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触控装置及其触控点确定方法与流程

2021-11-20 04:0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控装置及其触控点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2.触控装置的报点率是衡量触控灵敏度的一个指标,报点率越高,触控的灵敏度越高,越可以真实的反映触控点的位置。触控检测时,触控装置分别检测横向和纵向电极阵列触控前后电容的变化,以确定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当多指同时触控时,获得的多个横向坐标与多个纵向坐标组合出的坐标中经常出现“鬼点”,而“鬼点”并不是真正的触控点,使得触控装置的报点准确率降低。因此,提供一种提高报点准确率的触控装置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报点准确率的触控装置及其触控点确定方法。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触控装置,包括:
5.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单元,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沿第二方向递减,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沿所述第二方向递增,所述第一方向为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排列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延伸的方向;及
6.第二电极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多个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极单元,每个所述第二电极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7.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触控装置的触控点确定方法,所述触控装置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层及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多个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极单元,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方法包括:
8.根据至少一个产生感应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至少一个产生感应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获取至少一个待定坐标点;
9.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电极单元的感应值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电极单元的感应值,在所述至少一个待定坐标点中确定满足预设条件的待定坐标点为目标坐标点。
1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通过将第一电极单元设置成相互独立传输电信号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电极沿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及第二电极沿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增大,以使第一电极的电容改变量和第二电极的电容改变量的比值与第一电极单元上的坐标一一对应,如此,通过检测第一电极的电容改变量和第二电极的电容改变量的比值可以检测到第一电极单元上的准确触控点,从而排除掉鬼点,提高触控装置的报点准确率;通过在第一电极层及第二电极层,实现双层自电容感应触控电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触控感应的信噪比较高,提高抗干扰能力。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2.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触控电极的俯视图;
1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图2中触控装置沿x轴方向的剖面图;
15.图4是图3中触控装置的第一电极层的俯视图;
16.图5是图3中触控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电极层的俯视图;
17.图6是图4中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8.图7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识别触控点的示意图;
19.图8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识别触控点的示意图;
20.图9是图4中的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1.图10是图4中的又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2.图11是图6中的其中一实施例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3.图12是图4中的再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3是图3中触控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电极层的俯视图;
25.图1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识别触控点的俯视图;
26.图15是图2中第一电极单元与第二电极单元的第一种排布方式的局部俯视图;
27.图16是图2中第一电极单元与第二电极单元的第二种排布方式的局部俯视图;
28.图17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的触控点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29.图18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识别触控点的示意图;
30.图1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识别触控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技术所列举的实施例之间可以适当的相互结合。
32.电容式触控屏是指通过电场感应方式感测屏幕表面的触控行为。在一种实施例中,电容式触控屏中布满感应电极,感应电极例如铟锡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indium tin oxide,ito)或金属,感应电极通过导电线与控制器电连接,工作时电容式触控屏的表面产生一个均匀的电场。
