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风阀装置和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22: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换气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阀装置和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2.在新风系统中的风阀装置的装配过程中,特别是密封条和框体的装配过程中,操作繁琐。同时,当风阀装置位于关闭状态时,无法保证叶片和叶片之间的紧密接触,会出现漏风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阀装置和新风系统,其可实现对密封条的有效限位,避免漏风。
4.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风阀装置,所述风阀装置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设置的叶片,所述叶片包括框体和密封条;
5.所述框体的一端开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密封条的容纳腔;
6.所述密封条包括固定部和密封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密封部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外部;
7.其中,所述风阀装置可在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风阀装置位于开启状态时,相邻的所述叶片之间存在间隙;当所述风阀装置位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叶片的所述密封条的密封部抵靠于相邻的所述叶片的框体。
8.进一步的,所述容纳腔自所述第二方向贯穿所述叶片;
9.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于所述叶片的厚度方向。
10.进一步的,所述容纳腔中设置有向外凸起的定位凸条,所述密封条的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定位凹条;或者,所述容纳腔中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定位凹条,所述密封条的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向外凸起的定位凸条;
11.所述定位凸条和所述定位凹条的形状相匹配。
12.进一步的,所述容纳腔包括沿所述框体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所述第一板片的远离所述叶片的中心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方向延伸并形成所述第三板片;
13.所述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所述第三板片围成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二板片和所述第三板片间隔设置,并形成开口;
14.所述密封条通过所述开口伸出所述容纳腔。
15.进一步的,自所述第一板片至所述第二板片的方向,所述密封部向远离所述叶片的中心的方向延伸。
16.进一步的,所述框体包括主体部、凹陷部和抬高部,所述凹陷部和所述抬高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且相对于所述叶片中心对称;
17.所述容纳腔设置于所述抬高部和/或凹陷部,所述密封条固定于所述框体的抬高部或者凹陷部中的一个,并且,所述密封条的密封部抵靠于相邻的所述叶片的所述抬高部或者所述凹陷部中的另一个。
18.进一步的,当所述风阀装置位于所述关闭状态时,多个所述叶片所述主体部所处的平面重合;和/或,所述凹陷部和所述抬高部沿所述主体部对称设置。
19.进一步的,所述叶片还包括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用于带动所述叶片转动;
20.所述框体包括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主板和第二主板,所述框体还包括两个所述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主板和所述第二主板之间,并与所述第一主板和所述第二主板围成固定所述驱动轴的定位空间;
21.所述驱动轴固定于所述定位空间。
22.进一步的,所述叶片还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沿所述叶片的厚度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主板、所述驱动轴和所述第二主板。
23.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新风系统,所述新风系统包括上述的风阀装置。
24.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5.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当风阀装置位于打开状态时,能调节不同的叶片之间间隙,实现对风量的精准控制;同时,可保证密封条和框体之间的紧密连接,当风阀装置位于关闭状态时,可避免出现漏风的现象。
26.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风阀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风阀装置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风阀装置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风阀装置的叶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风阀装置的叶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一种叶片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7是一种叶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风阀装置10
