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能水表的抱箍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20:5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抱箍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水表的抱箍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水表行业,智能水表替代传统水表已经成为趋势,带有识别、上传功能的智能水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水表抄表的效率。常见的智能模块水表,为传统机表与智能模块相结合的结构,并采用抱箍将两者固定。
3.如图1、图2所示,一种智能水表,包括智能模块100、机表1000和抱箍组件10,抱箍组件10设置在智能模块100和机表1000之间;
4.抱箍组件10的内侧沿机表1000侧壁的周向设置有若干个抵接件101,抵接件101的抵接面与机表1000圆周侧壁贴合并抵接,使抱箍组件10与机表1000吻合;
5.为了便于将抱箍组件10安装在机表1000上,抱箍组件10包括主夹持件102、副夹持件103以及安装螺栓104,主夹持件102和副夹持件103通过安装螺栓104拧紧后固定连接在一起;安装时,将主夹持件102与副夹持件103分离,并使主夹持件102与副夹持件103上的抵接件101分别与机表1000的两侧侧壁抵接,最后通过安装螺栓104固定;
6.为了使抱箍组件10与智能模块100固定,抱箍组件10上设置有连接件105,连接件105上开设有连接孔106,智能模块100上对应设置有配合件1001,配合件1001上设置有配合孔1002,抱箍组件10与智能模块100通过扎带或者螺栓分别穿过连接孔106和配合孔1002进行绑接或者螺栓连接来固定。
7.由于市场上机表种类较多,口径,类型等均有区别,而上述抱箍组件为抵接面拟合机表外圆周侧壁的传统抱箍,当机表口径变大后,抱箍组件的抵接面不再拟合大直径的机表侧壁,使得上述抱箍组件通用性不强,存在一定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8.为了能够适用于多种口径的机表,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水表的抱箍结构。
9.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水表的抱箍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10.一种智能水表的抱箍结构,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有第一夹持面,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有第二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平行并沿垂直于该第一夹持面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的间距等于待夹持件的外直径,所述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均和待夹持件的圆周外壁抵接;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相互平行的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的间距的调节组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根据机表的不同外直径,通过调节组件来改变间距,使相互平行的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始终与机表的圆周外壁抵接;并且相互平行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的设置使得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在和机表的外圆周侧壁的抵接时,抵接处处相互一一对应,机表受力均匀,抱箍结构与机表连接稳
定,抱箍结构适用于多种口径的机表。
12.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面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面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夹持面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面呈倾斜设置;相互远离的所述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相互平行设置。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均设置有两个,使得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与机表的外直径的抵接处共有四处,形成机床夹具的结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与机表的连接更加牢靠,有效提高了稳定性。
14.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件还包括设置于两个第一夹持面之间的第一最小夹持面;所述第二夹持件还包括设置于两个第二夹持面之间的第二最小夹持面;所述第一最小夹持面与第二最小夹持面平行;当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间距最小时,所述第一最小夹持面与第二最小夹持面均和待夹持件的圆周外壁抵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抱箍结构安装在可安装范围内最小直径的机表上时,第一最小夹持面与第二最小夹持面和机表的圆周外壁抵接,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和机表的外圆周壁有六处抵接处,且六处抵接处分三组一一对应,起到进一步提高稳定性的作用。
16.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件上于第一夹持面远离第一最小夹持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最大夹持面,两个第一最大夹持面相互平行; 所述第二夹持件上于第二夹持面远离第二最小夹持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最大夹持面,两个第二最大夹持面相互平行;两个所述第一最大夹持面的间距等于两个第二最大夹持面的间距;当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的间距等于两个第一最大夹持面的间距时,第一最大夹持面和第二最大夹持面均与待夹持件的外圆周壁抵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抱箍结构安装在可安装范围内最大直径的机表上时,第一最大夹持面与第一最大夹持面和机表的圆周外壁抵接,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和机表的外圆周壁有八处抵接处,且八处抵接处分四组一一对应,起到进一步提高稳定性的作用。
