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7 20:5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当前显示面板正向着全面屏的方向发展。在显示面板中,显示区内需要设置透光率比较大的透明区用于放置摄像头、结构光发射端和结构光接收端等结构,用于实现显示面板组成的显示装置在拍摄时能够3d成像。当透明区用于显示时,可以实现显示面板的全面屏显示,此时结构光发射端和结构光接收端对结构光的需求与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矛盾,在满足结构光发射端和结构光接收端对结构光的需求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在保证显示装置拍摄时能够3d成像,且显示面板实现全屏显示的基础上,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结构光发射端、结构光接收端和显示面板;所述结构光接收端和所述结构光发射端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面,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所述第三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设置;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三显示区的透光率,所述结构光接收端与所述第一显示区相对设置,所述结构光发射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相对设置;
5.所述第一显示区设置有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对应连接,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交叠;
6.所述第二显示区设置有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对应连接,所述结构光发射端输出的结构光发射至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光照强度小于所述结构光射入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光照强度。
7.可选地,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第一过渡区和第一透明显示区,所述第一过渡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透明显示区设置;所述第一过渡区设置有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透明显示区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结构光发射端与所述第一透明显示区相对设置。
8.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层叠设置的像素驱动电路层、第一透明导电层和发光单元层;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背光面的一侧;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层包括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发光单元层包括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第一透明导电线,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通过所述第一透明导电线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连接。
9.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反光层;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所述反光层设置
于所述结构光发射端和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之间;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包括驱动晶体管和阈值补偿晶体管;所述反光层在所述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驱动晶体管和所述阈值补偿晶体管在所述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
10.优选地,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开关晶体管和存储电容;所述反光层在所述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覆盖所述开关晶体管和所述存储电容在所述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覆盖。
11.可选地,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面积比例,小于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面积比例。
12.可选地,单个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小于单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和/或,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单位数量小于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单位数量。
13.可选地,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共用一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
14.可选地,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二发光单元共用一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
15.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层和发光单元层;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与所述发光单元层相邻设置,且位于所述发光单元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背光面的一侧;所述发光单元层包括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包括第二透明导电线,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阳极通过所述第二透明导电线连接,和/或,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阳极通过所述第二透明导电线连接。
16.可选地,显示装置还包括光感元件;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四显示区,所述第三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四显示区;所述光感元件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面,所述光感元件与所述第四显示区相对设置;
17.所述第四显示区设置有第四像素驱动电路和第四发光单元,所述第四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第四发光单元对应连接,所述第四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四发光单元在所述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交叠,所述第四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三显示区的透光率;或者,
18.所述第四显示区包括第二过渡区和第二透明显示区,所述第二过渡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透明显示区设置;所述第二过渡区设置有第四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透明显示区设置有第四发光单元,所述第四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第四发光单元对应连接,所述第二透明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三显示区的透光率。
