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贴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5 17:1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贴合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贴合装置包括承载台、机械手、检测判断组件以及抵压组件。工作过程如下:承载台用于承载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检测判断组件检测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的位置,若符合预定位置,机械手将第二工件放置于第一工件上并使得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相接触。抵压组件抵压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抵压过程中,承载台支撑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并承受抵压力。
3.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贴合状态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仰视图。图3是图2中的局部视图a的放大图。第一工件1为平板状,具有第一贴合部1a。第二工件2包括主体部2c、连接部2b以及第二贴合部2a。主体部2c和第二贴合部2a均为平板状。连接部2b分别与主体部2c和第二贴合部2a的边缘连接,使得第二工件2形成u型槽结构。在组装第一工件1与第二工件2时,需将第一贴合部1a插设于第二贴合部2a和主体部2c之间,并将第一贴合部1a与第二贴合部2a贴合。
4.由于第二工件2的结构限制,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相接触状态下,承载台无法支撑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均不与承载台接触),导致抵压组件无法抵压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因此,现有的贴合装置无法自动化组装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贴合装置,能够自动化组装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贴合装置,贴合装置包括第一安装件、第二安装件以及抵压组件。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分别用于安装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并能够相对运动以使得第一工件的第一贴合部和第二工件的第二贴合部相接触。抵压组件用于在第一贴合部与第二贴合部接触后,抵压第一贴合部与第二贴合部。其中,第一安装件用于在抵压组件抵压过程中,支撑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并承受抵压组件施加的抵压力。
7.进一步地,贴合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第一驱动件的驱动端与第一安装件连接,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一安装件沿第一方向或第一方向的反向移动,以使得第一贴合部与第二贴合部相对设置。第二驱动件的驱动端与第二安装件连接,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二安装件沿第二方向或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动,以使得第一贴合部与第二贴合部相靠拢直至相接触。
8.进一步地,第一安装件上设置有第一吸附孔,第一吸附孔用于与负压源连通,第一安装件通过真空吸附的方式安装第一工件,和/或第二安装件上设置有第二吸附孔,第二吸
附孔用于与负压源连通,第二安装件通过真空吸附的方式安装第二工件。
9.进一步地,第一安装件第一安装表面和抵挡表面,第一安装表面用于安装第一工件,抵挡表面相对第一安装表面设置,用于抵挡第一工件。
10.进一步地,第一安装件具有第一安装表面和限位表面,第一安装表面用于安装第一工件,限位表面凸设于第一安装表面,用于抵挡第一工件。
11.进一步地,贴合装置包括第三驱动件和第四驱动件。第三驱动件的驱动端与第二驱动件连接,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二驱动件以第二方向为轴线方向转动。第四驱动件的驱动端与第三驱动件连接,第四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三驱动件沿第三方向或第三方向的反向移动。
12.进一步地,贴合装置包括第三安装件,第三安装件能够沿抵压力的方向相对第二安装件移动,以在抵压组件抵压过程中,可选择地支撑第二工件。
13.进一步地,贴合装置包括第五驱动件,第五驱动件设置于第二安装件,第五驱动件的驱动端与第三安装件连接,第五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三安装件沿抵压力的方向移动。
14.进一步地,抵压组件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滚轮以及弹性件。第二支座沿第二方向滑动配合于第一支座。滚轮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座,用于滚压第一贴合部与第二贴合部。弹性件用于沿第二方向对第二支座施加一弹力,以使得滚轮弹性抵顶于第一贴合部与第二贴合部。
