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用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7 20:1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车用照明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具有近光灯与远光灯功能的车用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2.一种如中国台湾专利证书号m248960所揭露的现有的远近灯切换装置,适用于一个车灯,所述车灯包括一个发光件、一个设置于所述发光件一侧的反射件,及一个设置于所述发光件相反于所述反射件的一侧的投影物镜。所述远近灯切换装置设置于所述发光件与所述投影物镜之间,并包括一个固定片、一个固定于所述固定片的电磁阀,及一个可受所述电磁阀带动而升降的遮光板。所述车灯的发光件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反射件的反射,再经由所述投影物镜投射出光形。所述电磁阀可控制所述遮光板的移动,并使所述遮光板相对于所述发光件在一个上方位置与一个下方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上方位置时,所述遮光板在所述发光件与所述投影物镜之间进行截光,截光后光线通过所述投影物镜后投射出明暗截止线清晰的近光光斑。在所述下方位置时,所述遮光板移动至光线行经路线外,因此光线不会被阻挡,经由所述投影物镜投射出远光的光形。
3.所述现有的远近灯切换装置可以借由所述电磁阀控制所述遮光板的上下移动来实现远近光形的转换。但是此种电磁阀响应速度较慢,而且较容易损坏,一旦损坏即失去切换远近光形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电磁阀结构且可同时实现并切换近光灯与远光灯功能的车用照明装置。
5.本发明车用照明装置包含一个复合透镜单元、一个反射件、一个遮板,及一个发光单元。所述复合透镜单元包括一个沿一个光轴设置的第一透镜,及一个位于所述第一透镜下方的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沿所述光轴相反设置的一个第一入光面及一个第一出光面,及一个对应于所述第一入光面的后焦点,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多个透镜、一个由所述透镜共同形成且沿所述光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入光面位于同侧并与所述第一入光面呈落差设置的第二入光面、一个由所述透镜共同形成且相反于所述第二入光面的第二出光面,及一个对应于所述第二入光面的第一下焦点,所述第二出光面具有一个位于所述光轴下方的第一段,及两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段的两相反侧且沿所述光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段落差设置的第二段。所述反射件沿所述光轴位于所述复合透镜单元对应所述第一入光面的一侧,并包括一个可朝所述第一入光面反射光线且呈弧形的反射面,所述反射面具有一个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第一焦点,及一个邻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第二焦点,所述反射件的位置使所述第二焦点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后焦点重合。所述遮板对应于所述反射件的第二焦点并向下延伸。所述发光单元可被控制而开启或关闭,并包括一个发光面朝上且设置邻近于所述反射件的第一焦点的第一发光源,及一个发光面朝向所述第二入光面并设置邻
近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第一下焦点的第二发光源,所述第一发光源被开启时,所述第一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经所述反射件反射后,部分光线被所述遮板遮蔽,其余光线从所述第一入光面进入所述第一透镜,并从所述第一出光面投射出一个近灯光形,当所述第二发光源也被开启时,所述第二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由所述第二入光面进入,所述第二透镜组使进入的光线会聚,从所述第二出光面投射出光形并与所述第一发光源的光线共同形成一个远灯光形。
6.本发明车用照明装置,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三个透镜,所述透镜其中一个形成所述第一段,所述透镜中另外两个分别形成所述第二段。
7.本发明车用照明装置,所述复合透镜单元的第二透镜组还具有一个沿垂直于所述光轴的水平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下焦点一侧的第二下焦点,及一个沿所述水平方向位于所述第一下焦点相反所述第二下焦点一侧的第三下焦点,所述第二下焦点与所述第三下焦点沿平行于所述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前后方向与所述第一下焦点呈落差设置,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第二出光面还具有两个沿所述水平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段的两相反侧且沿所述前后方向位于所述第二段后侧的第三段,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一个设置邻近于所述第二下焦点且发光面朝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第三发光源,及一个设置邻近于所述第三下焦点且发光面朝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第四发光源,当所述第一发光源与所述第二发光源被关闭,且所述第三发光源与所述第四发光源被开启时,所述第三发光源与所述第四发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从所述第二入光面入射所述第二透镜组,并共同从所述第二出光面投射出一个昼行灯形。