19.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显示区内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位于第一发光单元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实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内置,可以在第一显示区形成大尺寸的透明区。在第一显示区与结构光接收端相对设置时,可以更好的满足结构光接收端对透明区的大尺寸需求,使得结构光接收端能够接收更多的光量,保证了结构光接收端确定物体景深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在第二显示区内设置结构光发射端输出的结构光
发射至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光照强度小于结构光射入第二显示区的光照强度,可以减少结构光发射端输出的结构光照射至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光量,进而可以减小结构光对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中晶体管的有源层的影响,从而可以降低结构光对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中晶体管特性的影响,降低了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特性与其他显示区中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特性的差别,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中不同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特性的一致性,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20.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发光单元的排布示意图;
28.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
30.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33.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光感结构01、结构光发射端02、结构光接收端03和显示面板04,光感结构01、结构光发射端02和结构光接收端03设置于显示面板04的背光侧,显示面板04包括第一区域101、第二区域102、第三区域103和第四区域104,第一区域101至少部分围绕第二区域102、第三区域103和第四区域104设置。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第一区域101完全围绕第二区域102、第三区域103和第四区域104设置。结构光发射端02与第二区域102相对设置,光感结构01(示例性地,光感结构01可以为摄像头)与第三区域103相对设置,结构光接收端03与第四区域104相对设置。结构光发射端02可以用于发射红外光线,结构光接收端03可以用于接收红外光线,实现拍摄时采集z轴信息,确定物体的景深信息。光感结构01用于拍摄物体的平面xy轴信息。通过光感结构01、结构光发射端02和结构光接收端03,实现拍摄时的3d成像。当第二区域102、第三区域103和第四区域104用于显示时,第二区域102、第三区域103和第四区域104内设置有像素单元,实现显示面板04的全面屏显示。此时,结构光发射端02发射的结构光会照射至第二区域102内的像素单元上,第二区域102内的像素单元中晶体管的有源层设置于金属层靠近结构光发射端02的
一侧,导致结构光直接照射至有源层,从而影响第二区域102内的像素单元中的晶体管特性,导致第二区域102内的像素单元的发光亮度与其他区域的发光亮度具有差异,降低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同时,第四区域104内设置像素单元会导致第四区域104的透光率降低,使得结构光接收端03接收结构光的光量降低,降低了显示装置拍摄时3d成像的准确性。
3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结构光发射端20、结构光接收端30和显示面板10;结构光接收端20和结构光发射端30设置于显示面板10的背光面,显示面板10包括第一显示区110、第二显示区120和第三显示区130;第三显示区130至少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110和第二显示区120设置;第一显示区110的透光率和第二显示区120的透光率大于第三显示区130的透光率,结构光接收端20与第一显示区110相对设置,结构光发射端30与第二显示区120相对设置;第一显示区110设置有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与第一发光单元对应连接,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发光单元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交叠;第二显示区120设置有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二发光单元,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与第二发光单元对应连接,结构光发射端20输出的结构光发射至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光照强度小于结构光射入第二显示区120的光照强度。
35.具体地,结构光发射端20用于发射结构光,结构光接收端30用于接收结构光,例如结构光发射端20可以发射红外光,结构光接收端30可以接收红外光。通过结构光发射端20和结构光接收端30可以实现显示装置拍摄时获取物体的景深信息,实现显示装置的3d拍摄。显示面板10可以为全屏显示面板。第三显示区130可以为显示面板10的常规显示区,或者称为显示面板10的主屏。示例性地,第三显示区130可以包括第三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三发光单元,第三像素驱动电路与第三发光单元对应连接,用于为第三发光单元提供驱动信号,驱动第三发光单元发光。第一显示区110和第二显示区120可以为显示面板10的透明显示区,或者称为显示面板10的副屏。透明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三显示区130的透光率,用于保证结构光的发射和接收所需的透光率。第一显示区110内设置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一发光单元,通过设置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在显示面板10背光面的垂直投影与第一发光单元在显示面板10背光面的垂直投影交叠,即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与第一发光单元层叠在第一显示区110设置,无需将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单独设置在第一显示区外,实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内置,在第一显示区110的透光率大于第三显示区130的透光率时,使得第一显示区110均可以用于接收结构光,容易在第一显示区110形成大尺寸的透明显示区,从而可以更好的满足结构光接收端30对透明区的大尺寸需求,使得结构光接收端30能够接收更多的光量,保证了结构光接收端30确定物体景深信息的准确性。第二显示区120的透光率大于第三显示区130的透光率,可以保证结构光发射端20所需的透光率,可以保证结构光发射端20所需的光量,保证了结构光发射端20确定物体景深信息的准确性。第二显示区120包括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二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对应连接,使得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为第二发光单元提供驱动信号,驱动第二发光单元发光。结构光发射端20输出的结构光射入第二显示区120的光照强度为结构光发射端20输出的结构光照射至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之前的光照强度,其可以在结构光发射端20输出结构光通过显示面板10的基板后的光照强度。其中,显示面板10的基板可以包括支撑层、衬底和
缓冲层等位于结构光发射端20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之间的膜层。通过设置结构光发射端20输出的结构光发射至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光照强度小于结构光射入第二显示区120的光照强度,可以减少结构光发射端20输出的结构光照射至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光量,进而可以减小结构光对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中晶体管的有源层的影响,从而可以降低结构光对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中晶体管特性的影响,降低了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特性与其他显示区中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特性的差别,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中不同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特性的一致性,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3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显示区120包括第一过渡区121和第一透明显示区122,第一过渡区121至少部分围绕第一透明显示区122设置;第一过渡区121设置有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第一透明显示区122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d2,结构光发射端20与第一透明显示区122相对设置。
