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带有遮阳棚的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10:1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椅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遮阳棚的折叠椅。


背景技术:

2.折叠椅是一种具有展开和折叠两种状态的座椅,由于折叠后的椅子节省空间、便于移动、携带,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周末或节假日有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庭院、阳台等室外场所乘乘凉、聊聊天或者外出度假等休闲活动,折叠椅都是必不可少的乘坐工具。
3.炎炎夏日,避暑难挡,人们往往通过搭遮阳棚来防晒,传统的遮阳棚体积大、且笨重,往往需要三、四个人协力撑开或折叠,其遮阳区域大,主要为多个人共同使用,但对于个人来说,不便于携带,也不便于撑开或折叠,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
4.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带调节式遮阳篷的折叠椅(公告号:cn201216348),其包括折叠椅和遮阳篷,且遮阳篷设置在遮阳篷支架上,遮阳篷支架设置在折叠椅的椅背上,遮阳篷支架与折叠椅椅背连接处设置有调节装置,该调节装置包括调节座、弹簧和转动件,调节座固定在椅背上,调节座内设置有弹簧,转动件固定在遮阳篷支架上,转动件设置在调节座上,转动件与调节座两者的接触面均为齿轮状,转动件与调节座互相啮合。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椅背上可转动连接遮阳棚支架,使其具有乘坐和遮阳的双重功能,且遮阳棚支架可整体以调节装置为轴相对椅背转动来调节遮阳的角度,相比传统的遮阳棚,使用起来更加轻便,遮阳棚可与折叠椅一起折叠,整体折叠后体积小,便于携带,解决了传统的遮阳棚不适于个人使用的问题。
5.但现有的带有遮阳棚的折叠椅仍然存在以下不足:遮阳棚和遮阳棚支架往往具有一定的重量,通过遮阳棚支架整体相对椅背转动的方式来实现遮阳角度调节的方式,很容易在转动过程中导致遮阳棚和遮阳棚支架的重心不稳,而造成往前垂或往后仰的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折叠椅整体发生侧翻等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有遮阳棚的折叠椅,可对遮阳棚的角度进行稳定调节,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8.一种带有遮阳棚的折叠椅,包括:
9.折叠椅,包括背架,所述背架包括至少两个呈平行布置的背杆;
10.遮阳棚支架,包括遮阳支撑组件、顶棚组件和遮阳调节组件,其中:
11.所述遮阳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呈平行布置的遮阳支撑杆,所述遮阳支撑杆的下端通过第六转动结构与背杆上部可转动连接;
12.所述顶棚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呈平行布置的顶棚杆,所述顶棚杆的后端部与遮阳支撑杆的上端部可转动连接;
13.所述遮阳调节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呈平行布置的遮阳调节杆,所述遮阳调节杆的一端通过第七转动结构与遮阳支撑杆滑铰连接,另一端与顶棚杆可转动连接;或,所述遮阳调节杆的一端与遮阳支撑杆可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转动结构与顶棚杆滑铰连接。
14.优选地,所述第六转动结构包括第六转动件和设置在所述第六转动件上的连接部十、连接部十一和限位部二,其中:
15.所述背杆通过连接部十与第六转动件固定连接;
16.所述遮阳支撑杆的下端部通过连接部十一与第六转动件可转动连接;
17.所述遮阳支撑杆上靠近下端部的位置通过限位部二在第六转动件上进行限位。
18.优选地,所述折叠椅展开状态时,所述连接部十一位于在连接部十的后下侧,所述限位部二位于连接部十的后上侧,所述限位部二与连接部十一间隔平行布置。
19.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十上设有用于套接在背杆上的套筒一,所述套筒一的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孔十,所述连接部十通过连接孔十与背杆固定连接;
