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04:5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和电视等显示领域,而随着显示设备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显示设备的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大尺寸和高分辨率的全面显示设备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3.在现有技术当中,为了尽可能的提升屏占比,通常采用将前置摄像头和面部识别等光学元件设置在屏下。但是,现有的oled全面显示设备中,阴极采用整面设置的方式,而阴极对于光线的透过率低,从而导致设置在屏下的光学元件无法接收到充足的光信号,影响光学元件的正常工作。此外,置于oled器件上方的偏光片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只有40%,进一步限制了屏下感光元件对外部光学信号的采集。
4.所以,目前的oled显示器件存在透光性差,无法满足屏下光学元件采光需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于缓解目前oled器件存在的透光性差的技术问题。
6.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正常显示区和功能显示区,
7.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8.基板,包括设置有多个开槽的像素定义层;
9.发光层,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侧,包括多个与所述开槽对应设置的发光单元;
10.阴极抑制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的一侧,且至少设置在所述功能显示区中,并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之间;
11.阴极,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阴极在所述阴极抑制层上的厚度小于所述阴极在所述发光单元上的厚度;
12.彩膜层,设置于所述阴极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对应所述发光单元设置的色阻、以及设置于相邻所述色阻之间的遮光部,所述遮光部包括对应所述阴极抑制层设置的透光孔,所述透光孔内填充透光材料,所述透光材料的透光率大于所述遮光部的透光率。
13.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阴极抑制层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阴极抑制部,
14.所述透光孔在所述阴极抑制层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阴极抑制部面积。
15.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透光孔在所述阴极抑制层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与其
对应的阴极抑制部的形状相同。
16.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透光孔在所述发光层上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距离为2微米至10微米。
17.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透光孔靠近所述阴极抑制层一侧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透光孔远离所述阴极抑制层一侧的开口尺寸。
18.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透光孔的开口尺寸由远离所述阴极抑制层至靠近所述阴极抑制层逐渐缩小。
19.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透光材料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遮光部的折射率。
20.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透光孔侧面与所述彩膜层所处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度且小于90度。
21.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色阻包括红色阻、绿色阻和蓝色阻,所述遮光部包括:黑色色阻或者蓝色阻。
22.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阴极在所述阴极抑制层上的厚度为0。
2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以及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功能显示区设置的光学元件。
2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设置在像素定义层的一侧且位于发光单元之间的阴极抑制层、设置在发光层远离基板一侧的阴极、以及设置在阴极远离基板一侧的彩膜层,阴极在阴极抑制层上的厚度小于阴极在发光单元上的厚度,彩膜层包括多个对应发光单元设置的色阻、以及设置于相邻色阻之间的遮光部,遮光部包括对应阴极抑制层设置的透光孔,透光孔内填充透光材料,透光材料的透光率大于遮光部的透光率。本技术通过在发光单元之间设置阴极抑制层以减小该区域的阴极厚度,增大了该区域的光线透过率;同时,在遮光部上设置对应阴极抑制层的透光孔,透光孔内填充透光材料,进一步提升发光单元之间区域的光线透过率,进而增大屏下光学元件的采光量,有利于提升屏下光学元件的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25.