37.具体地,第三显示区130可以包括第三像素驱动电路p3和第三发光单元d3,第三像素驱动电路p3与第三发光单元d3对应连接,用于为第三发光单元d3提供驱动信号,驱动第三发光单元d3发光。第一显示区110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p1和第一发光单元d1,第一像素驱动电路p1与第一发光单元d1对应连接,为第一发光单元d1提供驱动信号,驱动第一发光单元d1发光。第二显示区120内的第一过渡区121设置有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第一透明显示区122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d2,第二发光单元d2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对应连接,使得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为第二发光单元d2提供驱动信号,驱动第二发光单元d2发光。结构光发射端20与第一透明显示区122相对设置,在第一透明显示区122内只设置第二发光单元d2,实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的旁置,可以避免第一透明显示区122内设置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从而可以减小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中的金属结构对第一透明显示区122透光率的影响,保证了第一透明显示区122的透光率,从而可以保证结构光发射端能够发射的光量,进而保证了结构光发射端确定物体景深信息的准确性。同时,结构光发射端20输出的结构光大多从第一透明显示区122射出,从而可以减少结构光照射至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的光照强度,降低了结构光对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中晶体管特性产生影响,从而可以降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中的晶体管特性与其他显示区中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特性的差别,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中不同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特性的一致性,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示例性地,结构光发射端发射红外光线时,可以避免红外光线对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中晶体管特性产生影响,提高了显示面板中不同显示区内的像素驱动电路中晶体管特性的一致性,从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3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过渡区121内还可以设置像素单元,像素单元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单元,像素驱动电路与发光单元连接,用于为发光单元提供驱动信号,驱动发光单元发光,实现第一过渡区121的显示。
3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层叠设置的像素驱动电路层11、第一透明导电层12和发光单元层13;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像素驱动电路层11设置于发光单元层13靠近显示面板背光面的一侧;像素驱动电路层11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p1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发光单元层13包括第一发光单元d1和第二发光单元d2;第一透明导电层12包括第一透明导电线l1,第二像
素驱动电路p2通过第一透明导电线l1与第二发光单元d2连接。
40.具体地,显示面板10还包括基板b1,像素驱动电路层11设置于所述基板b1上,像素驱动电路层11包括多层导电层和绝缘层,用于形成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器件,示例性地,像素驱动电路晶体管和电容。发光单元层13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层、发光层和阴极层,用于形成发光单元;其中的阳极层设置于发光层靠近像素驱动电路层11的一侧。第一透明导电层12的透光率比较高,示例性地,第一透明导电层12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铟锡。在第一透明导电层12形成第一透明导电线l1,用于连接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和第二发光单元d2,可以保证第二发光单元d2能够正常发光的基础上,减小第一透明导电线l1对第一透明显示区122透光率的影响。第一透明导电层12设置于像素驱动电路层11和发光单元层13之间,第一透明导电层12与像素驱动电路层11之间设置有绝缘层,绝缘层上设置有过孔,第二透明导电层12通过过孔与像素驱动电路层11中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连接。
41.需要说明的是,像素驱动电路层11还包括第三像素驱动电路p3,第一像素驱动电路p1、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和第三像素驱动电路p3同层设置。发光单元层13还包括第三发光单元d3,第一发光单元d1、第二发光单元d2和第三发光单元d3同层设置。
4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至图7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反光层14;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反光层14设置于结构光发射端20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之间;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包括驱动晶体管dt和阈值补偿晶体管m1;反光层14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覆盖驱动晶体管dt和阈值补偿晶体管m1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
43.具体地,当显示面板包括反光层14时,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可以设置于第二显示区120对应的基板b1上,反光层14可以设置于基板b1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之间,用于遮挡结构光发射端20输出的结构光射至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的光照,从而可以减小结构光对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中晶体管特性的影响,降低了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中的晶体管特性与其他显示区中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特性的差别,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中不同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特性的一致性,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示例性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可以包括7t1c,在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形成驱动电流驱动第二发光单元d2发光时,驱动晶体管dt和阈值补偿晶体管m1的特性直接影响驱动电流,进而影响第二发光单元d2的发光亮度。