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加热式净水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4 19: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式净水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加热式净水设备越来越多,例如能加热的水龙头。加热式净水设备由于需要采用220v交流供电以对净水设备的加热体进行加热,人手会经常接触净水设备的水,因而可能存在漏电并电到人的风险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检测加热体供电回路漏电流的加热式净水控制装置。
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技术手段为:提供一种加热式净水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5.漏电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加热体的交流供电回路中是否存在漏电电流,并将所述漏电电流转换为漏电电压;
6.信号处理模块,与所述漏电检测模块连接,用于将所述漏电电压进行放大后,获得放大电压,将所述放大电压大于规定值时,输出驱动信号;
7.信号转换模块,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用于对所述驱动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得到检测信号;
8.控制单元,与所述信号转换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检测信号以生成对可控开关进行控制的开关控制信号;和
9.所述可控开关,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并设置在所述交流供电回路中,用于根据所述开关控制信号以执行闭合或断开操作,进而控制所述交流供电回路的接通或断开;
10.在所述交流供电回路中存在所述漏电电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所述开关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可控开关断开,进而所述交流供电回路断开以停止给所述加热体供电;
11.在所述交流供电回路中不存在漏电电流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所述开关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可控开关闭合,进而所述交流供电回路接通以给所述加热体供电。
12.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式净水控制装置通过设置漏电检测模块检测加热体的交流供电回路是否存在漏电流,并输出检测信号给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开关闭合或断开,进而控制所述加热体的交流供电回路接通或断开。在所述交流供电回路中存在所述漏电电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可控开关断开,进而所述交流供电回路断开以停止给所述加热体供电;在所述交流供电回路中不存在漏电电流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可控开关闭合,进而所述交流供电回路接通以给所述加热体供电。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检测到加热体的供电回路中存在漏电流的情况下,自动切断加热体的交流供电回路,在不存在漏电流的情况下,自动接通加热体的交流供电回路,避免使用者触电,保护使用者安全。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其中:
15.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加热式净水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16.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漏电检测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17.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加热式净水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18.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净水设备的工作流程图。
19.图中:100、加热式净水控制装置;200、加热体;10、漏电检测单元;20、控制单元;30、可控开关;40、显示单元;50、进水泵驱动单元;55、出水泵驱动单元;60、水质检测单元;65、废水阀驱动单元;70、加热体驱动单元;75、电磁阀驱动单元;80、温度检测单元;11、漏电检测模块;12、信号处理模块;13、信号转换模块;121、电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部分,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式净水控制装置100,所述加热式净水控制装置100可以应用于净水设备,例如,净水器。也可以应用于厨电出水设备,净水设备和厨电出水设备漏电主要来源于加热体200,其他器件基本不会发生漏电。例如能够加热的水龙头等。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控制装置可以包括:漏电检测模块11、信号处理模块12、信号转换模块13、控制单元20和可控开关30。所述漏电检测模块11可以用于检测加热体200的交流供电回路中是否存在漏电电流,并将所述漏电电流转换为漏电电压;其中,所述加热体200可以为发热管等,本技术不做限定。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2可以与所述漏电检测模块11连接,用于将所述漏电电压进行放大后,获得放大电压,将所述放大电压大于规定值时,输出驱动信号;所述信号转换模块13可以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2连接,用于对所述驱动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得到检测信号;所述控制单元20可以与所述信号转换模块13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检测信号以生成对可控开关30进行控制的开关控制信号;所述可控开关30可以与所述控制单元20连接,并设置在所述交流供电回路中,用于根据所述开关控制信号以执行闭合或断开操作,进而控制所述交流供电回路的接通或断开;在所述交流供电回路中存在所述漏电电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20通过所述开关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可控开关30断开,进而所述交流供电回路断开以停止给所述加热体200供电;在所述交流供电回路中不存
在漏电电流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20通过所述开关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可控开关30闭合,进而所述交流供电回路接通以给所述加热体200供电。
23.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漏电检测模块11检测加热体200的交流供电回路是否存在漏电流,并输出检测信号给所述控制单元20,所述控制单元20根据所述检测信号控制所述开关闭合或断开,进而控制所述加热体200的交流供电回路接通或断开。在所述交流供电回路中存在所述漏电电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20控制所述可控开关30断开,进而所述交流供电回路断开以停止给所述加热体200供电;在所述交流供电回路中不存在漏电电流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20控制所述可控开关30闭合,进而所述交流供电回路接通以给所述加热体200供电。本实施例通过漏电电测模块能够实时监测加热体200的交流供电回路的漏电情况,并在检测到加热体200的供电回路中存在漏电流的情况下,自动切断加热体200的交流供电回路,确保漏电源头不再带电,控制单元20还可以继续用于其他控制功能。在不存在漏电流的情况下,自动接通加热体200的交流供电回路,即可以自动复位,不需要手动恢复,本实施例能够避免使用者触电,保护使用者安全。
24.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漏电检测模块11包括漏电互感器和电流电压变换模块;漏电互感器具有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交流供电回路并联,用于获取所述交流供电回路中的漏电电流;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具备一定的匝数比;所述第二线圈用于输出次级电流,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圈数发生改变或所述漏电电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述次级电流均发生变化;所述电流电压变换模块,用于将所述次级电流转换为所述漏电电压。进一步地,交流电网的零线和火线穿过所述漏电检测模块11,漏电检测模块11可以采用零序电流互感器。
