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2021-11-15 17: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新风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用户对于空调的功能要求不仅限于制冷、制热,同时也要求室内空气的清新程度。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空调一般会引入新风功能以提高用户舒适度,并改善用户室内环境。
3.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上一般仅用于向室内引入新风,功能单一,无法实现排风功能,也无法真正实现室内外空气的互换。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装置的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包括:新风系统,包括新风壳组件和新风风机,新风壳组件具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以及与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均连通的新风腔,新风风机安装在新风腔内,以将新风进口处的新风引入至新风出口;排风系统,包括排风壳组件和排风风机,排风壳组件具有排风进口、排风出口以及与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均连通的排风腔,排风风机安装在排风腔内,以将排风进口处的污风排入至排风出口;其中,排风系统与新风系统相互独立,排风壳组件安装在新风壳组件上,排风风机的安装轴线与新风风机的安装轴线呈第一预设角度设置。
6.进一步地,排风风机的安装轴线与新风风机的安装轴线垂直设置。
7.进一步地,排风风机的安装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新风风机的安装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
8.进一步地,排风壳组件包括排风蜗壳,排风蜗壳围成排风腔;排风壳组件还包括:第一排风壳段,安装在排风蜗壳上,第一排风壳段远离排风蜗壳的一端形成排风出口,第一排风壳段沿排风风机的安装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和/或,第二排风壳段,安装在排风蜗壳上,第二排风壳段远离排风蜗壳的一端形成排风进口;第二排风壳段沿排风风机的安装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
9.进一步地,第一排风壳段和第二排风壳段间隔设置,第一排风壳段和第二排风壳段均位于排风蜗壳的同一侧。
10.进一步地,排风进口的进风方向与新风出口的出风方向呈第二预设角度设置。
11.进一步地,新风壳组件包括:新风蜗壳,新风蜗壳围成新风腔,排风蜗壳安装在新风蜗壳上;第一新风壳段,安装在新风蜗壳上,第一新风壳段远离新风蜗壳的一端形成新风出口,第一新风壳段与第二排风壳段间隔设置,第一新风壳段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排风壳段的延伸方向呈第二预设角度设置。
12.进一步地,第二排风壳段位于新风蜗壳的顶部,第一新风壳段位于新风蜗壳的侧部。
13.进一步地,新风壳组件还包括:第二新风壳段,安装在新风蜗壳上,第二新风壳段远离新风蜗壳的一端形成新风进口,第二新风壳段沿水平方向延伸。
1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提供的新风装置。
15.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独立的排风系统和新风系统能够选择三种模式:只进新风、只排污风、进新风的同时排污风,方便用户的选择,以便于更好的提高整个房间的空气质量。又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排风风机的安装轴线与新风风机的安装轴线呈第一预设角度设置,这样能够便于减小新风装置的整体高度,提高新风装置的整体结构布局紧凑性。因此,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能够实现引新风和排污风的功能。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爆炸图;
18.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一个方向的剖视图;
21.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的另一方向的剖视图。
2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3.10、新风系统;11、新风壳组件;111、新风进口;112、新风出口;113、新风蜗壳;114、第一新风壳段;115、第二新风壳段;116、连接壳段;12、新风风机;20、排风系统;21、排风壳组件;211、排风进口;212、排风出口;213、排风蜗壳;214、第一排风壳段;215、第二排风壳段;22、排风风机;30、安装架;40、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25.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该新风装置包括新风系统10和排风系统20,包括新风壳组件11和新风风机12,新风壳组件11具有新风进口111、新风出口112以及与新风进口111和新风出口112均连通的新风腔,新风风机12安装在新风腔内,以将新风进口111处的新风引入至新风出口112。排风系统20包括排风壳组件21和排风风机22,排风壳组件21具有排风进口211、排风出口212以及与排风进口211和排风出口212均连通的排风腔,排风风机22安装在排风腔内,以将排风进口211处的污风排入至排风出口212;其中,排风系统20与新风系统10相互独立,排风壳组件21安装在新风壳组件11上,排风风机22的安装轴线与新风风机12的安装轴线呈第一预设角度设置。
26.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通过设置独立的排风系统20和新风系统10能够选择三种模式:只进新风、只排污风、进新风的同时排污风,方便用户的选择,以便于更好的提高整个房间的空气质量。又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排风风机22的安装轴线与新风风机12的安装
轴线呈第一预设角度设置,这样能够便于减小新风装置的整体高度,提高新风装置的整体结构布局紧凑性。因此,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装置,能够实现引新风和排污风的功能。
27.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排风风机22的安装轴线与新风风机12的安装轴线垂直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优化新风装置的结构布局,提高结构布局的紧凑性,避免新风装置的高度过高的情况。
28.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排风风机22的安装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新风风机12的安装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时排风风机22将室内污风排出,将室外新风引入。
