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应用于高浓有毒有机废水厌氧处置装置的布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01:1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厌氧处置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应用于工农业废水厌氧处置装置的布水系统。


背景技术:

2.厌氧处理为高浓度有毒有机废水的常用处理工段之一。高浓有毒有机废水具有生物毒性大、难降解等特性。高浓有毒有机废水由于其自身毒性较大,且厌氧反应器进水水质变化大,因此,进水对厌氧反应器冲击较大。厌氧处理装置布水系统为厌氧反应器运行成功的关键所在,但该类废水厌氧处理工段设计进水负荷一般较低(小于2kg/m3/d),厌氧停留时间较长,因此,该类废水厌氧处理装置一般比较高大,底部布水面积也比较大。为保证反应器内泥水混合效果,此类废水厌氧处理装置布水系统会分区分组布水,但多数反应装置仍会存在布水不均,且底部布水孔眼容易堵塞,最终出现厌氧处理装置内泥水混合较差从而导致处理效果下降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应用于高浓有毒有机废水厌氧处置装置的布水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高浓有毒有机废水厌氧处置装置的布水系统,其中厌氧装置的出水一部分自流至下一级继续处理,另一部分回流至调节池,回流水和进水在调节池内混合后,再一起提升至厌氧装置布水系统,此种回流方式可进一步降低了进厌氧系统的进水浓度,减少了进水对厌氧系统的冲击,系统更稳定,使厌氧处理装置稳定性和适应性更强。另出水回流相对常规的厌氧装置体内回流相比可有效避免回流水带气导致的厌氧回流泵出现汽蚀现象。
4.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高浓有毒有机废水厌氧处置装置的布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出水回流管、调节池、进水管、进水主管、进水分管、进水支管、进水分支管、布水主管和布水环管,所述厌氧出水回流管的一端连接在厌氧装置的出水渠的底部,所述厌氧出水回流管的另一端以及进水管的一端都伸入至调节池中,厌氧装置回流水通过厌氧出水回流管与系统进水通过进水管一起进入调节池内并在调节池内进行混合,所述的进水主管上安装有调节池提升泵并且其的一端也伸入至调节池内,所述进水主管的另一端靠近厌氧装置时与两路进水分管相连通,所述的进水分管又分别与两路进水支管相连通,所述的进水支管又与两路进水分支管相连通,每根进水分支管又各连接有一根布水主管,所述的布水主管均由厌氧装置顶部进入底部,所述的布水主管与对应的底部布水环管相连通。
5.进一步:所述的调节池提升泵为厌氧装置的布水进水泵,扬程控制在比厌氧池水深高10m以上,实现厌氧装置高压布水。
6.又进一步:所述的进水主管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计,通过第一流量计控制进水流量保持厌氧装置内上升流速在1.5m/h。
7.又进一步:所述的进水分管上依次设置有第一调节蝶阀及第二流量计,通过第二流量计显示控制第一调节蝶阀实现进水分管流量相等。
8.又进一步:所述的进水分支管连接的各根布水主管的顶部均设有调节蝶阀,通过调节蝶阀实现等分布水,又通过等分布水实现底部各布水环管进水流量相等。
9.又进一步:所述的布水环管服务面积不大于30m2,布水环管上设多个布水喷嘴,喷嘴处直径约10

15mm,喷嘴朝向与厌氧装置底部垂直,距离装置底部30cm,单个喷嘴服务面积控制在1.5m2以内,喷嘴流速不低于2.5m/s,实现高压等阻力布水且每个喷嘴流量也相等。
10.又进一步:所述的厌氧装置底部同步设排泥系统,各排泥管距离池底约20cm,通过排泥系统厌氧装置产生的剩余污泥可排出。
11.再进一步:所述的厌氧装置顶部设有三相分离器,可实现气、水、泥三相的分离,三相分离器的厌氧出水经顶部各出水槽溢流至出水渠内,所述出水渠的一侧连接有出水管,最终出水一部分通过出水管自流至下级处理单元继续处理,另一部分出水通过厌氧出水回流管作为厌氧回流水自流至调节池后再次进入厌氧处理装置。
12.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采用了出水回流,回流水和进水在调节池内混合后再一起提升至厌氧装置布水系统,降低了进厌氧装置的进水浓度,减轻了进水对厌氧装置的冲击负荷,提高了厌氧装置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而且本发明采用高压布水可避免底部喷嘴发生堵塞,并且底部布水结构采用等阻力布水,使布水更均匀且孔眼不容易堵塞,同时布水管网更好检修,该布水结构能够使厌氧装置内泥水混合效果更好,厌氧反应效率更高,污染物去除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4.图1为布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厌氧装置底部的布水结构图。
16.图3为图2中沿a