33.感应电极包括多条横向的感应电极和多条纵向的感应电极。其中,横向的感应电极可以为感应触控点x轴方向坐标的传感器,纵向的感应电极可以为感应触控点y轴方向坐标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皆与地构成电容,这个电容为自电容,也就是对地电容。当手指(还可以是人体的脚趾、手掌、手肘等部位)触控到电容式触控屏时,手指的电容会叠加到电容式触控屏的电容上,使电容式触控屏的电容发生改变。在触控检测时,电容式触控屏依次分别检测横向、纵向传感器阵列,根据触控前后电容的变化,分别确定触控位置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即触控位置的坐标,从而定位触控的位置。
34.请参阅图1,图1为是现有技术中的触控电极的俯视图。触控装置在进行多点同时触控时,极可能会出现鬼点现象。两点触控时,触控芯片会检测到两个横坐标和两个纵坐标,该两个横坐标和两个纵坐标中两两组合形成四个坐标点,这四个坐标点中,有两个是真实触控点,另两个是鬼点。例如,当两个手指触控触控装置上的a、b两点时,触控装置会检测到四个触控点a、a`、b、b`。其中,a`、b`为鬼点。鬼点的存在会干扰触控芯片识别触控真实点的识别效率,降低触控装置的报点准确率。
35.请参阅图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报点准确率的触控装置100。本技术提供的触控装置100可以为触控显示屏或触控键盘等具有触控功能的装置。触控装置100形成具有触控功能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电子阅读器、手持计算机、电子展示屏、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上网本、媒体播放器、手表、可穿戴电子设备等设有触控显示屏或触控键盘的设备。
36.可以理解的,触控装置100可以为非透明触控装置;也可以为透明触控装置,以使触控装置100更加具有科技感。触控装置100还可以为非柔性触控装置;也可以为柔性触控装置,以使触控装置100能够随意弯折或弯曲,进而应用于弯曲场景。
37.为了便于描述,请参阅图2,定义触控装置10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及定义触控装置100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及定义触控装置1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其中,箭头指向的方向为正向。本技术中所述的y轴方向、x轴方向及z轴方向皆为正向。y轴反向、x轴反向及z轴反向皆为反向。
38.可以理解的,请参阅图2,触控装置100具有至少一块触控区域101,该触控区域101用于感应触控件从而实现对触控装置100的操作,所述触控件可以是人体的手指200、触控笔、触控手套等导体,在后文中,以手指200为例进行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以触控区域101位于触控装置100的x-y平面上进行举例说明。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触控区域101还可以位于y-z平面、x-z平面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触控区域101的数量可以为多块,多块触控区域101可以位于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
39.可以理解的,触控区域101可以占据触控装置100的整个x-y平面,也可以仅仅占据触控装置100的x-y平面面积的10%、30%、50%、80%等等,本技术对于触控区域101的面积不做具体的限定。
40.请参阅图3,图3是图2中触控装置100沿x轴方向的剖面图。触控装置100包括盖板1、第一电极层3、第二电极层5及接地层7。触控区域101位于盖板1上。盖板1、第一电极层3、第二电极层5及接地层7都平行或大致平行于x-y平面。可选的,盖板1、第一电极层3、第二电极层5与接地层7可以依次层叠设置。另可选的,盖板1、第二电极层5、第一电极层3与接地层7可以依次层叠设置。所述接地层7在所述盖板1上的正投影区域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层3和所述第二电极层5在所述盖板1上的正投影区域。
41.请参阅图3,第一电极层3、第二电极层5及接地层7皆为薄膜层。可以理解的,第一电极层3、所述第二电极层5及接地层7三者之间两两绝缘。具体的,触控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一绝缘基材2,在第一绝缘基材2上设置一层导电材质,以形成接地层7;再在接地层7上形成第二绝缘基材4,在第二绝缘基材4上设置一层导电材质,以形成第二电极层5(或第一电极层3);在第二电极层5上形成第三绝缘基材6,在第三绝缘基材6上设置一层导电材质,以形
成第一电极层3(或者第二电极层5);在第一电极层3上设置盖板1。盖板1用于保护其下方的第一电极层3、第二电极层5、接地层7。其中,上述的导电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导电氧化物、金属、石墨烯、碳纳米管、导电聚合物、导电高分子材料、导电橡胶等中的至少一者。导电氧化物包括但不限于铟锡氧化物等。金属包括不限于铝、银、铜等。上述的绝缘基材可以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氟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丙烯膜中的一种或多种。
42.可选的,绝缘基材可以选取透明聚酰亚胺等;导电材质可以包括铟锡氧化物等透明导电薄膜;导电材质还可以包括纳米铝、纳米银或纳米铜等纳米金属;导电材质还可以包括石墨烯或碳纳米管等;如此,以形成透明触控装置、柔性触控装置或透明柔性触控装置。
43.请参阅图4,图4是图3中触控装置100的第一电极层的俯视图。所述第一电极层3包括多个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单元31。具体的,第一电极单元31可以为长条形,第一电极单元31的延伸方向可以为x轴方向,也可以为y轴方向,还可以为与x轴、y轴相交的方向。可选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1可以相互平行且等间距设置。当然,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1也可以不严格平行。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1之间也可以不等距。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1可以布满整个触控区域101。
44.本技术对于第一电极单元31的结构不做具体的限定,第一电极单元31可以呈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多边形。
45.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电极311和第二电极312。其中,“相互间隔”是指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12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使得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12之间不会电性导通。
46.具体的,所述第一电极311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沿第二方向递减。所述第二电极31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沿所述第二方向递增。所述第一方向为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排列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延伸的方向。
