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背板连接器及其组合的制作方法

2021-11-26 23:0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背板连接器及其组合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一种背板连接器及其组合。


背景技术:

2.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第cn105612664a号揭示了一种背板连接器,其形成一差分对的各信号端子70包括接触部71、72,且形成差分对的接触部71设置成边缘联接,但是接触部71、72彼此间隔开比本体部73、74更大的距离。水平对齐的接触部71位于绝缘的护罩20中。为了使串扰最小化,一u形屏蔽体105可插入与接触部71相邻的护罩壁26的u形通道29中。接地端子80为金属板状,弯折出辊压缘部,实现相邻信号端子对之间的屏蔽。然而在实际制造中,该接地端子结构复杂。
3.所以,希望设计出一种满足信号屏蔽效果,实现高频性能,同时又满足制造及成本的考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板连接器及其组合,其能实现简化制造。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背板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导电薄片,所述导电薄片具有对接端及安装端,所述导电薄片包括导电支撑件、多个信号端子对及遮蔽片,每一信号端子对由两个信号端子所构成且埋设在一绝缘体内,每一信号端子包括对接部、安装部及连接所述对接部与安装部的中间部,所述对接部与安装部裸露在所述绝缘体外,所述中间部至少部分埋设在所述绝缘体内;所述导电支撑件设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及多个端子槽,每一端子槽贯穿所述对接端、安装端及所述第一表面,而使得所述端子槽具有上内壁面、下内壁面及连接所述上、下内壁面的侧内壁面,每一所述信号端子收容在对应的一个端子槽内,且所述信号端子对的对接部位于对应端子槽的上、下内壁面与侧内壁面之间,所述遮蔽片贴覆在所述第一表面,且所述遮蔽片延伸出多个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延伸入端子槽且位于每一信号端子对的对接部的上侧与/或下侧。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导电支撑件为导电体,其为每一信号端子对提供了三个面向的遮蔽效果,在简化制造的同时,满足高频性能。
【附图说明】
7.图1是本发明背板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8.图2是图1圆圈所示的局部放大图。
9.图3是第一背板连接器中的信号端子及遮蔽片与第二背板连接器的信号端子及u型件的局部立体放大图。
10.图4是第一、第二背板连接器对接后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11.图5是第一、第二背板连接器对接后的另一角度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12.图6是第一背板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13.图7是图6中座体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14.图8是图6中导电薄片的立体图。
15.图9是图8中导电支撑件的立体图。
16.图10是图8中端子模组的立体图。
17.图11是图10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18.图12是图8中遮蔽片的立体图。
19.图13是第二背板连接器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20.图14是图13圆圈所示的局部放大图。