8.本发明车用照明装置,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五个透镜,所述透镜中的一个形成所述第一段,所述透镜中另外两个分别形成所述第二段,所述透镜中其余两个分别形成所述第三段且分别对应所述第二下焦点与所述第三下焦点。
9.本发明车用照明装置,所述第二下焦点与所述第三下焦点沿所述前后方向对位于所述第一下焦点的前侧。
10.本发明车用照明装置,所述第一入光面沿一个平行于所述光轴的延伸方向的前后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入光面的前侧。
11.本发明车用照明装置,所述第一入光面与所述第二入光面的距离介于5毫米至30毫米之间。
12.本发明车用照明装置,所述复合透镜单元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组的多个透镜为一体成形。
13.本发明车用照明装置,所述发光单元是由至少一半导体芯片所构成的发光二极管。
14.本发明车用照明装置,还包含一个散热件,且所述反射件、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遮板设置于所述散热件上。
15.本发明的有益的效果在于:利用所述第一发光源与所述第二发光源的开关切换,进行近灯与远灯的转换,相较于现有的电磁阀结构的切换速度较快。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发明车用照明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17.图2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18.图3是沿图1的
ⅲ-ⅲ
线所截取的剖视图;
19.图4是沿图3的
ⅳ-ⅳ
线所截取的剖视图;
20.图5是所述第一实施例与图3相同视角的光路示意图;
21.图6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个近光灯的光形梯度图;
22.图7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个远光灯的光形梯度图;
23.图8是本发明车用照明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24.图9是所述第二实施例类似于图4视角的光路示意图;及
25.图10是所述第二实施例的一个昼行灯的光形梯度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27.参阅图1、2、3,本发明车用照明装置搭配一个控制单元(图未示)使用的第一实施例,包含一个支架2、一个散热件3、一个复合透镜单元4、一个反射件5、一个遮板6,及一个发光单元7。
28.所述支架2连接所述散热件3与所述复合透镜单元4,并用以供所述复合透镜单元4设置。所述支架2包括一个第一固定片21,及两个沿水平方向x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片21的两相反侧的第二固定片22。每一第二固定片22呈l型,其中位于上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片21,其中位于侧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散热件3。所述复合透镜单元4被夹固于所述第一固定片21与所述第二固定片22之间。
29.所述散热件3沿垂直于所述水平方向x的前后方向y设置于所述支架2的后侧。所述散热件3包括一个沿所述水平方向x设置的散热件基座31,及四个沿所述前后方向y间隔设置且由所述散热件基座31向下突伸的散热鳍片32。
30.参阅图2、3、4,所述复合透镜单元4包括一个沿平行所述前后方向y的光轴a设置的第一透镜41,及一个位于所述第一透镜41下方的第二透镜组42。所述第一透镜41与所述第二透镜组42为一体成形并被夹固于所述第一固定片21与所述第二固定片22之间。所述第一透镜41具有沿所述光轴a相反设置的一个第一入光面411及一个第一出光面412,及一个对应于所述第一入光面411的后焦点413。
31.所述第二透镜组42具有三个透镜421、一个由所述透镜421共同形成且沿所述前后方向y与所述第一入光面411位于同侧并与所述第一入光面411沿所述前后方向y呈落差设置的第二入光面422、一个由所述透镜421共同形成且相反于所述第二入光面422的第二出光面423,及一个位于所述光轴a下方的第一下焦点424。所述第二入光面422沿所述前后方向y位于所述第一入光面411的后侧。
32.所述第二出光面423具有一个位于所述光轴a下方的第一段427,及两个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段427的两相反侧且沿所述前后方向y位于所述第一段427后侧的第二段428。所述透镜421其中一个设置于所述光轴a下方形成所述第一段427并对应于所述第一下焦点424,所述透镜421另外两个分别形成所述第二段4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下焦点424位于最邻近所述第二入光面422的散热鳍片32。
33.所述反射件5设置于所述散热件基座31上方,且沿所述光轴a位于所述复合透镜单元4对应于所述第一入光面411的一侧。所述反射件5包括一个可朝所述第一入光面411反射
光线且呈弧形的反射面51。所述反射面51具有一个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411的第一焦点511,及一个邻近所述第一入光面411的第二焦点512。所述反射件5设置的位置使所述第二焦点512与所述第一透镜41的后焦点413重合。
34.所述遮板6设置于所述散热件基座31上方,对应所述反射件5的第二焦点512并向下延伸,用于遮蔽部分来自所述反射件5的光线并形成明暗截止线。