36.开启状态11
37.关闭状态12
38.叶片100
39.框体200
40.容纳腔210
41.定位凸条211
42.第一板片212
43.第二板片213
44.第三板片214
45.第四板片215
46.开口216
47.第一主板217
48.第二主板218
49.定位空间219
50.支撑筋220
51.主体部230
52.凹陷部240
53.抬高部250
54.支撑部260
55.孔洞270
56.密封条300
57.固定部310
58.密封部320
59.定位凹条321
60.驱动轴400
61.定位件500
62.主体板件600
63.加强钣金700
64.紧固件710
65.驱动连杆800
66.外壳900
67.第一方向x
68.第二方向y
69.厚度方向h
具体实施方式
70.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71.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
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7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73.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风阀装置10,风量调节阀是新风系统中的中央空调末端配件,一般用在空调,通风系统管道中,用来调节支管的风量,也可用于新风与回风的混合调节。
74.如图1

图3所示,风阀装置1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x排列设置的叶片100和外壳900,叶片100固定于外壳900,并可相对于外壳900转动。
75.具体的,结合图4和图5所示,必要时结合图1

图3所示。叶片100包括框体200和密封条300。框体200的一端开设有用于固定密封条300的容纳腔210。密封条300包括固定部310和密封部320,固定部310固定于容纳腔210,密封部320位于容纳腔210的外部。
76.其中,风阀装置10可在开启状态11和关闭状态12之间切换。当风阀装置10位于开启状态11时,相邻的叶片100之间存在间隙,室外的新风可以通过风阀装置10被吸入室内(参考图2所示)。当风阀装置10位于关闭状态12时,叶片100的密封条300的密封部320抵靠于相邻的叶片100的框体200,避免出现气流泄漏的问题(参考图1所示)。
77.在上述设置中,一方面,当风阀装置10位于关闭状态12时,能实现相的叶片100之间的紧密连接,实现较佳的密封效果。当风阀装置10在开启状态11和关闭状态12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或者当风阀装置10在开启状态11时,可通过控制叶片100的角度,从而控制相邻叶片100之间间隙的大小,以控制气流通过风阀装置10向外释放的流量,即控制风量的大小。另一方面,将密封条300的固定部310固设于容纳腔210中,可保证密封条300和框体200之间的紧密连接,可保证密封条300和框体200之间的紧密连接,当风阀装置10位于关闭状态12时,可避免出现漏风的现象。同时,便于实现密封条300的简易安装。
78.结合图4和图5所示,容纳腔210自第二方向y贯穿叶片100。在上述设置中,密封条300可自叶片100的一侧传入容纳腔210的一端,之后,顺着第二方向y移动密封条300,直至密封条300完全嵌入至容纳腔210的内部。
7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x垂直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垂直于叶片100的厚度方向h。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为叶片100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y为叶片100的长度方向。
80.在本实施例中,容纳腔210中设置有向外凸起的定位凸条211,密封条300的固定部310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定位凹条321。定位凸条211和定位凹条321的形状相匹配。通过上述设置,增大密封条300和容纳腔210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容纳腔210和密封条300之间的摩擦力。同时,定位凸条211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在第二方向y不存在分量。通过上述设置,可保证密封条300能够顺利自容纳腔210的一端穿设进入容纳腔210,并固定其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容纳腔210中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定位凹条321,密封条300的固定部310上设置有向外凸起的定位凸条211。
81.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种设计中,密封条300套设于主体板件600外壳,容易滑落,
造成漏风。如图4和i图5所示,在本技术中,密封条300穿设于容纳腔210的内部,可有效避免风阀装置10在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时,密封条300出现脱落的情况,从而有效避免漏风。
82.如图5所示,容纳腔210包括沿框体200的厚度方向h相对设置的第一板片212和第二板片213,第一板片212的远离叶片100的中心的一端向靠近第二板片213的方向延伸并形成第三板片214。第一板片212和第二板片213的远离第三板片214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板片215。第四板片215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板片212和第二板片213,以对第一板片212和第二板片213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其中,第一板片212、第二板片213、第三板片214和第四板片215共同围成容纳腔21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四板片215。此时,容纳腔210由第一板片212、第二板片213和第三板片214共同完成。第二板片213和第三板片214间隔设置,并形成开口216。密封条300的密封部320通过开口216伸出容纳腔210。
