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园林工程的生态墙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13: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园林工程的生态墙,属于园林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生态墙,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假山与建筑设施上的绿化,花盆和种植器皿多为一体化设置不能够拆卸或者拆装流程较为繁琐,根据季节更换植被景观具有一定的难度,现有的对植物进行浇水一般是工作人员手动进行喷洒,费事费力,同时没有集取雨水的设备用来减少生活水的使用,并且无法种植展示大型的植被,为此,提供一种园林工程的生态墙。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园林工程的生态墙,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园林工程的生态墙,包括墙体、展示箱,所述墙体右侧与展示箱固定连接,所述墙体前侧挖设有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内壁底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放置槽,所述第一放置槽上方等距设有第二放置槽,所述第一放置槽与第二放置槽内腔中均填充有土壤,所述第二放置槽前侧挖设有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凹槽内壁之间等距设有植物生长灯,所述植物生长灯前侧设有隔热玻璃板。
6.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二放置槽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l型挂板,所述第一l型挂板内侧活动卡合有第二l型挂板,所述第二l型挂板后侧与安装凹槽内壁后侧固定连接。
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展示箱前侧通过合页嵌设有导视玻璃板,所述展示箱内腔底侧通过三节轨连接有植物栽培箱,所述展示箱壁腔下方设有连接腔,所述连接腔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入端连接有直管,所述展示箱壁腔中等距设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均贯穿墙体壁腔后侧,且所述输水管分别与水泵的输出端连接固定。
8.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输水管前侧均等距设有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分别贯穿安装凹槽内腔,且分别位于第二放置槽上下两侧。
9.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墙体顶侧挖设有第一蓄水槽,所述展示箱顶侧挖设有第二蓄水槽,所述第一蓄水槽内腔底侧固定连接有梯形导流凸起,所述第二蓄水槽内壁底侧挖设有进水孔,所述进水孔通过管道伸入连接腔内部,且与直管顶端固定连接。
10.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二蓄水槽内壁左侧设有流通管,所述流通管与第一蓄水槽内腔贯通连接,所述进水孔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滤网,且内壁上设有螺纹槽。
11.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2.1、通过设置植物生长灯与隔热玻璃板,能够对第二放置槽内部种植的植被进行辅助光合作用,使植被生长的质量提高,隔热玻璃板能够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灯光源照射的同时,避免植物生长灯长时间使用发生植被水分被蒸发导致植物寿命降低的情况;
13.2、通过设置第一l型挂板与第二l型挂板,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对第二放置槽内部的植被景观进行更换,装配更换使用的操作更加的简易;
14.3、通过设置植物栽培箱,观赏人员可以在展示箱内观察了解到大型的植被,在需要进行日常养护时,可以利用植物栽培箱两侧的三节轨将其从展示箱内拉出;
15.4、通过设置第一蓄水槽、第二蓄水槽与进水孔,雨水会被第一蓄水槽与第二蓄水槽收集,第一蓄水槽内的雨水会通过流通管进入第二蓄水槽,连同第二蓄水槽内的雨水一同进入进水孔,然后通过水泵进行洒水操作。
附图说明
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园林工程的生态墙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园林工程的生态墙的第二放置槽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园林工程的生态墙的展示箱剖面结构侧视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园林工程的生态墙的墙体与展示箱俯视图。
