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插芯及光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19 23:5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涉及插芯及光连接器。
2.本技术基于2019年2月25日的日本技术第2019-031976号而要求优先权,引用在上述日本技术中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3.在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mt插芯,其具有:32个光纤保持孔,它们供光纤插入及进行保持;以及2个引导孔,其供用于定位的引导销插入。通过将该mt插芯收纳于mpo壳体而组装mpo连接器。一对mpo连接器各自插入至适配器的内部而使mt插芯彼此进行pc(physical contact)连接,由此实现一对mpo连接器间的光耦合。
4.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光连接器及光连接构造。光连接器具有:多根光纤;插芯,其将多根光纤汇总而保持;以及间隔件,其设置于插芯的插芯端面上,规定与对方侧连接器之间的间隔。间隔件设为具有开口的板状。在间隔件的开口露出了各光纤的前端面。间隔件夹设于光连接器和对方侧连接器之间,由此实现光连接器和对方侧连接器的空间耦合。
5.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插芯,其具有:前部,其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后部,其位于对方侧连接器的相反侧;以及中间部,其将前部及后部彼此连接。前部设为长方形状。在前部开设有供定位用的引导销插入的一对引导孔。在插芯的内部形成有供多个光纤各自插入及进行保持的多个光纤保持孔。一对引导孔配置为沿设为长方形状的前部的长度方向排列。在一对引导孔之间形成有从前部凹陷的凹部。在凹部的底面露出了与多个光纤各自进行光耦合的多个透镜。该插芯构成在前部与对方侧连接器抵接时多个透镜不与对方侧连接器接触而进行非接触型的空间耦合的透镜连接器。
6.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一种mt插芯,其具有供用于定位的引导销插入的引导孔。通过与光轴正交的平面将引导孔切断时的引导孔的剖面形状设为非圆形状。引导孔具有在径向外侧凹陷并且在光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凹部。在向该引导孔插入引导销时,粉尘会进入上述的凹部。
7.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73408号公报
8.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0093462号说明书
9.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7/0031106号说明书非专利文献1:sei技术审查no.188“能够与单模光纤连接的高精度32芯mt插芯”

技术实现要素:

10.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插芯是与对方侧连接器进行连接的光连接器的插芯。插芯具有端部,在该端部开设有供光纤插入及进行保持的光纤保持孔、以及供进行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定位的引导销插入的引导孔。端部具有:光学面,其包含光纤保持孔的开口;引导孔露出面,其包含引导孔的开口;以及台阶部,其形成于光学面和引导孔露出面之间。
附图说明
11.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及引导销的斜视图。
12.图2是图1的引导销及台阶部的纵剖视图。
13.图3是表示图1的引导销的横剖面及台阶部的图。
14.图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及引导销的斜视图。
15.图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及引导销的斜视图。
16.图6是表示图5的引导销、台阶部及光学面的纵剖视图。
17.图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及引导销的斜视图。
18.图8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及引导销的斜视图。
19.图9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插芯及引导销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21]
另外,在向前述的引导孔插入引导销的插芯中,有时粉尘会附着于引导销的根部。如果粉尘附着于引导销的根部,则在插芯和对方侧连接器之间夹着粉尘,由此在插芯和对方侧连接器之间发生倾斜。有可能由于该倾斜而使光耦合的连接品质降低。例如,在前述的pc连接中,有时由于上述的倾斜而发生pc偏离。在前述的透镜连接器中存在下述现状,即,在透镜间光束扩展,因此存在与该倾斜相伴的角度偏差时应对性差。
[0022]
在设置了具有前述的开口的间隔件的光连接器中,开口设为框状。由此,如果粉尘侵入至开口的内侧,则去除侵入的粉尘有可能变得困难。并且,如果粉尘侵入至开口的内侧,则有可能对从光纤的前端面露出的光学面射出的光的光路造成妨碍。在具有前述的非圆形状的引导孔的mt插芯中,在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的制作可能变得困难。
[0023]
通常,引导孔是将芯销插入至熔融树脂进行成型而制作的,在将凹部形成于引导孔的情况下,必须将芯销的形状设为特殊的形状。由此,例如难以以亚微米单位形成凹部。根据以上所述,在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时依然存在粉尘进入光学面的可能性,因此要求可靠地抑制粉尘向光学面的侵入。
[002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可靠地抑制粉尘向光学面侵入的插芯及光连接器。
[0025]
[本发明的效果]
[0026]
根据本发明,能够可靠地抑制粉尘向光学面侵入。
[0027]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0028]
首先,列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容而进行说明。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是与对方侧连接器进行连接的光连接器的插芯。插芯具有端部,在该端部开设有供光纤插入及进行保持的光纤保持孔、及供进行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定位的引导销插入的引导孔。端部具有:光学面,其包含光纤保持孔的开口;引导孔露出面,其包含引导孔的开口;以及台阶部,其形成于光学面和引导孔露出面之间
[0029]
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连接器具有前述的插芯和插入及保持于该插芯的光纤保持孔的光纤。
[0030]
