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环保市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2021-11-24 23:5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保市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污染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态学原理, 并采用人工调控措施,使土壤污染物浓(活)度降低,实现污染物无害 化和稳定化,以达到人们期望的解毒效果的技术措施。理论上可行的 修复技术有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和综合修复 等几大类。有些修复技术已经进入现场应用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 果。污染土壤实施修复,对阻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防止对人体健康 造成危害,促进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该技 术的研发主要集中于可降解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两 大方面。热处理修复技术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热交换,将污染介质及 其所含的有机污染物加热到足够的温度(150~540℃),使有机污染物 从污染介质挥发或分离的过程,按温度可分成低温热处理技术(土壤 温度为150~315℃)和高温热处理技术(土壤温度为315~540℃)。热 处理修复技术适用于处理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农 药、高沸点氯代化合物,不适用于处理土壤重金属、腐蚀性有机物、 活性氧化剂和还原剂等。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矿产资源的不 合理开采及其冶炼排放、长期对土壤进行污水灌溉和污泥施用、人为 活动引起的大气沉降、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等原因,造成了土壤污染严 重。玻璃化修复技术是对土壤及其污染物进行1600~2000℃的高温 处理,使有机物和一部分无机化合物,如硝酸盐、磷酸盐和碳酸盐等 以挥发或热解的形式从土壤中去除的过程。热脱附过程可以使土壤中 的有机化合物产生挥发和裂解等物理化学变化。当污染物转化为气态 之后,其流动性将大大提高,挥发出来的气态产物通过收集和捕获后 进行净化处理。
3.现有的环保市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在污染土壤净化修复的过程中进程缓慢,工作效率较低;(2)修复过程中不仅无法保证土壤基础属性,还会在处理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3)现有的处理方式在处理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处理成本较高。现有技术不易解决此类问题,因此,亟需一种环保市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现有环保市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在污染土壤净化修复的过程中进程缓慢,工作效率较低;修复过程中不仅无法保证土壤基础属性,还会在处理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现有的处理方式在处理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处理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环保市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保市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包括负压大棚和间接热脱附处理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间接热脱附处理系统包括控制模块、土壤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处理模块、热能回收器、除铁器和引风机设备。
6.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热能回收器是用于对热脱附处理过程中热能的回收。
7.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除铁器是用于去除施工过程中的铁污染。
8.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引风机设备是用于引导处净化后尾气,再统一进行处理。
9.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处理模块包括加热模块、驱动模块、混合模块、废水处理模块和废气处理模块。
10.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热模块采用天然气配合燃烧器产生的热量来加热空气,且加热空气进入热脱附装置中进行配合处理,驱动模块用于驱动热脱附装置与运行,混合模块用于将有机污染土壤和加热的空气混合,废水处理模块和废气处理模块分别用于对处理过程中的用水和用气进行处理,废气处理模块与引风机设备相连。
11.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负压大棚采用轻型钢结构,大棚内地面用抗渗混凝土做硬化处理,且表面覆盖采用pvc或pvdf建筑材料膜,形成全封闭的大棚,大棚内设有净化后土壤暂存区。
12.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负压大棚的外部设有外层大棚,且负压大棚上设有负压门,负压门用于规避污染大气从大棚中溢出的问题。
13.本发明提供一种环保市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的使用方法,该方法包括:s1:挖土,将现场有机污染土壤用挖掘机进行挖掘采集;s2:搬运,清理后通过运输汽车运送至负压大棚内部;s3:负压大棚,在负压大棚内部的预处理区,对污染土壤进行粉碎处理;s4:传送带,经过预处理后的有机污染土壤通过传送输送至间接热脱附装置中;s5:间接热脱附处理,间接热脱附装置配合加热组件对污染土壤进行处理;s6:合格土,通过铲车将处理好的土铲运至净化后土壤暂存区,后续再统一填回到原场地。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设置间接热脱附处理系统,经过对热能的综合利用,节约能源,提高脱附效率,控制整体土的温度能同时到达500

600℃,保留了土壤的基本属性避免了过度氧化,与传统的单段的热脱附装置比,节约了30%土壤热脱附时间,大大的提高了修复效率;2.通过设置温度检测模块,配合温度检测模块的显示,使整体问题精确控制在500