21.图15是图13中u型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22.图16是图13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23.图17是导电薄片与u型件的立体图。
24.图18是图17的立体分解图。
25.图19是图18中导电支撑件与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26.图20是图19中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27.图21是图20中端子的剖视图。
28.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29.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板连接器组合,其包括两个彼此对接的背板连接器,为方便区别,分别定义成第一背板连接器100(或简称为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背板连接器300(或简称为第二连接器),两个背板连接器100、300分别安装在电路板701、702上,基本架构也相似,均包括座体10/30及多个彼此肩并肩堆叠的导电薄片20/40,导电薄片具有对接端及安装端,对接端插入座体,用来与另一背板连接器相对接,安装端则安装在电路板,对接端与安装端彼此正交,即所谓的直角连接器。两个连接器在安装在电路板后对接,两个电路板也为彼此正交,在后面描述中,为方便描述,以水平放置的电路板为基准,互相对接的方向为前方,相对的则为后方,靠近电路板的方向为下,相对的则为上。
30.第一连接器100前端插入第二连接器300前端形成的对接腔301,第一连接器前端的上、下表面形成有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引肋15,导引肋15插入第二连接器的对接腔301的内壁面形成的导引槽35,完成两个连接器的对接。第二连接器300的凸伸入对接腔301的舌板34(参图2所示)则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器100的对接孔14(标识在图6),从而完成机械及电性连接。第一、第二背板连接器在细节上的区别,下面将详细描述。
31.参图6-7所示,第一连接器100包括座体10及多个竖直肩并肩堆叠排列的导电薄片20。座体10包括前壁11及四个侧壁12,四个侧壁12围设成一个向后开放的收容腔13,所述对接孔14沿前后方向贯穿前壁11,且呈矩阵排列的对接孔为竖直设置的纵长状,相邻列的端子孔呈上下偏离设置,同一排的端子孔14则水平对齐。上述导引肋15则设置在上、下侧壁的外壁面上。收容腔13的上、下内壁面设有多个导槽16,导电薄片20在其上下缘处设置有导肋26,导肋26插入所述导槽16,从而将所述导电薄片20安装到座体10,其中导肋26的两个侧面在其后末端处设有向外凸伸的固定凸部261,固定凸部261卡在引槽在对应位置设有的固定凹部161,固定凹部161同时向上或向下贯穿所述侧壁12。
32.参图8-12所示,所述导电薄片20具有对接端201及安装端202,其包括导电支撑件21、多个信号端子对22及遮蔽片24,三者组装后形成一个呈竖直的薄片状。所述导电支撑件21设有相对第一表面211与第二表面(未标号),以及多个端子槽213,每一端子槽213贯穿所述对接端201、安装端202及第一表面211,而使得端子槽具有上内壁面214、下内壁面215及连接上、下内壁面的侧内壁面216。在本实施例中,导电支撑件21由金属材料锻造/diecasting而成,也可以由导电塑胶材料注塑而成,或者由绝缘材料注塑后再通过电镀等手段涂覆有导电材料而形成。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对22收容在对应的一个端子槽213内。每一信号端子对22对由两个信号端子22a、22b(一般为差分信号端子)所构成且埋设在一绝缘体23内,每一信号端子包括对接部221、安装部223及连接对接部与安装部的中间部222,对接部221与安装部223裸露在绝缘体23外,中间部222则至少部分埋设在绝缘体23内。每一信号端子对22的对接部221位于对应端子槽213的上、下内壁面214、215与竖直内壁面21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多个信号端子由一竖直的金属板冲压而形成,中间部222位于所述金属板的所在金属板平面内,每一信号端子对内的两个信号端子22a、22b的间距小于相邻信号端子对之间的间距,中间部222的宽度较对接部221与安装部223大,从上至下,中间部222的长度逐渐变小,并具有拐弯角2221,所述拐弯角的宽度变小。