该插芯及光连接器具有端部,在该端部开设有供光纤插入及进行保持的光纤保持孔、及供引导销插入的引导孔。在端部形成有:光学面,其包含光纤保持孔的开口;以及引导
孔露出面,其包含引导孔的开口,在光学面和引导孔露出面之间形成有台阶部。通过该台阶部,例如即使粉尘附着于引导销的根部,也会抑制粉尘从引导孔露出面向光学面侵入。因此,能够减小对从光学面射出的光的光路造成妨碍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光耦合的连接品质降低。该插芯及光连接器由于通过台阶部抑制粉尘向光学面侵入,因此作为引导孔的形状而无需设为非圆形状等特殊的形状。根据以上所述,能够高精度地成型出引导孔的形状,并且能够可靠地抑制粉尘向光学面侵入。
[0031]
引导孔露出面可以是相对于光学面凹陷的凹部的底面。在该情况下,光学面相对于引导孔露出面而凸出,由此在凹部的底面即引导孔露出面对粉尘进行收容。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粉尘从凹部的底面即引导孔露出面向光学面侵入。
[0032]
台阶部可以是相对于光学面而凸出的凸部。在该情况下,在引导孔露出面和光学面之间形成凸部,因此能够通过凸部而遮断粉尘向光学面侵入。
[0033]
在前述的插芯中,可以是从与对方侧连接器进行连接的连接方向观察的引导孔露出面的边界部的形状设为曲线状或直线状,引导孔露出面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50μm,引导孔露出面的深度大于或等于150μm。另外,关于可能向光连接器和对方侧连接器之间侵入的粉尘的大小,最大设为150μm左右。因此,如果引导孔露出面的宽度及深度大于或等于150μm,则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粉尘超过台阶部的情况。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粉尘向光学面侵入。
[0034]
前述的引导孔露出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在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时开放。在该情况下,在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时引导孔露出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开口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粉尘夹在插芯和对方侧连接器之间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抑制粉尘向光学面侵入,并且抑制粉尘积存于插芯的端部。
[0035]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0036]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及光连接器的具体例进行说明。本发明不受以下的具体例限定,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范围内的全部变更。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相当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就附图而言,为了使理解变得容易,有时将一部分简化或夸张地描述,尺寸比率等不限定于附图所记载的内容。
[0037]
(第1实施方式)
[0038]
图1是表示具有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10的光连接器1的斜视图。图2是表示插入至图1的插芯10的引导孔11的引导销p和其周边的构造的剖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光连接器1例如沿连接方向d1与对方侧连接器c连接。对方侧连接器c可以与光连接器1相同,也可以是与光连接器1不同的光连接器。
[0039]
光连接器1具有插芯10和光纤20。例如,光连接器1的抵接面(例如后面记述的抵接面s3)和对方侧连接器c的抵接面彼此抵接。通过向光连接器1的引导孔11和对方侧连接器c的引导孔11插入引导销p,从而实现光连接器1及对方侧连接器c的相对位置的定位。
