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力检修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2021-12-01 01:3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力检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力检修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电力领域需要处理越来越多的检修工作,同时需要越来越多的检修人员。目前对于故障检修,通常由人为分配检修人员,这种方式不利于为各个检修人员合理分配检修任务,且不利于统计和管理检修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而影响检修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检修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合理分配检修任务,有效管理检修人员信息,优化检修进度。
4.第一方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电力检修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实时监测故障信息;当监测到有故障发生时,根据所监测故障信息生成检修报文,并匹配到检修人员;将检修报文发送至所匹配检修人员;根据检修人员反馈信息记录并更新检修人员相关信息。
5.进一步地,匹配到检修人员,具体包括:根据所监测故障信息生成检修标签;根据检修标签匹配检修人员。
6.进一步地,根据所监测故障信息生成检修标签具体为:根据故障类型生成检修标签。
7.进一步地,根据检修标签匹配检修人员时还包括:根据检修标签查找到所有与该检修标签适配的检修人员;在所有与该标签适配的检修人员中查找处于空闲状态的检修人员;在处于空闲状态的检修人员中匹配到最终检修人员。
8.进一步地,当处于空闲状态的检修人员包括多个时,查找空闲时长最长的检修人员为最终检修人员。
9.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对检修人员的管理,具体包括:增加或删除检修人员;为检修人员增加、修改、删除作业标签;其中作业标签与检修标签对应;根据检修人员反馈信息更新检修人员作业状态;其中作业状态包括空闲和作业中;记录检修人员的检修内容、检修次数、每次检修时长、检修总时长、上次检修结束时间。
10.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当接收到检修人员发送的拒绝接收检修报文信息时,重新匹配检修人员;
当接收到检修人员发送的接收检修报文信息时,等待作业开始信息;当接收到检修人员发送的作业开始信息时,将该检修人员的作业状态更改为作业中,并开始计时,发送待检修时长至检修人员,且记录该次检修内容;当所计时时长超过预设时长时,发送提醒信息至检修人员;当接收到检修人员发送的作业完成信息时,记录该检修人员该次检修时长和该次检修结束时间,并更新检修次数和检修总时长。
11.进一步地,针对各类检修报文,根据所有该类检修报文的检修时长确定和更新预设时长。
12.第二方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种电力检修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检修报文;确认是否接收该检修报文,并反馈给检修后台;若接收检修报文,则在开始和结束作业时,向检修后台反馈开始信息和结束信息。
13.第三方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种电力检修数据处理系统,包括检修后台和手持检修终端,其中检修后台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手持检修终端执行上述第二方面的方法。
1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力检修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在电力故障时根据故障信息自动匹配到合适的检修人员,具体可根据故障类型并结合检修人员的作业状态匹配,一方面可匹配更有经验的检修人员作业,另一方面根据作业状态为各个检修人员合理分配任务,提升检修效率;另外,及时记录和更新各个检修人员的个人信息和检修任务信息,实现检修人员信息的统计和管理,并为任务的合理分配提供数据。本发明实现检修任务的合理分配,方便统计和管理检修人员的相关信息,优化检修进度,提升检修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一方法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二方法流程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三结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17.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力检修数据处理方法,在检修后台执行,包括以下步骤。
18.s101,实时监测故障信息。
19.检修后台从故障监控系统获取故障信息,在故障监控系统出现故障记录时,及时获取以生成检修报文,尽快安排检修人员。
20.s102,当监测到有故障发生时,根据所监测故障信息生成检修报文,并匹配到检修人员。
21.所生成检修报文包括具体故障信息(比如故障类型,电流电压异常值等)、故障位
