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便携式电池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12:5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式电池。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力电池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技术中,对于电池系统,按系统层级从高到低划分可依次分为电池箱、电池模组和单体电池,国内外锂电池生产商所生产的电池模组大多数是以单体电池为最小单位,即首先生产单体电池,并配以相应的保护装置,再由多个单体电池通过并联和串联的方式组装成电池模组,电池模组与箱体结合组装成便携式电池箱。
3.然而,现有的便携式电池,由于在电池模组和箱体时间缺少固定结构,导致在现有的便携式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池模组与箱体经常发生碰撞,以至于电池模组的机械损坏,并且影响便携式电池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便携式电池内部缺少固定结构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便携式电池。
5.一种便携式电池,该便携式电池包括主壳体、电池模组、保护板、固定组件以及支撑组件;电池模组、保护板、固定组件以及支撑组件均设置于主壳体内部;固定组件设置于电池模组的侧表面,保护板相对电池模组固定于固定组件表面;支撑组件设置于固定组件以及主壳体之间;保护板与电池模组电连接。
6.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第四固定板、第五固定板、第六固定板以及两块第七固定板;第一固定板设置于电池模组的顶部表面;第二固定板设置于电池模组一端压板的外侧,第三固定板设置于电池模组另一端压板的外侧;第四固定板设置于电池模组的底部表面,并且与第五固定板固定连接;两块第七固定板分别设置于电池模组的两侧表面。
7.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至少一个第二支撑件以及至少一个第三支撑件;第一支撑件与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一个第二支撑件与一块第七固定板的顶部对应连接,一个第三支撑件与一块第七固定板的底部对应连接。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主壳体包括箱体和底托,箱体扣合于底托上;电池模组以及保护板通过固定组件固定于底托上;电池模组通过固定组件和支撑组件与箱体侧壁的内侧连接。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箱体具有若干安装孔以及提手,若干安装孔设置于箱体的一侧壁上,提手设置于箱体顶壁外侧表面。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保护板相对第四固定板固定于第五固定板的另一侧表面。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固定板的底端、第三固定板的底端以及两块第
七固定板的底端均与第六固定板的一侧表面抵接。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六固定板的另一侧表面与底托的内侧表面固定连接。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安装顶板和第一安装底板,第一安装顶板设置于第一支撑件的顶部,并与箱体顶壁内侧抵接;第一安装底板设置于第一支撑件的底部。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相对电池模组与第七固定板的另一侧表面抵接,并固定于第七固定板的顶部。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支撑件包括第三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相对电池模组与第七固定板的另一侧表面抵接,并设置于第七固定板的底部。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便携式电池还包括接线柱和若干输电接口;接线柱固定于第一安装底板,若干输电接口分别对应安装于若干安装孔;接线柱和若干输电接口均与电池模组电连接。
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便携式电池通过固定组件将电池模组以及保护板固定并结合成为结构紧凑并且具备一定缓冲性能的有机整体,支撑组件将该有机整体与箱体内壁以及底托的内侧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电池由内部的电池模组以及保护板到外部的主壳体连接形成一个具有高结构强度、高抗振性能以及高抗变形性能的便携式电池,进而使得本便携式电池的使用寿命和便携性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18.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便携式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便携式电池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便携式电池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固定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支撑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5.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便携式电池,该便携式电池包括主壳体1、电池模组2、保护板3、固定组件4以及支撑组件5。其中,电池模组2、保护板3、固定组件4以及支撑组件5均设置于主壳体1内部,主壳体1将电池模组2和保护板3与外界环境隔离,从而避免外界环境中的潮湿空气、腐蚀性气体以及腐蚀性液体对电池模组2和保护板3的腐蚀,同时还能避免空气中的水分与本便携式电池接触而导致的电池模组2断路。固定组件4设置于电池模组2的侧表面,从而对电池模组2进行固定,保护板3固定于固定组件4表面,进而与电池模