[0040]
插芯10例如为mt插芯。插芯10是在聚苯硫醚(pps)中包含玻璃填料而构成的。插芯10的材料的主要成分为pps。插芯10具有:端部15,其设置于连接方向d1的一端,与对方侧连接器c抵接;后端部16,其设置于连接方向d1的另一端;以及侧部17、上部18及下部19,它们沿连接方向d1延伸。
[0041]
一对侧部17沿与连接方向d1交叉的方向d2排列而配置。上部18及下部19沿与连接方向d1及方向d2这两者交叉的方向d3排列而配置。方向d2例如是设为长方形状的端部15的长度方向,方向d3是端部15的宽度方向。连接方向d1、方向d2及方向d3例如彼此正交。
[0042]
在上部18形成有能够对插芯10的内部的光纤20进行视觉识别的窗孔18a。窗孔18a是将光纤20粘接固定于插芯10的内部的粘接剂的导入孔。由此,在插芯10的内部配置有光纤20的状态下从窗孔18a向插芯10的内部导入粘接剂,由此在插芯10的内部对光纤20进行粘接固定。
[0043]
插芯10具有供引导销p插入的引导孔11和供光纤20插入及进行保持的多个光纤保持孔12。作为一个例子,插芯10是具有沿方向d2排列的12个光纤保持孔12的12芯的插芯。引导孔11及光纤保持孔12都开设于插芯10的端部15。
[0044]
引导孔11例如设为圆筒孔形状,不设为特殊的形状。引导孔11及光纤保持孔12都在插芯10的端部15及后端部16这两者上开放,在插芯10的内部沿连接方向d1延伸。多个引导孔11及多个光纤保持孔12配置为沿方向d2排列。插芯10具有一对引导孔11,一对引导孔11分别配置于多个光纤保持孔12的方向d2的两端侧。
[0045]
在端部15露出光纤20的前端面21。插芯10具有沿方向d2排列的多个光纤保持孔12。分别向多个光纤保持孔12插入多个光纤20的各个光纤并进行保持。光纤20例如是具有纤芯及包层的单模光纤。各光纤保持孔12的中心轴方向和光纤20的光轴方向例如与连接方向d1一致。
[0046]
端部15具有:光学面s1,其包含光纤保持孔12的开口;引导孔露出面s2,其包含引导孔11的开口;以及抵接面s3,其是除了光学面s1及引导孔露出面s2以外的部分,与对方侧连接器c抵接。光学面s1例如在端部15中设为横长的长方形状。光学面s1在端部15中位于方向d3的中央。引导孔露出面s2例如在端部15中设置于2个部位,设为将引导孔11的开口包围的环状。抵接面s3例如设置于端部15中的光学面s1及引导孔露出面s2的外侧,设为将光学面s1及引导孔露出面s2包围的框状。
[0047]
图3是表示引导销p及引导孔露出面s2的引导销p的横剖视图。如图2及图3所示,例如,引导孔露出面s2设为将引导孔11包围的圆环状。即,从连接方向d1观察的引导孔露出面s2与抵接面s3的边界部的形状成为圆环状(曲线状)。在引导孔露出面s2和光学面s1之间形成有台阶部13,引导孔露出面s2是在台阶部13中凹陷的凹部。
[0048]
另外,在不具有凹状的引导孔露出面s2的情况下,在向引导孔11插入引导销p时有可能粉尘进入光连接器1和对方侧连接器c之间。如果粉尘进入光连接器1和对方侧连接器c之间而在光连接器1和对方侧连接器c之间形成间隙,则有可能对光连接器1及对方侧连接器c的光耦合产生影响。由此,即使在粉尘进入光连接器1和对方侧连接器c之间的情况下,也要求抑制在光连接器1和对方侧连接器c之间形成间隙。
[0049]
例如,引导孔露出面s2是对粉尘进行收容的部位。台阶部13是对粉尘从引导孔露出面s2向光学面s1的侵入进行抑制的部位。即,通过将粉尘收容于在台阶部13的内侧凹陷的凹部即引导孔露出面s2,从而抑制粉尘向光学面s1侵入。并且,即使粉尘进入光连接器1和对方侧连接器c之间也会将粉尘收容于凹状的引导孔露出面s2,因此能够抑制在光连接器1和对方侧连接器c之间形成间隙。
[0050]
引导销p的直径d例如大于或等于0.547mm且小于或等于0.699mm。但是,直径d能够
适当变更。在从连接方向d1观察时,例如,引导孔露出面s2设为与引导销p同心圆状。引导孔露出面s2的宽度b例如相当于引导孔露出面s2的边界部间的距离。引导孔露出面s2的深度h相当于从抵接面s3至引导孔露出面s2的凹部的底面为止的深度。与抵接面s3的边界部设为圆环状(曲线状)的引导孔露出面s2的宽度b例如大于或等于150μm。宽度b的上限是引导孔露出面s2不会到达光学面s1的程度。台阶部13中的引导孔露出面s2的连接方向d1上的深度h大于或等于150μm。
[0051]
另外,在光连接器的接线标准即“tia/eia

