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23: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2.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绿色环保、资源节约是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全面绿化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打造绿色建筑必需考虑的因素。
3.雨水是一种含盐量少,硬度低的清洁能源,目前,现有的屋顶雨水收集装置结构复杂,难以普及,且在对屋顶雨水进行收集后不能及时加以循环利用,使得雨水收集的意义不大。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该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包括植被层,所述植被层的底部与种植土层的顶部相互接触,所述种植土层的底部与第一土工布的顶部相互接触,所述第一土工布的底部设置有雨水收集装置,所述雨水收集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渗边条,所述防渗边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所述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一防水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混凝土结构。
7.优选的,所述雨水收集装置包括有第一雨水收集板,所述第一雨水收集板的顶部与土工布的底部相互接触,所述第一雨水收集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所述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所述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平导式雨水收集管。
8.优选的,所述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的数量为多个,且位于两侧的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透气减压管。
9.优选的,所述第三平导式雨水收集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四平导式雨水收集管,所述第四平导式雨水收集管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雨水收集板,所述第二雨水收集板的左侧与第二土工布的右侧相互接触,所述第四平导式雨水收集管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进水管。
10.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沉淀井,所述沉淀井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蓄水井,所述蓄水井内壁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提水泵,所述提水泵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吸水管,所述吸水管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顶部穿过植被层的表面并与喷头的底部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蓄水井的顶部固定安装观察窗,所述蓄水井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溢流
管。
12.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收集装置,可以对落入建筑物顶部的雨水进行收集,然后进行引流,进行简单处理和集中贮存,并且加以循环利用,使得雨水资源能够被高效利用,大大的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构建绿色生态建筑体系。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防渗边条、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可以防止雨水进入混凝土结构中,从而保护建筑物不受地雨水侵蚀,通过设置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可以对建筑物对角位置进行额外防护,防止对角渗水。
附图说明
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a出结构放大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雨水收集装置示意图。
19.图中:1、植被层;2、种植土层;3、第一土工布;4、收集装置;41、第一雨水收集板;42、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4、第三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5、透气减压管;46、第四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7、第二雨水收集板;48、进水管;49、沉淀井;410、输水管;411、蓄水井;412、提水泵;413、吸水管;414、排水管;415、喷头;416、观察窗;417、溢流管;5、防渗边条;6、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7、第一防水层;8、第二防水层;9、混凝土结构;10、第二土工布。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

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
22.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包括植被层1,植被层1的底部与种植土层2的顶部相互接触,种植土层2的底部与第一土工布3的顶部相互接触,第一土工布3的底部设置有收集装置4,收集装置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渗边条5,防渗边条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6,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水层7,第一防水层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水层8,第二防水层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混凝土结构9,通过设置第一土工布3,可以过滤土壤中渗透下来的泥浆,保证水质的清澈,且第一土工布3为国标200g土工布,不会堵塞收集装置4,通过设置防渗边条5、第一防水层7和第二防水层8,可以防止雨水进入混凝土结构9中,从而保护建筑物不受地雨水侵蚀,通过设置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6,可以对建筑物对角位置进行额外防护,防止对角渗水。
23.本实施例中,收集装置4包括有第一雨水收集板41,第一雨水收集板41的顶部与第一土工布3的底部相互接触,第一雨水收集板41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
42,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4,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的高度为105mm,宽度为150mm,顶部为圆弧形状,中间为加强支柱,两边圆弧底部有雨水收集口,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的形状与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的形状一致,且屋顶设置有多条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和多条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多条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和多条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之间成网格状分布,通过设置第三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4,可以将蓄水引向侧面,从而更好的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储存。
24.进一步的是,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的数量为多个,且位于两侧的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透气减压管45,通过设置透气减压管45,使得收集装置4内部能够与外界空气相流通,形成空气回流,有利于收集装置4内部蓄水的流通,使得水循环过程更加的顺畅。
25.更进一步的是,第三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四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6,第四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雨水收集板47,第二雨水收集板47的左侧与第二土工布10的右侧相互接触,第四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6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进水管48,通过设置第二雨水收集板47,可以对侧面的泥土渗水进行收集,通过设置进水管48,可以将蓄水引导至下一个结构。
26.此外,进水管48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沉淀井49,沉淀井49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输水管410,输水管410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蓄水井411,蓄水井411内壁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提水泵412,提水泵412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吸水管413,吸水管41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排水管414,排水管414的顶部穿过植被层1的表面并与喷头415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沉淀井49,可以对水中的泥沙进行沉淀,使得进入蓄水井411中的水质更加清澈,减小提水泵412的负担,防止吸水管413的堵塞,使得排水管414能够更加顺畅的将水排出,通过设置提水泵412。
27.除此之外,蓄水井411的顶部固定安装观察窗416,蓄水井41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溢流管417,通过设置溢流管417,使得蓄水井411的蓄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将多余的水排放到市政管道,从而减小了本装置的蓄水压力,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对雨水进行循环利用,节约了水资源。
2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在使用时,雨水依次渗透过植被层1与种植土层2,经过第一土工布3的过滤,进入第一雨水收集板41的表面,然后汇集到交错分布的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和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中,在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中流入第三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4中,再流入第四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6中,然后经过进水管48引导至沉淀井49中,经过沉淀后,由输水管410流入蓄水井411中,再由蓄水井411中的提水泵412将水经由吸水管413抽出,进入排水管414中,最终经过喷头415喷出,对屋顶植被进行浇灌,实现了雨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