47.所述第一方向可以是x轴方向,也可以是y轴方向,还可以是与x轴、y轴相交的方向。本实施例以第一方向为x轴方向为例进行说明。换言之,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1沿x轴方向排列。进一步地,每个第一电极单元31皆沿y轴方向延伸。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电极单元31的延伸方向还可以为与x轴、y轴皆相交的方向。
48.本技术对于第一电极311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例如,第一电极311的形状可以为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其他三角形等;第一电极311的形状还可以为等腰梯形、不等腰梯形等;第一电极311的形状还可以为半椭圆、半圆形等;第一电极311还可以为其他的沿y轴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的形状。
49.相应地,本技术对于第二电极312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例如,第二电极312的形状可以为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其他三角形等;第二电极312的形状还可以为等腰梯形、不等腰梯形等;第二电极312的形状还可以为半椭圆、半圆形等;第二电极312还可以为其他的沿y轴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的形状。可选的,一个第一电极单元31中,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12的形状可以相同,且第一电极311绕中心旋转180
°
后平移能够与第二电极312重合。可选的,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12的形状可以不同,例如,第一电极311为直角三角形,第二电极312为直角梯形。
50.请参阅图4,所述触控装置100还包括触控芯片21、多个第一导电引线22和多个第二导电引线23。每个所述第一电极311皆通过一第一导电引线22连接所述触控芯片21。每个
所述第二电极312皆通过一第二导电引线23连接所述触控芯片21。换言之,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12相互独立地检测手指200的触控感应。所述第一导电引线22和所述第二导电引线23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的同一侧或不同侧。可选的,当触控芯片21位于第一电极单元31的一侧时,可以将第一导电引线22和第二导电引线23设于第一电极单元31的一侧,以减少第一导电引线22和第二导电引线23的路径。可选的,当触控芯片21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电极单元31的相对两侧时,第一导电引线22、第二导电引线23分别位于第一电极单元31的相对两侧。
51.请参阅图5,图5是图3中触控装置100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电极层的俯视图。第二电极层5与所述第一电极层3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层5包括多个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极单元51。当第一电极单元31沿第二方向(y轴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排列时,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沿所述第一方向(x轴方向)延伸,多个第二电极单元51可以沿第二方向(y轴方向)排列。换言之,第一电极单元31的排列方向与第二电极单元51的排列方向相垂直,第一电极单元3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电极单元5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单元31的排列方向可以与第二电极单元51的排列方向相交但不垂直,和/或第一电极单元3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第二电极单元51的延伸方向相交但不垂直。
52.在第一实施例中,对于第二电极单元51的结构不做具体的限定,第二电极单元51可以为整块电极,也可以由两块或两块以上的相互间隔的电极组成。
53.以触控装置100中盖板1、第一电极层3、第二电极层5、接地层7依次层叠为例,第一电极层3与接地层7之间形成第一自电容,第二电极层5与接地层7之间形成第二自电容。当手指200触控到第一电极单元31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的交汇部分时,手指200与地之间的电容叠加到第一电极单元31的第一自电容及第二电极单元51的第二自电容上。在扫描第一电极层3和第二电极层5的过程中,通过扫描第一电极单元31的第一自电容的改变量和第二电极单元51的第二自电容的改变量,以确定手指200的触控位置的横纵坐标。
54.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6是图4中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由于第一电极单元31包括相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311和第二电极312。第一电极311和第二电极312也分别与接地层7形成电容。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12在y轴方向上至少部分相对设置,以使手指200设于第一电极单元31上时,手指200能够同时设于第一电极311和第二电极312上。当手指200设于第一电极311和第二电极312上时,手指200上的电容叠加到第一电极311的自电容(第一电极311的自电容是指第一电极311与接地层7之间的电容)和第二电极312的自电容(第二电极312的自电容是指第二电极312与接地层7之间的电容)上。由于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12位于同一平面,且皆与手指200面相对。第一电极311和手指200面相对的面积与手指200在第一电极311上叠加的电容量成正比。换言之,手指200面与第一电极311相对的面积越大,手指200在第一电极311上叠加的电容量越大。同理,第二电极312与手指200面相对的面积与手指200在第二电极312上叠加的电容成正比。
55.优选的,第一电极311、第二电极31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皆小于手指200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56.请参阅图6,沿y轴方向上,第一电极311的宽度越来越小,第一电极311与手指200相对的面积也越来越小,第一电极311上所叠加的电容量也越来越小,即第一电极311上的电容改变量也越来越小。第二电极312的宽度越来越大,第二电极312与手指200相对的面积
也越来越大,第二电极312上所叠加的电容量也越来越大,即第二电极312上的电容改变量也越来越大。在手指200设于一个第一电极单元31时,将手指200与第一电极311相对的面积定义为第一面积s1,将手指200与第二电极312相对的面积定义为第二面积s2。