29.在本实施例中,排风壳组件21包括排风蜗壳213,排风蜗壳213围成排风腔。排风壳组件21还包括:第一排风壳段214,安装在排风蜗壳213上,第一排风壳段214远离排风蜗壳213的一端形成排风出口212,第一排风壳段214沿排风风机22的安装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和/或,第二排风壳段215,安装在排风蜗壳213上,第二排风壳段215远离排风蜗壳213的一端形成排风进口211;第二排风壳段215沿排风风机22的安装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
30.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排风壳组件21还包括第一排风壳段214和第二排风壳段215,第一排风壳段214安装在排风蜗壳213上,第一排风壳段214远离排风蜗壳213的一端形成排风出口212,第一排风壳段214沿排风风机22的安装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排风壳段215安装在排风蜗壳213上,第二排风壳段215远离排风蜗壳213的一端形成排风进口211;第二排风壳段215沿排风风机22的安装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通过第一排风壳段214和第二排风壳段215将室内的污风排出。
31.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排风壳段214和第二排风壳段215间隔设置,第一排风壳段214和第二排风壳段215均位于排风蜗壳213的同一侧。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将凸出于排风蜗壳213的第一排风壳段214和第二排风壳段215置于排风蜗壳213的同一侧,优化结构布局。
32.在本实施例中,排风进口211的进风方向与新风出口112的出风方向呈第二预设角度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避免排风进口211与新风出口112的相互干扰,避免有新风出口112排出的风被排风进口211直接排出,从而保证了能够有效向室内引新风,以稳定提高室内新风质量。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排风进口211的进风方向与新风出口112的出风方向垂直设置,以更好地避免排风进口211和新风出口112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影响。
33.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新风壳组件11包括新风蜗壳113和第一新风壳段114,新风蜗壳113围成新风腔,排风蜗壳213安装在新风蜗壳113上。第一新风壳段114安装在新风蜗壳113上,第一新风壳段114远离新风蜗壳113的一端形成新风出口112,第一新风壳段114与第二排风壳段215间隔设置,第一新风壳段114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排风壳段215的延伸方向呈第二预设角度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更好地避免新风出口112和排风进口211之间的相互干扰,保证进新风效果和排污风效果。优选的,第一新风壳段114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排风壳段215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
°

34.具体的,本实施中的第二排风壳段215位于新风蜗壳113的顶部,第一新风壳段114位于新风蜗壳113的侧部。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更好地避免新风出口112的新风与排风进口211的污风错乱的情况,从而便于更好地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35.在本实施例中,新风壳组件11还包括第二新风壳段115,第二新风壳段115安装在
新风蜗壳113上,第二新风壳段115远离新风蜗壳113的一端形成新风进口111,第二新风壳段115沿水平方向延伸。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使得室外新风能够顺利经第二新风壳段115流入至空调室内机内,提高了引新风的效果。
36.新风壳组件11还包括连接壳段116,连接壳段116凸出于新风蜗壳113的顶部设置,连接壳段116与排风蜗壳213间隔设置,第二新风壳段115与连接壳段116连接,第二新风壳段115通过连接壳段116与新风蜗壳113连接。采用上述结构,便于第二新风壳段115的连接,也便于使第二新风壳段115沿水平方向延伸。
37.上述实施例解决如下的问题:现有新风系统10无将室内浊气排出功能;无法真正实现室内外的空气互换。上述实施例能够起到以下有益效果:可同时实现新风装置的引风与排风;提高整个房间空气质量。
38.本次发明适用于一种新风装置,此新风系统10包括新风蜗壳113、排风蜗壳213、过滤网40、新风风机12、排风风机22等部件,其中排风蜗壳213包括排风蜗壳213主体和密封盖。排风系统20的安装方向垂直于水平方向,新风系统10与水平方向平行,新风进风口和排风出风口均与室外连接,新风排风口与排风进风口均与室内连接如附图中所示。
39.安装架30可活动地安装在新风蜗壳113内,安装架30上安装有过滤网40,过滤网40与新风进风口相对设置,过滤网40位于新风进风口和新风风机12之间。
40.当室内需要引新风时,气体从新风进风口进入到密封盖内部,在新风风机12的作用下,气流经过过滤网40进入到新风蜗壳113内最后从新风出风口排出。
41.当室内需要排风时,室内气体从排风进风口进入到排风蜗壳213的内部,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气流从排风出风口排出。
42.本方案的排风系统20的安装方向垂直于水平方向目的是方便室内浊气的排出,新风系统10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目的是使新风出风口方向与排风出风口方向成90度布置。新风进气口与排风出风口均与水平面平行布置,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与水平面垂直布置。
43.本发明的一种新风系统10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来实现引风与排风,提高了整个房间空气质量,该新风系统10即可提高整个房间空气质量,又能在房间密封的条件下保证空调的制冷、制热效果,具有很大发展前景。
44.本发明的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提供的新风装置。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可以为立式柜机结构。
45.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实现了引新风和排污风的功能,提高了室内空气质量,优化了新风装置的结构布局,优化了新风装置的内部气流走向。
46.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7.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
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4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49.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50.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5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