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抑菌组合物以及包含其的口腔护理用品的制作方法

2021-12-03 23: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日用化学品领域,涉及一种抑菌组合物以及包含其的口腔护理用品。


背景技术:

2.近几年来,牙膏生产厂家逐渐从采用化学抑菌剂(如三氯生、十六烷基氯化吡啶、洗必泰等)过渡到采用天然植物抑菌剂。因为化学抑菌剂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人体安全性有异议、影响配方稳定性、使用口感变差等,而天然植物抑菌剂可以避免以上问题,虽然单一的天然植物抑菌剂抑菌能力稍弱,但通过有目的的复配研究,可以尽量解决天然植物抑菌剂抑菌能力的缺陷。
3.将丹皮酚、厚朴酚、蜂胶各自应用于牙膏等口腔护理用品中已有部分研究,并且在减轻牙龈炎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都或多或少存在短处,如无法对大部分菌种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部分应用于牙膏中会使牙膏膏体产生变色等不稳定性问题。如何利用丹皮酚、厚朴酚和蜂胶提高口腔护理用品的综合抑菌能力,并使所得口腔护理用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抑菌组合物以及包含其的口腔护理用品。
5.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抑菌组合物,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丹皮酚1~4份,厚朴酚1~4份,蜂胶提取物1~4份,丹皮酚、厚朴酚和蜂胶提取物共6重量份。
6.丹皮酚,为无色、白色或微黄色有光泽的针状结晶,是从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中提取物出来的一种有效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具有镇静抗炎、解热抗过敏等药理作用。现代研究表明,丹皮酚在人体中可以迅速地吸收、代谢和排泄,毒副作用小。
7.厚朴酚,为棕褐色或白色状粉末,来源于天然植物厚朴,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致龋菌的杀灭效果很好,利用其可制备具有预防和治疗龋齿作用的牙膏。
8.蜂胶,为团块状或不规则碎块,呈青绿色、棕黄色、棕红色、棕褐色或深褐色,是蜜蜂从胶原植物新生枝芽或花蕾处采集的树脂类物质,掺入其上腭腺分泌物,经蜜蜂反复加工而成的胶状物质。蜂胶是一种传统的天然药物,已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并明确了其“补虚弱,化浊脂,止消渴;外用解毒消肿,收敛生肌。用于体虚早衰,高脂血症,消渴;外治皮肤皲裂,烧烫伤”的功效,具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大量研究证明,将其应用在口腔护理方面具有明显的抑菌消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病菌均有抑制、杀灭的作用。
9.上述抑菌组合物利用丹皮酚、厚朴酚和蜂胶提取物三者间的协同增效作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相比仅使用其
中一种或两种,综合抑菌效果更好。将上述抑菌组合物应用于牙膏中,不仅赋予牙膏明显的抑菌消炎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牙菌斑以及减轻牙龈炎症,而且所得牙膏在45℃下放置3个月,仍能保持稳定。
10.优选地,所述抑菌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丹皮酚1~3份,厚朴酚1~3份,蜂胶提取物2~4份。当丹皮酚、厚朴酚和蜂胶提取物在上述特定含量下,所得抑菌组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的综合抑菌效果更好,抑菌率都能达到50%以上,将该组合物添加至牙膏中,所得牙膏抑制牙菌斑以及减轻牙龈炎症的效果更好。
11.优选地,所述丹皮酚通过将牡丹根皮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而得,所述厚朴酚通过将厚朴皮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而得,所述蜂胶提取物通过将蜂胶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而得。
12.天然植物提取物成分复杂,除所需要的有效成分外还存在无效成分,而且传统的植物提取工艺多为高温高压,容易对其中有效成分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所得提取物中可能还有溶剂残留,而对人体以及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性,对新产品的开发很不利。
13.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从牡丹根皮中提取出丹皮酚,不仅提取率较高,而且丹皮酚成分不易损失破坏,所得丹皮酚纯度高,色泽较浅,质量稳定,生产工艺操作简便,将所得丹皮酚应用于牙膏中,牙膏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4.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可从厚朴皮中选择性地提取出有效成分厚朴酚(含和厚朴酚),此工艺可以将厚朴皮中80%的有效成分萃取出来,生产工艺操作简单,工艺周期短,将所得厚朴酚用于牙膏中,牙膏对变形链球菌、嗜酸乳杆菌、乳杆菌等主要的致龋菌有良好的抑(杀)菌效。
15.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蜂胶,无毒、无残留、安全,可有效避免有效成分高温分解和氧化,使有效成分得以有效保留。
16.优选地,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工艺参数均如下:萃取时加入夹带剂,夹带剂为乙醇,夹带剂流速为0.2~0.6ml/min,萃取温度为40~60℃,萃取时间为80~120min,co2流速为12~18kg/(h
·
kg),然后二级分离,第一级分离的压力为10~15mpa,第一级分离的温度为40~45℃,第二级分离的压力为6~10mpa,第二级分离的温度为38~42℃。
17.更优选地,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工艺参数均如下:夹带剂流速为0.4ml/min,萃取温度为50℃,萃取时间为100min,co2流速为15kg/(h
·
kg),然后二级分离,第一级分离的压力为12mpa,第一级分离的温度为42℃,第二级分离的压力为8mpa,第二级分离的温度为40℃。
18.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口腔护理用品,其包含上述的抑菌组合物。
19.优选地,所述抑菌组合物在所述口腔护理用品中的重量含量为0.3~0.6%。当上述抑菌组合物在口腔护理用品中的添加量为0.3~0.6wt%时,所得口腔护理用品具有很好的综合抑菌效果,能有效抑制牙菌斑以及减轻牙龈炎症,而且所得口腔护理用品,如牙膏,在45℃下放置3个月,仍能保持稳定。
20.优选地,所述抑菌组合物在所述口腔护理用品中的重量含量为0.5%。
21.优选地,所述口腔护理用品为牙膏。
22.优选地,所述口腔护理用品还包含保湿剂、味觉改良剂、防腐剂、着色剂、增稠剂、发泡剂、摩擦剂、芳香剂和水。
23.优选地,所述牙膏包括以下重量含量的组分:保湿剂45~55%,味觉改良剂0.20~0.25%,防腐剂0.2~0.3%,着色剂0.3~0.6%,增稠剂0.8~1.2%,发泡剂2.0~3.0%,摩擦剂20~25%,芳香剂1.0~1.5%,水为余量。
24.优选地,所述保湿剂为peg