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功能显示区的第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功能显示区的第二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区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功能显示区的第三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设置在像素定义层的一侧且位于发光单元之间的阴极抑制层、设置在发光层远离基板一侧的阴极、以及设置在阴极远离基板一侧的彩膜层,所述阴极在所述阴极抑制层上的厚度小于所述阴极在所述发光单元上的厚度,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对应所述发光单元设置的色阻、以及设置于相邻所述色阻之间的遮光部,所述遮光部包括对应所述阴极抑制层设置的透光孔,所述透光孔内填充透光材料,所述透光材料的透光率大于所述遮光部的透光率。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发光单元之间设置阴极抑制层以减小该区域的阴极厚度,增大了该区域的光线透过率;同时,在遮光部上设置对应阴极抑制层的透光孔,透光孔内填充透光材料,进一步提升发光单元之间区域的光线透过率,进而增大屏下光学元件的采光量,有利于提升屏下光学元件的工作性能。
33.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功能显示区10和正常显示区20。所述功能显示区10和所述正常显示区20均具有显示功能,从而实现显示面板的全面屏设计。
34.所述功能显示区10可以被所述正常显示区20包围,也可以位于所述正常显示区20的一侧。对应所述功能显示区10的显示面板区域可以设置光学元件,比如屏下摄像头、屏下光学传感器等。所述功能显示区10的透光率大于所述正常显示区20的透光率,以满足屏下光学元件的采光需求。
35.为了实现所述功能显示区10的显示功能,在所述功能显示区10内设置有像素单元。所述功能显示区10内的像素单元与所述正常显示区20内的像素单元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述功能显示区10的像素密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正常显示区20的像素密度。
36.请参阅图2,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功能显示区的第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37.在所述功能显示区10内,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区a1和透光区a2,所述发光区a1和所述透光区a2在所述功能显示区10内为交替分布,以保证整个功能显示区10具有均匀的画面显示品质和均一的透光能力。其中,所述发光区a1是对应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各个发光单元的区域,所述透光区a2是对应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各个发光单元之间的区域。
38.可选地,所述透光区a2在所述功能显示区10内的所占的面积比例为5%至95%。通过调整每个透光区a2的大小,实现对功能显示区10内总的透光区面积的调节,以适应不同屏下光学元件的采光需求。
39.具体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01、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101上的缓冲层102、设置于所述缓冲层102上的半导体层103、覆盖所述半导体层103的栅极绝缘层104、设置于所述栅极绝缘层104上的栅极105、覆盖所述栅极105的层间绝缘层106、设置于所述层间绝缘层106上的源漏极107、覆盖所述源漏极107的平坦层108、以及设置于所述平坦层108上的像素定义层110,所述像素定义层110上设置有多个开槽,所述开槽与所述发光区a1的位置相对应。
40.所述衬底基板101可以是由第一聚酰亚胺层、中间缓冲层和第二聚酰亚胺层组成的复合结构。所述源漏极107通过所述栅极绝缘层104和所述层间绝缘层106上的过孔连接至所述半导体层103的相对两端,所述半导体层103、所述栅极105和所述源漏极107构成薄膜晶体管器件。
41.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板一侧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包括
多个与所述像素定义层110上的开槽对应设置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平坦层108上且通过所述开槽暴露的阳极109、以及设置于所述开槽中并与所述阳极109相接触的发光功能层111,所述阳极109通过所述平坦层108上的过孔电性连接至所述源漏极107,并接收由所述源漏极107传输的发光驱动信号。
42.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110一侧的阴极抑制层113,所述阴极抑制层113至少设置在所述功能显示区10中,并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之间且与所述透光区a2相对应。
43.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的阴极112,所述阴极112在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上的厚度小于所述阴极112在所述发光单元上的厚度。
44.所述阴极抑制层113对应设置于所述透光区a2,且与所述发光区a1错开。所述阴极抑制层113用于减小所述阴极112在所述透光区a2的沉积厚度,以提升透光区a2的透光率。通过沉积工艺制作整面型的阴极112时,由于所述阴极抑制层113的存在,阴极材料的分子不易在阴极抑制层113所在的区域沉积,从而使阴极抑制层113所在区域的阴极厚度减小或完全减除。
