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平开推拉门安装部的动轨型材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17:5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型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平开推拉门安装部的动轨型材。


背景技术:

2.推拉门又称之为pt门,是一种具有既能推拉又能平开功能的门,该功能效果的实现离不开用在推拉门上具体的型材结构与配件的组合连接,其用于实现该功能的主要型材和配件有:上部定轨型材、上部动轨型材、连接锁体、轨道滑轮、地轨型材、门上方型材、底轨下方型材、外框上轨型材和外框侧轨型材,通过以上型材结构与配件的组合连接后可实现推拉门既能推拉又能平开的功能效果,其中动轨型材是推拉门能否移动的关键部件,但是现有的动轨型材存在很多问题或缺陷:
3.单脚导滑轮的制造成本低于双脚导滑轮,但是现有的动轨型材大多是适用于双脚导滑轮的,很少适用于单脚导滑轮;现有的动轨型材的两端没有加固结构,在使用时动轨型材的两端最容易出现松动,从而导致门体发生偏移。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平开推拉门安装部的动轨型材,通过设置导滑槽和安装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无法适用于单脚导滑轮以及容易发生偏移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平开推拉门安装部的动轨型材,包括型材本体和安装机构。
6.所述型材本体上开设有导滑槽和安装槽,所述型材本体相互对应的两侧外壁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延伸部,靠近所述安装槽的延伸部上固定连接有倒钩,所述导滑槽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机构和安装卡槽,所述导滑槽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行轨道,两个所述滑行轨道之间固定连接有挡片,所述型材本体底部在靠近安装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底面的中线上开有第二插槽,所述定位机构的一侧与导滑槽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插槽,所述倒钩的一侧与连接部的一侧之间形成安装滑槽。
7.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安装座、第一卡块、第二卡块、圆槽、限位圈和弹簧,所述安装座的两端均固定套接有螺丝套,所述安装座的一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所述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上均开有圆槽,所述圆槽的顶端固定套接有限位圈,所述圆槽内套接安装有弹簧和卡珠。
8.优选的,所述滑行轨道与挡片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且所述钝角的角度在175度到178度之间,所述定位机构的横截面为“t”字形。
9.优选的,所述滑行轨道之间位于导滑槽的开口端,所述连接部呈倒“t”字形设置在安装槽的底部。
10.优选的,所述第一卡块的位置与安装槽相对应,所述第二卡块的位置与导滑槽相
对应。
11.优选的,所述圆槽的数量为十六个,十二个所述圆槽等距分布在第一卡块的四周,四个所述圆槽等距分布在第二卡块相互对应的两侧。
12.优选的,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圆槽的内壁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卡珠上。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导滑槽和滑行轨道,将单脚导滑轮安装进导滑槽后,因为滑行轨道与挡片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所以整个单脚导滑轮与滑行轨道的接触面积较小,使得单脚导滑轮在滑行轨道上的摩擦力变小,能够增加单脚导滑轮滑动时的顺滑性,并且两个滑行轨道是将单脚导滑夹在中间,能够防止单脚导滑轮脱落;
15.(2)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第一卡块、第二卡块、弹簧和卡珠,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分别位于安装槽和导滑槽内,在弹簧的弹性作用以及卡珠的配合下,安装座会牢牢卡在型材本体的两端,然后在通过安装安装座来加固型材本体的位置,能够增加稳定性,并且拆装方便。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型材本体和安装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型材本体;101、延伸部;102、倒钩;2、导滑槽;201、滑行轨道;202、定位机构;203、安装卡槽;3、安装槽;4、连接部;5、第一插槽;6、第二插槽;7、挡片;8、安装滑槽;9、安装座;10、第一卡块;11、第二卡块;12、圆槽;13、限位圈;14、弹簧;15、卡珠;16、螺丝套。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用于平开推拉门安装部的动轨型材,包括型材本体1和安装机构。