400和山梨醇,所述味觉改良剂为糖精钠,所述防腐剂为苯甲酸钠,所述着色剂为二氧化钛,所述增稠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汉生胶,所述发泡剂为十二醇硫酸钠,所述摩擦剂为二氧化硅,所述芳香剂为食用香精。
25.保湿剂:主要作用是让牙膏膏体保持湿润、保持一定的水分,当膏体外露在空气中时,能有效防止膏体中的水分蒸发流失,使在保存期间管口处的牙膏不易干结,易于挤出,便于消费者使用;同时也利于改善保持膏体的流变性,生产上便于灌装;降低冰点;提高牙膏的稳定性。将peg

400与山梨醇复配,peg

400具有很好的保湿功能,冰点比甘油低,具有抗冻性能,也有溶解牙渍的作用;山梨醇是一种常用的牙膏保湿剂,研究表明,保湿效果比甘油更稳定,在较低湿度时山梨醇散失水分较甘油低,在较高湿度时山梨醇吸收水分也较甘油低,具有非常良好的抗冻性,口味较好。通常peg

400和山梨醇的质量比为10:1。
26.味觉改良剂:用于改善牙膏的口感,掩盖牙膏某些成分的不良口味。糖精钠是人工合成甜味剂,历史悠久,应用稳定,在牙膏中广泛用作味觉改良剂。
27.防腐剂:防止和抑制牙膏微生物的生长,避免牙膏膏体的腐败、变质。以苯甲酸钠作为防腐剂,当配方体系以二氧化硅作为磨料,并且有较高比例的醇类保湿剂时,苯甲酸钠已完全能够应对该配方的防腐。
28.着色剂:用于改变牙膏外观。二氧化钛化学性质极为稳定,与其他白色颜料比较有优越的白度、着色力、遮盖力、耐候性、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没有毒性,可以减弱配方二氧化硅体系透明的感觉,也可适当减轻膏体因功效物引起的颜色发黄等。
29.增稠剂:是保证牙膏稳定性的关键、主导原料,可以使牙膏具有适当的粘度、稠度以及良好的流动、成条性能,并让消费者在刷牙时让膏体容易分散,可以使得牙膏体系中的粉末稳定分散在液相中,保证牙膏膏体保持稳定的状态。羧甲基纤维素钠是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牙膏增稠剂,价格便宜,具有增稠、稳定膏体的作用,但黏度受可溶性电解质特别是钠盐和重金属的影响较大,还容易受酶的作用发生生物降解,因此在此配方复配了汉生胶,增加膏体抗盐、抗酶性能,也改善了膏体的分散性、外观、口感以及灌装性能,通常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汉生胶的质量比为3:1。
30.发泡剂:让膏体在刷牙摩擦时产生丰富的泡沫,给予消费者一定的感官体验,同时起到清除牙垢、清洁口腔的目的,并且有一定的乳化作用,可以有助于香精等油溶性物质与膏体中的其他成分形成稳定的体系。十二烷基硫酸钠是目前最常用的牙膏发泡剂,相比较于其他发泡剂,在价格以及发泡力具有很好的性价比,也具有优异的去污、乳化和发泡力。
31.芳香剂:赋予牙膏香气和口感,掩盖某些成分的异味,给予产品特定风格的标签认知。
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将丹皮酚、厚朴酚和蜂胶提取物合理复配,利用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增效的功效,可以发挥它们各自最大的作用,完善单一或者两者的不足,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产生很好的综合
抑菌作用,对于传统天然药物应用于口腔护理用品具有积极的意义,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附图说明
33.图1为实施例2中抑菌结果图。
34.图2为实施例3中牙膏的制备工艺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36.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37.实施例1
