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利用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2021-12-08 00:1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技术特征:
1.一种利用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方法,其步骤是:a、蟹塘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在地形相对开阔、排水通畅、水源丰富的南方亚热带丘陵区或平原河网区,选取以治理农田面源污染为主的生态治理工程3-5级生态湿地,将其中的末端两级湿地改造成蟹塘系统,所述的多级生态湿地是指含有不少于3级的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生态湿地系统,所述的排水通畅是指在洪涝条件下上游流入湿地系统的水不淹没蟹塘,所述的水源丰富是指在出现干旱条件下采用山泉水或井水补充蟹塘水源,蟹塘系统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包括:(1)蟹塘:蟹塘是利用湿地系统开展中华绒螯蟹养殖的核心场所,将生态湿地改为水深80

120cm的池塘,底部为泥质,四周护坡,为硬化的水泥护坡;(2)溢流装置:溢流装置是利用湿地系统开展中华绒螯蟹养殖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溢流装置是利用自然落差将沟渠排水导入湿地,将上游生态湿地内的水导入蟹塘,塘水最后通过出水口排出蟹塘;(3)绿狐尾藻生态浮床:绿狐尾藻生态浮床是利用湿地系统开展中华绒螯蟹养殖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蟹塘的水面种植浮水植物绿狐尾藻,自然形成浮床,其对水面的总覆盖度控制范围为60%~80%;(4)防护装置:包括防蛙网和防逃板两个部分,所述的防蛙网是指在蟹塘周围设置围网,所述的防逃板是指在蟹塘周围防蛙网的内侧设置表面光滑的隔板;b、生态湿地和蟹塘植物的配置: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是生态湿地和蟹塘设计的关键,综合考虑生态湿地不同部位的水流特征、生态功能和水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在前端生态湿地和蟹塘种植多年生、生物量大、再生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在湿地内不同部位栽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所述的水生植物为莲藕、梭鱼草、茭白、黑三棱、睡莲、荇菜、绿狐尾藻的一种或二至三种的任意混合种植,前端生态湿地主要种植挺水植物莲藕、梭鱼草、茭白、黑三棱其中的一种或二至四种的任意混合,蟹塘中除了种植绿狐尾藻浮床以外,在岸边浅水区种植少量的莲藕、梭鱼草、茭白、黑三棱挺水植物其中的一种或二至四种的任意混合;c、蟹塘中放养中华绒螯蟹:在湿地系统和蟹塘建成后,首先对蟹塘进行干塘消毒,所述的干塘消毒是指将蟹塘的水排干后在塘底和护坡等处均匀撒施生石灰:每亩用量为60

80kg/亩,然后正常进水并在生态湿地和蟹塘中栽植水生植物,正常运行5

6个月以后,在蟹塘中放养中华绒螯蟹蟹苗,每年投放蟹苗的时间为2月10

20号,蟹苗投放量为700

900只/亩水面,投放蟹苗的规格为200只/kg的扣蟹,定期从前端湿地或其它区域打捞螺蛳并补充到后端的蟹塘中,为中华绒螯蟹的天然饵料,螺蛳的投放频率为每月一次,每次的投放量为80

100kg/亩;d、蟹塘的管理与维护:保持生态湿地和蟹塘的面源污染治理功能,对生态湿地和蟹塘定期维护,包括:1)湿地植物的刈割与利用:生态湿地管理的在于将其中生长的水生植物定期进行收割,将水生植物从泥沙和水体中吸收的氮磷移出湿地,莲藕与睡莲只在每年的秋季待植物地上部枯死后收割一次;黑三棱每年可收割2次;梭鱼草每年收割3

4次,在4

11月每2

3个月收割一次;对绿狐尾藻每年收割4

5次,在3

11月份每30

40d收割一次,湿地周边的杂草在每年的5月、8月和11月份进行一次人工刈割;2)生态湿地和蟹塘的维护:生态湿地和蟹塘定期巡查和维护,对于进出水口的滤网进
行检查,防止堵塞与破漏,保障水流通畅并避免中华绒螯蟹沿着进出水口逃逸,对于防蛙网和防逃板也要定期检查,发现破损要及时修补,以确保其密闭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湿地,位于蟹塘的前端,湿地水深20

