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绿色环保的太阳能光面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12:2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墙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太阳能光面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2.外墙用判定法定义,设a~b为一道墙,若a~b墙线能够切割相关围护结构的为内墙,反之为外墙。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围护建筑物,使之形成室内、室外的分界构件称为外墙,它的功能有:承担一定荷载、遮挡风雨、保温隔热、防止噪音、防火安全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条件的改善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极大的促进了建筑业的迅速发展,过去建造房屋还有使用粘土红砖,不但限制房屋的造型,还影响建造速度的提高,重要的是传统的红砖严重地破坏耕地和自然环境,而我国是一个人均耕地较少的国家,因此,我国限制和禁止在建筑中采用粘土红砖,大力提倡使用新型材料,特别是整体墙板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于居住的环境越来越高,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与绿色环保的居住环境,因此,一种绿色环保墙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欢迎。
3.现有的建筑墙体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常用的外墙在隔音、阻燃效果差并且使用寿命短,隔热保温性能差,而且受天气影响较大,墙体内部容易范潮,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绿色环保的太阳能光面墙体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色环保的太阳能光面墙体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绿色环保的太阳能光面墙体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螺纹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锥形螺杆,两个所述锥形螺杆顶部均固定连接有转轮,所述底座顶部位于两个锥形螺杆之间固定连接有墙体,所述墙体包括防水层,所述防水层底部与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防水层后侧固定连接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底部与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保温层后侧固定连接有防火层,所述防火层底部与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防水层顶端开设有第一通风孔,所述防火层底端开设有第三通风孔,所述保温层位于第一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之间开设有第二通风孔,所述墙体右前侧顶部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内侧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前侧固定安装有风扇,所述墙体左侧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左侧活动连接有光伏板,所述墙体左侧位于第一固定板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左侧活动连接有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输出端与光伏板右侧底端活动连接,所述墙体顶部从左往右依次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内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太阳能转换器、蓄电池和控制器。
6.优选的,所述底座顶部开设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螺纹通孔,且两个螺纹通孔分别和两个锥形螺杆相适配。
7.优选的,所述第一通风孔共设置有多组,且均布在防水层顶端。
8.优选的,所述第三通风孔共设置有多组,且均布在防火层底端。
9.优选的,所述第二通风孔共设置有多组,且均布在保温层中部。
10.优选的,所述光伏板输出端和太阳能转换器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太阳能转换器输出端和蓄电池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风扇和伸缩气缸输入端均和控制器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风扇、伸缩气缸和控制器输入端均和蓄电池输出端电性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转动转轮,从而带动锥形螺杆转动,在螺纹通孔的配合下,从而使得锥形螺杆深入地面,从而对底座进行固定,从而对墙体进行固定,根据一天中太阳光照射的角度,将控制器进行设置,使其在不同的时间对伸缩气缸进行控制,再将控制器内部进行设置,使其间断的控制风扇,控制器控制伸缩气缸启动,伸缩气缸将推动光伏板转动,从而便于对光伏板进行角度的调节,使其最大限度的接受太阳光照,太阳能转换器将光伏板接受到的太阳光转换成电能储存在蓄电池内,控制器控制风扇转动,从而风扇将墙体内部的热量向外部进行散发,便于墙体内外的通风散热,第一通风孔便于防水层进行透气,增加了防水层的透气效果,第二通风孔便于保温层进行透气,增加了保温层的透气效果,第三通风孔便于防火层进行透气,增加了防火层的透气效果,使得装置整体了透气效果好,增加了装置的使用寿命,防水层可采用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制成,可有效的对墙体外侧进行防水防潮的效果,保温层可采用聚合物硅质聚苯板制成,可以对墙体进行保温的作用,有利于环保,防火层可采用岩棉板制成,可有效的对墙体进行防火隔热的效果,增加了装置的使用寿命,此装置结构简单,具有防水防潮、保温、防火的效果,利用环保,使用寿命长,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正视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墙体结构俯视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墙体结构侧视图。