通过设置反光层14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覆盖驱动晶体管dt和阈值补偿晶体管m1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使得沿结构光发射端指向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方向,反光层14覆盖驱动晶体管dt和阈值补偿晶体管m1,减小了结构光发射端20输出的结构光射至驱动晶体管dt和阈值补偿晶体管m1的光照强度,从而减小了结构光对驱动晶体管dt和阈值补偿晶体管m1特性的影响,降低了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中的晶体管特性与其他显示区中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特性的差别,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中不同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特性的一致性,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44.示例性地,反光层14可以为金属层。可选地,沿结构光发射端指向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方向,反光层14完全覆盖驱动晶体管dt和阈值补偿晶体管m1,且反光层14的面积大于驱动晶体管dt和阈值补偿晶体管m1的面积,可以进一步地减小非垂直方向传输的结构光对驱动晶体管dt和阈值补偿晶体管m1特性的影响。
45.继续参考图6和图7,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还包括开关晶体管和存储电容;反光层
14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覆盖开关晶体管和存储电容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覆盖。
46.具体地,开关晶体管包括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中驱动晶体管dt和阈值补偿晶体管m1以外的所有晶体管。当反光层14同时覆盖开关晶体管和存储电容时,反光层14完全覆盖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此时可以减小结构光对开关晶体管特性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地减小结构光对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中晶体管特性的影响。
47.继续参考图6和图7,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第二显示区120的面积比例,小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p1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第一显示区110的面积比例。
48.具体地,当显示面板中设置反光层14时,反光层14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同时影响结构光发射端20输出的结构光由第二显示区120射出。此时可以设置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占第二显示区120的面积比较小,使得结构光通过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所在位置以外的区域传输,保证结构光发射端20对第二显示区120的透光率的需求。
49.可选地,单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小于单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和/或,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在第二显示区的单位数量小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在第一显示区的单位数量。
50.具体地,在反光层完全覆盖第二像素驱动电路时,相对于单个第三像素驱动电路的占用面积,可以减小单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占用面积,此时可以同步减小反光层的占用面积,从而可以保证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或者,还可以减少第二显示区内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数量,即降低第二显示区内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密度,从而可以减小反光层的占用面积,保证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
51.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减小单元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占用面积的同时降低第二显示区内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密度,可以进一步地保证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
5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发光单元的排布示意图。如图4和图8所示,第一显示区110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d1,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d1共用一第一像素驱动电路p1。
53.具体地,第一显示区110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d1,多个第一发光单元d1中的部分可以发光颜色不同,部分可以发光颜色相同。示例性地,多个第一发光单元d1可以包括发光颜色为红色的发光单元d11、发光颜色为绿色的发光单元d12和发光颜色为蓝色的发光单元d13。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发光单元可以共用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p1,实现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p1驱动至少两个第一发光单元d1,减少了第一像素驱动电路p1设置的数量,从而可以降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p1对第一显示区110透光率的影响,保证了第一显示区110的透光率,从而可以保证第一显示区110在正常显示的基础上保证了结构光接收端对第一显示区110的透光率需求,保证了结构光接收端确定物体景深信息的准确性。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d1可以位于不同列和/或不同行。第一发光单元d1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发光层和阴极,在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d1共用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p1时,可以设置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d1的阳极电连接。
54.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单元,至少两个发光
颜色相同的第二发光单元共用一第二像素驱动电路。
55.具体地,第二显示区可以包括多个发光颜色不同的第二发光单元,示例性地,多个第二发光单元同样可以包括发光颜色为红色的发光单元、发光颜色为绿色的发光单元和发光颜色为蓝色的发光单元。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二发光单元共用一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连接,可以实现一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驱动至少两个第二发光单元,减少了第一过渡区中第二像素驱动电路设置的数量,从而可以减小第一过渡区所需的面积,在第二显示区的面积一定时,可以增加第一透明显示区的面积,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结构光发射端能够发射的光量,保证了结构光发射端确定物体景深信息的准确性。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二发光单元可以位于不同列和/或不同行。第二发光单元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发光层和阴极,在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二发光单元共用一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时,可以设置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二发光单元的阳极电连接。