38.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分别对牡丹根皮、厚朴皮和蜂胶进行提取,得到丹皮酚、厚朴酚和蜂胶提取物。三者提取所采用的工艺相同,具体而言为:将一定量的原料投入萃取釜中,对萃取釜、解析釜ⅰ、解析釜ⅱ、分离柱和贮罐分别进行加热,当达到所选定的温度时,开启co2瓶,通过高压泵对系统加压,当萃取釜、解析釜ⅰ、解析釜ⅱ、分离柱压力分别达到所设定的压力时,关闭co2瓶,开始循环萃取,同时加入一定量的夹带剂,并调节co2的流量到一定量,保持恒温恒压。当达到所选定的萃取时间后,先后通过解析釜ⅰ、解析釜ⅱ进行分离,从解析釜ⅱ出料口出料,得到活性物的粗品,抽滤或者离心并洗涤精制干燥即得理想的浸膏产物。
39.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具体工艺参数如下:夹带剂为乙醇,夹带剂流速为0.4ml/min,萃取温度为50℃,萃取时间为100min,co2流速为15kg/(h
·
kg),然后二级分离,解析釜ⅰ分离压力为12mpa,解析釜ⅰ分离温度为42℃,解析釜ⅱ分离压力为8mpa,解析釜ⅱ分离温度为40℃。
40.实施例2
41.(1)试验样品溶液的配制
42.将实施例1所得丹皮酚、厚朴酚和蜂胶提取物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具体试验方案见表1。
43.表1
44.方案丹皮酚/g厚朴酚/g蜂胶提取物/g10.60020.40.2030.40.10.140.400.250.30.20.160.30.10.270.20.40
80.20.30.190.20.20.2100.20.10.3110.200.4120.10.40.1130.10.30.2140.10.20.3150.10.10.41600.601700.40.21800.20.419000.6
45.试验样品溶液配制:以无菌操作各取上述方案样品,先加入少量无水乙醇,再加入吐温20和蒸馏水(吐温和乙醇含量不超过0.5%),超声乳化后放入94ml灭菌0.03mol/l磷酸缓冲液(ph值=7.2)中,充分震荡溶解,配成1wt%的均匀分散的悬液。
46.(2)抑菌测试方法
47.依据qb/t 2738

2012《日化产品抗菌抑菌效果的评价方法》7.3悬浮定量法,测试不同方案的试验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变形链球菌的抑菌率来评价不同组合的抑菌效果。
48.实验步骤参照标准qb/t 2738

2012中的7.3.3部分,试验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大肠杆菌8099、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变形链球菌atcc 25175,作用时间为3min,抑菌率计算公式如下:
[0049][0050]
式中:ⅰ——对照样品平均菌落数,
[0051]ⅱ——试验样品平均菌落数。
[0052]
实验结果见图1。
[0053]
根据图1抑菌实验结果所示,在功效物同一总添加量下,其中方案6、9、10、13、14和15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变形链球菌的抑菌率均在50%以上,根据qb/t 2738

2012中的7.3.6抑菌效果评价标准(即抑菌率50%~90%说明产品有抑菌作用),可见上述方案(即复合物总份数分为6份,丹皮酚:厚朴酚:蜂胶提取物比重=1~3:1~3:2~4)对四种菌均有抑菌作用,综合抑菌能力较强,尽管对比单一功效物或两两组合,在对于某一两种菌种的抑菌效果稍有逊色,但都有较高的抑菌率,而且对于其他菌种的抑菌效果也有很大的优势,可见,将三者进行复配,可以发挥各自互相协同增效的作用,可将上述方案的复合物应用于牙膏上。
[0054]
实施例3
[0055]
分别按照上述方案6、9、10、13、14和15,将丹皮酚、厚朴酚和蜂胶提取物以0.5wt%的总添加量添加至牙膏中,牙膏中其余成分配比见表2。
[0056]
表2
[0057][0058]
牙膏的制备工艺如下:
[0059]
1、准确称取糖精钠、苯甲酸钠和去离子水,预先溶解均匀,并控制制膏锅真空度在

