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旁揿笔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20: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笔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旁揿笔。


背景技术:

2.目前,笔是一种书写或绘画的工具。
3.相关技术中公告号为cn20438287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笔,中空的上笔杆、中空的下笔杆和笔芯;笔芯位于上笔杆和下笔杆的中空内侧,上笔杆内侧顶部还固定有用于固定笔芯的紧固件,笔芯上部固定在紧固件中。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操作者需要使用笔时,需要按压上笔杆的紧固件,使笔芯中的笔尖露出,反之使笔尖隐藏;驱动紧固件时的握笔姿势与书写时的握笔姿势不同,手指需要驱动紧固件时,需要改变握笔方式,手势转换幅度大,操作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笔操作不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旁揿笔。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旁揿笔,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旁揿笔,包括笔杆以及与笔杆端部连接的笔尖套,所述笔杆内部设置有笔芯,所述笔尖套开设有供笔芯头部穿出的开孔,所述笔杆上设置有驱动笔芯伸出开孔的揿动结构;所述笔杆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笔杆靠近笔尖套的一侧开设有连通容置腔的通孔,所述揿动结构包括位于容置腔内且驱动笔芯移动的第一操作管、驱动第一操作管移动的驱动件、固定连接于笔芯圆周面上的限位块、套设在笔芯外的第一压缩弹簧以及设置于容置腔内的弹性件,当笔芯未伸出笔尖套时,所述第一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笔尖套和限位块抵接;所述笔杆的外圆周面开设有连通容置腔的第一支撑孔,所述第一操作管朝向第一支撑孔的一侧开设有操作槽,所述操作槽到笔芯轴线的间距朝远离笔尖套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操作槽远离第一支撑孔的一端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操作管位于限位块远离压缩弹簧的一侧,所述笔杆的外圆周面开设有连通容置腔的第一支撑孔,所述驱动件包括与第一支撑孔内壁连接的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外套设有支撑环,所述支撑环的一侧嵌入到操作槽内,所述支撑环的端面开设有卡孔,所述卡孔的内径大于第一支撑杆的外径;当笔芯未伸出笔尖套时,支撑环与操作槽靠近笔尖套的端面抵接,卡孔远离笔尖套的一侧与第一支撑杆抵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操作管和容置腔远离笔尖套的端面抵接;当笔芯伸出笔尖套时,支撑环与限位槽靠近笔尖套的端面抵接,卡孔远离笔杆轴线的一侧与第一支撑杆抵接,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环和容置腔远离笔尖套的端面抵接,所述笔杆上设置有驱动笔芯回到笔杆内部的复位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笔芯头部伸出时,按压支撑环,支撑环抵接操作槽,使得第一操作管朝笔尖套移动,第一操作管推动限位块和笔芯一起朝笔尖套移动,使笔芯头部伸出开孔,同时第一压缩弹簧压缩变形,直到支撑环嵌入到限位槽内,使弹性件与支撑环抵接,此时第一操作管受到第一压缩弹簧的作用力、弹性件的作用力,并且支撑环受到限
位槽、第一支撑孔、支撑杆的限位,使笔芯无法回到笔杆内,便于操作者对笔进行使用;另外需要笔芯头部隐藏时,驱动复位件时,笔芯头部回到笔杆内;在笔的侧边设置有驱动笔芯头部伸出或隐藏的揿动结构,无需操作者改变握笔方式,且手势转换幅度小,便于操作者使用。
9.可选的,所述第一操作管的外圆周面开设有操作环槽,所述操作环槽远离笔尖套的一端贯穿第一操作管远离笔尖套的端面,所述弹性件包括套设在笔芯外的第二压缩弹簧,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内径大于操作环槽的内径,所述第二压缩弹簧与第一操作管/支撑环抵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压缩弹簧对第一操作管/支撑环施加作用力,使第一操作管/支撑环有向笔尖套方向移动的趋势。
11.可选的,所述弹性件还包括套设在笔芯外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内径大于操作环槽的内径,所述限位环位于第二压缩弹簧和支撑环之间。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环与第二压缩弹簧相比,限位环与第一操作管/支撑环的接触面积更大,压缩弹簧对限位环的作用力更好地传递到第一操作管/支撑环上。