15.进一步地,贴合装置包括检测计算组件,检测计算组件用于在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接触前,检测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的位置,并依据检测结果和预存信息计算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的位置偏差。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中,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分别用于安装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并能够相对运动以使得第一工件的第一贴合部和第二工件的第二贴合部相接触。在抵压组件抵压过程中,第一安装件支撑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并承受抵压组件施加的抵压力。由此,本技术提供的贴合装置能够自动化组装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18.图1是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贴合状态的主视图;
19.图2是图1的仰视图;
20.图3是图2中的局部视图a的放大图;
21.图4是本技术贴合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使用图4所示贴合装置组装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的示意图;
23.图6是图4所示贴合装置中第一安装组件的主视图;
24.图7是图6的右视图;
25.图8是图6的仰视图;
26.图9是图4所示贴合装置中第二安装组件的主视图;
27.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28.图11是图9的左视图;
29.图12是图4所示贴合装置中第一安装组件中第一安装件和连接件的主视图;
30.图13是图12的左视图;
31.图14是图12中第一安装件中吸附件的剖视图;
32.图15是图4所示贴合装置中抵压组件的主视图;
33.图16是图15的左视图。
34.图中,1第一工件,1a第一贴合部,2第二工件,2a第二贴合部,2b连接部,2c主体部,100第一安装组件,110基座,120移动件,130导向件,140第一驱动件,150第一安装件,151吸附件,1511第一安装表面,1512第一限位表面,1513第一吸附孔,1514空气流道,1515凹槽,152第一挡件,1521抵挡表面,153第二挡件,1531第二限位表面,200第二安装组件,210第二安装件,211第二安装表面,212第二吸附孔,220第二驱动件,230第三驱动件,240第四驱动件,250第一限位部,260第二限位部,270第三安装件,271第三安装表面,272第三吸附孔,280第五驱动件,300抵压组件,310第六驱动件,320第七驱动件,330第一支座,340第二支座,350弹性件,360压力传感器,370滚轮,380连接块,400检测计算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贴合状态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仰视图。图3是图2中的局部视图a的放大图。第一工件1为平板状,具有第一贴合部1a。第二工件2包括主体部2c、连接部2b以及第二贴合部2a。主体部2c和第二贴合部2a均为平板状。连接部2b分别与主体部2c和第二贴合部2a的边缘连接,使得第二工件2形成u型槽结构。在组装第一工件1与第二工件2时,需将第一贴合部1a插设于第二贴合部2a和主体部2c之间,并将第一贴合部1a与第二贴合部2a贴合。
37.请参阅图4和图5,图4是本技术贴合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4所示贴合装置能够组装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
39.图5是使用图4所示贴合装置组装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的示意图。
40.贴合装置包括第一安装组件100、第二安装组件200以及抵压组件300。第一安装组件100包括第一安装件150。第二安装组件200包括第二安装件210。第一安装件150和第二安装件210分别用于安装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并能够相对运动以使得第一工件1的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工件2的第二贴合部2a相接触。抵压组件300用于在第一贴合部1a与第二贴合部2a接触后,抵压第一贴合部1a与第二贴合部2a。其中,第一安装件150用于在抵压组件300抵压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过程中,支撑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并承受抵压组件300施加的抵压力。
41.工作过程:
42.将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分别安装于第一安装件150和第二安装件210。其中,第二工件2通过主体部2c安装于第二安装件210。第一贴合部1a和/或第二贴合部2a的待贴合表面涂附有粘接剂(例如胶水)。
43.第一安装件150和第二安装件210相对运动,第一安装件150的一部分携带第一贴合部1a伸入第二贴合部2a和主体部2c之间,并使得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相接触。由于第二贴合部2a和主体部2c间隙较小,第一安装件150伸入第二贴合部2a和主体部2c之间的部分为薄板状。
