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冷热冲击模拟测试箱及其快速冷热方法与流程

2021-12-01 01: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测试箱,特别是涉及一种冷热冲击模拟测试箱及其快速冷热方法,属于测试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冷热冲击模拟测试箱是金属、塑料、橡胶、电子等材料行业必备的测试设备,用于测试材料结构或复合材料,在瞬间下经高温到低温的连续环境下所能忍受的程度,得以在最短时间内检测试样因热胀冷缩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或物理伤害;但是目前的冷热冲击模拟测试箱对零件进行检测时从高温将至低温的速度较为缓慢,无法快速进行零件的冷热冲击处理,从而降低了冷热冲击模拟测试箱的对零件的测试效率。
3.因此,亟需对冷热冲击模拟测试箱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热冲击模拟测试箱及其快速冷热方法,提高传统冷热冲击测试箱的快速冷热效果,提高了冷热冲击测试箱检测零件的效率,能够快速的对冷热测试箱内部进行快速散热制冷,同时能够将零件进行固定夹持。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一种冷热冲击模拟测试箱,包括测试箱主体,所述测试箱主体内部设置有模拟测试箱、降温水箱以及液氨罐,所述液氮罐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液氮罐分别设置在所述模拟测试箱的两侧,所述降温水箱设置在所述模拟测试箱的下方,所述降温水箱与所述模拟测试箱连接;所述模拟测试箱组成板内部靠近所述模拟测试箱内壁的一侧设置有加热铜丝,所述模拟测试箱的上端面以及下端面均设置有通风散热机构,所述模拟测试箱的内部设置有夹持机构;所述测试箱主体的上方设置有散热孔,所述测试箱主体的下端面设置有移动机构,所述测试箱主体的侧面设置有电控箱,所述电控箱与所述加热铜丝以及所述通风散热机构电性连接。
6.优选的,所述模拟测试箱组成板内部还设置有循环水管,所述循环水管设置在所述加热铜丝外侧,所述降温水箱的一侧设置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一端与所述降温水箱连通,所述循环水泵的另一端通过连接管与所述循环水管连通,所述循环水泵与所述电控箱电性连接。
7.优选的,两个所述液氮罐与所述模拟测试箱两侧之间均设置有隔板,所述液氮罐上方设置有液氮输送管,所述液氮输送管延伸至所述隔板内部,所述液氮输送管与所述液氮罐的连接处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与所述电控箱电性连接。
8.优选的,所述通风散热机构包括有第一通槽、第二通槽、第一散热风扇以及第二散
热风扇,所述第一通槽与所述第二通槽分别设置在所述模拟测试箱的上端面以及下端面,所述第一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通槽的上方,所述第二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通槽的下方,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为相反的转动设置,所述第一通槽以及所述第二通槽的内壁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设置有封闭板,所述封闭板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一把手不突出所述模拟测试箱的表面,所述第一散热风扇以及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均与所述电控箱电性连接。
9.优选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有螺纹杆、连接杆以及夹持板,所述螺纹杆固定设置在所述模拟测试箱内壁的一侧,所述夹持板设置在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螺纹杆的一端,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开设有与所述螺纹杆相适配的内螺纹,所述夹持板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侧面设置有防滑纹路,所述夹持机构在所述模拟测试箱内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夹持机构在所述模拟测试箱内对称设置。
10.优选的,所述液氮输送管的下方设置有积水托盘,所述积水托盘的下方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一端与所述降温水箱连通,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积水托盘连通。
11.优选的,所述测试箱主体的前端面两侧均铰接设置有第一封闭门,所述第一封闭板处于所述液氮罐的外侧,所述第一封闭门用于将所述液氮罐封闭,所述模拟测试箱的外侧铰接设置有第二封闭门,所述第二封闭门为透明玻璃结构,所述第一封闭门以及所述第二封闭门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二把手。
12.优选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有若干个移动滚轮,若干个所述移动滚轮在所述测试箱主体下方均匀分布,所述移动滚轮为带有刹车件结构的移动滚轮。
13.优选的,所述测试箱主体上方的两侧设置有推手,所述测试箱主体组成板的内部设置有保温棉。
14.一种冷热冲击模拟测试箱的快速冷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零件固定:打开所述第二封闭板,将零件通过对称设置的所述夹持机构进行夹持固定,在进行夹持时,通过转动两个对称设置的所述连接杆,使所述连接杆在所述螺纹杆上进行转动,使两个对称设置的所述连接板逐渐靠近,只将将零件固定在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s2:零件加热冲击:零件固定后,关闭所述第二封闭门,通过操作所述电控箱,使所述加热铜丝进行加热至零件所需温度,从而完成零件的加热冲击;s3:散热制冷:零件进行加热冲击测试后,将所述加热铜丝关闭,通过所述电控箱将所述电磁阀、所述循环水泵、以及所述通风散热机构同时开启,通过所述液氮输送管进行输送所述液氮罐内的液氮降温,同时利用所述循环水泵将所述降温水箱内的水抽至所述循环水管内进行水循环降温,再次打开所述第二封闭门,将所述封闭板抽出,关闭所述第二封闭门,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与所述第一散热风扇转动,将所述模拟测试箱内剩余热量吹出所述模拟测试箱,最后通过所述散热孔排出,使所述模拟测试箱内部进行快速散热,快速冷却,从而实现零件的冷处理。
15.本发明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利用液氮罐、散热机构、降温水箱以及加热铜丝的设置提高了传统冷热冲击测试箱的快速冷热效果,提高了冷热冲击测试箱检测零件的效率,能够快速的对冷热测试箱内部进行快速散热制冷,同时能够将零件进行固定夹持。
16.2、通过利用两个散热风扇相反方向吹动的设置能将模拟测试箱内剩余热量通过第二散热风扇吹动至第一散热风扇处,再通过第一散热风扇将热量抽至散热孔排出,使模拟测试箱内部进行快速散热。
17.3、由于液氮输送管在进行液氮输送时,会产生冷凝水,冷凝水会掉落至积水托盘内,再通过排水管将积水托盘内的冷凝水排放至降温水箱内进行收集,实现循环利用效果,不会造成浪费,从而提高了设备的环保性。
附图说明
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发明的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模拟测试箱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夹持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模拟测试箱侧面剖视图;图6为本发明的图1a处放大图图7为本发明的模拟测试箱剖视图。
19.图中,1