15.图中:1、底座;2、锥形螺杆;3、转轮;4、墙体;5、通风口;6、风扇;7、支架;8、第一通风孔;9、第一固定板;10、光伏板;11、伸缩气缸;12、第二固定板;13、防水层;14、第一凹槽;15、太阳能转换器;16、第二凹槽;17、蓄电池;18、第三凹槽;19、控制器;20、防火层;21、保温层;22、第三通风孔;23、第二通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请参阅图1

3,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绿色环保的太阳能光面墙体结构,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顶部螺纹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锥形螺杆2,两个所述锥形螺杆2顶部均固定连接有转轮3,所述底座1顶部位于两个锥形螺杆2之间固定连接有墙体4,所述墙体4包括防水层13,所述防水层13底部与底座1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防水层13后侧固定连接有保温层21,所述保温层21底部与底座1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保温层21后侧固定连接有
防火层20,所述防火层20底部与底座1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防水层13顶端开设有第一通风孔8,所述防火层20底端开设有第三通风孔22,所述保温层21位于第一通风孔8和第三通风孔22之间开设有第二通风孔23,所述墙体4右前侧顶部开设有通风口5,所述通风口5内侧固定连接有支架7,所述支架7前侧固定安装有风扇6,所述墙体4左侧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9,所述第一固定板9左侧活动连接有光伏板10,所述墙体4左侧位于第一固定板9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12,所述第二固定板12左侧活动连接有伸缩气缸11,所述伸缩气缸11输出端与光伏板10右侧底端活动连接,所述墙体4顶部从左往右依次开设有第一凹槽14、第二凹槽16和第三凹槽18,所述第一凹槽14、第二凹槽16和第三凹槽18内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太阳能转换器15、蓄电池17和控制器19。
18.请参阅图1,底座1顶部开设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螺纹通孔,且两个螺纹通孔分别和两个锥形螺杆2相适配,转动锥形螺杆2,在螺纹通孔的配合下,便于锥形螺杆2在螺纹通孔内上下移动;
19.请参阅图1和图3,第一通风孔8共设置有多组,且均布在防水层13顶端,便于防水层13进行透气,增加了防水层13的透气效果;
20.请参阅图3,第三通风孔22共设置有多组,且均布在防火层20底端,便于防火层20的透气,增加防火层20的透气效果;
21.请参阅图3,第二通风孔23共设置有多组,且均布在保温层21中部,便于保温层21的透气,增加保温层21的透气效果;
22.请参阅图1和图2,光伏板10输出端和太阳能转换器15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太阳能转换器15输出端和蓄电池17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风扇6和伸缩气缸11输入端均和控制器19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风扇6、伸缩气缸11和控制器19输入端均和蓄电池17输出端电性连接,太阳能转换器15可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脑储存在蓄电池17,蓄电池17内的电脑可供风扇6.伸缩气缸11和控制器19使用,节省能源,有利于环保;
23.工作原理:在使用时,转动转轮3,从而带动锥形螺杆2转动,在螺纹通孔的配合下,从而使得锥形螺杆2深入地面,从而对底座1进行固定,从而对墙体4进行固定,根据一天中太阳光照射的角度,将控制器19进行设置,使其在不同的时间对伸缩气缸11进行控制,再将控制器19内部进行设置,使其间断的控制风扇6,控制器19控制伸缩气缸11启动,伸缩气缸11将推动光伏板10转动,从而便于对光伏板10进行角度的调节,使其最大限度的接受太阳光照,太阳能转换器15将光伏板10接受到的太阳光转换成电能储存在蓄电池17内,控制器19控制风扇6转动,从而风扇6将墙体4内部的热量向外部进行散发,便于墙体4内外的通风散热,第一通风孔8便于防水层13进行透气,增加了防水层13的透气效果,第二通风孔23便于保温层21进行透气,增加了保温层21的透气效果,第三通风孔22便于防火层20进行透气,增加了防火层20的透气效果,使得装置整体了透气效果好,增加了装置的使用寿命,防水层13可采用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制成,可有效的对墙体4外侧进行防水防潮的效果,保温层21可采用聚合物硅质聚苯板制成,可以对墙体4进行保温的作用,有利于环保,防火层20可采用岩棉板制成,可有效的对墙体4进行防火隔热的效果,增加了装置的使用寿命,此装置结构简单,具有防水防潮、保温、防火的效果,利用环保,使用寿命长,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2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
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