44.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相接触后,抵压组件300对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施加抵压力,使得二者紧密贴合。粘接剂发挥作用后,将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粘接。
45.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安装件150、第二安装件210分别携带第一工件1、第二工件2相对运动,使得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接触。第一安装件150在抵压过程中,支撑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承受抵压力。本实施例能够自动化地组装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
46.为实现第一安装件150和第二安装件210能够相对运动以使得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相接触,本实施例采用如下结构:
47.请参阅图6至图8,图6是图4所示贴合装置中第一安装组件100的主视图。图7是图6的右视图。图8是图6的仰视图。第一安装组件100还包括基座110、移动件120、导向件130和第一驱动件140。移动件120通过导向件130沿x轴(第一方向)滑动配合于基座110。第一安装件150设置于移动件120。第一驱动件140设置于基座110。第一驱动件140的驱动端与移动件120连接。第一驱动件140用于驱动移动件120沿x轴往复移动,进而通过移动件120带动第一安装件150沿x轴往复移动,以使得第一贴合部1a与第二贴合部2a相对设置。第一驱动件140可以为直线电机、气缸。
48.请参阅图9至图11,图9是图4所示贴合装置中第二安装组件200的主视图。图10是图9的俯视图。图11是图9的左视图。第二安装组件200还包括第二驱动件220。第二驱动件220的驱动端与第二安装件210连接。第二驱动件220用于驱动第二安装件210沿z轴(第二方向)移动,以使得第一贴合部1a与第二贴合部2a相靠拢直至相贴合。第二驱动件220可以为直线电机、气缸。z轴垂直于x轴。
49.请参阅图5,在第一驱动件140的驱动下,第一安装件150能够携带第一工件1的第一贴合部1a沿x轴移动,使得第一贴合部1a进入第二工件2的第二贴合部2a和主体部2c之间,并位于第二贴合部2a朝向主体部2c一侧,与第二贴合部2a相对设置。此时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间隔设置。在第二驱动件220的驱动下,第二安装件210能够携带第二工件2的第二贴合部2a沿z轴移动,使得第二贴合部2a与第一贴合部1a接触。
50.请参阅图6,为了提高安装、拆卸第一工件1的效率,第一安装件150通过真空吸附的方式安装第一工件1。具体地,第一安装件150具有第一安装表面1511。第一安装表面1511用于安装第一工件1。第一安装表面1511上开有第一吸附孔1513,第一吸附孔1513用于与负压源连通。将第一工件1放置于第一安装表面1511后,第一吸附孔1513内形成真空环境,吸附第一工件1以固定第一工件1在第一安装件150上的位置。破坏真空环境,即可释放第一工
件1。
51.请参阅图9至图11,为了提高安装、拆卸第二工件2的效率,第二安装件210也通过真空吸附的方式安装第二工件2。具体地,第二安装件210具有第二安装表面211。第二安装表面211用于安装第二工件2(主体部2c)。第二安装表面211上设置有第二吸附孔212,第二吸附孔212用于与负压源连通。
52.请参阅图12和图13,图12是图4所示贴合装置中第一安装组件100中第一安装件150和移动件120的主视图,图13是图12的左视图。第一安装件150具有第一安装表面1511和抵挡表面1531。第一安装表面1511用于安装第一工件1。抵挡表面1531相对第一安装表面1511设置,用于抵挡第一工件1。本实施例中,第一工件1为平板状。第一安装表面1511和抵挡表面1531为相互平行的平面,在z轴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安装表面1511和抵挡表面1531之间形成容置第一工件1的空间(仅容置一部分)。抵挡表面1531用于在z轴方向阻挡第一工件1。
53.安装第一工件1的过程:沿y轴方向将第一工件1插入第一安装表面1511和抵挡表面1531之间。第一吸附孔1513内形成真空环境,吸附第一工件1,使得第一工件1安装于第一安装表面1511。
54.通过设置抵挡表面1531,使得第一吸附孔1513内形成真空环境前,第一工件1与第一安装表面1511之间的间隙可控,从而确保第一吸附孔1513能够吸附第一工件1。
55.另外,第一安装件150还具有限位表面。限位表面凸设于第一安装表面1511,用于抵挡第一工件1。具体地,第一安装件150具有凸设于第一安装表面1511的第一限位表面1512和第二限位表面1531。第一限位表面1512用于在x轴方向阻挡第一工件1。第二限位表面1531用于在y轴方向阻挡第一工件1。在安装第一工件1的过程中,可以第一限位表面1512和第二限位表面1531为定位基准,将第一工件1抵靠于第一限位表面1512和第二限位表面1531,从而确保第一工件1在第一安装表面1511上处于预定位置。
56.由于第一工件1厚度较薄,第一安装表面1511和抵挡表面1521间隙较小,为方便制造第一安装件150,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150为分体结构。具体地,第一安装件150包括一个吸附件151、五个第一挡件152以及一个第二挡件153。
57.请一并参阅图14,图14是图12中第一安装件150中吸附件151的剖视图。第一安装表面1511和第一限位表面1512设置于吸附件151,并形成台阶状。吸附件151在对应第一安装表面1511位置处成薄板状,以使得该位置能够伸入第二工件2的u形槽中。第一吸附孔1513设置于吸附件151。吸附件151上还开设有凹槽1515和空气流道1514。凹槽1515分别与第一吸附孔1513和空气流道1514连通。凹槽1515内可设有密封板(图未示),密封板用于封住凹槽1515。
58.吸附件151设置于移动件120。