0.04mpa~0.06mpa时将溶解均匀的溶液抽至制膏锅内;
[0060]
2、准确称取peg

400和山梨醇,并控制制膏锅真空度在

0.04mpa~0.06mpa时将peg

400和山梨醇抽至制膏锅内;
[0061]
3、开制膏锅的刮板、双搅拌;
[0062]
4、准确称取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羧甲基纤维素钠、汉生胶和十二醇硫酸钠,并控制制膏锅真空度在

0.06mpa~0.08mpa将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羧甲基纤维素钠、汉生胶和十二醇硫酸钠的粉料抽至制膏锅内;
[0063]
5、双搅拌计时15~25分钟;
[0064]
6、准确称取食用香精、丹皮酚、厚朴酚和蜂胶,预先溶解均匀,再加入到制膏锅内,继续搅拌计时10分钟;
[0065]
7、停双搅拌,刮板继续保持开,在真空度达到

0.094mpa以上保持抽泡5分钟;
[0066]
8、停搅拌,检验合格,出料,灌装后再检验,检验合格后入库。
[0067]
将上述所得牙膏分别放置于45℃的电热恒温干燥箱中,放置3个月后取出与常温储存的样品进行对比,观察高温样品的外观、香味、ph值等变化,以此来推论3年保质期内牙膏的稳定性,结果表3所示。
[0068]
表3
[0069][0070]
由表3可知,上述方案的组合物以0.5wt%的总添加量添加至牙膏中,所得牙膏在45℃下放置3个月,稳定性良好,具有3年保质期。
[0071]
实施例4
[0072]
依据qb/t 2738

2012《日化产品抗菌抑菌效果的评价方法》7.3悬浮定量法测试实
施例3所得牙膏(各方案中的丹皮酚、厚朴酚和蜂胶提取物形成的组合物的总添加量均为0.5wt%,除该组合物和水外,其他组分种类和含量均相同,水均为余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变形链球菌的抑制效果。
[0073]
实验步骤参照标准qb/t 2738

2012中的7.3.3部分,试验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大肠杆菌8099、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变形链球菌atcc 25175,作用时间为3min,抑菌率计算公式同实施例2部分。
[0074]
牙膏的抑菌性测试结果见表4。
[0075]
表4
[0076][0077]
根据qb/t 2738

2012中的7.3.6抑菌效果评价标准(即抑菌率50%~90%说明产品有抑菌作用),可见所得牙膏对四种菌均有抑菌作用,符合牙膏国家标准要求。
[0078]
实施例5
[0079]
(1)试验方法及目的
[0080]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以实施例3所得牙膏(取方案9)为试验组,使用不含活性牙膏组(除方案9中的组合物和水外,其他组分种类和含量均相同,其中水均为余量)为对照组,为期三个月,评估在无监督情况下日常家庭使用待测产品每天至少两次,是否有抑制牙菌斑和减轻牙龈炎症的效果。受试者为广州市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72名健康成年男性和女性。
[0081]
(2)试验过程
[0082]
使用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探诊出血百分比(percentage of bleeding on probing,bop%)评价牙龈炎情况,使用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评价牙菌斑情况,在试验开始、试验1个半月、3个月进行全口牙临床检查,每颗牙检查6个位点,并记录口腔软硬组织是否正常。受试者每天使用统一分发的牙刷和牙膏刷牙两次,每次至少1分钟。a组为实验组,分发牙膏a(含超临界提取的丹皮酚、厚朴酚和蜂胶牙膏);b组为对照组,分发牙膏b(无添加功效物牙膏)。
[0083]
(3)试验结果
[0084]
72名参加试验的志愿者中,有69名完成了全部(3个月)的试验,共有3名受试者中途退出,其数据未纳入统计分析。
[0085]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和性别见表5。
[0086]
表5
[0087]
[0088]
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各项指标见表6。
[0089]
表6
[0090][0091]
注:1)*试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p值;2)**改善率=(对照均数

试验均数)/对照均数*100%。
[0092]
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结束与基线各项指标比较结果见表7。
[0093]
表7
[0094][0095][0096]
注:*结束与基线各项指标比较p值。
[0097]
(4)分析与讨论
[0098]
如上述统计表所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和性别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基线检查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通过3个月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的菌斑量、牙龈炎程度、探诊出血百分比值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只有牙龈炎程度呈下降趋势,而菌斑量、探诊出血百分比值在试验结束时较试验中段有轻微升高。试验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项检查指标较基线检查时有不同程度减低,试验组牙龈炎和菌斑的各项检查指标均校对照组减轻,差异程度是显著性的,其中菌斑改善率23.50%,牙龈炎改善率21.2%,探诊出血百分比改善率23.0%,并且均无观察到口腔软硬组织副作用。
[0099]
临床研究的结果证明,与普通无功效物的对照组牙膏对比,使用本文研制的含超临界提取的丹皮酚、厚朴酚和蜂胶的牙膏可以有效地抑制牙菌斑和减轻牙龈炎症,是一种可抑菌消炎的牙膏。
[0100]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
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