35.所述发光单元7设置于所述散热件3且可受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而开启或关闭。所述发光单元7包括一个设置于所述散热件基座31上方且发光面朝上并邻近于所述反射件5的第一焦点511的第一发光源71,及一个发光面朝向所述第二入光面422并设置邻近于所述第二透镜组42的第一下焦点424的第二发光源72。值得说明的是,所述发光单元7是由至少一半导体芯片所构成的发光二极管。
36.参阅图5、6、7,所述第一发光源71受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而开启时,所述第一发光源71设置邻近所述第一焦点511,所发出的光线经由所述反射件5反射后会通过所述第二焦点512,所述遮板6设置邻近于所述第二焦点512并遮蔽部分光线,其余光线则从所述第一入光面411入射所述第一透镜41,并从所述第一出光面412投射出一个近灯光形。
37.参阅图5、6、7,当所述第二发光源72也受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而开启时,所述第二发光源72所发出的光线由所述第二入光面422入射,所述第二透镜组42可使进入的光线会聚,光线经所述第二透镜组42折射后从所述第二出光面423投射出光形,并与所述第一发光源71的光线共同形成一个远灯光形。
38.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入光面411沿所述前后方向y设置于所述第二入光面422的前侧,能够在使用近光灯时使光学有效径缩小,并使杂散光线透过所述第二透镜组42折射,借此降低杂散光的影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入光面411与所述第二入光面422之间的距离介于5毫米至30毫米之间,且相对于一般仅具有一个入光面的非球面透镜可以将有效径缩小至55毫米。
39.所述第二出光面423的第一段427与第二段428为沿所述前后方向y落差设置的曲面,借由多个透镜421的设置得以分别调整所述第一段427与第二段428的曲率,可以提升在投影远灯光形时的聚光的效果,相较于一般仅具有一个不具段差的出光面的非球面透镜,聚光效果较好,分别调整所述第一段427与第二段428的曲率,也能够增加所述第二发光源72投射之光形与所述第一发光源71投射之光形重叠的程度,并借此达成减少光形分离程度的效果。另外,由于利用现有的反射式模块投影远灯光形时,还需在所述第二透镜组42的一侧设置一个反射杯,故需要较大的体积,本发明利用所述第二透镜组42投射出远灯光形,无须再设置一个反射杯,可以有效缩小所述车用照明装置的体积,并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
40.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控制单元的设置与控制方法并非本发明的重点,故不再此多做赘述。
41.本发明借由所述控制单元直接控制并切换所述第一发光源71、所述第二发光源72的开关,以进行近灯与远灯的转换,提供一种无电磁阀结构但可同时实现并切换近光灯、远光灯功能的车用照明装置,除了切换速度较快外,也较不容易损坏,可以避免如前案所述响应速度较慢、较容易损坏的缺点,提升所述车用照明装置的可靠度与寿命。
42.综上所述,本发明车用照明装置,故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43.参阅图8、9、10,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是类似于所述第一实施例,其差异之处在于:
44.所述散热件3还包括两个沿所述水平方向x间隔设置且位于最邻近所述支架2的散热鳍片32并朝所述支架2凸设的凸块33。
45.所述第二透镜组42还具有一个沿所述水平方向x设置于所述第一下焦点424一侧的第二下焦点425,及一个沿所述水平方向x位于所述第一下焦点424相反于所述第二下焦点425的一侧的第三下焦点426。所述第二下焦点425与所述第三下焦点426沿所述前后方向y与所述第一下焦点424落差设置。
46.所述第二出光面423具有一个第一段427,及两个沿所述水平方向x设置于所述第一段427的两相反侧且沿所述前后方向y位于所述第一段427后侧的第二段428,及两个沿所述水平方向x设置于所述第二段428的两相反侧且沿所述前后方向y位于所述第二段428后侧的第三段429。
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镜组42具有五个透镜421,所述透镜421中的一个形成所述第一段427并对应于所述第一下焦点424,所述透镜421中另外两个分别形成所述第二段428且对应于所述第一下焦点424,所述透镜421中其余两个分别形成所述第三段429,并分别对应所述第二下焦点425与所述第三下焦点426。所述第一下焦点424相对位于所述凸块33之间,所述第二下焦点425与所述第三下焦点426分别位于所述凸块33且沿所述前后方向y位于所述第一下焦点424前侧,但在其他实施样态中,所述第二下焦点425与所述第三下焦点426也可以沿所述前后方向y相对位于所述第一下焦点424后侧。
48.所述发光单元7还具有一个发光面朝向所述第二入光面422且设置邻近于所述第二下焦点425的第三发光源73,及一个发光面朝向所述第二入光面422且设置邻近于所述第三下焦点426的第四发光源74。所述第三发光源73与所述第四发光源74分别设置于所述凸块33,所述第二发光源72相对位于所述凸块33之间。
49.当所述第一发光源71与所述第二发光源72受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而关闭,所述第三发光源73与所述第四发光源74受所述控制单元的控制而开启时,所述第三发光源73与所述第四发光源74所发出的光线从所述第二入光面422入射所述第二透镜组42,经所述第二透镜组42的折射后共同从所述第二出光面423投射出一个昼行灯形。
50.因此,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也可达成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目的及功效,并增加一个昼行灯的功能。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