绝缘体23通过注塑的方式包裹所述中间部222,从而形成端子模组,由图11可以看出,绝缘体23主要包覆在拐弯角2221、中间部与对接部连接处、中间部与安装部连接处等需要施力部分,或者加强信号端子固定的部分。每一信号端子对22的两个对接部221呈上、下排列,每一对接部为竖直状,且具有背离所述侧内壁面216方向凸伸的接触点2211。绝缘体23在临近对接端201处设有向前凸出的加强部231,所述对接部221穿过加强部231。
33.遮蔽片24贴覆在第一表面211。所述遮蔽片24延伸出多个弹性臂241,弹性臂延伸入端子槽213,且位于每一信号端子对的对接部211的上侧与/或下侧。在本实施例中,遮蔽片24设有向对接端方向凸出的延伸部242,两个弹性臂241分别自延伸部242的上、下缘延伸出,且分别临近上、下内壁面214、215,延伸部242临近对接部221与中间部222连接处,即延伸部242覆盖在加强部231上。两个弹性臂242为水平状在其自由末端处设有面对面凸出的接触点2411。遮蔽片24在其对接端处设有先向一侧弯折再向下延伸的多个连接部243,每一连接部向下延伸的一个或者两个安装脚244,相邻连接部之间保留竖直向下延伸的延伸部245。参图9,所述导电支撑件20在安装端处具有与电路板配合的安装面218,安装面218向上抬起,绝缘体23在对接端202处的安装面232低于导电支撑件的安装面218。也就是说,导电支撑件具有供所述信号端子的安装部穿过的后底面及较所述后底面更临近接触端的前底面,所述前底面较后底面向下凸伸。如此,在导电薄片20安装在电路板后,所述导电支撑件的安装面218与电路板701间隔一段间距,使其充满空气,减少信号端子与遮蔽片或者接地构件的耦合量,降低串扰。本发明的导电支撑件形成u型端子槽结构,使得信号端子对在第一连接器内已经被遮蔽结构在三个面向所围绕,等与第二连接器的u型件相配合后,第四个面向也被遮蔽,可以看出,信号端子对被四面屏蔽结构所围绕,对信号端子对形成良好的屏蔽效果。更详细的讲,中间部222被导电支撑件与遮蔽片的配合而形成的四面屏蔽结构所围绕,对接部221被导电支撑件与u型件的配合而形成的四面屏蔽结构所围绕。
34.具体参图9,所述相邻端子槽213之间由间隔肋217间隔开,所述间隔肋217包括与所述对接部221对应的前段部2711及与所述中间部222对应的后段部2172,其中前段部2171
在对应端子槽213的上、下内壁面处设置有凹陷部2173,弹性臂241位于凹陷部2173内,后段部2172设有与后段部形状相匹配且将后段部分成两部分的狭长槽2174,绝缘体的位于相邻信号端子对之间的连接条233则收容在狭长槽2174内。凹陷部的前端再设有凹陷槽2175,用来供接触点2211的容纳。
35.在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支撑件的第二表面也可以设置端子槽,信号端子收容在端子槽内,另一遮蔽片覆盖在第二表面。
36.第二连接器300具有类似的座体及导电薄片结构,为方便描述,相似结构采用相同的命名,但标号不同。
37.参图13-16所示,同时结合图2,第二连接器300包括座体30、多个竖直肩并肩堆叠排列的导电薄片40,以及多个u型件50。座体30包括中间壁31及四个侧壁32,四个侧壁围设成位于中间壁前方的对接腔301及收容腔33,对接腔301向前开放,收容腔33向后开放。对接腔301的左、右内壁面设有前述的多个导引槽35(参图1所示),收容腔33则在其上、下内壁面设有多个导槽36,导电薄片40在其上、下缘处设置有导肋46,导肋46插入所述导槽36,从而将所述导电薄片40安装到座体30,其中导肋46亦设有固定凸部,用来固定在导槽设有的固定凹部。收容腔则在其左、右内壁面设有多个固定槽37,左右最外侧的导电薄片则在临近对接端处贴有金属薄板60,金属薄板自内向外冲压出凸块61,凸块61则固定在固定槽37内。多个舌板34自中间壁31向前凸伸入对接腔301,每一舌板呈竖直设置,相邻排的舌板呈上下偏置,同一列的舌板34则在水平方向上对齐。每一舌板34具有两个相对的宽面341及两个相对的窄面342,每一舌板34设有两个对接槽343,对接槽向前贯穿舌板,侧向贯穿舌板的一个宽面341,同时向后贯穿。中间壁31还设有u型槽38,u型槽向后贯穿,向前贯穿且恰好沿着舌板的另一宽面341及两个窄面342。