57.请参阅图6,沿y轴方向上,第一面积s1与第二面积s2的比值越来越小,第一电极311上的电容改变量与第二电极312上的电容改变量的比值也越来越小。如此,第一电极311上的电容改变量与第二电极312上的电容改变量的比值可以与第一电极单元31上的坐标建立映射关系。
58.请参阅图7,图7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100识别触控点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100,通过设计第一电极单元31包括第一电极311和第二电极312,且设置第一电极311沿x轴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及第二电极312沿x轴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增大。手指200触控a点与a`点时,第一面积s1与第二面积s2之间的比值不同,所以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与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值也不同。触控芯片21根据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和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值可以确定真实的触控点是a点,进而有效地排除了鬼点a`,同样地,通过检测b、b`所在的第一电极单元31的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与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值,可以确定真实的触控点是b点,进而有效地排除了鬼点b`,提高了触控装置100的报点准确率。
5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100,通过将第一电极单元31设置成相互独立传输电信号的第一电极311和第二电极312,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电极311沿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及第二电极312沿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增大,以使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和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值与第一电极单元31上的坐标一一对应,如此,通过检测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和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值可以检测到第一电极单元31上的准确触控点,从而排除掉鬼点,提高触控装置100的报点准确率。
60.一般地,当同一第一电极单元31上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真实触控点时,触控芯片21所接收到的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触控点所叠加在第一电极311上的电容改变量,触控芯片21所接收到的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也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触控电所叠加在第一电极311上的电容改变量。如此,触控芯片21无法准确识别出同一第一电极单元31上的多个真实触控点。
61.请参阅图8,图8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100识别触控点的示意图。通过设置与第一电极单元31相垂直或相交的第二电极单元51,当同一个第一电极单元31上存在多个真实触控点a、b时,触控芯片21通过扫描第二电极单元51,接收上述的多个真实触控点a、b分别在不同的第二电极单元51上的电容改变量,结合第一电极单元31感应到触控,可以识别出多个真实触控点a、b的位置;此外,还实现双层自电容感应触控电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触控感应的信噪比较高,提高抗干扰能力。
62.请参阅图6,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311与所述第二电极31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相对。进一步地,第一电极311的小宽度端(宽度较小的端部)与第二电极312的大宽度端(宽度较大的端部)相对,第一电极311的大宽度端(宽度较大的端部)与第二电极312的小宽度端(宽度较小的端部)相对,以使第一电极单元31沿y轴方向上皆有相对的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12,进而使得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与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例在沿y轴方向上逐渐改变,进而使得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和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
量的比例与第一电极单元31上的坐标一一对应。
63.本技术对于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12的排列方式不做具体的限定。
64.请参阅图6,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311的形状与所述第二电极312的形状互补配合,以组合形成呈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第一电极单元3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单元31的形状可大致为多边形,也可以为具有锯齿、曲线边缘的长条形。
65.本技术提供的第一电极单元31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将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12之间的间隙定义为第一间隙。定义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单元31之间的间隙为第二间隙。
66.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6,所述第一电极311与所述第二电极312之间的第一间隙所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x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y轴方向)皆相交。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之间的第二间隙所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y轴方向)相同。具体的,第一电极单元31的形状为矩形。所述第一间隙可以沿第一电极单元31的对角线设置,以使第一电极311和第二电极312皆为直角三角形。
