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昆虫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6 01:1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收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昆虫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2.昆虫收集是开展昆虫饲养、研究等的必备步骤,目前国内外多直接采用收集瓶或收集盒收集昆虫。然而现在多数昆虫收集器具制作都十分简陋,收集者在捕捉到昆虫后直接放入收集器后,会造成不同体积大小的昆虫之间互相踩踏挤压,最终导致获得的昆虫个体死亡或残缺。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昆虫分分离装置,包括:
4.第一筒体,限定出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筒体的顶部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
5.第二筒体,限定出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筒体的顶部具有第二开口,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一引导孔,所述第二开口和多个所述第一引导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
6.第三筒体,限定出第三容纳腔,底部具有第三开口,顶部具有投虫口,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投虫口与所述第三容纳腔连通;
7.盖体;
8.其中,所述第一筒体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底部、所述第二筒体的顶部与所述第三筒体的底部、及所述第三筒体的底部与所述盖体之间分别可拆卸地连接。
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筒体包括:
10.第一筒本体,限定出所述第二容纳腔,顶边围成所述第二开口;
11.第一连接环,设置于所述第一筒本体的底部;
12.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开口的形状相适配,并与所述第一筒体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
13.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环与所述第一筒体的顶部螺接或卡接。
14.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装置,还包括:
15.至少一个第四筒体,限定出第四容纳腔,所述第四筒体的顶部具有第四开口,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二引导孔;
16.其中,所述第四筒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三筒体之间,且所述第二引导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引导孔的孔径。
1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四筒体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四筒体的第二引导孔的孔径沿轴向渐减。
1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四筒体包括:
19.第二筒本体,限定出所述第四容纳腔,顶边围成所述第四开口;
20.第二连接环,设置于所述第二筒本体的底部;
21.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开口的形状相适配,并与所述第二筒体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
22.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连接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顶部螺接或卡接。
23.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筒体的形状呈锥台状,所述盖体与所述第三筒体的投虫口螺接或卡接。
24.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装置还包括:
25.躲避罩,罩设于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筒体和所述第四筒体中至少之一的底壁上。
26.本实用新型的昆虫分离装置包括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将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第三筒体沿轴向顺次连接,使得第二容纳腔与第三容纳腔连通,第二筒体的底壁将第一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隔开,且第一容纳腔只能通过第一引导孔与第二容纳腔连通。这样,当通过投虫口将收集到的昆虫投入第三容纳腔内时,则昆虫会下落或移动至第二容纳腔,若沿昆虫的表面积所形成的外接圆的直径小于第一引导孔的孔径,则昆虫可以沿第一引导孔移动至第一容纳腔内;若沿昆虫的表面积所形成的外接圆的直径大于第一引导孔的孔径,则昆虫收集在第二容纳腔或第三容纳腔内。如此,可以实现不同体积昆虫的自动分离,提高昆虫的成活率和完整度。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昆虫分离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昆虫分离装置100的爆炸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昆虫分离装置100包括:
30.第一筒体110,限定出第一容纳腔111,第一筒体110的顶部具有第一开口112,第一开口112与第一容纳腔111连通;
31.第二筒体120限定出第二容纳腔121,第二筒体120的顶部具有第二开口122,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一引导孔123,第二开口122和多个第一引导孔123与第二容纳腔121连通;
32.第三筒体130限定出第三容纳腔131,底部具有第三开口132,顶部具有投虫口133,第三开口132和投虫口133与第三容纳腔131连通;
33.盖体150;
34.第一筒体110的顶部与第二筒体120的底部、第二筒体120的顶部与第三筒体130的底部、及第三筒体130的底部与盖体150之间分别可拆卸地连接。