组2形成一个整体。支撑组件5设置于固定组件4以及主壳体1之间,从而使得电池模组2与主壳体5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整体结构,以此减少电池模组2与主壳体1之间在振动过程中的相对移动,进而避免电池模组2与主壳体1内壁的直接撞击而导致的物理损伤。在实际应用时,电池模组2对外部输入的电能进行储存,当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电池连接电气设备,电池模组2向电气设备输送电能,从而向电气设备供电;保护板3与电池模组2电连接,并且对电池模组2的充放电进行自动管理,从而避免电池模组2过充电以及过放电,进而保证本便携式电池的安全运行、延长便携式电池的使用寿命并保证操作人员的用电安全。
26.主壳体1包括箱体11和底托12,箱体11扣合于底托12上,箱体11采用一体成型的加工方式,其侧壁以及顶壁的整体结构强度得到加强,相较于一般的电池箱,一体成型式箱体11和底托12结合的主壳体1具有更加优异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性能,从而使得主壳体1对电池模组2的存放和保护更加全面,大大提高本便携式电池的使用安全性。电池模组2以及保护板3通过固定组件4固定于底托12上,从而使得电池模组2与底托12之间预留出一定的缓冲空间,当底托12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时,电池模组2能够通过固定组件4的韧性以及与底托12之间的缓冲距离卸除冲击力,从而达到保护电池模组2的目的。电池模组2通过固定组件4和支撑组件5与箱体11侧壁的内侧连接,从而使得电池模组2与箱体12形成稳定的整体结构,进一步提高箱体12的抗变形性能和结构强度。箱体12具有若干安装孔121以及提手122,若干安装孔121设置于箱体12的一侧壁上,提手122设置于箱体12顶壁外侧表面,操作人员能够利用提手122对本便携式电池进行搬运,从而提高该便携式电池的便携性能,此外,本便携式电池的高整体性和高结构强度能够减少电池模组2以及保护板3的晃动,进而利于本便携式电池的搬运。
27.固定组件4包括第一固定板41、第二固定板42、第三固定板43、第四固定板44、第五固定板45、第六固定板46以及两块第七固定板47,上述各个固定板分别对应设置于电池模组2的各个表面,以此在便于装卸的前提下,对电池模组2以及保护板3进行固定,同时还为支撑组件5提供了安装位点,进而使得电池模组2与主壳体1建立连接。第一固定板41设置于电池模组2的顶部表面,并且第一固定板41与箱体11顶壁内侧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42设置于电池模组2一端压板的外侧,第三固定板43设置于电池模组2另一端压板的外侧;第四固定板44设置于电池模组2的底部表面,并且与第五固定板45固定连接,保护板3相对第四固定板44固定于第五固定板45的另一侧表面;两块第七固定板47分别设置于电池模组2的两侧表面,两块第七固定板47靠近第二固定板42的一侧底部均设置有第一通孔471;第二固定板42的底端、第三固定板43的底端以及两块第七固定板47的底端均与第六固定板46的一侧表面抵接,第五固定板45与第六固定板46之间预留有保护板3的安装空间以及缓冲距离,第六固定板46的另一侧表面与底托12的内侧表面固定连接。在实际应用中,当底托12收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时,固定于电池模组2底部表面的第四固定板44以及安装有保护板3的第五固定板45由于惯性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形变,从而将一部分冲击力卸除,进而减轻电池模组2以及保护板3的振动,以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电池模组2和保护板3的机械损伤。
28.支撑组件5包括第一支撑件51、至少一个第二支撑件52以及至少一个第三支撑件53,支撑组件5中各个支撑件分别独立设置于固定组件4上,在本便携式电池其中一个部位收到冲击时,各个独立的支撑件能够将冲击力分解至各个支撑件中进行各个分力的抵消,从而避免局部冲击力对便携式电池造成整体性的损伤。第一支撑件51具有第一支撑板511,
第一支撑板511与第二固定板42抵接。第一支撑板511内部具有散热通孔5111,该散热通孔5111能够减少电池模组2在运行过程中的热量积累,从而避免电池模组2由于温度过高而损坏以及烧毁。第一支撑板511相对的两侧向外延伸并分别向对应的第七固定板47平面翻折形成相对设置的两块第一夹板5112,两块第一夹板5112分别与对应电池模组2两侧的第七固定板47抵接,第一支撑板511与其两侧的第一夹板5112形成夹持腔,该夹持腔对第二固定板42以及电池模组2两侧的第七固定板47进行包裹固定。第一支撑板511的顶部具有第一安装顶板5113,第一安装顶板5113与箱体11顶壁内侧抵接,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顶板5113通过螺钉与箱体11的顶壁内侧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511的底部具有第一安装底板5114,并且两侧的第一夹板5112的底部对应第一通孔471均设置有第二通孔51121。