25.本实施例的漏电检测模块11,可以通过调整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匝数比,能够自由调试漏电电流的跳断规格,可以应用于不同的产品,并且根据此产品最合适的参数制定,使产品的漏电效果达到最理想状态。
26.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式净水控制装置100可以包括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用于给所述加热式净水控制装置100供电,所述供电电源可以为所述加热式净水控制装置100提供工作电压的供电电压,例如5v、12v,当然,所述供电电压也可以是其他适配使用需要的电压值。
27.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漏电检测模块11还可以包括:第一电阻r1;具体的,所述第一线圈的一个引脚经由所述第一电阻r1接收电源电压 5v,所述第一线圈的另一个引脚连接地gnd。
28.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2可以包括:漏电保护芯片ic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电源模块121、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阻r5;其中,所述电源模块121用于给所述漏电保护芯片ic1供电。具体的,所述漏电保护芯片ic1的参考电压引脚vr即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引脚,并经由所述第二电容c2连接地gnd;所述漏电保护芯片ic1的输入引脚in即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引脚,并经由所述第二电阻r2连接所述所述漏电保护芯片ic1的参考电压引脚vr即第一引脚,所述第一电容c1与所述第二电阻r2并联;所述漏电保护芯片ic1的接地引脚gnd即第三引脚连接地gnd;所述漏电保护芯片ic1的差分放大输出引脚od即第四引脚经由所述第三电容c3连接地gnd,并连接所
述漏电保护芯片ic1的闩锁输入引脚sc即第五引脚;所述漏电保护芯片ic1的噪声抑制引脚nr即第六引脚经由所述第四电容c4连接所述漏电保护芯片ic1的输出引脚os即第七引脚;所述漏电保护芯片ic1的输出引脚os即第七引脚经由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所述信号转换模块13;所述漏电保护芯片ic1的电源引脚vs即第八引脚连接所述电源模块121。本实施例电路简单方便,成本低。
29.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漏电保护芯片ic1可以采用vg54123。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型号的漏电保护芯片,本技术不做限定。
3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电源模块121可以包括:第四电阻r4、稳压二极管zd1、电解电容ec1和第五电容c5;具体的,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接收电源电压 12v,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阴极,所述稳压二极管zd1的阳极连接地gnd;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解电容ec1的正极,所述电解电容ec1的负极连接地gnd;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经由所述第五电容c5连接地gnd,并连接所述漏电保护芯片ic1的电源引脚vs即第八引脚。本实施例电路简单方便,成本低。
31.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信号转换模块13包括:三极管q3、第六电容c6和上拉电阻r9;具体的,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信号处理模块12,进一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经由所述上拉电阻r9接收电源电压,并经由所述第六电容c6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地gnd;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控制单元20。本实施例电路简单方便,成本低。
32.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可控开关30包括可控硅和继电器;所述可控硅串联在所述加热体200的交流供电回路的火线上,所述继电器串联在所述加热体200的交流供电回路的零线上;或所述可控硅串联在所述加热体200的交流供电回路的零线上,所述继电器串联在所述加热体200的交流供电回路的火线上。
33.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可控硅和继电器,并将其分别设置在火线和零线上,能够彻底切断加热体200的交流供电回路,确保漏电源头不再带电,避免使用者触电,保护使用者安全。
34.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显示单元40,与所述控制单元20连接,用于显示漏电提示。当检测到漏电电流的情况下,自动切断加热体200的交流供电回路,并显示漏电提示,避免使用者触电,保护使用者安全。
35.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加热式净水控制装置100应用于净水设备,所述净水设备包括进水泵、出水泵、废水阀、电磁阀、进水管路、废水排出管路和加热体200;其中,所述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进水管路的通断;所述废水阀用于控制所述废水排出管路的通断;所述控制装置还可以包括:进水泵驱动单元50、出水泵驱动单元55、废水阀驱动单元65、加热体驱动单元70和电磁阀驱动单元75。所述进水泵驱动单元50可以与所述控制单元20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单元20输出的进水泵驱动信号驱动所述进水泵工作;所述出水泵驱动单元55可以与所述控制单元20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单元20输出的出水泵驱动信号驱动所述出水泵工作;所述废水阀驱动单元65可以与所述控制单元20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单元20输出的废水阀驱动信号驱动所述废水阀工作;所述加热体驱动单元70可以与所述控制单元20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单元20输出的加热体驱动信号驱动所述加热体200进行加热;所述电磁阀驱动单元75可以与所述控制单元20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单元
20输出的电磁阀驱动信号驱动所述电磁阀工作。
36.进一步地,图3中,漏电检测单元10可以包括所述的漏电检测模块11、信号处理模块12和信号转换模块13。所述控制单元20可以包括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可以通过排线连接建立数据通信。例如,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可以接收外部操作信号,并将所述外部操作信号传输到所述第二控制模块,所述第二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外部操作信号对上述各驱动模块进行控制。
37.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加热式净水控制装置100应用于净水设备,所述控制装置还可以包括水质检测单元60和温度检测单元80。所述水质检测单元60可以与所述控制单元20连接,用于检测进入所述净水设备的水的水质,并将水质检测结果输出给所述控制单元20;所述控制单元20基于所述水质检测结果判断是否更换所述净水设备的滤芯;所述温度检测单元80可以与所述控制单元20连接,用于检测所述净水设备出水的水温,并将温度检测结果输出给所述控制单元20;所述控制单元20基于所述温度检测结果控制所述净水设备出水的水温。例如,若所述净水设备出水的水温小于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20控制加热体200进行加热,若所述净水设备出水的水温大于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20控制所述加热体200不加热。
38.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净水设备的工作流程图。
39.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