20.所述连接部十一设置有沿所述套筒一的横截面方向布置的开口向后的u形槽一,所述u形槽一的两侧对应设置有连接孔十一,所述连接部十一通过连接孔十一与遮阳支撑杆可转动连接;
21.所述限位部二设置有沿所述套筒一的横截面方向布置的开口向后的u形槽二,所述遮阳支撑杆上靠近下端部的位置可卡置于所述u形槽二内。
22.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二的自由端相对于连接部十的距离大于所述连接部十一的自由端相对于连接部十的距离,所述遮阳支撑杆设置成两段式结构,遮阳支撑杆上位于限位部二上方的部分为上段结构,遮阳支撑杆上位于限位部以下的部分为下段结构,所述上段结构向下段结构的前方倾斜设置。
23.优选地,所述遮阳调节杆的一端通过第七转动结构与遮阳支撑杆滑铰连接,另一端与顶棚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七转动结构包括第七转动件和设置在所述第七转动件上的连接部十二、连接部十三和锁止件二,其中:
24.所述遮阳支撑杆通过连接部十二与第七转动件滑动连接;
25.所述遮阳调节杆通过连接部十三与第七转动件可转动连接;
26.所述第七转动件通过锁止件二锁止于遮阳支撑杆上。
27.优选地,所述折叠椅展开状态时,连接部十三位于连接部十二的前侧,锁止件二位于连接部十二的内侧。
28.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十二上设置有用于套接在遮阳支撑杆上的套筒二,所述连接部十三设置有沿所述套筒二的横截面方向布置的开口向前的u形槽三,所述u形槽三的两侧对应设置有连接孔十三,所述连接部十三通过连接孔十三与遮阳调节杆可转动连接。
29.优选地,两个所述的顶棚杆的前端部还设置有顶棚横杆,所述顶棚杆和顶棚横杆设置成一体结构。
30.优选地,所述折叠椅还包括座架、前支架、后支架和扶手架,所述座架包括至少两个呈平行布置的座杆,所述前支架包括至少两个呈平行布置的前支撑杆,所述后支架包括至少两个呈平行布置的后支撑杆,所述扶手架包括至少两个呈平行布置的扶手结构,
31.两个所述座杆的前端部之间设置有座横杆,所述座杆与座横杆设置成一体结构,两个所述背杆的上端部之间设置有背横杆,所述背杆与背横杆设置成一体结构,两个所述
的前支撑杆之间靠近座杆的下侧设置有前支撑横杆,两个后支撑杆之间靠近座杆的下侧设置有后支撑横杆,
32.所述背杆的下端部与座杆上靠近后端部的位置通过第一转动结构可转动连接,所述前支撑杆上靠近上端部的位置与座杆的前部通过第三转动结构可转动连接,所述扶手结构的前部与前支撑杆的上端部通过第四转动结构可转动连接,所述扶手结构的后部与背杆通过第五转动结构可转动连接,所述后支撑杆的上端部可在折叠椅展开状态时与背杆的后侧相抵靠,所述后支撑杆上靠近上端部的位置与座杆的后端部通过第二转动结构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结构和所述第二转动结构分别与联动结构的两端可转动连接,所述联动结构可在背杆向座杆前部转动时带动后支撑杆向座杆前部转动。
33.本实用新型取得如下的有益效果:
34.(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椅,遮阳支撑杆的下端通过第六转动结构与背杆上部可转动连接,顶棚杆的后端部通过第七转动结构与遮阳支撑杆的上端部可转动连接,遮阳调节杆的一端与遮阳支撑杆或顶棚杆中的一个滑铰连接,另一端与遮阳支撑杆或顶棚杆中的另一个可转动连接,遮阳支撑杆、顶棚杆和遮阳调节杆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结构,当顶棚杆以顶棚杆与遮阳支撑杆可转动连接处为轴相对遮阳支撑杆转动时,遮阳调节杆可对各个角度下的顶棚杆进行支撑、定位,因此顶棚杆的结构比较稳定,不易发生往前垂或往后仰或发生侧翻等情况,且仅调节顶棚杆的角度即可进行遮阳角度的体积,而无需调节遮阳棚支架整体,因此减小了调节遮阳角度时需要转动的架体的重量,调节遮阳角度过程中的遮阳棚支架的重心比较稳定,遮阳棚支架整体也不易发生往前垂或往后仰或发生侧翻等情况;
35.(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椅,只需沿遮阳支撑杆或顶棚杆滑动第七转动结构即可带动遮阳调节杆和顶棚杆的角度进行变化,进而对设置在顶棚杆上的用于遮阳的顶棚面进行角度调节,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3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带有遮阳棚的折叠椅展开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9.图2