455

35

afotp

35

fiber optic component dust(fine sand)test”中使用的粉尘将100%经过100

mesh screen作为必要条件。100

mesh

screen具有一边设为150μm的格子状的网眼。因此,如上述所示如果对粉尘进行收容的引导孔露出面s2的宽度b及深度h都大于或等于150μm,则能够在引导孔露出面s2更可靠地收容粉尘而抑制在光连接器1和对方侧连接器c之间形成由粉尘产生的间隙。
[0052]
接下来,对前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连接器1及插芯10的作用效果详细地进行说明。光连接器1及插芯10具有端部15,在该端部15开设有供光纤20插入及进行保持的光纤保持孔12及供引导销p插入的引导孔11。在端部15形成有包含光纤保持孔12的开口的光学面s1及包含引导孔11的开口的引导孔露出面s2,在光学面s1和引导孔露出面s2之间形成有台阶部13。通过该台阶部13,例如即使粉尘附着于引导销p的根部,也能抑制粉尘从引导孔露出面s2向光学面s1侵入。
[0053]
因此,能够减小对从光学面s1射出的光的光路造成妨碍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光耦合的连接品质的降低。插芯10及光连接器1通过台阶部13抑制粉尘向光学面s1侵入,因此作为引导孔11的形状,无需设为非圆形状等特殊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在引导孔11的周围形成将引导孔11包围的环状的引导孔露出面s2即可。根据以上所述,能够将引导孔11的形状设为高精度,并且能够可靠地抑制粉尘向光学面s1侵入。
[0054]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孔露出面s2是相对于光学面s1向连接方向d1凹陷的凹部的底面。由此,光学面s1相对于引导孔露出面s2向连接方向d1凸出,由此在凹部的底面即引导孔露出面s2对粉尘进行收容。因此,能够抑制粉尘从凹部的底面即引导孔露出面s2向光学面s1侵入。
[0055]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10中,从连接方向d1观察的引导孔露出面s2与抵接面s3的边界部的形状设为曲线状,引导孔露出面s2的宽度b大于或等于150μm,引导孔露出面s2的深度h大于或等于150μm。如前述所示,关于能够侵入光连接器1和对方侧连接器c之间的粉尘的大小,最大设为150μm左右。因此,如果引导孔露出面s2的宽度b及深度h大于或等于150μm,则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粉尘超过台阶部13。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粉尘向光学面s1侵入。
[0056]
(第2实施方式)
[0057]
接下来,参照图4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30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30具有与前述的端部15不同的端部35。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避免重复,将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说明适当省略。
[0058]
如图4所示,端部35具有包含引导孔11的开口的引导孔露出面s4,以沿方向d2排列的方式形成有一对引导孔露出面s4。引导孔露出面s4是相对于光学面s1向连接方向d1凹陷的凹部。引导孔露出面s4例如分别设置于端部35的方向d2的两端。引导孔露出面s4例如设
为在方向d2及方向d3这两个方向延伸,并且在插芯30的前表面延伸至方向d2的端为止的长方形状(与抵接面s3的边界部为直线状)。抵接面s3分别设置于光学面s1的方向d3的两端侧。在与对方侧连接器c连接时对方侧连接器c与光学面s1及抵接面s3接触,不与引导孔露出面s4接触。即,在对方侧连接器c与光学面s1及抵接面s3接触时,在引导孔露出面s4的方向d2的两端侧及方向d3侧形成开放空间。该开放空间形成于引导孔露出面s4、台阶部33和对方侧连接器c之间。
[0059]
在引导孔露出面s4和光学面s1之间形成有台阶部33。一对台阶部33配置为沿方向d2排列。引导孔露出面s4是在台阶部33中向连接方向d1凹陷的凹部的底面。各台阶部33从端部35的方向d3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为止。台阶部33是不使粉尘从引导孔露出面s4向方向d2的中央侧(光学面s1及抵接面s3侧)侵入的部位,能够通过清扫等将粉尘排出至方向d2的两端侧。
[0060]
以上,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30具有形成有引导孔露出面s4及台阶部33的端部35,通过台阶部33抑制粉尘从引导孔露出面s4向光学面s1侵入。因此,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引导孔露出面s4的至少一部分(方向d2的两端侧及方向d3侧)在与对方侧连接器c连接时形成开放空间。
[0061]
因此,在与对方侧连接器c连接时引导孔露出面s4的至少一部分成为开放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粉尘夹在插芯30和对方侧连接器c之间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抑制粉尘向光学面s1侵入,并且抑制粉尘积存于插芯30的端部35。
[0062]
(第3实施方式)
[0063]
接下来,参照图5及图6对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40进行说明。如图5及图6所示,插芯40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具有端部45,该端部45不具有凹状的引导孔露出面。端部45具有光学面s1、包含引导孔11的开口的引导孔露出面s5、以及设置于光学面s1及引导孔露出面s5之间的台阶部43。例如,引导孔露出面s5的高度与光学面s1的高度相同。台阶部43是相对于光学面s1凸出的凸部。
[0064]
台阶部43例如是与插芯40粘接的环状的膜。即,在第3实施方式中,通过粘接而粘贴有作为膜的台阶部43。在这里粘接不仅是使用粘接剂的接合,也可以是力学的粘接、化学的粘接、分散粘接、静电粘接或熔接。作为一个例子,台阶部43设为圆环状,在端部45中粘贴于将引导孔11包围的位置。台阶部43的材料例如可以与插芯40的材料相同。台阶部43的材料可以是pps。台阶部43可以在将光学面s1研磨后进行粘贴。在该情况下,能够避免由于研磨而台阶部43被剥离的问题。此外,台阶部43也可以是通过插芯40的树脂成型而形成的台阶部。