29.第二支撑件52包括第二支撑板521,第二支撑板521相对电池模组2与第七固定板47的另一侧表面抵接,并固定于第七固定板47的顶部;第二支撑板521的顶侧延伸并向第一固定板41所在平面翻折形成与箱体11顶壁内侧抵接的第二支撑顶板5211,第二支撑顶板5211能够增加第二支撑件52与箱体11顶壁内侧的接触面积,从而分散第二支撑板521顶侧与箱体11顶壁内侧接触时产生的作用力以及反作用力,并且,第二支撑顶板5211与主壳体1的顶壁稳定贴合能够增强第七固定板47与箱体11之间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电池模组2在箱体11内部的安装稳定性。第二支撑板521的底侧延伸并翻折形成第二支撑底板5212,第二支撑底板5212与第二支撑顶板5211相互平行设置,第二支撑底板5212与对应的箱体11侧壁内侧相抵接,从而减少电池模组2的侧表面与箱体11之间的相对位移,也即增强电池模组2与箱体11之间的整体性;第二支撑底板5212延伸并翻折形成第二抵接侧板52121,第二抵接侧板52121与对应的箱体11侧壁内侧稳定贴合,从而增加第二支撑底板5212与对应的箱体11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强第二支撑底板5212与该侧壁抵接的稳定性,同时分散第二支撑底板5212与该侧壁之间的作用力以及反作用力。第二支撑板521对应第三固定板43的一端延伸并翻折形成第二抵接端板5213,第二抵接端板5213与对应的箱体11侧壁内侧相抵接,第二支撑板521对应第二固定板42的一端延伸并翻折形成第二支撑端板5214,第二支撑端板5214与第二抵接端板5213相互平行设置,该第二支撑端板5214与第二支撑底板5212均与对应的箱体11侧壁抵接,能够进一步增强第二支撑件52的结构强度,以及第二支撑件52的支撑性能。第二支撑端板5214延伸并翻折形成第二抵接端侧板52141,第二抵接端侧板52141与对应的箱体11侧壁内侧相抵接,进而使得第二支撑件52的支撑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30.第三支撑件53包括第三支撑板531,第三支撑板531相对电池模组2与第七固定板47的另一侧表面抵接,并设置于第七固定板47的底部,从而为第七固定板47的底部提供支撑力。第三支撑板531的顶侧延伸并翻折形成第三支撑顶板5311,第三支撑顶板5311与第二支撑底板5212相互平行设置;第三支撑顶板5311延伸并翻折形成第三抵接侧板53111,第三抵接侧板53111与对应的箱体11侧壁内侧相抵接,第三支撑顶板5311以及第三抵接侧板53111向第七固定板47的底部提供主要的支撑力。第三支撑板531的底侧延伸并翻折形成第三支撑底板5312,第三支撑底板5312与第三支撑顶板5311平行设置,并且,第三支撑底板5312与第四固定板44固定连接,第三支撑底板5312将第四固定板44与电池模组2两侧的两块第七固定板47连接形成固定腔体,从而提升了固定组件4之间的整体性和结构稳定性。第三支撑板531对应三固定板的一端延伸并翻折形成第三抵接端板5313,第三抵接端板5313
与对应的箱体11侧壁内侧相抵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七固定板47与该对应侧壁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第三支撑板531对应第二固定板42的一端延伸并翻折形成第三支撑端板5314,第三支撑端板5314与第三抵接端板5313相互平行设置;第三支撑端板5314对应箱体11侧壁的侧边延伸并翻折形成第三支撑端侧板53141,第三支撑端侧板53141与对应的箱体11侧壁内侧相抵接,第三支撑端板5314、第三支撑端侧板53141以及第三支撑顶板5311能够进一步增强第三支撑件53的结构强度,同时提升第三支撑件53在第七固定板47与对应的箱体11侧壁之间的支撑性能。第三支撑端板5314底端的侧边延伸并翻折形成第三安装连接板53142,第三安装连接板53142靠近电池模组2的一侧边延伸并翻折形成第三安装板53143,第三安装板53143对应第一通孔471以及第二通孔51121设置有第三通孔531431,在本实施例中,螺栓依序贯第一通孔471、第二通孔51121以及第三通孔531431并通过螺母锁紧,从而使得对应的第七固定板47、第一支撑件51以及第三支撑件53依序连接固定。
31.第七固定板47、第二支撑件52、第三支撑件53分别对应组合镜像设置于电池模组2的两侧表面,第一支撑件51将电池模组2两侧的第七固定板47、第三支撑件53包裹固定,第四固定板44与电池模组2两侧的第三支撑件53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形成容置腔。电池模组2设置于该容置腔内。在实际应用中,固定组件4很好地贴合与电池模组2的各个侧面,并且保护板3通过第五固定板45固定于电池模组2的底部,支撑组件5将由电池模组2、保护板3以及固定组件4组成的整体稳定连接于主壳体1的内壁上,从而使得本便携式电池具有优异结构稳定性。
32.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电池还包括接线柱6和若干输电接口7,接线柱6固定于第一安装底板5114,若干输电接口7分别对应安装于若干安装孔121。接线柱6和若干输电接口7均与电池模组2电连接。在实际应用时,电池模组2中储存的电能通过接线柱6传输至若干输电接口7,进而通过若干输电接口7向与其电连接的电气设备提供电能。
3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便携式电池通过固定组件将电池模组以及保护板固定并结合成为结构紧凑并且具备一定缓冲性能的有机整体,支撑组件将该有机整体与箱体内壁以及底托的内侧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电池由内部的电池模组以及保护板到外部的主壳体连接形成一个具有高结构强度、高抗振性能以及高抗变形性能的便携式电池,进而使得本便携式电池的使用寿命和便携性进一步提高。
3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至少一个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