35.其中,第一筒体110和第二筒体120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筒、矩形筒和椭圆筒中的一种,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筒体;第三筒体130的形状可以与第二筒体120的形状相同,与可以不同。例如,第二筒体120为圆形筒,第三筒体130为锥形筒。
36.当第一筒体110、第二筒体120和第三筒体130沿轴向顺次连接时,则第二容纳腔
121与第三容纳腔131连通,第二筒体120的底壁将第一容纳腔111与第二容纳腔121隔开,且第一容纳腔111只能通过第一引导孔123与第二容纳腔121连通。这样,当通过投虫口133将收集到的昆虫投入第三容纳腔131内时,则昆虫会下落或移动至第二容纳腔121,若沿昆虫的表面积所形成的外接圆的直径小于第一引导孔123的孔径,则昆虫可以沿第一引导孔123移动至第一容纳腔111内;若沿昆虫的表面积所形成的外接圆的直径大于第一引导孔123的孔径,则昆虫收集在第二容纳腔121或第三容纳腔131内。如此,可以实现不同体积昆虫的自动分离,提高昆虫的成活率和完整度。
3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二筒体120包括:第一筒本体120a,限定出第二容纳腔121,顶边围成第二开口122;第一连接环120b,设置于第一筒本体120a的底部;第一连接环120b的形状与第一开口112的形状相适配,并与第一筒体110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
38.其中,第一连接环120b可以套设于第一筒本体120a的底部,也可以叠置于第一筒本体120a的底部。
39.第一连接环120b可以是圆环,第一连接环120b的内壁可设置有内螺纹或卡条;相应的,第一开口112可以是圆形开口,第一筒本体120a的顶部可设置有外螺纹或卡槽。如此,第一连接环120b可以与第一筒本体120a的顶部螺接或卡接,便于将第二筒体120与第一筒体110进行连接或拆卸,方便使用。
40.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筒体140,限定出第四容纳腔141,第四筒体140的顶部具有第四开口142,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二引导孔143;
41.其中,第四筒体140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筒体120与第三筒体130之间,且第二引导孔143的孔径大于第一引导孔123的孔径。
4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二筒体120与第三筒体130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四筒体140,并设置第四筒体140底部的第二引导孔143的孔径大于第一引导孔123的孔径,使得当通过投虫口133沿第三容纳腔131向第四容纳腔141投入昆虫时,若沿昆虫的表面积所形成的外接圆的直径小于第二引导孔143的孔径且大于第一引导孔123孔径,则昆虫可以沿第二引导孔143移动至第二容纳腔121内;若沿昆虫的表面积所形成的外接圆的直径大于第二引导孔143的孔径,则昆虫收集在第四容纳腔141或第三容纳腔131内。如此,可以利用第四筒体140和第三筒体130对至少三种体积的昆虫进行自动分离,使得体积最小的昆虫能够移动至第一筒体110内,体积中等的昆虫能够移动至第二筒体120内,体积最大的昆虫能够收集在第四筒体140或第三筒体130内,提高自动分离的精度。
43.再者,该昆虫分离装置100适用于野外采集过程中昆虫的初步分离,能够减少因体积大小不同的昆虫之间的相互挤压而造成昆虫死亡或残缺,有利于提高收集效率。并且,其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44.需要说明的是,第四筒体14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或不设置,也可以设置多个,这样便于根据收集任务灵活组合昆虫分离装置100,有利于提高使用的灵活性。
45.其中,第四筒体140的形状与第一筒体110和第二筒体120的形状相同。例如,第一筒体110、第二筒体120和第四筒体140均为圆筒或其他形状的筒体。
46.进一步地,当第一筒体110、第二筒体120和第四筒体140均为圆筒时,第一筒体110、第二筒体120和第四筒体140的半径相同。如此,便于进行连接或拆卸,方便使用。
4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四筒体140包括多个,多个第四筒体140的第二引导孔143
的孔径沿轴向渐减。例如,多个第四筒体140的第二引导孔143沿第三筒体130至第一筒体110的方向渐减,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自动分离的精度。
4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四筒体140包括:第二筒本体140a,限定出第四容纳腔141,顶边围成第四开口142,底壁开设多个第二引导孔143;第二连接环140b,设置于第二筒本体140a的底部;第二连接环140b的形状与第二开口122的形状相适配,并与第二筒体120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第四筒体140的结构与第二筒体120的结构相同,可参考上述第二筒体120的实施例,其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引导孔143的孔径比第一引导孔123的孔径大,因此不再赘述。
4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三筒体130的形状呈锥台状,盖体150与第三筒体130的投虫口133螺接或卡接。如此,使得投虫口133的孔径小于第三开口132,便于向第三筒体130内投入昆虫,也便于对投虫口133进行封盖或开启。
50.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该装置还包括:躲避罩160,罩设于第一筒体110、第二筒体120和第四筒体140的底壁上。如此,便于昆虫在各筒体内进行躲避,以便开启各筒体时从躲避罩160中收集出昆虫。
51.其中,躲避罩160的壁体上开设有第五开口161,以便昆虫从第五开口161爬入躲避罩160中。
52.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筒体可以是透明筒体、金属筒体或木质筒体。
53.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开口或引导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矩形或多边形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54.上述实施例方式中的昆虫包括陆地上的昆虫,例如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
5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