100cm,湿地周围的浅水区配置株型在80-150cm、栽植密度3

5丛/m2的稀植、丛生型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有莲藕、梭鱼草、茭白、黑三棱其中的一种或二至四种的任意混合种植,栽植密度为3

5丛/m2,中间的深水区以种植栽植浮叶植物或浮水植物,为睡莲、荇菜、绿狐尾藻其中的一种或二至三种的任意混合种植,浮叶植物的栽植密度为6

8丛/m2,浮叶植物与浮水植物对水面总的郁闭度控制在40%

50%。3.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养殖中华绒螯蟹的系统,它包括前端不少于两级的生态湿地、一级生态湿地(2)、二级生态湿地进水口(3)、二级生态湿地(4)、进水滤网(5)、蟹塘进水口(6)、绿狐尾藻浮床(7)、蟹塘(8)、出水滤网(9)、防蛙纱网(10)、蟹塘出水口(11)、防逃板(12),其特征在于:一级湿地(2)通过二级湿地进水口(3)与二级湿地(4)连接,二级湿地(4)通过蟹塘进水口(6)和进水滤网(5)与蟹塘(8)相连,蟹塘(8)通过蟹塘护坡(13)与外围安装的防逃板(12)和防蛙纱网(10)相连,蟹塘(8)通过出水滤网(9)与蟹塘出水口(11)相连,蟹塘(8)通过出水口(11)与下游排水沟相连,绿狐尾藻生态浮床(7)通过水体(8)与蟹塘护坡13相连,前段生态湿地通过蟹塘进水口(6)与蟹塘(8)相连,蟹塘进水口(6)在前端装有进水滤网(5),在蟹塘(8)周围分别设置防逃板(12)和防蛙纱网(10)与周围环境隔开,蟹塘(8)内设置绿狐尾藻生态浮床(7)和蟹塘护坡(13),在蟹塘(8)下游设有出水口(11),在蟹塘出水口(11)前端装有出水滤网(9)。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利用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段湿地内的水通过装有进水滤网(5)的溢流槽(17)流入蟹塘(8),出水滤网(9)分别与蟹塘(8)、蟹塘出水口(11)相连,溢流装置中的上游生态湿地通过溢流槽(17)与蟹塘(8)连接,蟹塘(8)通过溢流装置中的溢流槽(17)与下游排水沟连接。5.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利用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装置由溢流装置芯体(22)、溢流装置上游护坡(23)、溢流装置下游护坡(24)、溢流装置防冲护坎(16)、溢流槽(17)及槽间踏步18连为一体,溢流槽(17)分别与溢流装置上游护坡(23)和溢流装置下游护坡(24)相连,溢流装置芯体(22)分别与溢流装置上游护坡(23)、下游护坡(24)、溢流槽(17)、槽间踏步(18)相连。6.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利用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装置下游护坡(24)分别与溢流槽(17)、槽间踏步(18)及溢流装置防冲护坎(16)相连。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方法及系统,步骤是:A、蟹塘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包括:(1)蟹塘;(2)溢流装置;(3)绿狐尾藻生态浮床;(4)防护装置;B、生态湿地和蟹塘植物配置;C、蟹塘中放养中华绒螯蟹;D、蟹塘管理与维护:保持生态湿地面源污染治理功能和蟹塘的正常运行,包括1)湿地植物的刈割与利用;2)生态湿地和蟹塘维护。系统包括前端不少于两级的生态湿地、进水滤网、蟹塘进水口、绿狐尾藻浮床、蟹塘、防蛙纱网、出水滤网、蟹塘出水口、防逃板。操作简便,成本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雨水丰沛的丘陵地区和平原河网区应用。沛的丘陵地区和平原河网区应用。


技术研发人员:李裕元 孟岑 李希 程牧春 韩增 吴金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1.08.30
技术公布日:2021/12/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