13.可选的,所述驱动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驱动件沿笔杆的轴线圆周阵列分布。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两个驱动件,便于使用者驱动笔芯移动;当笔芯伸出到笔尖套外时,两个支撑环与一个支撑环相比,前者限制第一操作管朝远离笔尖套方向移动的效果更好。
15.可选的,所述笔杆上开设有第二支撑孔,所述复位件包括套设在笔芯外的第二操作管以及穿设于第二支撑孔内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操作管靠近笔尖套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远离第二操作管的一侧与第一操作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操作管远离连接管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直径沿远离第一操作管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支撑杆朝向笔杆轴线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斜面,当笔芯从笔尖套内伸出时,第一斜面与第二斜角斜面贴合。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第二支撑杆朝笔杆的轴线运动,第二支撑杆驱动第二操作管朝笔尖套移动,即驱动第一操作管朝笔尖套移动,使第一操作管不再抵接支撑环,支撑环受到弹性件的作用力复位,使支撑环伸出到笔杆外;操作者不再对第二支撑杆施加作用力后,第一压缩弹簧驱动第一操作管朝远离笔尖部的方向移动,使支撑环进入到第一操作槽内并与第一操作槽靠近笔尖部的一侧抵接。
17.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外圆周面设置有卡环,所述卡环位于笔杆内部,所述卡环的外径大于第二支撑孔的内径。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卡环,具有限位作用,使第二支撑杆不易脱离笔杆。
19.可选的,所述第二操作管外圆周面设置有定位环块,所述定位环块位于第二支撑杆靠近笔尖套的一侧。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定位环块具有限位作用,当定位环块与第二支撑杆抵接时,限制第二操作管朝远离笔尖套的方向移动。
21.可选的,所述笔杆外套设有护套。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护套一方面在人握笔时起到防滑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揿动结构和复位件遮挡。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驱动笔芯头部伸出时,按压支撑环,支撑环抵接操作槽,使得第一操作管朝笔尖套移动,第一操作管推动限位块和笔芯一起朝笔尖套移动,使笔芯头部伸出开孔,同时第一压缩弹簧压缩变形,直到支撑环嵌入到限位槽内,使弹性件与支撑环抵接,此时第一操作管受到第一压缩弹簧的作用力、弹性件的作用力,并且支撑环受到限位槽、第一支撑孔、支撑杆的限位,使笔芯无法回到笔杆内,便于操作者对笔进行使用;另外需要笔芯头部隐藏时,驱动复位件时,笔芯头部回到笔杆内;在笔的侧边设置有驱动笔芯头部伸出或隐藏的揿动结构,无需操作者改变握笔方式,且手势转换幅度小,便于操作者使用;
25.2.设置护套便于操作者握笔,并可以对复位件和揿动结构遮挡。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笔芯头部未伸出开孔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笔芯头部未伸出开孔时,凸显第一固定杆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28.图3是笔芯头部未伸出开孔时,凸显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连接关系的爆炸图;
29.图4是笔芯头部未伸出开孔时,凸显揿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30.图5是笔芯头部伸出开孔时,凸显揿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31.附图标记:1、笔杆;11、第一固定杆;111、容置腔;112、第一支撑孔;12、第二固定杆;121、固定槽;122、第二支撑孔;2、笔尖套;21、开孔;3、笔芯;4、第一连接件;41、第一固定管;411、第一固定孔;42、第二固定管;421、第二固定孔;43、第一固定环块;44、第二固定环块;45、第三固定环块;5、揿动结构;51、第一操作管;511、操作槽;512、限位槽;513、操作环槽;52、驱动件;521、第一支撑杆;522、支撑环;523、卡孔;53、限位块;54、第一压缩弹簧;55、弹性件;551、第二压缩弹簧;552、限位环;6、复位件;61、第二操作管;611、第一斜面;612、定位环块;62、连接管;63、第二支撑杆;631、第二斜面;632、卡环;7、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旁揿笔。参照图1和图2,一种旁揿笔包括笔杆1,笔杆1的端部设置有笔尖套2。笔杆1的内部设置有笔芯3,笔尖套2远离笔杆1的一侧开设有供笔芯3头部穿出的开孔21。