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带有遮阳棚的折叠椅的支架的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40.图4为图3的d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4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六转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2.图6为图2的e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43.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七转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4.图8为图3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45.图9

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联动结构、第一转动结构和第二转动结构展开状
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1为图3的b处结构爆炸示意图。
47.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三转动结构、锁止件一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48.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带有遮阳棚的折叠椅的支架的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3.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54.如图1

1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带有遮阳棚的折叠椅,包括折叠椅和遮阳棚支架8,其中,折叠椅包括背架2,背架2包括左右两个呈平行布置的背杆21,可在该两个第二架体11上设置背面,用于人体的背、腰等部位的接触和支撑。遮阳棚支架8包括遮阳支撑组件81、顶棚组件82和遮阳调节组件83,遮阳支撑组件81包括左右两个呈平行布置的遮阳支撑杆811,遮阳支撑杆811的下端通过第六转动结构67与背杆21的上部可转动连接,顶棚组件82包括左右两个呈平行布置的顶棚杆821,顶棚杆821的后端部与遮阳支撑杆811的上端部可转动连接,可在顶棚组件82上设置顶棚面,用于遮阳、防晒或者防雨,遮
阳调节组件83包括左右两个呈平行布置的遮阳调节杆831,遮阳调节杆831的一端通过第七转动结构68与遮阳支撑杆811滑动和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顶棚杆821可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遮阳支撑杆811、顶棚杆821和遮阳调节杆831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结构,当顶棚杆821以顶棚杆821与遮阳支撑杆811可转动连接处为轴相对遮阳支撑杆811转动时,遮阳调节杆831可对各个角度下的顶棚杆821进行支撑、定位,因此顶棚杆821的结构比较稳定,不易发生往前垂或往后仰或发生侧翻等情况,且仅调节顶棚杆821的角度即可进行遮阳角度的调节,而无需调节遮阳棚支架8整体,因此减小了调节遮阳角度时需要转动的架体的重量,调节遮阳角度过程中的遮阳棚支架8的重心比较稳定,遮阳棚支架8整体也不易发生往前垂或往后仰或发生侧翻等情况;且只需沿遮阳支撑杆811滑动第七转动结构68即可带动遮阳调节杆831和顶棚杆821的角度进行变化,进而对设置在顶棚杆821上的用于遮阳的顶棚面进行角度调节,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遮阳调节杆831也可以一端与遮阳支撑杆811可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转动结构68与顶棚杆821滑动和可转动连接,也具有同等效果。
55.如图4

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六转动结构67包括第六转动件671和设置在第六转动件671上的连接部十672、连接部十一673和限位部二674,其中,第六转动结构67的全部结构都设置成第六转动件671,从而简化了结构;背杆21通过连接部十672与第六转动件671固定连接,遮阳支撑杆811的下端部通过连接部十一673与第六转动件671可转动连接,使得遮阳支撑杆811可相对背杆21转动进行折叠,从而便于携带;遮阳支撑杆811上靠近下端部的位置通过限位部二674在第六转动件671上进行限位,可在遮阳棚支架8展开状态时对遮阳支撑杆811的位置进行限位,从而进一步防止遮阳棚支架8在自身重力下往前垂或者往后仰或者左右晃动或者发生侧翻的情况。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六转动件671即可实现遮阳支撑杆811与背杆21之间的相对转动和限位,结构简单,便于拆装。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第六转动结构67也可以是一部分结构设置成第六转动件,而将另一部分结构设置成固定或活动的安装结构或具有其他功能性效果的结构,以增加功能效果。
56.如图4