67.通过设置第一电极单元31为矩形,以使第一电极单元31的形状规则,例如第一电极单元31可以沿x轴方向延伸或沿y轴方向延伸,便于将第一电极单元31上的坐标点投影至盖板1上x轴、y轴形成的坐标象限内,便于计算第一电极单元31上的触控点的坐标;在此基础上,将第一电极单元31分隔成呈直角三角形的第一电极311和呈直角三角形的第二电极312,既可以使得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和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与第一电极单元31上的坐标一一对应,还使得第一电极单元31整体的体积较小,进而第一电极层3上设置的第一电极单元31的数量可以更多,进而提高触控装置100的感应精度。
68.请参阅图9,图9是图4中的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电极单元31的形状为矩形。第一间隙的延伸方向可以与x轴、y轴相交,但不经过第一电极单元31的两个对角,以使第一电极311和第二电极312皆为直角梯形。
69.通过设置第一电极311和第二电极312皆为直角梯形,相较于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311、第二电极312的小端部的宽度相对较大,以提高第一电极单元31的相对两端处的触控感应效率。
70.请参阅图10,图10是图4中的又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电极单元31的形状为平行四边形,其延伸方向与x轴、y轴相交,第一间隙可以沿第一电极单元31的对角设置,以使第一电极311和第二电极312皆为直角三角形,或者两者皆为钝角三角形。
71.请参阅图11,图11是图6中的其中一实施例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电极311与所述第二电极312之间的第一间距h1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之间的第二间距h2皆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h3。第一间距h1为第一间隙沿x轴方向的宽度。第二间距h2为的第二间隙沿x轴方向的宽度。
72.换言之,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12之间的第一间隙极小,以使第一电极311与第二电极312不电性导通即可。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单元31之间的第二间隙也极小,以使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单元31之间不电性导通即可。通过设置如此小的第二间隙,可以使得触控区域101中第一电极单元31的排布密度大,不仅仅能够实现多点触控,还能够实现滑动触控。
73.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之间的间距皆小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
51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单元51之间的间隙也极小,以使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单元51之间的间隙不电性导通即可。通过设置如此小的间隙,可以使得触控区域101中第二电极单元51的排布密度大,不仅仅能够实现多点触控,还能够实现滑动触控。
74.请参阅图12,图12是图4中的再一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五电极313(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将在后续进行说明)。所述第五电极313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沿y轴方向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小。所述至少一个第五电极313、所述第一电极311与所述第二电极312相间隔设置并组合形成呈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第一电极单元31。
75.其中,第五电极313的结构可以与第一电极311、第二电极312的结构相同或不同。请参阅图12,举例而言,第二电极312为等腰三角形,第一电极311及第五电极313皆为直角三角形,第一电极311、第五电极313分别设于第二电极312的相对两侧,第一电极311、第五电极313沿x轴方向的宽度沿y轴方向逐渐减小,第二电极312沿x轴方向的宽度沿y轴方向逐渐增加。第一电极311、第二电极312与第五电极313组合形成呈矩形的第一电极单元31。再举例而言,第二电极312为等腰梯形,第一电极311及第五电极313皆为直角梯形,第一电极311、第五电极313设于第二电极312的相对两侧,第一电极311、第二电极312与第五电极313组合形成呈矩形的第一电极单元31。
76.可以理解的,第五电极313也通过导电线电连接触控芯片21,第五电极313与第一电极311、第二电极312相独立地感应触控行为。第五电极313检测触控行为的原理于第一电极311、第二电极312检测触控行为的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77.通过设置第一电极单元31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独立的电极,以使触控芯片21通过检测具有感应信号的第一电极单元31的第一电极311所叠加的电容量、第二电极312所叠加的电容量、第五电极313所叠加的电容量的比值,确定第一电极单元31上的鬼点和真实触控点。
78.请参阅图5,可选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为单个导电体。所述导电体的各个部分皆相互导通。换言之,第二电极单元51可以为一个条形电极。
79.通过设置与第一电极单元31相垂直或相交的第二电极单元51,当同一个第一电极单元31上存在多个真实触控点时,触控芯片21通过扫描第二电极单元51,接收上述的多个真实触控点分别在不同的第二电极单元51上的电容改变量,可以识别出多个真实触控点的位置。
80.请参阅图13,图13是图3中触控装置100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电极层的俯视图。可选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三电极511和第四电极512。第三电极511与第四电极512相互绝缘。所述第三电极511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四电极51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增大。
81.可选的,第三电极511、第四电极512的形状可以为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其他三角形等;还可以为等腰梯形、不等腰梯形等还可以为半椭圆、半圆形等;还可以为其他的沿y轴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的形状。
82.所述第三电极511的形状与所述第四电极512的形状互补配合,以组合形成呈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第二电极单元51。举例而言,第三电极511和第四电极512可以皆为直角三角形,第二电极单元51为矩形。
83.第三电极511与第四电极512之间的间隙也较小,以使第二电极单元51的结构紧凑;第二电极单元51之间的间距也较小,以使第二电极单元51的排布密度较大。
84.可以理解的,第二电极单元51的结构可以与第一电极单元31的结构相同,第二电极单元51由第一电极单元31旋转90
°