[0065]
以上,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40具有形成有引导孔露出面s5及台阶部43的端部45,通过台阶部43抑制粉尘从引导孔露出面s5向光学面s1侵入。因此,得到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在引导孔露出面s5和光学面s1之间形成凸部(台阶部43),因此能够通过凸部遮断粉尘向光学面s1侵入。并且,在插芯40中,具有凸状的台阶部43,由此能够作为插芯40而使用通常的mt插芯。
[0066]
(第4实施方式)
[0067]
接下来,参照图7对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50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第4实施方式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具有端部55,该端部55具有直线状的台阶部53。端部
55具有:光学面s1,其位于一对台阶部53之间;一对台阶部53,它们分别在光学面s1的方向d2的两端侧沿方向d3延伸;以及引导孔露出面s6,其分别位于一对台阶部53的方向d2的两端侧。台阶部53与前述的台阶部43同样地,是相对于光学面s1凸出的凸部,例如是粘贴于插芯50的膜。
[0068]
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50具有形成有引导孔露出面s6及台阶部53的端部55,通过台阶部53抑制粉尘从引导孔露出面s6向光学面s1侵入。另外,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引导孔露出面s6和光学面s1之间形成凸部(台阶部53),因此得到与前述相同的作用效果。
[0069]
(第5实施方式)
[0070]
接下来,参照图8对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60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第5实施方式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具有端部65,该端部65具有框状的台阶部63。端部65具有长方形状的光学面s1、矩形框状的台阶部63、以及在从台阶部63观察时位于光学面s1的外侧的引导孔露出面s7。
[0071]
台阶部63与前述同样地,可以是粘贴于插芯60的膜。台阶部63是相对于光学面s1向连接方向d1凸出的凸部。以上,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芯60具有在光学面s1的外侧形成有引导孔露出面s7及台阶部63的端部65,通过台阶部63抑制粉尘从引导孔露出面s7向光学面s1侵入。因此,得到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072]
以上,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插芯及光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的内容,在不变更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主旨的范围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即,插芯及光连接器的各部的形状、大小、材料、数量及配置方式能够在不变更上述的主旨的范围适当变更。
[0073]
例如,在前述的第3~第5实施方式中,关于形成粘接的膜,即,通过粘接而形成抑制粉尘向光学面s1侵入的凸部即台阶部43、53、6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形成台阶部的方式并不限定于粘接,能够适当变更。
[0074]
例如,可以如图9所示的变形例的光连接器70及插芯80那样,具有通过树脂成型而一体成型的凸状的台阶部83。在该情况下,能够省略通过后续加工而形成凸部的工序。插芯80具有:引导孔露出面s8,其包含引导孔81的开口;台阶部83,其是从引导孔露出面s8凸出的凸部;以及光学面s9,其从台阶部83在连接方向d1凹陷。
[0075]
即,插芯80的端部85具有相对于引导孔露出面s8而在连接方向d1凹陷的凹部86,凹部86的底面设为光学面s9。在光学面s9形成有多个凸透镜88,该多个凸透镜88分别与抵接于插芯80的内部的壁面87的多个光纤90进行光耦合。光连接器70是在插芯80的凹部86的底面具有多个凸透镜88的透镜连接器。例如,从各光纤90射出发散光,该发散光通过凸透镜88被变换为准直光。在对方侧连接器c与光连接器70连接时位于凹部86的底面的凸透镜88不与对方侧连接器c接触,因此实现光连接器70和对方侧连接器c的空间耦合。
[0076]
以上的光连接器70及插芯80也是在引导孔露出面s8和光学面s9之间形成有台阶部83,因此得到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在光连接器70及插芯80中,凸透镜88形成于凹部86的底面即光学面s9,因此无需对光学面s9等进行研磨。因此,即使通过树脂的一体成型而形成台阶部83,也能够避免由于研磨而台阶部83被剥离。
[0077]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设为与引导销p同心圆状的圆环状的引导孔露出面s2进
行了说明。但是,从连接方向d1观察的引导孔露出面s2的形状也可以是例如直线状、三角形状或者四边形状等多边形状或长圆状,能够适当变更。
[0078]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具有沿方向d2排列的12个光纤保持孔12的12芯的插芯进行了说明。但是,插芯及光连接器的芯数例如也可以是16芯、24芯(12芯
×
2列)或32芯(16芯
×
2列)等,能够适当变更。
[0079]
标号的说明
[0080]
1、70

光连接器,10、30、40、50、60、80

插芯,11、81

引导孔,12

光纤保持孔,13、33、43、53、63、83

台阶部,15、35、45、55、65、85

端部,16

后端部,17

侧部,18

上部,18a

窗孔,19

下部,20、90

光纤,21

前端面,86

凹部,87

壁面,88

凸透镜,b

宽度,c

对方侧连接器,d

直径,d1

连接方向,d2

方向,d3

方向,p

引导销,s1、s9

光学面,s2、s4、s5、s6、s7、s8

引导孔露出面,s3

抵接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