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折叠椅展开状态时,连接部十一673位于连接部十672的后下侧,限位部二674位于连接部十672的后上侧,便于遮阳支撑杆811从背杆21的后侧以连接部十一673为轴转动至背杆21的上方后直接通过限位部二674进行限位。限位部二674与连接部十一673间隔布置,使得限位部二674与连接部十一673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从而限位部二674对遮阳支撑杆811限位的位置距离遮阳支撑杆811与连接部十一673可转动连接的位置较远,因此对遮阳支撑杆811的限位的稳定性更好。限位部二674与连接部十一673平行布置,使得第六转动件671与遮阳支撑杆811之间的相对转动连接和限位更直接、更有力量,且简化了结构,便于生产。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限位部二674与连接部十一673也可以不间隔或者不平行设置,也能实现遮阳支撑杆811与背杆21之间的相对转动和限位。
57.如图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连接部十672上设有用于套接在背杆21上的套筒一6721,通过套筒套接,增大了连接部十672与背杆21的接触面积,连接的稳定性更好,且便于拆装,套筒一6721的两侧及背杆21上分别对应设置有两个连接孔十6722,通过铆钉穿插于对应的连接孔内使连接部十672与背杆21固定连接。连接部十一673设置有沿套筒一6721的横截面方向布置的开口向后的u形槽一6731,u形槽一6731的两侧及遮阳支撑杆
811的下端部对应设置有连接孔十一6732,通过铆钉穿插于对应的连接孔内使连接部十一673与遮阳支撑杆811的下端部可转动连接。限位部二674设置有沿套筒一6721的横截面方向布置的开口向后的u形槽二6741,遮阳支撑杆811上靠近下端部的位置可卡置于u形槽二6741内。本实施例中,将连接部十一673和限位部二674上均设置有开口向后的u形槽,结构简单,且便于遮阳支撑杆811在背杆21的后侧与上方之间转动,不需要使用遮阳棚时,可将遮阳棚整体折叠于背架2的后侧,不影响折叠椅的使用;遮阳支撑杆811优选设置为扁形管,扁形管的外侧壁与u形槽一6731、u形槽二6741的内侧壁的形状更加匹配,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因而遮阳支撑杆811不会轻易相对第六转动件671左右晃动,尤其在刮风或移动椅子位置的情况下,遮阳棚支架8的稳定性比较好;优选u形槽二6741两内侧壁之间的宽度与遮阳支撑杆811两侧之间的宽度接近,使遮阳支撑杆811更加紧密地卡置在u形槽二6741内,进一步提高对遮阳支撑杆822限位的稳定性。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孔十6732也可以在u形槽一6731的两侧对应设置为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以增强第六转动件671与背杆21连接的稳定性;该u形槽二6741的两侧也可以设置成可调节宽度的夹持结构,以适应不同宽度的遮阳支撑杆811;该遮阳支撑杆811也可以设置成圆管结构,也能通过u形槽二6741进行限位。
58.如图3

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背杆21向后倾斜设置,更加符合人体结构,背靠更加舒适,限位部二674的自由端相对于连接部十672的距离大于连接部十一673的自由端相对于连接部十672的距离,遮阳支撑杆811设置成两段式结构,遮阳支撑杆811上位于限位部二674上方的部分为上段结构8111,遮阳支撑杆811上位于限位部二674以下的部分为下段结构8112,上端结构8111向下端结构8113的前方倾斜设置,使得遮阳支撑杆811可以与地面垂直或者基本垂直设置,并在顶棚组件82和遮阳调节组件82的重力下,共同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不易往背杆21的后方转动,进一步防止遮阳棚支架8在自身重力影响下发生后仰的情况。
59.如图6