5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至图9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层15和发光单元层13;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第二透明导电层15与发光单元层13相邻设置,且位于发光单元层13靠近显示面板背光面的一侧;发光单元层13包括第一发光单元d1和第二发光单元d2;第二透明导电层15包括第二透明导电线l2,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d1的阳极通过第二透明导电线l2连接,和/或,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二发光单元d2的阳极通过第二透明导电线l2连接。
57.具体地,发光单元层13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层、发光层和阴极层,用于形成发光单元;其中的阳极层设置于发光层靠近像素驱动电路层11的一侧。第二透明导电层15的透光率比较高,示例性地,第二透明导电层15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铟锡。在第二透明导电层15上形成第二透明导电线l2,当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d1电连接时,第二透明导电线l2用于连接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d1,可以在实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p1能够实现一驱多的基础上,保证第一显示区110的透光率。同理,当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二发光单元d2电连接时,可以通过第二透明导电线l2连接,可以在实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p2能够实现一驱多的基础上,保证第二显示区120的透光率。继续参考图9,第二透明导电层15可以与发光单元层13中的阳极层接触设置,通过对第二透明导电层15形成第二透明导电线l2,可以直接实现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单元d1和/或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二发光单元d2的阳极连接。
58.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光感元件40,显示面板还包括第四显示区140,第三显示区130至少部分围绕第四显示区140;光感元件40设置于显示面板的背光面,光感元件40与第四显示区140相对设置;第四显示区140设置有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和第四发光单元d4,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与第四发光单元d4对应连接,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与第四发光单元d4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交叠,第四显示区140的透光率大于第三显示区130的透光率;
59.具体地,感光元件40用于显示装置拍摄时获取物体的平面信息。示例性地,感光元件40可以为摄像头。第四显示区140的透光率大于第三显示区130的透光率,可以保证感光元件40所需的光量,实现了光感元件40拍摄时获取物体平面信息的准确性。第四显示区140、第一显示区110和第二显示区120可以排列设置。在第四显示区140内,第四像素驱动电
路p4与第四发光单元d4对应连接,可以为第四发光单元d4提供驱动信号,驱动第四发光单元d4发光。另外,可以设置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与第四发光单元d4在显示面板背光面的垂直投影交叠,即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与第四发光单元d1层叠设置,实现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的内置。
60.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显示区140,可以减小第四显示区140内的像素密度(pitch per inch,ppi),使第四显示区140内的ppi小于第三显示区130的ppi,以保证第四显示区140的透光率,满足感光元件40对光量的需求。
61.可选地,第四发光单元包括多个,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四发光单元共用一第四像素驱动电路。
62.具体地,第四发光单元可以包括发光颜色不同的多种发光单元,示例性地,第四发光单元可以包括发光颜色为红色的发光单元、发光颜色为绿色的发光单元和发光颜色为蓝色的发光单元。当第四发光单元包括多个时,可以设置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四发光单元共用一个第四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实现一个第四像素驱动电路驱动至少两个第四发光单元,减少了第四像素驱动电路设置的数量,从而减小了第四像素驱动电路中的金属结构对第四显示区透光率的影响,保证了第四显示区的透光率,从而可以保证第四显示区在正常显示的基础上满足感光元件对光量的需求。另外,第四发光单元同样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阳极、发光层和阴极,在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四发光单元共用一个第四像素驱动电路时,可以设置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四发光单元的阳极电连接。
63.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第四显示区140包括第二过渡区141和第二透明显示区142,第二过渡区141至少部分围绕第二透明显示区142设置;第二过渡区141设置有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第二透明显示区142设置有第四发光单元d4,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与第四发光单元d4对应连接,第二透明显示区142的透光率大于第三显示区130的透光率。
64.具体地,与图10不同的是,在图12中,第四显示区140中的第二过渡区142设置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第二透明显示区设置第四发光单元d4,实现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的旁置。第四发光单元d4与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对应连接,使得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为第四发光单元d4提供驱动信号,驱动第四发光单元d4发光。当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相对于第四发光单元d4旁置时,可以避免第二透明显示区142内设置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从而可以减小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中的金属结构对第二透明显示区142透光率的影响,保证了第二透明显示区142的透光率,从而可以保证第二透明显示区142在正常显示的基础上满足感光元件对光量的需求。
65.同样的,第四发光单元d4可以包括多个,至少两个发光颜色相同的第四发光单元d4共用一第四像素驱动p4电路,以减少第四像素驱动电路p4设置的数量,从而减小第二过渡区141的面积,在第四显示区140的面积一定时,可以增加第二透明显示区142的面积,从而可以进一步地保证第二透明显示区142透过的光量,满足感光元件对光量的需求。
66.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过渡区141还可以设置像素单元,像素单元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单元,像素驱动电路与发光单元连接,用于为发光单元提供驱动信号,驱动发光单元发光,实现第二过渡区141的显示。
67.注意,上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
本技术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技术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