59.五个第一挡件152在y轴方向依次排布,设置于移动件120,且位置可调整。各第一挡件152朝向第一安装表面1511侧共同形成抵挡表面1521。
60.第二挡件153设置于移动件120,且位置可调整。第二挡件153具有上述的第二限位表面1531。
61.组装时,先将吸附件151安装于移动件120,再安装五个第一挡件152以及一个第二挡件153。通过调整五个第一挡件152以及一个第二挡件153的安装位置,可以调整第二限位
表面1531以及抵挡表面1521的位置。
62.请参阅图9至图11,第二安装组件200还包括第三驱动件230和第四驱动件240。第三驱动件230的驱动端与第二驱动件220连接,第三驱动件230用于驱动第二驱动件220以及第二安装件210以z轴为轴线转动。第四驱动件240的驱动端与第三驱动件230连接,第四驱动件240用于驱动第三驱动件230、第二驱动件220以及第二安装件210沿y轴(第三方向)往复移动。y轴垂直于x轴和z轴。第三驱动件230可以为电机。第四驱动件240可以为气缸、直线电机。
63.通过设置第三驱动件230和第四驱动件240,能够调整第二工件2的方位,进而保证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的组装精度。
64.第二安装组件200还包括第三安装件270和第五驱动件280。
65.第三安装件270具有第三安装表面271。第三安装表面271为平面。第三安装表面271开设有第三吸附孔272,以吸附第二工件2。
66.第五驱动件280设置于第二安装件210。第五驱动件280的驱动端与第三安装件270连接,第五驱动件280用于驱动第三安装件270沿抵压力的方向(z轴方向)相对第二安装件210移动,以在抵压组件300抵压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过程中,可选择地支撑第二工件2。第五驱动件280可以为气缸。
67.请一并参阅图5,在安装第二工件2前,第五驱动件280动作,驱动第三安装件270相对第二安装件210沿z轴移动,以使得第三安装表面271与第二安装表面211共面。在安装第二工件2时,第三安装表面271对应第二工件2的第二贴合部2a。在抵压组件300动作前,第二安装件210释放第二工件2。第五驱动件280驱动第三安装件270相对第二安装件210沿z轴移动,以使得第三安装表面271与第二工件2之间产生间隙。当抵压组件300抵压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时,第三安装表面271不支撑第二工件2,使得第二贴合部2a能够更紧密地贴合第一贴合部1a,进而提高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的贴合效果。
68.为保证第二工件2在第二安装表面211和第三安装表面271上的位置精度,第二安装组件200还包括第一限位部250和第二限位部260。
69.第一限位部250设置于第二安装件210,并凸出于第二安装表面211。
70.第二限位部260设置于第三安装件270,并凸出于第三安装表面271。第一限位部250用于在y轴方向对第二工件2定位。第二限位部260用于在x轴方向对第二工件2定位。
71.请参阅图15和图16,图15是图4所示贴合装置中抵压组件300的主视图。图16是图15的左视图。抵压组件300包括第六驱动件310、第七驱动件320、第一支座330、第二支座340、弹性件350、压力传感器360、滚轮370以及连接块380。
72.第六驱动件310的驱动端与第七驱动件320连接,第六驱动件310用于驱动第七驱动件320沿y轴往复移动。第六驱动件310可以为电机丝杠螺母组或电缸。
73.第七驱动件320的驱动端与第一支座330连接,第七驱动件320用于驱动第一支座330沿z轴往复移动。第七驱动件320可以为电机丝杠螺母组或电缸。
74.第二支座340沿z轴滑动配合于第一支座330。第二支座340能够相对第一支座330沿z轴往复移动。
75.滚轮37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座340。
76.弹性件350用于沿z轴对第二支座340施加一弹力,以使得滚轮370弹性抵顶于第一
贴合部1a与第二贴合部2a。具体地,压力传感器360设置于第一支座330。连接块380与压力传感器360连接。弹性件350的相对两端分别弹性抵顶于第二支座340和连接块380。
77.工作时,第七驱动件320动作,驱动滚轮370沿z轴移动,以抵压于第二贴合部2a,第六驱动件310动作,驱动滚轮370沿y轴移动,以滚压第二贴合部2a。
78.本实施例中,抵压组件300通过滚轮370滚压第一贴合部1a与第二贴合部2a,具有更好的压合效果。在别的实施例中,抵压组件300也可以仅对第一贴合部1a与第二贴合部2a施加一抵压力,而不相对第一贴合部1a与第二贴合部2a滚动。另外,本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360检测抵压力。
79.请参阅图4,贴合装置还包括检测计算组件400。检测计算组件400用于在第一贴合部1a和第二贴合部2a接触前,检测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的位置,并依据检测结果和预存信息计算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的位置偏差。检测计算组件400可以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相机。利用ccd相机对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进行拍照,以采集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的两个边角的位置信息。在第一工件1插入第二工件2前,通过ccd相机采集第一工件1、第二工件2的边角位置信息,若第一工件1或第二工件2的位置不准确,通过第一驱动件140、第二驱动件220、第三驱动件230或第四驱动件240调整第一工件1、第二工件2位置,直至位置准确后,将第一工件1插入第二工件2上的u形槽内。
80.具体地,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