a的剖面图。
17.图4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应用于高浓有毒有机废水厌氧处置装置的布水系统,包括厌氧出水回流管14、调节池12、进水管13、进水主管1、进水分管2、进水支管5、进水分支管6、布水主管8和布水环管,所述厌氧出水回流管的一端连接在厌氧装置11的出水渠的底部,所述厌氧出水回流管的另一端以及进水管的一端都伸入至调节池中,厌氧装置回流水通过厌氧出水回流管与系统进水通过进水管一起进入调节池12内并在调节池12内进行混合,所述的进水主管上安装有调节池提升泵15并且其的一端也伸入至调节池12内,所述进水主管的另一端靠近厌氧装置11时与两路进水分管2相连通,所述的进水分管又分别与两路进水支管相连通,所述的进水支管又与两路进水分支管相连通,每根进水分支管又各连接有一根布水主管,所述的布水主管8均由厌氧装置11顶部进入底部,所述的布水主管与对应的底部布水环管9相连通。本发明中厌氧装置出水一部分自流下一级继续处理,另
一部分回流至调节池(厌氧系统进水池),回流水和进水在调节池内混合后,再一起提升至厌氧装置布水系统。此种回流方式可进一步降低了进厌氧系统的进水浓度,减少了对厌氧系统的冲击,系统更稳定,使厌氧处理装置稳定性和适应性更强。另出水回流相对常规的厌氧装置体内回流相比可有效避免回流水带气导致的厌氧回流泵出现汽蚀现象。常规厌氧装置进水主管至各分管再至各支管多数管道均埋地铺设,各布水主管从底部直接进入厌氧装置,一方面埋地主管泄露会有污染地下水的风险,另一方面布水主管上阀门在底部一直处于高压状态,造成阀门寿命短,而检修阀门时需将整个厌氧装置清空,又会影响装置的正常运行,检修较为困难。本发明将各布水主管从厌氧装置顶部再翻入底部,检修顶部阀门更简洁方便,同时各布水支管在装置顶部设管沟铺设,尽量避免了埋地管。
19.如图4所示的调节池提升泵15为厌氧装置的布水进水泵,扬程控制在比厌氧池水深高10m以上,实现厌氧装置高压布水。
20.如图4所示的进水主管1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计16,通过第一流量计控制进水流量保持厌氧装置11内上升流速在1.5m/h。
21.如图1所示的进水分管上依次设置有第一调节蝶阀3及第二流量计4,通过第二流量计显示控制第一调节蝶阀实现进水分管流量相等。
22.如图1所示的进水分支管连接的各根布水主管的顶部均设有调节蝶阀7,通过调节蝶阀实现等分布水,又通过等分布水实现底部各布水环管9进水流量相等。
23.在调节池内混合好的整体进水在进水主管内分为两路分别流入两根进水分管2,流入每根进水分管内的进水又分为两路流入两根进水支管中,流入每根进水支管中的进水又分为两路流入进水分支管6中,流入每根进水分支管中的进水又流入与其相连的各布水主管8中,同时各布水主管8均由厌氧装置11顶部进入底部,运行操作及后续检修更方便;进水通过布水主管流入与其对应的底部布水环管中,通过设置在布水环管底部的喷嘴喷洒出去。
24.如图1和图2所示的布水环管9服务面积不大于30m2,布水环管9上设多个布水喷嘴9,喷嘴处直径约10

15mm,喷嘴朝向与厌氧装置11底部垂直,距离装置底部30cm,单个喷嘴9服务面积控制在1.5m2以内,喷嘴9流速不低于2.5m/s,实现高压等阻力布水且每个喷嘴9流量也相等。底部所有喷嘴截面积之和小于进水主管截面积,进水主管流速控制在0.8m/s,各喷嘴流速控制不小于2.5m/s,各喷嘴实现大阻力布水,从而实现每个喷嘴喷水量基本一致。这种布水方式相对于孔眼喷水及点对点布水方式,喷嘴处流速快、压力大不容易堵塞,且单个喷嘴服务面积更小,布水更均匀。此种布水系统系统布水更均匀且不易堵塞,厌氧装置内泥水混合效果更好,处理效果更佳。本发明采用上述设计后,高压等阻力布水方式使厌氧装置11布水更密更均匀,且可一定程度上防止喷嘴堵塞问题,使反应装置11内泥水混合效果更好,提高了厌氧反应效率。
25.如图4的厌氧装置11底部同步设排泥系统19,各排泥管距离池底约20cm,通过排泥系统19厌氧装置产生的剩余污泥可排出。
26.如图3和图4所示的厌氧装置11顶部设有三相分离器20,可实现气、水、泥三相的分离,三相分离器的厌氧出水经顶部各出水槽17溢流至出水渠21内,所述出水渠的一侧连接有出水管18,最终出水一部分通过出水管18自流至下级处理单元继续处理,另一部分出水通过厌氧出水回流管14作为厌氧回流水自流至调节池12后再次进入厌氧处理装置11。
27.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了出水回流,回流水和进水在调节池内混合后再一起提升至厌氧装置布水系统,降低了进厌氧装置的进水浓度,减轻了进水对厌氧装置的冲击负荷,提高了厌氧装置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而且本发明采用高压布水可避免底部喷嘴发生堵塞,并且底部布水结构采用等阻力布水,使布水更均匀且孔眼不容易堵塞,同时布水管网更好检修,该布水结构能够使厌氧装置内泥水混合效果更好,厌氧反应效率更高,污染物去除效果更好。
28.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