34.参照图2和图3,笔杆1包括有第一固定杆11和第二固定杆12,第一固定杆11位于第二固定杆12靠近笔尖套2的一侧,第一固定杆11和第二固定杆12同轴设置。第一固定杆11由两个相同的固定部拼接组成。第一固定杆11内部设置有容置腔111,第一固定杆11的两个端部均开设有供笔芯3穿过的通孔。第二固定杆12朝向第一固定杆11的一侧开设有固定槽121,通孔与固定槽121连通,固定槽121可供笔芯3插入。
35.参照图2和图3,第一固定杆11和第二固定杆12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的第一连接件4。第一连接件4包括第一固定管41、第二固定管42、第一固定环块43和第二固定环块44。第一固定管41与第一固定杆11靠近第二固定杆12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固定管41远离第一固定杆1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固定孔411,第一固定孔411与通孔连通。第一固定管41的外径小于第一固定杆11的外径,第一固定管41的外径小于第一固定环块43的内径。
36.参照图2和图3,第二固定管42与第二固定杆12靠近第一固定杆11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固定管42远离第二固定杆12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固定孔421,第二固定孔421与固定槽121连通。第二固定管42的内径大于第一固定管41的外径。
37.参照图2和图3,第一固定环块43和第二固定环块44均可以形变。第一固定环块43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固定环块43的内圆周面均与第一固定管41的外圆周面固定连接,两个第一固定环块43沿第一固定管41的轴线阵列分布。第二固定环块44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固定环块44的外圆周面均与第一固定槽121的圆周面固定连接,两个第二固定环块44沿第二固定杆12的轴线阵列分布。当第一固定杆11和第二固定杆12连接时,第二固定环块44位于第一固定环块43与第一固定杆11之间或者第二固定环块44位于两个第一固定环块43之间。
38.参照图2和图3,笔尖套2朝向第一固定杆11的一侧开设有内螺纹,第一固定杆11朝向笔尖套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环块45,第三固定环块45开设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当第三固定环块45与笔尖套2分离时,方便将笔芯3进行更换。
39.参照图2和图4,第一固定杆11上设置有驱动笔芯3头部伸出开孔21的揿动结构5。揿动结构5包括操作第一操作管51、驱动件52、限位块53、第一压缩弹簧54和弹性件55。
40.参照图2和图4,限位块53设置有两个,两个限位块53固定连接于笔芯3的圆周面上,两个限位块53沿笔芯3的轴线圆周阵列分布。第一压缩弹簧54套设在笔芯3外。无论笔芯3头部是否伸出开孔21,第一压缩弹簧54的一端与限位块53抵接,第一压缩弹簧54的另一端与笔芯3套抵接。
41.参照图2和图4,第一操作管51设置于容置腔111内且套设在笔芯3外,第一操作管51位于限位块53远离第一压缩弹簧54的一侧。第一操作管51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两个操作槽511,两个固定槽121远离笔尖套2的一侧贯穿第一操作管51靠近第二固定管42的端面。两个操作槽511沿第一操作管51的轴线圆周阵列分布。操作槽511到笔芯3轴线的间距朝靠近第二固定杆12的方向逐渐减小。操作槽511靠近第一操作管51轴线的端面开设有限位槽512,限位槽512位于操作槽511远离笔尖套2的一侧,限位槽512远离笔尖套2的一侧贯穿第一操作管51靠近第二固定管42的端面。
42.参照图2和图4,第一固定杆11上开设有两个第一支撑孔112,两个第一支撑孔112沿第一固定杆11的轴线圆周阵列分布,两个第一支撑孔112均与容置腔111连通,两个第一支撑孔112分别与两个操作槽511对应。