25.所述型材本体1上开设有导滑槽2和安装槽3,所述型材本体1相互对应的两侧外壁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延伸部101,靠近所述安装槽3的延伸部101上固定连接有倒钩102,所述导滑槽2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机构202和安装卡槽203,所述导滑槽2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行轨道201,两个所述滑行轨道201之间固定连接有挡片7,所述型材本体1底部在靠近安装槽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部4,所述连接部4底面的中线上开有第二插槽6,所述定位机构202的一侧与导滑槽2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插槽5,所述倒钩102的一侧与连接
部4的一侧之间形成安装滑槽8。
26.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安装座9、第一卡块10、第二卡块11、圆槽12、限位圈13和弹簧14,所述安装座9的两端均固定套接有螺丝套16,所述安装座9的一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块10和第二卡块11,所述第一卡块10和第二卡块11上均开有圆槽12,所述圆槽12的顶端固定套接有限位圈13,所述圆槽12内套接安装有弹簧14和卡珠15。
27.具体的,所述滑行轨道201与挡片7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且所述钝角的角度在175度到178度之间,挡片7能够防止喷涂加工时粉漆进入导滑槽2内,所述定位机构202的横截面为“t”字形,滑行轨道201和定位机构202的配合能够起到限制导滑轮的作用。
28.具体的,所述滑行轨道201之间位于导滑槽2的开口端,方便导滑轮安装在导滑槽2内,所述连接部4呈倒“t”字形设置在安装槽3的底部。
29.具体的,所述第一卡块10的位置与安装槽3相对应,所述第二卡块11的位置与导滑槽2相对应,第一卡块10和第二卡块11方便型材本体1安装在安装座9内。
30.具体的,所述圆槽12的数量为十六个,十二个所述圆槽12等距分布在第一卡块10的四周,四个所述圆槽12等距分布在第二卡块11相互对应的两侧,能够提高固定性。
31.具体的,所述弹簧1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圆槽12的内壁上,所述弹簧1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卡珠15上,弹簧14能够使卡珠15回位。
32.工作原理:导滑槽2和安装槽3与型材本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挡片7是可撕断的,在喷涂加工时能够防止粉漆进入导滑槽2内,保证导滑槽2内表面的光滑度,防止导滑槽2内表面出现粉漆产生的凹凸颗粒,在对型材喷涂加工完成后,可将挡片7折断撕扯开,进行安装,安装时,通过安装滑槽8连接推拉门组件中的门上方型材,倒钩102能够进一步的加强门上方型材与型材本体1之间的牢固性,减少两者之间的连接间隙,防止因间隙过大而导致门体与型材本体1连接后过于松动,然后将两个内部结构成镜像的安装座9卡合在型材本体1的两端,此时第一卡块10和第二卡块11会分别位于安装槽3和导滑槽2内,在弹簧14的弹性作用以及卡珠15的配合下,安装座9会牢牢卡在型材本体1的两端,然后在通过安装安装座9来加固型材本体1的位置。
33.将单脚导滑轮卡入导滑槽2内,因为滑行轨道201与挡片7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且钝角的角度在175度到178度之间,所以整个单脚导滑轮与滑行轨道201的接触面积较小,使得单脚导滑轮在滑行轨道201上的摩擦力变小,增加滑动的顺滑性,两个滑行轨道201还能够将单脚导滑轮夹在中间,防止单脚导滑轮脱落,而导滑槽2顶部设置的定位机构202对在滑行轨道201上的导滑轮上部进行抵顶定位,有效的解决了与导滑轮连接的门体在被拉动滑行的过程中出现晃动和滑行不顺畅的问题,并且可在安装卡槽203之间形成的安装卡槽203内的端部上安装用于对导滑轮起到缓冲作用的缓冲器拨动扣,第二插槽6与第一插槽5都是用于连接与型材本体1相互配合的开关闭合器和封口件,将开关闭合器和封口件可牢固安装在型材本体1的端部。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中部”、“偏心处”、“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
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