600℃,即加速了有机物的挥发速度,又避免了土壤的过度氧化,从而使土壤即得到了高效率修复,又保留了土壤中的c源和n源以及大部分其他的基本属性;3.通过设置热能回收器,充分的利用了间接热脱附处理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节约了天然气能源,减少了天然气的加入量,同时与传统单段热脱附装置相同量污染物比,本装置的间接热脱附系统降低了20%的天然气投入量,节能效果较为明显。
15.4.通过设置混合模块,混合模块中设置有特别的螺纹推进装置,其中还设置了不锈钢刀锋螺纹,这种设计大大的增加使用寿命,减少土壤在热脱附装置内的停留时间,从而也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均化热脱附装置内单位面积土壤的加热程度,增加修复效率,减少结
块结陀的污染土对推进器的负面影响。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环保市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负压大棚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环保市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的间接热脱附处理系统结构框图;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环保市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的处理模块的结构框图;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环保市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的操作方法流程图。
17.图中:1负压大棚、2外层大棚、3负压门。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9.参照图1

4,一种环保市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包括负压大棚1和间接热脱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间接热脱附处理系统包括控制模块、土壤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处理模块、热能回收器、除铁器和引风机设备,土壤检测模块配合温度检测模块,可以很好的控制土壤处理需要的温度和时间,及时不拖沓的有机污染土壤,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同时配合温度检测模块的显示,使整体问题精确控制在500

600℃,即加速了有机物的挥发速度,又避免了土壤的过度氧化,从而使土壤即得到了高效率修复,又保留了土壤中的c源和n源以及大部分其他的基本属性。
20.本发明中,热能回收器是用于对热脱附处理过程中热能的回收,充分的利用了间接热脱附处理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节约了天然气能源,减少了天然气的加入量。
21.本发明中,除铁器是用于去除施工过程中的铁污染,避免了外来设备引入的污染产生。
22.本发明中,引风机设备是用于引导处净化后尾气,再统一进行处理,将废气处理模块与引风机设备相连接,当引风机设备将废气收集到一处后,废气处理装置对尾气处理完后,再排出去。
23.本发明中,处理模块包括加热模块、驱动模块、混合模块、废水处理模块和废气处理模块,混合模块中设置有特别的螺纹推进装置,不锈钢刀锋螺纹,大大的增加使用寿命,减少土壤在热脱附装置内的停留时间,均化热脱附装置内单位面积土壤的加热程度,增加修复效率,减少结块结陀的污染土对推进器的负面影响。
24.本发明中,加热模块采用天然气配合燃烧器产生的热量来加热空气,且加热空气进入热脱附装置中进行配合处理,驱动模块用于驱动热脱附装置与运行,混合模块用于将有机污染土壤和加热的空气混合,废水处理模块和废气处理模块分别用于对处理过程中的用水和用气进行处理,废气处理模块与引风机设备相连。
25.本发明中,负压大棚1采用轻型钢结构,大棚内地面用抗渗混凝土做硬化处理,且表面覆盖采用pvc或pvdf建筑材料膜,形成全封闭的大棚,大棚内设有净化后土壤暂存区。
26.本发明中,负压大棚1的外部设有外层大棚2,且负压大棚1上设有负压门3,负压门3用于规避污染大气从大棚中溢出的问题,在运输车灯从负压大棚来回进出时,负压门会隔
绝外接带来的污染,也会避免内部处理的污染物泄露到外界,使得处理环境形成一个密闭的修复空间。
27.本发明提供一种环保市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的使用方法,该方法包括:s1:挖土,将现场有机污染土壤用挖掘机进行挖掘采集;s2:搬运,清理后通过运输汽车运送至负压大棚1内部;s3:负压大棚1,在负压大棚1内部的预处理区,对污染土壤进行粉碎处理;s4:传送带,经过预处理后的有机污染土壤通过传送输送至间接热脱附装置中;s5:间接热脱附处理,间接热脱附装置配合加热组件对污染土壤进行处理;s6:合格土,通过铲车将处理好的土铲运至净化后土壤暂存区,后续再统一填回到原场地。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