43.参照图2和图4,驱动件52用于驱动笔芯3头部沿笔杆1的轴线方向伸出开孔21外。驱动件52设置有两个,两个驱动件52沿第一固定杆11的轴线圆周阵列分布。两个驱动件52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支撑孔112内。驱动件52包括第一支撑杆521和支撑环522,第一支撑杆521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支撑杆521分别有第一支撑孔112相对的两端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521的轴线与第一固定杆11的轴线垂直。支撑环522套设在第一支撑杆521外,支撑环522的端面开设有供第一支撑杆521嵌入的卡孔523,卡孔523的内径大于第一支撑杆521的外径。支撑环522的一端嵌入到操作槽511内。
44.参照图2和图5,第一操作管51的外圆周面开设有操作环槽513,操作环槽513靠近第二固定杆12的一侧贯穿第一操作管51靠近第二固定管42的端面,两个操作槽511均与操作环槽513连通。弹性件55包括第二压缩弹簧551和限位环552,第二压缩弹簧551和限位环
552均套设在笔芯3外,第二压缩弹簧551的内径和限位环552的内径均大于操作环槽513的内径。第二压缩弹簧551的一侧与容置腔111靠近第二固定杆12的端面抵接,第二压缩弹簧551的另一端与限位环552抵接。限位环552远离第二压缩弹簧551的一侧与第一操作管51/支撑环522抵接。第一压缩弹簧54的弹力大于第二压缩弹簧551的弹力。
45.参照图2和图4,当笔芯3头部未伸出笔尖套2时,支撑环522与操作槽511远离第二固定杆12的端面抵接,卡孔523靠近第二固定杆12的一侧与第一支撑杆521抵接,操作环槽513远离第二固定杆12的端面与限位环552抵接。
46.参照图2和图5,当笔芯3头部伸出笔尖套2时,支撑环522与限位槽512远离第二固定杆12的端面抵接,卡孔523远离笔杆1轴线的一侧与第一支撑杆521抵接,支撑环522靠近第二固定杆12的一侧与限位环552抵接。
47.参照图2和图4,第二固定杆12上设置有驱动笔芯3回到笔杆1内部的复位件6。第二固定杆12的圆周面上开设有两个第二支撑孔122,两个第二支撑孔122沿第二固定杆12轴线圆周阵列分布。
48.参照图2和图4,复位件6包括第二操作管61、连接管62和第二支撑杆63,第二操作管61和连接管62均套设在笔芯3外。连接管62与第一固定管41远离笔尖套2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操作管61与连接管62远离第一固定管41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操作管61远离第二操作管61的端面与第二操作管61外圆周面的交界处开设有第一斜面611,第一斜面611的直径沿远离第一操作管51的方向逐渐减小。
49.参照图2和图4,第二支撑杆63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支撑杆63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二支撑孔122内。第二支撑杆63的圆周面固定连接有卡环632,卡环632的外径大于第二支撑孔122的内径,卡环632位于固定槽121内。第二支撑杆63朝向笔杆1轴线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斜面631。当笔芯3从笔尖套2内伸出时,第一斜面611与第二斜面631贴合。第二支撑杆63与第二固定管42的圆周面接触时,卡环632与固定槽121的内壁接触。
50.参照图2和图4,第二操作管61的外圆周面固定连接有定位环块612,定位环块612位于第二支撑杆63靠近笔尖套2的一侧。当笔芯3头部未伸出开孔21时,定位环块612与卡环632抵接。
51.参照图1,第一固定杆11外套设有护套7,部分护套7套设在第二固定杆12上,护套7将支撑环522和第二支撑杆63包裹,使支撑环522和第二支撑杆63不易露在笔杆1外部。
5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旁揿笔的实施原理为:要使用笔时,对护套7靠近笔尖套2的一侧施加作用力,护套7要将作用力传到支撑环522上,使支撑环522对第一操作管51施加作用力,使第一操作管51朝笔尖套2移动,第一操作管51驱动限位块53朝笔尖套2移动,即使笔芯3移动,使笔芯3头部伸出到开孔21外,同时第一压缩弹簧54被压缩变形,直到支撑环522嵌入到限位槽512内;限位环552从抵接第一操作管51到抵接支撑环522,使第一固定管41受到限位槽512的限位,另外第一操作管51受到第一压缩弹簧54施加作用力以及第二压缩弹簧551施加的作用力,使第一操作管51不易移动,即笔芯3不易移动;第二支撑杆63从抵接第二操作管61圆周面到抵接第二斜面631。
53.不需要使用笔时,对护套7远离笔尖套2的一侧施加作用力,护套7要将作用力传到第二支撑杆63上,第二支撑杆63对第二操作管61施加作用力,使第二操作管61、连接管62和第一操作管51一起朝笔尖套2方向移动,使支撑环522脱离限位槽512,支撑环522受第二压
缩弹簧551的作用力而移动,使支撑环522伸出到第一支撑孔112外;不再对护套7施加作用力后,第一压缩弹簧54复位对限位块53施加作用力,即使第一操作管51施加作用力,使得第一操作管51朝远离笔尖套2的方向移动,直到第一操作管51重新抵接限位环552,而使笔芯3头部重新进入到笔杆1内部。
5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