得到。所以上述对于第一电极单元31的形状、排布的实施方式也适用于第二电极单元51。
85.可以理解的,第一电极311、第二电极312、第三电极511、第四电极512相互绝缘。
86.请参阅图13,所述触控装置100还包括多个第三导电引线24和多个第四导电引线25。每个所述第三电极511皆通过一所述第三导电引线24连接所述触控芯片21。每个所述第四电极512皆通过一所述第四导电引线25连接所述触控芯片21。所述第三导电引线24和所述第四导电引线25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的同一侧或不同侧。
8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沿行方向(x轴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沿列方向(y轴方向)排列;或者,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沿列方向排列,且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沿行方向排列。
8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100通过将第一电极单元31设置成至少两个相互独立感应的电极,并通过将第二电极单元51设置成至少两个相互独立感应的电极,当同一第一电极单元31上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真实触控点时,请参阅图14,图1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100识别触控点的俯视图。例如,同一第一电极单元31上设有a、b,此时,a、b分别位于不同的第二电极单元51,所以触控芯片21通过扫描第二电极单元51,通过具有感应信号的第二电极单元51中的第三电极511与第四电极5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值确定出真实触控点a、b的位置。因此,将第一电极单元31设置成至少两个相互独立感应的电极,并通过将第二电极单元51设置成至少两个相互独立感应的电极,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触控装置100的报点准确率。
89.本技术对于第一电极层3、第二电极层5的相对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
90.请参阅图3,可选的,所述盖板1、所述第一电极层3和所述第二电极层5依次层叠设置。请参阅图15,图15是图2中第一电极单元与第二电极单元的第一种排布方式的局部俯视图。所述第一电极311和所述第二电极312上皆设有多个第一镂空部314。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在所述第一电极层3上的正投影区域覆盖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镂空部314的至少部分。
9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311和所述第二电极312皆为网格状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可以为网格状电极或实心电极。如此,以使第二电极单元51的网格线能经过所述第一镂空部314正对手指200,以接收到手指200的感应信号。其中,当第二电极单元51包括第三电极511和第四电极512时,第三电极511可以为网格状电极或实心电极,第四电极512可以为网格状电极或实心电极。
92.当第二电极单元51为网格状电极时,网格状的网格线在第一电极层3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设于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镂空部314内,如此,以使第二电极单元51的网格线能经过所述第一镂空部314正对手指200,以接收到手指200的感应信号。
93.可选的,所述盖板1、所述第二电极层5和所述第一电极层3依次层叠设置。请参阅图16,图16是图2中第一电极单元与第二电极单元的第二种排布方式的局部俯视图。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设有多个第二镂空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在所述第二电极层5上的正投影区域覆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镂空部的至少部分。
9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为网格状电极或实心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为网格状电极。
95.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电极511和所述第四电极512皆为网格状电极。所述第一电极311可以为网格状电极或实心电极。第二电极312可以为网格状电极或实心电极。如此,以使第一电极单元31的网格线能经过所述第二镂空部正对手指200,以接收到手指200的感应信号。
96.请参阅图17,图17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100的触控点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100的触控点确定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至图15所示的触控装置100。
97.请参阅图3及图5,所述触控装置100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层3及第二电极层5。所述第一电极层3包括多个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单元31。所述第二电极层5包括多个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极单元51。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在所述触控装置100的厚度方向上的重叠区域为触控感应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98.具体的,请参阅图18,图18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100识别触控点的示意图。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电极311和第二电极312,所述第一电极311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沿第二方向递减,所述第二电极31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沿所述第二方向递增,所述第一方向为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排列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延伸的方向。
99.请参阅图17,步骤100:根据至少一个产生感应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和至少一个产生感应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获取至少一个待定坐标点。
100.具体的,请参阅图18,根据产生感应的y1、y2、y3分别对应的第一电极单元31及产生感应的x1、x2分别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51,确定待定坐标点a、b、c、d、e、f。