18.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块、活动块和竖向锁定螺栓;所述调节块与第一夹持件连接,所述活动块与第二夹持件连接,所述调节块上沿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相互移动的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调节孔,所述活动块上设置有竖向锁定螺孔;所述竖向锁定螺栓的螺杆穿过其中一个调节孔后与锁定螺孔螺纹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第一夹持件或者第二夹持件使两者间距改变,并使调节孔与锁定螺孔对应,竖向锁定螺栓的螺杆穿过其中一个调节孔后与锁定螺孔螺纹连接,使第一夹持件相对第二夹持件固定,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具有快捷固定的效果,并且调节孔的设置能够使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在不同间距时,调节组件同样进行固定。
20.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件或者第二夹持件上可拆卸设置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的底端与待夹持件上的限位件沿待夹持件的轴向插接配合,所述定位件的顶端和第一夹持件或者第二夹持件沿待夹持件的轴向插接配合。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智能模块的安装方向要根据机表的安装方向来确定,定位件若是固定在抱箍结构上则会出现与部分机表外壁碰撞干涉的情况,导致无法安装,定位件的可拆卸设置能够在操作人员发现无法安装后取下定位件,重新安装到第一夹
持件或者第二夹持件,避免干涉产生,从而顺利安装。
22.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还设置有用于相互固定的固定组件。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组件在调节完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的间距后对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再次进行固定,用于提高固定效果。
24.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个锁定块和水平锁定螺栓,两个所述锁定块分别与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连接,所述水平锁定螺栓共同与两个锁定块螺纹连接。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组件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起到便于拆装的作用。
26.可选的,所述竖向锁定螺栓沿待夹持件的轴向设置,所述水平锁定螺栓沿垂直于待夹持件的轴向设置。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向锁定螺栓与水平锁定螺栓沿两个方向将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进行固定,使得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均具有固定作用,起到更好地固定效果。
28.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上均开设有若干连接孔。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孔的设置用于抱箍结构和智能模块连接固定。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的背景技术中一种智能水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的背景技术中一种智能水表的爆炸示意图;
3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机表和智能模块通过抱箍结构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机表、智能模块以及抱箍结构爆炸后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抱箍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35.图6使本技术实施例中抱箍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1、抱箍结构;11、连接孔;2、第一夹持件;21、第一夹持面;22、第一最小夹持面;23、第一最大夹持面;3、第二夹持件;31、第二夹持面;32、第二最小夹持面;33、第二最大夹持面;4、调节组件;41、调节块;411、调节孔;42、活动块;421、锁定螺孔;43、竖向锁定螺栓;5、固定组件;51、锁定块;52、水平锁定螺栓;6、机表;7、智能模块;71、固定孔;81、上护边;82、下护边;9、定位件;10、抱箍组件;101、抵接件;102、主夹持件;103、副夹持件;104、安装螺栓;105、连接件;106、连接孔;100、智能模块;1001、配合件;1002、配合孔;1000、机表。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智能水表的抱箍结构,参照图3,应用于连接固定智能模块7与机表6,该智能水表的抱箍结构包括抱箍结构1,抱箍结构1设置在智能模块7与机表6之间。
39.参照图4、图5,抱箍结构1包括分体式的第一夹持件2和第二夹持件3,以图5中x的方向为第一夹持件2和第二夹持件3的移动调节方向,第一夹持件2和第二夹持件3沿x的方向相对设置,第一夹持件2和第二夹持件3沿x的方向相互靠近或者远离以改变间距。
40.参照图4,第一夹持件2上朝向第二夹持件3的侧壁朝远离第二夹持件3方向凹陷并分别形成有与机表6轴线平行的两个第一夹持面21、两个第一最大夹持面23和一个第一最小夹持面22。第二夹持件3上朝向第一夹持件2的侧壁朝远离第一夹持件2方向凹陷并分别形成有与机表6轴线平行的两个第二夹持面31、两个第二最大夹持面33和一个第二最小夹持面32。