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七转动结构68包括第七转动件681和设置在第七转动件681上的连接部十二682、连接部十三683和锁止件二684,其中,第七转动结构68的全部结构设置成第七转动件681,从而简化了结构;遮阳支撑杆811通过连接部十二682与第七转动件681滑动连接,遮阳调节杆831通过连接部十三683与第七转动件681可转动连接,第七转动件681通过锁止件二684锁止于遮阳支撑杆811上,锁止件二684可以是弹簧式的锁止结构,也可以是螺钉、卡扣式的锁止结构,或者是可用于第七转动件681与遮阳支撑杆811之间的相对锁止的其他锁止结构。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沿遮阳支撑杆811上下滑动第七转动件681,即可带动遮阳调节杆831的一端沿遮阳支撑杆811上下滑动并以连接部十三683为轴转动,遮阳调节杆831的另一端则带动顶棚杆821以遮阳支撑杆811的上端部为轴转动,从而实现对遮阳角度的调节,调节好角度后通过锁止件二684即可将第七转动件681锁止于遮阳支撑杆811上的某一位置,进而阻止遮阳调节杆831的一端转动或移动,遮阳调节杆831的另一端也不会再带动顶棚杆821转动,从而实现遮阳角度的固定,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七转动结构68也可以是一部分结构设置成第七转动件,而将另一部分结构设置成固定或活动的安装结构或具有其他功能性效果的结构,以增加功能效果。
60.如图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折叠椅展开状态时,连接部十三683位于连
接部十二682的前侧,便于支撑设置在遮阳支撑杆811前方的顶棚杆821。锁止件二684位于连接部十二682的内侧,从而将锁止件二684隐藏于遮阳棚支架8的内侧,一方面,不会影响遮阳棚支架8的外形美感,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外部磕碰致锁止件二684损坏或变形而影响其锁止效果。
61.如图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连接部十二682上设置有用于套接在遮阳支撑杆811上的套筒二6821,通过套筒套接,便于滑动第七转动件681,且便于拆装。连接部十三683设置有沿套筒二6821的横截面方向布置的开口向前的u形槽三6831,u形槽三6831的两侧及遮阳调节杆821的一端对应设置有连接孔十三6832,通过铆钉穿插于对应的连接孔内使连接部十三683与遮阳调节杆821可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将连接部十三683上设置开口向前的u形槽三6831,便于遮阳调节杆821以连接孔十三6832为轴在遮阳支撑杆811的前方转动,遮阳调节杆821优选设置为扁形管,扁形管的外侧壁与u形槽三6831内侧壁的形状更加匹配,因而遮阳调节杆821不会轻易相对第七转动件681左右晃动,尤其在刮风或移动椅子位置的情况下,对顶棚杆821的支撑比较稳定。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u形槽三6831的两侧也可以设置成可调节宽度的夹持结构,以适应不同宽度的遮阳调节杆821,该遮阳调节杆821也可以设置成圆管结构,也能通过u形槽三6831进行限位。
62.如图2

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左右两个顶棚杆821的前端部还设置有顶棚横杆822,两个顶棚杆821和顶棚横杆822设置为一体结构,以简化结构、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顶棚横杆822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顶棚横杆822设置的位置也可以是左右两个顶棚杆821的后端部或中间位置,两个顶棚杆821和顶棚横杆822之间也可以设置成分体结构,均能增强顶棚组件82结构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63.如图1