21.图中标号:1、墙体;2、展示箱;3、安装凹槽;4、第一放置槽;5、第二放置槽;6、土壤;7、连接凹槽;8、植物生长灯;9、隔热玻璃板;10、第一l型挂板;11、第二l型挂板;12、导视玻璃板;13、植物栽培箱;14、连接腔;15、水泵;16、直管;17、输水管;18、雾化喷头;19、第一蓄水槽;20、第二蓄水槽;21、梯形导流凸起;22、进水孔;23、流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请参阅图1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园林工程的生态墙,包括墙体1、展示箱2,所述墙体1右侧与展示箱2固定连接,所述墙体1前侧挖设有安装凹槽3,所述安装凹槽3内壁底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放置槽4,所述第一放置槽4上方等距设有第二放置槽5,所述第一放置槽4与第二放置槽5内腔中均填充有土壤6,所述第二放置槽5前侧挖设有连接凹槽7,所述连接凹槽7内壁之间等距设有植物生长灯8,所述植物生长灯8前侧设有隔热玻璃板9,通过设置植物生长灯8与隔热玻璃板9,植物生长灯8能够对第二放置槽5内部种植的植被进行辅助光合作用,使植被生长的质量提高,隔热玻璃板9能够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灯8光源照射的同时,避免植物生长灯8长时间使用发生植被水分被蒸发导致植物寿命降低的情况。
24.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放置槽5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l型挂板10,所述第一l型挂板10内侧活动卡合有第二l型挂板11,所述第二l型挂板11后侧与安装凹槽3内壁后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l型挂板10与第二l型挂板11,利用第二放置槽5后侧的第一l型挂板10分别卡合在连接凹槽7内壁后侧的第二l型挂板11上,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对第二放置
槽5内部的植被景观进行更换,装配更换使用的操作更加的简易。
25.具体的,如图1和3所示,所述展示箱2前侧通过合页嵌设有导视玻璃板12,所述展示箱2内腔底侧通过三节轨连接有植物栽培箱13,通过设置植物栽培箱13,能够将大型的植被栽种在植物栽培箱13内,观赏人员可以在展示箱2内观察了解到大型的植被,在需要进行日常养护时,可以利用植物栽培箱13两侧的三节轨将其从展示箱2内拉出,所述展示箱2壁腔下方设有连接腔14,所述连接腔14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水泵15,所述水泵15的输入端连接有直管16,所述展示箱2壁腔中等距设有输水管17,所述输水管17均贯穿墙体1壁腔后侧,且所述输水管17分别与水泵15的输出端连接固定,所述输水管17前侧均等距设有雾化喷头18,所述雾化喷头18分别贯穿安装凹槽3内腔,且分别位于第二放置槽5上下两侧,通过设置水泵15、输水管17与雾化喷头18,将水泵15使用直管16内腔中储存的雨水或向进水孔22注入大量的水,然后分别向输水管17输送清水,利用雾化喷头18将水分别向第一放置槽4以及第二放置槽5内栽培的植被进行雾化喷洒,不需要工作人员手持洒水设备进行日常的养护操作,使用更加的自动化、便捷。
26.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墙体1顶侧挖设有第一蓄水槽19,所述展示箱2顶侧挖设有第二蓄水槽20,所述第一蓄水槽19内腔底侧固定连接有梯形导流凸起21,所述第二蓄水槽20内壁底侧挖设有进水孔22,所述进水孔22通过管道伸入连接腔14内部,且与直管16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蓄水槽20内壁左侧设有流通管23,所述流通管23与第一蓄水槽19内腔贯通连接,所述进水孔22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滤网,且内壁上设有螺纹槽,通过设置第一蓄水槽19、第二蓄水槽20与进水孔22,雨季时,雨水会被第一蓄水槽19与第二蓄水槽20收集,第一蓄水槽19内部的雨水会通过梯形导流凸起21向其内部右侧流动,第一蓄水槽19内的雨水会通过流通管23进入第二蓄水槽20,连同第二蓄水槽20内的雨水一同进入进水孔22,然后通过水泵15进行洒水操作,可以合理的利用环境资源,避免单一的使用输水设备注水导致水资源消耗过大的情况,同时进水孔22内的滤网能够将雨水中的落叶以及大颗粒杂质进行过滤,避免影响水泵15的正常使用,将外部的输水设备通过管道与进水孔22内壁上的螺纹槽连接固定,能够不需要工作人员手持进行注水,省时省力。
27.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植物生长灯8能够对第二放置槽5内部种植的植被进行辅助光合作用,隔热玻璃板9能够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灯8光源照射的同时,避免植物生长灯8长时间使用发生植被水分被蒸发,利用第二放置槽5后侧的第一l型挂板10分别卡合在连接凹槽7内壁后侧的第二l型挂板11上,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对第二放置槽5内部的植被景观进行更换,将大型的植被栽种在植物栽培箱13内,观赏人员可以在展示箱2内观察了解到大型的植被,在需要进行日常养护时,可以利用植物栽培箱13两侧的三节轨将其从展示箱2内拉出,雨季时,雨水会被第一蓄水槽19与第二蓄水槽20收集,第一蓄水槽19内部的雨水会通过梯形导流凸起21向其内部右侧流动,第一蓄水槽19内的雨水会通过流通管23进入第二蓄水槽20,连同第二蓄水槽20内的雨水一同进入进水孔22,将水泵15使用直管16内腔中储存的雨水或向进水孔22注入大量的水,然后分别向输水管17输送清水,利用雾化喷头18将水分别向第一放置槽4以及第二放置槽5内栽培的植被进行雾化喷洒。
28.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
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