置等,便于检修人员及时掌握情况。
22.根据故障信息匹配到合适的检修人员,具体根据故障类型和检修人员的作业状态进行分配,即可提高检修的专业性,又可提升检修效率。
23.s103,将检修报文发送至所匹配检修人员。
24.待生成检修报文,并匹配到合适检修人员后,及时将检修报文发送至检修人员。
25.需要说明的是,将检修人员接收到检修报文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接收或拒绝该次检修,若选择拒绝后,检修后台手段拒绝反馈信息,则会重新分配检修人员;若选择接收,则检修人员继续等待检修人员开始任务的反馈信息,待开始任务后及时记录检修人员相关信息。
26.s104,根据检修人员反馈信息记录并更新检修人员相关信息。
27.检修后台及时记录和更新检修人员相关信息,例如检修人员的工作状态,以便于后续检修任务的分配;又如记录检修人员执行该次任务的用时、检修内容等,便于对检修人员的工作情况统计分析,掌握检修人员作业情况。
28.本方法在电力故障时根据故障信息自动匹配到合适的检修人员,具体可根据故障类型并结合检修人员的作业状态匹配,一方面可匹配更有经验的检修人员作业,另一方面根据作业状态为各个检修人员合理分配任务,提升检修效率;另外,及时记录和更新各个检修人员的个人信息和检修任务信息,实现检修人员信息的统计和管理,并为任务的合理分配提供数据。实现检修任务的合理分配,方便统计和管理检修人员的相关信息,优化检修进度,提升检修效率。
29.本实施例根据故障类型和检修人员作业状态进行检修人员的匹配,匹配到检修人员具体包括以下过程:s201,根据所监测故障信息生成检修标签。
30.具体地,根据故障类型生成检修标签,例如电流电压异常,设备内环境异常等。可同时生成多个检修标签。
31.另外,检修后台对检修人员信息进行管理,每个检修人员具有其作业标签,作业标签和检修标签对应。
32.s202,根据检修标签匹配检修人员。
33.具体匹配过程根据检修标签和检修人员作业状态确定,具体为:s2021,根据检修标签查找到所有与该检修标签适配的检修人员;将检修标签和检修人员的作业标签进行比较,找到作业标签包含所有检修标签的检修人员,即这些检修人员对该类故障较有经验,选择经验更加丰富的检修人员进行检修,提高检修质量。
34.s2022,在所有与该标签适配的检修人员中查找处于空闲状态的检修人员;为提升作业效率,将检修任务分配给处于空闲状态的检修人员,对于处于作业中的检修人员则不再匹配,提高检修效率。
35.s2023,在处于空闲状态的检修人员中匹配到最终检修人员;当处于空闲状态的检修人员包括多个时,查找空闲时长最长的检修人员为最终检修人员,以为各个检修人员更合理地分配任务。
36.通过上述匹配过程,提升检修人员与故障类型的匹配度,合理分配检修人员,提高
检修效率和质量。
37.检修后台为合理分配检修人员且加强对检修人员的管理,提供以下检修人员管理方法:s301,增加或删除检修人员;根据需要增加或删除检修人员。
38.s302,为检修人员增加、修改、删除作业标签;其中作业标签与检修标签对应;为每个检修人员设置作业标签,根据具体情况人为设置即可。
39.s303,根据检修人员反馈信息更新检修人员作业状态;其中作业状态包括空闲和作业中;检修人员在接收到检修报文后,及时向检修后台反馈,检修后台根据反馈信息自动更新检修人员的作业状态。
40.s304,记录检修人员的检修内容、检修次数、每次检修时长、检修总时长、上次检修结束时间;记录上述信息便于统计分析和掌握检修人员的作业情况,以便对检修人员进行更合理的管理。另外,记录上次检修结束时间用于计算该检修人员的空闲时长,以分配检修任务。记录每次检修时长便于统计分析每类故障的大概检修时长,以便后续监控检修作业,为检修作业提供检修数据。
41.本实施例为实现检修任务的合理分配,同时使检修人员可选择是否接受检修任务,在接受检修任务时及时反馈信息至检修后台,供检修后台更新相关信息。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401,当接收到检修人员发送的拒绝接收检修报文信息时,重新匹配检修人员;s402,当接收到检修人员发送的接收检修报文信息时,等待作业开始信息;s403,当接收到检修人员发送的作业开始信息时,将该检修人员的作业状态更改为作业中,并开始计时,发送待检修时长至检修人员,且记录该次检修内容;针对每次检修均会记录检修时长,检修后台记录所有检修时长,再针对不同类检修报文(即不同类型的检修故障),根据所有该类检修报文的检修时长确定和更新预设时长;s404,当所计时时长超过预设时长时,发送提醒信息至检修人员;s405,当接收到检修人员发送的作业完成信息时,记录该检修人员该次检修时长和该次检修结束时间,并更新检修次数和检修总时长。
42.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力检修数据处理方法,在手持检修终端执行,包括以下步骤。
43.s1

1,接收检修报文;s1

2,确认是否接收该检修报文,并反馈给检修后台;检修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接收该次检修任务;s1

3,若接收检修报文,则在开始和结束作业时,向检修后台反馈开始信息和结束信息;及时向检修后台反馈,供检修后台更新和记录相关信息。
44.实施例三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力检修数据处理系统,包括检修后台和手持检修终端,其中检修后台执行实施例一的方法,手持检修终端执行实施例二的方法。
45.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没有创造性的变化,以及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所作的若干改进和润饰,都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