测试箱主体,2

模拟测试箱,201

加热铜丝,3

降温水箱,4

液氮罐,5

通风散热机构,6

夹持机构,601

螺纹杆,602

连接杆,603

夹持板,604

内螺纹,7

散热孔,8

移动机构,801

移动滚轮,9

电控箱,10

循环水管,11

循环水泵,12

连接管,13

隔板,14

液氮输送管,15

电磁阀,16

第一通槽,17

第二通槽,18

第一散热风扇,19

第二散热风扇,20

滑槽,21

封闭板,22

第一把手,23

积水托盘,24

排水管,25

第一封闭门,26

第二封闭门,27

第二把手,28

推手,29

保温棉。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21.如图1

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冷热冲击模拟测试箱及其快速冷热方法,包括测试箱主体1,测试箱主体1内部设置有模拟测试箱2、降温水箱3以及液氨罐4,液氮罐4设置有两个,两个液氮罐4分别设置在模拟测试箱2的两侧,降温水箱3设置在模拟测试箱2的下方,降温水箱3与模拟测试箱2连接,两个液氮罐4与模拟测试箱2两侧之间均设置有隔板13,液氮罐4上方设置有液氮输送管14,液氮输送管14延伸至隔板13内部,液氮输送管14与液氮罐4的连接处设置有电磁阀15,电磁阀15与电控箱9电性连接,隔板13用于阻隔液氮罐4与模拟测试箱2,通过开启电磁阀15,将液氮罐4内的液氮输送至液氮输送管14内,从而能实现对模拟测试箱2进行降温处理;模拟测试箱2组成板内部靠近模拟测试箱2内壁的一侧设置有加热铜丝201,模拟测试箱2的上端面以及下端面均设置有通风散热机构5,通风散热机构5包括有第一通槽16、第二通槽17、第一散热风扇18以及第二散热风扇19,第一通槽16与第二通槽17分别设置在模拟测试箱2的上端面以及下端面,第一散热风扇18设置在第一通槽16的上方,第二散热风
扇19设置在第二通槽17的下方,第二散热风扇19与第一散热风扇18为相反的转动设置,第一通槽16以及第二通槽17的内壁均开设有滑槽20,滑槽20内滑动设置有封闭板21,封闭板21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把手22,第一把手22不突出模拟测试箱2的表面,第一散热风扇18以及第二散热风扇19均与电控箱9电性连接,封闭板21的设置在模拟测试箱2在进行加热以及制冷时,用于封闭模拟测试箱2,在模拟测试箱2需要进行散热时,将封闭板21从滑槽20内拉出即可,第一把手22的设置便于拉动封闭板21;第二散热风扇19与第一散热风扇18相对方向的转动,将模拟测试箱2内剩余热量通过第二散热风扇19吹动至第一散热风扇18处,再通过第一散热风扇18将热量抽至散热孔7排出,使模拟测试箱2内部进行快速散热;模拟测试箱2组成板内部还设置有循环水管10,循环水管10设置在加热铜丝201外侧,降温水箱3的一侧设置有循环水泵11,循环水泵10一端与降温水箱3连通,循环水泵10的另一端通过连接管12与循环水管10连通,循环水泵10与电控箱9电性连接,通过循环水泵10的开启,将降温水箱3内的水通过连接管12输送至循环水管10内,进行水循环流动,从而降低模拟测试箱2内的温度;模拟测试箱2的内部设置有夹持机构6,夹持机构6包括有螺纹杆601、连接杆602以及夹持板603,螺纹杆601固定设置在模拟测试箱2内壁的一侧,夹持板603设置在连接杆602远离螺纹杆601的一端,连接杆602的另一端开设有与螺纹杆601相适配的内螺纹604,夹持板603远离连接杆602的一侧面设置有防滑纹路,夹持机构6在模拟测试箱2内设置有两个,两个夹持机构6在模拟测试箱2内对称设置,在进行夹持时,通过转动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杆902,使连接杆902在螺纹杆901上进行转动,使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板903逐渐靠近,只将将零件固定在两个连接板903之间;测试箱主体1的上方设置有散热孔7,测试箱主体1的下端面设置有移动机构8,移动机构8包括有若干个移动滚轮801,若干个移动滚轮801在测试箱主体1下方均匀分布,移动滚轮801为带有刹车件结构的移动滚轮,带有刹车件的移动滚轮的设置不仅能实现设备的移动效果,并且在设备移动完成后能够实现设备的固定效果测试箱主体1的侧面设置有电控箱9,电控箱9与加热铜丝201以及通风散热机构5电性连接。
