
ꢀꢀꢀꢀꢀꢀꢀꢀꢀꢀꢀꢀꢀ
16:平台
32.20:功能部
ꢀꢀꢀꢀꢀꢀꢀꢀꢀꢀꢀꢀꢀ
30:第一复健机构
ꢀꢀꢀꢀꢀꢀꢀ
301:滑动轨道
33.301a:第一滑道
ꢀꢀꢀꢀꢀꢀꢀꢀꢀ
301b:第二滑道
ꢀꢀꢀꢀꢀꢀꢀꢀꢀ
302:滑动槽道
34.303:旋转滑杆
ꢀꢀꢀꢀꢀꢀꢀꢀꢀꢀ
304:连接板
ꢀꢀꢀꢀꢀꢀꢀꢀꢀꢀꢀꢀ
305:第二支撑板
35.306:带体
ꢀꢀꢀꢀꢀꢀꢀꢀꢀꢀꢀꢀꢀꢀ
40:第二复健机构
ꢀꢀꢀꢀꢀꢀꢀ
401:圆盘
36.402a:第一握杆
ꢀꢀꢀꢀꢀꢀꢀꢀꢀ
402b:第二握杆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附图1

2进行详细说明。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理解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无意识病人肢体康复装置,可以包括以下部件之一:底座10,其大致呈矩形平台状;在沿底座10竖直方向上的远离于地面一侧分别设置有用于患者下肢训练的第一复健机构30,和用于患者上肢训练的第二复健机构40。
41.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底座10远离地面一侧的大致位于其两侧的第一端部10a及第二端部10b处分别开设有一滑槽101。进一步地,滑槽101内安装有沿垂直于地面方向设置的大致呈柱形的支撑杆11。
42.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支撑杆11包括第一支撑杆11a和第二支撑杆11b。第一支撑杆11a和第二支撑杆11b间活动连接,可采用诸如管中杆的形式。优选地,第一支撑杆11a和第二支撑杆11b外侧面均间隙设置有多个相匹配的安装孔,可通过螺栓等部件将其连接并固定,同时基于不同安装孔的点位以调整第一支撑杆11a和第二支撑杆11b连接形成的支撑杆11的整体高度。
43.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滑槽101内设置有具有多个限位凹槽的大致呈螺纹状的槽道,并且在底座10侧面对应于滑槽101位置处设置有多个安装孔位。第二支撑杆11b的位于滑槽101内的端部具有与底座10侧面形状匹配的安装孔。在基于滑槽101内的螺纹槽道结构调整支撑杆11在沿底座10水平方向上的固定点位的同时,可利用螺栓等部件将支撑杆11固定于滑槽101内。
44.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位于底座10表面的至少两个支撑杆11之间设置有一大致呈u型板状的第一支撑板13。第一支撑板13与位于其两侧的支撑杆11通过诸如连杆12一类的连接结构相连。进一步地,在第一支撑杆11a的靠近于第一支撑板13一侧大致中段位置处设置有一连接轴,并通过连接轴转动连接有一垂直于连接轴设置的第一连杆12a。第一连杆12a的另一端与同其平行设置的第二连杆12b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2b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13两端的内侧壁面转动连接。此外,位于第一支撑板13两侧的大致靠近后侧面位置处设置有一连接转轴,通过该转轴第一支撑板13可分别与位于其两侧第一支撑杆11a转动连接。
45.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第一连杆12a和第二连杆12b之间处于平行但不重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13是按照平行于底座10或垂直于支撑杆11的方式设置的。此时,呈水平态的第一支撑板13可作为患者康复训练时的座椅。另一方面,而当第一连杆12a和第二连杆12b之间处于平行且重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13是按照垂直于底座10或平行于支撑杆11的方式设置的。此时,呈竖直态的第一支撑板13可作为患者康复训练时的靠背。
46.优选地,在通过连杆12一类的连接结构提供患者不同种类的训练姿势的同时,可同时基于滑槽101以及第一支撑杆11a和第二支撑杆11b间的活动连接结构以同时从多个方面适应性地调整患者的训练姿势。例如,基于患者的康复训练需求,通过调整第一支撑板13的摆放位置以提供相应的坐姿或站姿模式;或通过调整第一支撑杆11a和第二支撑杆11b间的连接长度,以适应患者的个人体态及训练姿态的多样性;或通过调整支撑杆11在滑槽101内的固定点位来改变支撑杆11的安装位置,以配合支撑杆11的长度变化和第一支撑板13的设置方向的变化,从而适应性地配合患者的个人体态、训练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变化。
47.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底座10表面大致靠近于第一端部10a和第二端部10b位置处均设置有第一复健机构30,第一复健机构30可以包括以下部件之一:滑动轨道301、滑动槽道302、旋转滑杆303、连接板304、第二支撑板305以及带体306。
48.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底座10沿竖直方向上的远离地面的一侧,并且靠近于第一端部10a或第二端部10b位置处设置有滑动轨道301。具体地,滑动轨道301包括位于第一端部10a附近的第一滑道301a,和位于第二端部10b附近的第二滑道301b。
49.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沿第一滑道301a和第二滑道301b的轴向设置有一向轨道内部凹陷的滑动槽道302。滑动槽道302内安装有一大致呈螺纹杆形式的旋转滑杆303。旋转滑杆303按照平行于滑动槽道302的方式设置。