83.在本实施例中,自第一板片212至第二板片213的方向,密封部320向远离叶片100的中心的方向延伸。通过上述设置,有利于使得密封条300的密封部320向外伸出,并在风阀装置10位于关闭状态12时,抵靠于相邻的叶片100。
84.如图5所示,每一叶片100的框体200均包括主体部230、凹陷部240和抬高部250,凹陷部240和抬高部250设置于主体部230沿第一方向x的两端。容纳腔210设置于抬高部250和/或凹陷部240,密封条300固定于框体200的抬高部250或者凹陷部240中的一个,并且,密封条300的密封部320抵靠于相邻的叶片100的抬高部250或者凹陷部240中的另一个。容纳腔210设置于抬高部250。在本实施例中,叶片100的密封条300固定抬高部250,并且叶片100的密封条300的密封部320抵靠于相邻的叶片100的凹陷部240。通过上述设置,当风阀装置10位于关闭状态12时,相邻的叶片100错位排布,有利于实现密封条300对相邻叶片100之间的密封连接,避免气流的泄漏。
85.进一步的,凹陷部240和抬高部250镜像沿主体部230对称设置,并且,凹陷部240和抬高部250形状相同。沿第一方向x翻转叶片100,凹陷部240转变为抬高部250,抬高部250转变为凹陷部240。通过上述设置,避免工人安装时,需要区分正反面,便于提升安装效率。
8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一个叶片100中的密封条300的数量为一个个,密封条300仅固定于框体200的一端,即固定于抬高部250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叶片100中的密封条300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两个密封条分别固定于叶片100的两端,即分别固定于抬高部250和凹陷部240上。此时,抬高部250和凹陷部240均需开设用于容纳密封条300的容纳腔320。
87.如图3所示,当风阀装置10位于关闭状态12时,多个叶片100主体部230所处的平面重合。通过上述设置,当风阀装置10位于关闭状态12时,实现多个叶片100之间的错位排布,以实现密封条300对相邻叶片100之间的密封连接。同时,多个叶片100的主体部230所处的平面重合,以避免风阀装置10占用过多的面积。如图4和图5所示,必要时结合图1至图3所示。框体200包括沿厚度方向h相对设置的第一主板217和第二主板218。其中,第一主板217的至少部分作为第一板片212,第二主板218的至少部分作为第二板片213。换言之,第一主板217和第一板片212为一体成型件,第二主板218和第二板片213为一体成型件。第四板片215可对第一主板217和第二主板218进行支撑。通过设置第一主板217和第二主板218可增加框体200的厚度,同时,可避免框体200的质量过大。同时,叶片100还包括驱动轴400,驱动
轴400用于带动叶片100转动。在上述实施例中,框体200的质量较小,有利于驱动轴400驱动叶片100进行转动,以便于风阀装置10在开启状态11和关闭状态12之间切换。
88.框体200还包括两个支撑部260,支撑部260设置于第一主板217和第二主板218之间,并与第一主板217和第二主板218围成固定驱动轴400的定位空间219。驱动轴400的至少部分可深入定位空间219中,并驱动轴400固定于定位空间219,以带动框体200转动。
8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板217、第二主板218和支撑部260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成型,具体的,可利用挤出成型的方式形成叶片100的框体20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部260通过焊接、粘接等其他的方式固定于第一主板217和第二主板218之间。
90.进一步的,为了保证驱动轴400和框体200之间的稳固连接,还需要设置定位件500。具体的,叶片100还包括定位件500,第一主板217、驱动轴400和第二主板218均设置有贯穿的孔洞270,孔洞270的尺寸和定位件500的尺寸相配合。定位件500沿叶片100的厚度方向h穿设于第一主板217、驱动轴400和第二主板218,从而实现定位件500对第一主板217、驱动轴400和第二主板218三者的限位,避免三者发生分离,保证了风阀装置10的结构稳定性、使用安全性。
91.在一种设计中,框体200由分离的主体板件600和加强钣金700组成,加强钣金700和主体板件600通过螺钉等紧固件710固定连接。加强钣金700的两端需要固定连接于主体板件600上。同时,加强钣金700的至少一部分需要主体板件600之间间隔设置,以容纳驱动轴400的部分结构,从而使得驱动轴400可固定于主体板件600上,以带动叶片100转动。然而,在该设计中,需要在将框体200转移到位后,现场工人需要对加强钣金700和主体板件600进行紧固连接,固定连接的方式复杂,对人力和物力都是大量浪费。
92.在本实施例中,框体200的第一主板217和第二主板218之间通过支撑部260和第四板片215固定连接,并且,支撑部260和第四板片215与第一主板217和第二主板218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形成。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部260和第四板片215与第一主板217和第二主板218也可通过焊接、粘接等其他工艺形成,并需要在转移至用户所在地之前进行固定连接。用户在使用风阀装置10时,仅需要将驱动轴400固定于定位空间219中,之后,再将定位件500插入对第一主板217、驱动轴400和第二主板218中即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文所示的结构,可有效提升操作的便捷程度。
9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主板217和第二主板218之间还可以增设其他的支撑筋220,支撑筋220可对第一主板217和第二主板218的结构起到支撑作用,以增强框体200的强度。
94.如图1所示,叶片100通过定位件500与驱动轴400连接。多个驱动轴400固定于外壳900,并且,通过驱动连杆800连接驱动轴400。通过设置驱动连杆800,可实现对驱动轴400进行同步驱动,从而实现多个叶片100的同步转动。
95.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晰的显示多个叶片100之间的位置关系,图2和图3仅显示了外壳900的部结构。
96.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