3或1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折叠椅还包括座架1、前支架3、后支架4和扶手结构5,其中,座架1用于人体的乘座,座架1包括左右两个呈平行布置的座杆11,前支架3用于座架1前部的支撑,前支架3包括左右两个呈平行布置的前支撑杆31,后支架4用于座架1后部的支撑,后支架4包括左右两个呈平行布置的后支撑杆41,扶手架5用于手、手臂等部位的搭撑,扶手架5包括左右两个呈平行布置的扶手结构51。背杆21的下端部与座杆11上靠近后端部的位置通过第一转动结构62可转动连接,前支撑杆31的上端部与扶手结构51前部的下侧通过第四转动结构65可转动连接,前支撑杆31上靠近上端部的位置与座杆11前部的外侧通过第三转动结构64可转动连接,扶手结构51后部的下侧与背杆21的外侧通过第五转动连接66可转动连接,背杆21、座杆11、前支撑杆31和扶手结构51两两转动连接形成一个四边形活动结构,后支撑杆41上靠近上端部的位置与座杆11的后端部通过第二转动结构63可转动连接,后支撑杆41的上端部可在椅子展开状态时与背杆21的后侧相抵靠。第一转动结构62和第二转动结构63分别与联动结构61的两端可转动连接,两端结构61可在第一转动结构62正向转动时带动第二转动结构63反向转动。本实施例中,需要折叠时,可将第七转动结构68向遮阳支撑杆811的下方滑动至顶棚杆821与遮阳支撑杆811平行或者基本平行,再以连接孔十一6732为轴转动遮阳支撑杆811和顶棚杆821整体至与背杆21的后侧,对遮阳棚支架8进行折叠,再将遮阳棚支架8整体和背杆21向座杆11前部转动,即可在四边形活动结构的联动下带动前支撑杆31向座杆11后部转动、扶手结构51向座杆11平移靠近,同时,在联动结构61的联动下带动后支撑杆41也向座杆11的前部转动,实现遮阳棚支架8和折
叠椅的折叠,从而便于移动或携带,需要展开时,反向操作展开即可,操作简单、轻松,使用方便、快捷,适合个人使用。且由于后支撑杆41仅与座杆11的后端可转动连接,使得后支撑杆41可向座杆的前部转动进行折叠,从而将后支撑杆41的大部分结构都与座杆11叠合起来,减小了椅子折叠后的整体长度,更加便于移动或携带。由于后支撑杆41的上端可在展开状态时与背杆21的后侧相抵靠,使得后支撑杆41、背杆21和座杆11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结构,可在椅子处于展开状态时实现后支架4、背架2和座架1三者间的相互支撑和定位,从而增强了椅子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稳定性,结构设计巧妙、新颖。由于椅子展开状态时后支撑杆41的上端位于背杆21的后方,前支撑杆31的上端位于座杆11的前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后支撑杆的上端与扶手结构的中部可转动连接,本实施例增大了前、后支撑杆上端部之间的距离,即减小了前、后支撑杆的相对角度,因而前、后支架可以设置得更高,因而能够将座杆远离地面设置,乘坐在该椅子上时腿、脚等部位基本可以自然垂直放置在地面上或者脱离于地面,更加符合人体结构,提高了舒适度,尤其适用于庭院、阳台等休闲场所。
64.如图8

10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转动结构62包括第一转动件621和设置在第一转动件621上的连接部一622、连接部二623和连接部三624,第二转动结构63包括第二转动件631和设置在第二转动件631上的连接部四632、连接部五633和连接部六634。其中,第一转动结构62全部设置成第一转动件621,第二转动结构63全部设置成第二转动件631,从而简化了结构;背杆21下端和连接部一622上分别对应设置两个连接孔一6221,座杆11和连接部二623上分别对应设置一个连接孔二6231,联动结构61的一端和连接部三624上对应设置一个连接孔三6241,后支撑杆41上靠近上端部的位置和连接部四632上分别对应设置两个连接孔四6321,座杆11的后端部和连接部五633上分别对应设置一个连接孔五6331,联动结构61的另一端和连接部六634上对应设置一个连接孔六6341,通过铆钉穿插于对应的连接孔内使背杆21与第一转动件621固定连接、座杆11与第一转动件621可转动连接、联动结构61与第一转动件621可转动连接、后支撑杆41与第二转动件631固定连接、座杆11与第二转动件631可转动连接、联动结构61与第二转动件631可转动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实施;第一转动件621、第二转动件631和联动结构61设置成薄片结构,结构简单,空间占用少,连接部一622、连接部二623和连接部三624设置为第一转动件621上的部分结构,连接孔一6221、连接孔二6231和连接孔三6241三者间在同一平面间隔布置,连接部四632、连接部五633和连接部六634设置为第二转动件631上的部分结构,连接孔四6321、连接孔五6331和连接孔六6341三者间在同一平面间隔布置,当背杆21及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转动件621以连接孔二6231为轴转动时,第一转动件621上的连接部一622、连接部二623、连接部三624、连接孔一6221、连接孔二6231、连接孔三6241都随之以连接孔二6231为轴转动从而改变相对方向和位置,同时,联动结构61的一端也随着连接孔三6241以连接孔二6231为轴公转并以连接孔三6241为轴自转,改变与连接孔二6231之间的相对方向和位置,联动结构61的另一端则在连接孔五6334上连接的铆钉的定位作用下,以连接孔五6334为轴公转并以连接孔六6341为轴自转,改变与连接孔五6334之间的相对方向和位置,同时,通过连接孔六6341带着第二转动件631整体以连接孔五6334为轴转动,即第二转动件631上的连接部四632、连接部五633、连接部六634、连接孔四6321、连接孔五6331和连接孔六6341都随之以连接孔五6334为轴转动从而改变相对方向和位置,联动结构61的两端灵活连接和活动于第一转动件621与第二转动件631之间,以联动第一转动件621与第二转动件631同步转动并向相反的方
向转动,从而实现与第一转动件621固定连接的背杆21和与第二转动件631固定连接的后支撑杆41同时向座杆11的前部转动进行折叠或同时向座杆11的后部转动进行展开。第二转动件631设置为四边形结构,优选设置为矩形结构,两个连接孔四6321、一个连接孔五6331、一个连接孔六6341分别布置在矩形结构的四个角,从而简化了结构。第一转动件621设置为t形结构,连接孔一6221、连接孔二6231和连接孔6241分别布置在该t形结构的三端,从而简化了结构,优选t形结构的两侧还设置有加强部一625,以增强结构的强度,防止t形结构受力变形而影响使用。联动结构61设置成弧形结构,相比直条结构,一方面,弧形结构可以绕开第二连接横杆635自由活动,另一方面,弧形结构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转动件621和第二转动结构631转动轨迹的切线方向更接近,因而折叠或展开椅子时更加轻松、省力,联动性更好,且联动结构61的强度好,不易断裂,延长了使用寿命。
65.如图11