41.参照图4、图5,两个第一夹持面21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呈倾斜设置,并且两个第一夹持面21沿x的方向朝第二夹持件3的一侧延伸后间距逐渐变大;两个第二夹持面31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呈倾斜设置,并且两个第二夹持面31沿x的方向朝第一夹持件2的一侧延伸后间距逐渐变大;相互远离的第一夹持面21和第二夹持面31相互平行并呈间隔设置。根据安装范围内不同外直径的机表6,沿x的方向移动第一夹持件2或者第二夹持件3,使相互平行的第一夹持面21和第二夹持面31之间的间隔始终与机表6的外直径相等,第一夹持面21与第二夹持面31均能够与机表6的外圆周壁抵接,使得安装不同直径的机表6时,机表6始终有至少四个受力处,并且四个受力处分两组每组一一相对,抱箍结构1稳定地安装在机表6上。
42.参照图4、图5,第一最小夹持面22设置在两个第一夹持面21之间并且两侧分别与第一夹持面21连接,第二最小夹持面32设置在两个第二夹持面31之间并且两侧分别与第二夹持面31连接,第一夹持面21与第二夹持面31相互平行。当第一夹持件2与第二夹持件3沿x的方向相互靠近并抵接时,相互平行的第一夹持面21与第二夹持面31的间距最小,并且此时第一最小夹持面22与第二最小夹持面32均和机表6的圆周外壁抵接。当抱箍结构1夹持安装范围内最小外直径的机表6,此时机表6有六个受力处,并且六个受力处分三组每组一一对应,抱箍结构1更加稳定地安装在最小安装直径的机表6上。
43.参照图4、图5,第一夹持件2上于两个第一夹持面21远离第一最小夹持面22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最大夹持面23,两个第一最大夹持面23相互平行;第二夹持件3上于两个第二夹持面31远离第二最小夹持面32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最大夹持面33,两个第二最大夹持面33相互平行。相邻的第一最大夹持面23与第二最大夹持面33端面齐平,使得两个第一最大夹持面23之间的间距和两个第二最大夹持面33之间的间距相等。移动第一夹持件2或者第二夹持件3,使相互平行的第一夹持面21和第二夹持面31的间距等于两个第二最大夹持面33的间距,此时调节完间距的第一夹持件2和第二夹持件3能够夹持安装范围内外直径最大的机表6,第一夹持面21、第二夹持面31、第一最大夹持面23以及第二最大夹持面33均与机表6的外圆周壁抵接,此时机表6有八个受力处,并且八个受力处分四组每组一一对应,抱箍结构1更加稳定地安装在最大安装直径的机表6上。
44.参照图4、图6,第一夹持件2和第二夹持件3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间距的调节组件4和用于相互固定的固定组件5。第一夹持件2和第二夹持件3通过调节组件4调节间距,使抱箍结构1适配机表6的外直径。调解完毕后固定组件5和调节组件4共同作用将第一夹持件2和第二夹持件3相互固定,抱箍结构1固定在机表6上。
45.参照图4、图6,调节组件4包括调节块41、活动块42和竖向锁定螺栓43。调节块41与第一夹持件2上靠近第二夹持件3一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活动块42与第二夹持件3上靠近第一夹持件2一侧的一端固定连接。调节块41上沿x的方向间隔开设有三个调节孔411,分别对应最小外直径(15cm)、中等外直径(20cm)、最大外直径(25cm)的机表,活动块42上设置有竖向锁定螺孔421,调节块41沿x的方向滑动设置在活动块42的上端,竖向锁定螺栓43的螺杆
穿过其中一个调节孔411后与锁定螺孔421螺纹连接,以实现调解后的锁定。调节孔41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四个、五个,当调节孔411的数量为一个时,调节孔411为沿x方向设置的腰型孔。
46.基于调节组件4的设置,活动块42也可以是与第一夹持件2固定连接,调节块41与第二夹持件3固定连接;调节孔411也可以是设置在活动块42上,锁定螺孔421设置在调节块41上。
47.参照图4、图6,固定组件5包括两个锁定块51和水平锁定螺栓52,其中一个锁定块51固定连接在第一夹持件2上靠近第二夹持件3一侧远离设置有调节组件4的一端,另一个锁定块51固定连接在第二夹持件3上靠近第一夹持件2一侧远离设置有调节组件4的一端,水平锁定螺栓52共同与两个锁定块51螺纹连接。
48.参照图4、图6,竖向锁定螺栓43沿机表的轴向设置,水平锁定螺栓52沿垂直于机表的轴向设置。竖向锁定螺栓43与水平锁定螺栓52沿两个方向将第一夹持件2和第二夹持件3进行固定,使得第一夹持件2和第二夹持件3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均具有固定作用,起到更好地固定效果。同时水平锁定螺栓52也可以是沿机表6的轴向设置、竖向锁定螺栓43沿垂直于机表6的轴向设置。
49.参照图4、图6,第一夹持件2上可拆卸设置有定位件9,定位件9的底端与机表6上的限位件沿机表的轴向插接配合,定位件9的顶端和第一夹持件2沿机表6的轴向插接配合。定位件9同时能够设置在第二夹持件3上,使定位件9的顶端与第二夹持件3沿机表轴向插接配合。定位件9起到防止抱箍结构1固定在机表6上后受到碰撞而发生转动的作用,由于智能模块7的安装方向要根据机表6的安装方向来确定,定位件9若是固定在抱箍结构1上则会出现与部分机表6外壁碰撞干涉的情况,导致无法安装,定位件9的可拆卸设置能够在操作人员发现无法安装后取下定位件9,重新安装到第一夹持件2或者第二夹持件3,避免干涉产生,从而顺利安装。
50.参照图3、图4,抱箍结构1的四个角部均开设有连接孔11,智能模块7上对应设置有四个固定孔71,连接孔11与智能模块7上的固定孔71对应,连接孔11与固定孔71均为螺纹孔,工作人员通过螺栓穿过连接孔11与固定孔71来对抱箍结构1和智能模块7进行连接固定。
51.参照图3、图4,第一夹持件2和第二夹持件3上端的外边沿均环绕设置有上护边81,第一夹持件2和第二夹持件3下端的外边沿均环绕设置有下护边82,上护边81与下护边82分别用于保护抱箍结构1和机表6之间的部分、抱箍结构1和智能模块7之间的部分。
52.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抱箍结构1并不局限于应用在智能水表的机表6上,也可是用于不同口径的管状物或者柱状物上以连接其他物体。
5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智能水表的抱箍结构的安装原理为:
54.将第一夹持件2与第二夹持件3分离,使第一夹持面21与第二夹持面31分别与机表6的外圆周侧壁抵接,初步拧紧竖向锁定螺栓43和水平锁定螺栓52,再将定位件9的上、下端分别与机表6上的限位件和第一夹持件2插接配合,再最终拧紧竖向锁定螺栓43和水平锁定螺栓52,使得抱箍结构1被固定在机表6上;最后工作人员通过螺栓穿过连接孔11与固定孔71来对抱箍结构1和智能模块7进行连接固定。
5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
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