101.步骤200: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电极单元31的感应值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电极单元51的感应值,在所述至少一个待定坐标点中确定满足预设条件的待定坐标点为目标坐标点。所述预设条件为控制芯片所检测到的第一电极单元中第一电极的电容改变量与第二电极电容改变量的比例。
102.步骤200具体包括:在一个具有感应值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中,根据所述第一电极311的感应值大小与所述第二电极312的感应值大小的第一比例,在对应于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的至少一个所述待定坐标点中确定符合所述第一比例的所述待定坐标点为目标坐标点。第一电极311的感应值大小为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第二电极312的感应值大小为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
103.请参阅图18,根据y1对应的第一电极单元31中的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与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例,确定触控点为a点,进而排除了鬼点d。同样的,根据y2对应的第一电极单元31中的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与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例,确定触控点为b点,进而排除了鬼点f。根据y3对应的第一电极单元31中的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与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例,确定触控点为c点,进而排除了鬼点e。
1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100,通过将第一电极单元31设置成相互独立传输电信号的第一电极311和第二电极312,在第二方向上,第一电极311沿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逐
渐减小,及第二电极312沿第一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增大,以使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和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值与第一电极单元31上的坐标一一对应;通过根据至少一个产生感应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和至少一个产生感应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获取至少一个待定坐标点;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电极单元31的感应值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电极单元51的感应值,在所述至少一个待定坐标点中确定满足预设条件的待定坐标点为目标坐标点。如此,通过检测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和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值可以检测到第一电极单元31上的准确触控点,从而排除掉鬼点,提高触控装置100的报点准确率。
105.请参阅图19,图1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100识别触控点的示意图。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三电极511和第四电极512,所述第一电极311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沿第二方向递减,所述第二电极31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沿所述第二方向递增,所述第一方向为多个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排列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1延伸的方向。
106.具体的,请参阅图19,根据产生感应的y1、y2、y3分别对应的第一电极单元31及产生感应的x1、x2、x3、x4分别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51,确定待定坐标点a、b、c、d、e、f、g、h、j、k、l、m。
107.步骤200还包括:在一个具有感应值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中,根据所述第三电极511的感应值大小与所述第四电极512的感应值大小的第二比例,在对应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51的至少一个所述待定坐标点中确定符合所述第二比例的所述待定坐标点为目标坐标点。第三电极511的感应值大小为第三电极511的电容改变量。第四电极512的感应值大小为第四电极512的电容改变量。
108.请参阅图19,根据y1对应的第一电极单元31中的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与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例,确定触控点为k点,进而排除了鬼点a、d、g。同样的,根据y2对应的第一电极单元31中的第一电极311的电容改变量与第二电极3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例,确定触控点为e点,进而排除了鬼点b、h、l。根据x1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51中的第三电极511的电容改变量与第四电极5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例,确定触控点为c点,进而排除了鬼点a、b。根据x2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51中的第三电极511的电容改变量与第四电极5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例,确定触控点为e点,进而排除了鬼点d、f。根据x3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51中的第三电极511的电容改变量与第四电极5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例,确定触控点为j点,进而排除了鬼点g、h。根据x4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51中的第三电极511的电容改变量与第四电极512的电容改变量的比例,确定触控点为k点,进而排除了鬼点l、m。
109.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