2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液氮输送管14的下方设置有积水托盘23,积水托盘23的下方连接有排水管24,排水管24一端与降温水箱3连通,排水管24的另一端与积水托盘23连通,由于液氮输送管14在进行液氮输送时,会产生冷凝水,冷凝水会掉落至积水托盘23内,再通过排水管24将积水托盘23内的冷凝水排放至降温水箱3内进行收集,实现循环利用效果,不会造成浪费,从而提高了设备的环保性。
2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测试箱主体1的前端面两侧均铰接设置有第一封闭门25,第一封闭板25处于液氮罐4的外侧,第一封闭门25用于将液氮罐4封闭,同时能对液氮罐4进行处理或者更换,模拟测试箱2的外侧铰接设置有第二封闭门26,第二封闭门26为透明玻璃结构,第一封闭门25以及第二封闭门26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二把手27,第二封闭门26用于封闭模拟测试箱2,透明玻璃的设置能够对模拟测试箱2内正在检测的零件进行观察,第二把手27的设置便于第一封闭门25以及第二封闭门26的开启与关闭。
2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测试箱主体1上方的两侧设置有推手28,测试箱主体1组成板的内部设置有保温棉29,推手28的设置便于设备的移动,保温棉29的设置能对模拟测试箱2内的热气以及冷气进行隔绝,提高设备对零件的冷热冲击效果。
25.如图1

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冷热冲击模拟测试箱及其快速冷热方法的原理如下:零件进行处理时,打开第二封闭板26,将零件通过对称设置的夹持机构9进行夹持固定,在进行夹持时,通过转动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杆902,使连接杆902在螺纹杆901上进行转动,使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板903逐渐靠近,只将将零件固定在两个连接板903之间;零件固定后,关闭第二封闭门26,通过操作电控箱9,使加热铜丝201进行加热至零件所需温度,从而完成零件的加热冲击;零件进行加热冲击测试后,将加热铜丝201关闭,通过电控箱9将电磁阀15、循环水泵10、以及通风散热机构5同时开启,通过液氮输送管14进行输送液氮罐4内的液氮降温,同时利用循环水泵10将降温水箱3内的水抽至循环水管10内进行水循环降温,再次打开第二封闭门26,将封闭板21抽出,关闭第二封闭门26,第二散热风扇19与第一散热风扇18转动,将模拟测试箱2内剩余热量吹出模拟测试箱2,最后通过散热孔7排出,使模拟测试箱2内部进行快速散热,快速冷却,最后在将封闭板21卡进滑槽20内,在将第二封闭门26关闭,将模拟测试箱2完全封闭,从而利用液氮罐4在液氮输送管14内流动的设置实现零件的冷处理。
26.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技术效果。
27.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28.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