50.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滑动轨道301沿其轴向的一端连接于一大致呈矩形空腔结构的第一连接部14a。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4a内部安装有一可双向转动的驱动电机,并且驱动电机的一端连接于旋转滑杆303。旋转滑杆303的周向外侧套设有一内部含有螺纹孔的连接板304。
51.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连接板304的沿竖直方向的一侧连接有第二支撑板305。第二支撑板305的远离于连接板304的一侧设置有能用于盛放患者足部的凹槽。第二支撑板305的两侧还连接有能够按照大致沿垂直于患者足部方向设置的带体306。当患者将足部放置于第二支撑板305表面时,通过带体306以将患者足部进一步固定。优选地,带体306可采用魔术粘扣结构,以方便调节紧固力度,同时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足部完全无法活动,以提高患者使用时的舒适度。
52.优选地,通过驱动电机可控制旋转滑杆303沿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转动的速率,从而能够控制与旋转滑杆303相连的连接板304以及第二支撑板305的在沿滑动轨道301轴线上的运动方向及速率,以使得在将患者的左、右足部固定至第二支撑板305上时,患者足部能够跟随第二支撑板305的运动而被动地进行步进式的运动训练。
53.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分别与第一滑道301a和第二滑道301b连接的两个第一连接部14a之间设置和/或连接有一沿垂直于底座10方向设置的大致为板状体结构的第二连接部14b。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14b的远离于底座10的一端连接有一大致呈倾斜态设置的伸缩杆15。优选地,伸缩杆15与第二连接部14b间的连接方式可采用管中杆的形式,故可通过调节伸缩杆15在第二连接部14b内的位置以改变第二复健机构40的在垂直于底座10方向上的高度。伸缩杆15的另一端连接至一用于转接的平台16。
54.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平台16沿竖直方向上的远离于底座10的一侧连接有功能部20。具体地,功能部20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屏、操作按键等部件。
55.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平台16的沿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于支撑杆11的一侧连接第二复健机构40。具体地,第二复健机构40可以包括以下部件之一:圆盘401、第一握杆402a以及第二握杆402b。平台16沿水平方向的一侧连接至圆盘401。进一步地,在沿圆盘401轴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握杆402a和第二握杆402b,其中,第一握杆402a用于患者左手抓握,第二握杆402b用于患者右手抓握。优选地,平台16内同样是设置有驱动电机的,第一握杆402a和第二握杆402b的位于圆盘401内的端部与平台16内的驱动电机相连,以使得在患者的左、右手分别握持于第一握杆402a和第二握杆402b的状态下,驱动电机能够控制第一握杆402a和第二握杆402b以与圆盘401相连部位的连接轴线为转轴作交替转动,从而使得患者的上肢能够被动地跟随第一握杆402a和第二握杆402b的转动而进行拉伸或收缩的康复训练。
56.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功能部20可控制位于第一连接部14a和位于平台16内的驱动电机的启停,进而可控制患者的实际训练模式,例如,只针对患者下肢或上肢做单一训练,或做同步训练。另一方面,通过功能部20调节驱动电机的运行方式,进而可调整患者下肢的基于第一复健机构30的运动方式,以及患者上肢的基于第二复健机构30的运动方式,例如,可改变患者手部跟随第一握杆402a和第二握杆402b转动时的转动方向,进而决定了患者的左、右上肢分别跟随握杆转动时的不同拉伸状态。此外,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治疗需求,可通过功能部20设定患者基于第一复健机构30和/或第二复健机构40做康复训练时
的训练时间及复健机构的运动速度等。
57.为了便于理解,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无意识病人肢体康复装置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进行论述。
58.在使用根据本技术所提供的康复装置时,首先将本实用新型的康复装置放置于合适的场地。根据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辅助患者分别将其下肢固定或放置于第一复健机构30中的第二支撑板305上,和使其上肢放置于第二复健机构40中的握杆402a和402b上。其次,基于患者的康复需求并结合患者的个人体态,通过调节支撑杆11的固定点位、杆体高度以及第一支撑板13的摆放方式等,来适应性提供于患者最佳的训练姿态,以使得患者能够以站立或静坐的方式进行训练,在基于不同的姿态的基础上,提高其舒适度从而改善康复治疗的效率及效果。此外,通过功能部20设定好患者的训练模式,并预设相关的训练参数,例如时间、速度等,并基于患者的康复需求有选择地择一或同时启动相应的复健机构,以分别或同时对患者的上、下肢进行康复训练。
59.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