38.u型件50包括宽壁51及自宽壁的相对两侧垂直延伸的窄壁52,窄壁向后凸出所述宽壁,前端宽壁与窄壁共同形成u型部53,位于宽壁后方的窄壁则形成固定部54,固定部设有多个固定凸点541。所述u型件50插入并固定在u型槽38内,固定部54则裸露在收容腔33内。从前面看,u型部53恰好围绕在所述舌板34的一个宽面341及两个窄面342,信号端子20所在的宽面则无u型件,信号端子的接触点2211凸伸出所述宽面341。从图2及图14可以看出,所述u型部的前端向前再凸伸出凸出部531,u型部的前端较舌板前端后退一段距离,凸出部531有助于增强u型部前端与舌板的固持力。u型部在其宽面上设置有凸筋532,增强u型部与座体的固持力,同时也增加了u型件的强度。
39.图17显示了导电薄片40与u型件50的位置关系,u型件50先安装在座体30,多个左右堆叠的导电薄片40的前端再安装在收容腔33内,导电薄片的信号端子的对接部421向前凸伸出对接端,向前穿过对接槽343而排列在舌板34的宽面341,u型件的固定部54则干涉固定在导电薄片40设置在其对接端的两个侧面的浅凹部415,u型件由金属板制成,导电薄片亦具有导电性,两者则完成电性连接。
40.参图18-图21,所述导电薄片40包括导电支撑件41、多个信号端子对42及遮蔽片44,三者组装后形成一个呈竖直的薄片状。所述导电支撑件41设有相对第一表面411与第二表面(未标号),以及多个端子槽413,每一端子槽413贯穿对接端、安装端及第一表面411。形成端子槽413的间隔肋在临近对接端处具有加宽部414,加宽部相对间隔肋的其他部分相对较宽,加宽部的两个左右竖直面设有上述的浅凹部415。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对42收容在对应
的一个端子槽413内。每一信号端子对42由两个差分信号端子所构成且埋设在一绝缘体43内,每一信号端子包括对接部421、安装部423及连接对接部与安装部的中间部422,对接部421与安装部423裸露在绝缘体43外,中间部422则至少部分埋设在绝缘体43内。信号端子由竖直的金属板冲压而形成,中间部422位于所述金属板的所在金属板平面内,每一信号端子对内的两个信号端子的间距小于相邻信号端子对之间的间距,中间部的宽度较对接部与安装部大,从上至下,中间部的长度逐渐变小,并具有拐弯角。绝缘体43通过注塑的方式包裹所述中间部,由图20可以看出,绝缘体43主要包覆在拐弯角、中间部与对接部连接处、中间部与安装部连接处等需要施力部分,或者加强固定信号端子固定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所有端子由绝缘材料一体注塑的方法而形成绝缘体,所有端子与绝缘体连成一体,从而形成端子模组,绝缘体的不同部位则彼此独立,所有信号端子的中间部的宽度较对接部与安装部的宽度大,但中间部的宽度大致相同。每一信号端子对42的两个对接部则经过弯折,从而呈左右排列设置。具体而言,对接部与中间部之间由一个过渡部424完成方向的改变,位于上方的信号端子的过渡部424包括位于对接部后段的水平部425,中间部的前端变窄而成变窄部4221,水平部的后段内侧缘与中间部前端的变窄部的上缘由一个弧形部426连接,水平部425为三段,包括上水平部4253、倾斜部4252及下水平部4251。同理,位于下方的信号端子的过渡部424位于中间部的另外一侧,水平部由下往上逐层上升,最终使得两个信号端子的对接部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对接部421的前自由末端设有向上延伸的接触点4211。由图面可以看出,对接部与水平部之间亦由一个倾斜部427来提升对接部421的高度。两个水平部425分别位于金属板面的两侧。绝缘体具有多个加强部431,所述过渡部424被固定在加强部内,对接部421则自加强部内凸伸出来。
41.下面将描述第一、第二连接器100、300的对接过程。因电路板的设置问题,第二连接器300需要逆向旋转90度,两个连接器对接后,每一信号端子对的对接部221、421彼此弹性对接,弧形凸出的接触点2211、4211分别接触位于接触点后段的水平段,弹性臂241则弹性接触u型件的窄壁52的外表面。从图5可以看出,延伸部242较绝缘体23的加强部231向前凸出,如此,延伸部242可以抵靠在舌板前端。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