1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右侧的第三转动结构64包括第三转动件641和设置在第三转动件641上的连接部七642、连接部八643和连接部九644,其中,第三转动结构64全部设置成第三转动件641,从而简化了结构;前支撑杆31和连接部七642上分别对应设置有两个连接孔七6421,座杆11和连接部八643上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连接孔八6431,通过铆钉穿插于对应的连接孔内使前支撑杆31与第三转动件641固定连接,座杆11与第三转动件641可转动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实施。座杆11与前支撑杆31之间设置有第一锁止组件7,第一锁止组件7包括定位件一71、与定位件一71对应设置的定位件二72和用于连接定位件一71与定位件二72的锁止件一73,定位件一71设置在连接部九644上,定位件二72对应定位件一71设置在座杆11上。右侧的第三转动件641设置成薄片结构,结构简单,空间占用少,连接部七642、连接部八643设置为该薄片结构上的部分结构,连接孔七6421、连接孔八6431二者间在同一平面间隔布置,可在第三转动件641以连接孔八6431为轴转动时,带动第三转动件641上的连接部七642、连接部八643、连接孔七6421、连接孔八6431都随之以连接孔八6431为轴转动从而改变相对方向和位置,从而带动与连接部七642固定连接的前支撑杆31以连接孔八6431为轴相对座杆11转动进行折叠或展开。右侧的第三转动件641设置为t形结构,连接孔七6421、连接孔八6431和定位件一71分别布置在该t形结构的三端,从而简化了结构,便于实施,优选t形结构的两侧还设置有加强部二645,以增强结构的强度,防止t形结构受力变形而影响使用。定位件一71和定位件二72设置为对应的孔结构,锁止件一73包括有插销部731、握持部732和限位部一733,限位部一733固定连接在插销部731上,握持部732的宽度大于插销部731的宽度,从而增大了接触面积,便于握持或按压,也可以用于插销深度的限位,插销部731上的握持部732与限位部一733之间的结构插入于定位件一71内,并通过握持部732和限位部一733进行限位,防止锁止件一73脱离连接部九644,便于使用,握持部732与限位部一733之间的距离优选可在连接部九644的内侧与限位部一733的外侧抵靠时插销部731的自由端与定位件二72相对接,实现连接部九644与座杆11之间的锁止,阻止座杆11与前支撑杆31相对转动,进而实现对四边形活动结构的锁止以及第一转动结构62、第二转动结构63和联动结构61之间的相对锁止,即对椅子整体进行锁止,阻止椅子因误碰而发生变形,影响使用,提高了椅子展开状态时结构的稳定性,在连接部九644的外侧与握持部732的内侧抵靠时插销部731的自由端与定位件二72相分离,实现连接部九644与座杆11之间的解锁,且将第一锁止组件7设置在座杆11与前支撑杆31之间时,第一锁止组件7处于座杆11的前部,更加符合人体结构,更便于锁止或解锁操作。本实施例中,仅在右侧
的第三转动结构64上设置定位件一71,因此,左侧的第三转动结构64仅包括连接部七642和连接部八643,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将左侧的第三转动结构64上也设置连接部九644和定位件一71,以增强锁止的稳定性,或者将该第一锁止组件7设置在设置在座杆11与后支撑杆41之间,或者座杆11与背杆21之间,或者扶手结构51与前支撑杆31之间,或者扶手结构51与背杆21,或者后支撑杆41与背杆21之间,也具有同等效果。
66.如图2

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四转动结构65设置为三维直角连接件,一端与扶手结构51前部的下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前支撑杆31的上端部可转动连接。第五转动结构66设置为三维直角连接件,一端与扶手结构51后部的下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背杆21的外侧可转动连接。使得遮阳棚支架8和背杆21可整体折叠至座杆11的上侧方并与其平行或者基本平行,前支撑杆31可折叠至扶手结构51的下侧方并与其平行或者基本平行,相比于将前支撑杆31设置在扶手结构51或座杆11的内侧或外侧,或将背杆21与座杆11交叉设置,椅子和遮阳棚支架8折叠后的各架体之间的空间排布更加紧密,并减小了折叠后的整体宽度,从而便于移动或携带,且在折叠或展开过程中各架体之间可以互不干扰,从而便于折叠。
67.如图2

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左右两个第二转动结构62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横杆635,左右两个座杆11的前端部之间设置有座横杆12,左右两个背杆21的上端部之间设置有背横杆22,左右两个前支撑杆31之间靠近座杆11的下侧设置有前支撑横杆32,左右两个后支撑杆41之间靠近座杆11的下侧设置有后支撑横杆42,上述第二连接横杆635、座横杆12、背横杆22、前支撑横杆32和后支撑横杆42用于加强椅子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同时增强左右两侧各杆件之间的同步性,提升联动效果。优选第二连接横杆635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个第二转动件631上的连接孔五6331连接,一方面,可带动左右两侧的第二转动件631同步转动,增强两个第二转动件631之间的联动性,另一方面,可支撑于左右两个座杆11的后端部之间,增强了座架1结构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防止座架1因受力而变形。左右两个背杆21和背横杆22设置为一体结构,左右两个座杆11和坐横杆12设置为一体结构,以简化结构、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68.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椅子展开状态时,背杆21向后倾斜设置,后支撑杆41向前倾斜设置,前支撑杆31向后倾斜设置,座杆11向后倾斜设置,扶手结构51向后倾斜设置,更加符合人体结构,提高了乘坐时的舒适度,同时,背杆21、座杆11和后支撑杆41之间形成的三角形支撑结构在三个杆自身重力下相互支撑和定位得更加紧密、牢固,前支撑杆31和后支撑杆41之间形成上窄下宽的结构,当人体乘坐于椅子上后,各杆件受力使得各部分的结构更加紧密,增强了椅子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便于使用。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将上述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杆件的组合倾斜设置,也不影响椅子的使用。
69.如图8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后支撑杆41的上端可拆卸的连接有第一端头411,便于拆装或更替不同型号的第一端头,第一端头411的顶部及前部设置有与背杆21的后侧相匹配的凹面412,在椅子处于展开状态时通过凹面412与背杆21的后侧相抵靠,从而增大了后支撑杆41自由端与背杆21后侧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后支撑杆41、背杆21相互之间支撑和定位的稳定性,降低了后支撑杆41因受力而发生歪扭或与背杆21错位等情况,进而提高了遮阳棚支架8展开状态时的稳定性。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该第一端头411,或者将凹面412直接设置在后支撑杆41自由端,也能实现后支撑杆41上端与背杆
21后侧间的支撑和抵靠。
7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如将以上实施例中的连接孔替换为连接轴或转轴,直接用于与其连接结构之间的连接,或者替换为其他连接结构,或者将铆钉替换为销钉、铰链、连接轴或转轴等其他连接结构;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71.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