45.可选地,请参阅图3,图3是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功能显示区的第二种膜层结构示意图。所述阴极112为整面覆盖型电极,所述阴极112在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上保留一定的厚度,且所述阴极112在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上的厚度小于所述阴极112在所述发光区a1的厚度,从而减弱所述阴极112对所述透光区a2的光线透过率的影响。所述阴极112与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粘接力大于所述阴极112与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之间的粘接力。
46.可选地,请参阅图2,所述阴极112为非整面覆盖型电极,所述阴极112仅存在于所述阴极抑制层113未覆盖的区域,即,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上的阴极112的厚度为0,从而消除所述阴极112对所述透光区a2的光线透过率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所述功能显示区10的透光性能。
47.可选地,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与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微米至10微米。
48.请继续参阅图2,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阴极112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的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对应所述发光单元设置的色阻、以及设置于相邻所述色阻之间的遮光部。其中,所述色阻对应所述发光区a1设置,所述遮光部对应所述透光区a2设置。
49.可选地,所述彩膜层与所述阴极112之间设置有薄膜封装层114,所述彩膜层远离所述薄膜封装层114的一侧设置有上基板116。
50.所述色阻包括红色阻c1、绿色阻c2和蓝色阻c3,所述遮光部为黑色遮光构件bm(即黑色色阻)。所述黑色遮光构件bm用于防止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区a1发出的光线相互串扰。其中,与所述红色阻c1对应的所述发光功能层111发射红光,与所述绿色阻c2对应的所述发光功能层111发射绿光,与所述蓝色阻c3对应的所述发光功能层111发射蓝光。
51.进一步地,所述黑色遮光构件bm上设置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对应所述阴极抑制层113设置,所述透光孔内填充透光材料115,所述透光材料115的透光率大于所述黑色遮光构件bm的透光率。本实施例通过在黑色遮光构件bm上开设对应阴极抑制层113的透光孔,并在透光孔内填充透光材料115,进一步提升了所述显示面板的透光区的透光性能。
52.进一步地,所述阴极抑制层113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阴极抑制部,
所述透光孔在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阴极抑制部面积,从而保证至少部分穿过所述透光孔的外界光线通过所述阴极抑制部射向所述显示面板内部,提升所述透光区a2的透光性。
53.进一步地,所述透光孔在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与其对应的所述阴极抑制部的形状相同,从而充分发挥所述透光孔的透光性,保证所述透光区a2具有较好的透光能力。可选地,所述透光孔在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是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或其它规则或不规则的多边形。
54.进一步地,所述透光孔在所述发光层上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距离为2微米至10微米(例如:4微米、5微米、6微米、8微米等),这样既可以增强阴极图案化区域的采光效果,增强透光性,又可以避免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从透光孔透射出来,造成显示上的不良。
55.进一步地,所述透光孔靠近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一侧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透光孔远离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一侧的开口尺寸,即,所述透光孔的尺寸由远离所述阴极抑制层113至靠近所述阴极抑制层113逐渐缩小,从而形成梯形开口,具体地,透光孔侧面与所述彩膜层所处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度且小于90度(例如45度、60度、75度、80度等)。具有梯形开口的透光孔可以允许更多的光线由外界射入所述透光区a2,从而进一步提升透光区a2的透光性能。
56.请参阅图4,图4是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区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57.在所述正常显示区20内,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01、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101上的缓冲层102、设置于所述缓冲层102上的半导体层103、覆盖所述半导体层103的栅极绝缘层104、设置于所述栅极绝缘层104上的栅极105、覆盖所述栅极105的层间绝缘层106、设置于所述层间绝缘层106上的源漏极107、覆盖所述源漏极107的平坦层108、设置于所述平坦层108上的阳极109、设置于所述平坦层108上且具有对应所述阳极109的开口的像素定义层110、设置于所述像素定义层110的开口中的发光功能层111、设置于所述发光功能层111和所述像素定义层110上的阴极112、以及覆盖所述阴极112的薄膜封装层114、设置于所述薄膜封装层114上的色阻和黑色遮光构件bm、以及设置于所述色阻和所述黑色遮光构件bm上的上基板116。所述色阻包括红色阻c1、绿色阻c2和蓝色阻c3。
58.与所述功能显示区10的膜层结构相比,所述正常显示区20的膜层结构不包括阴极抑制层、设置于黑色遮光构件上的透光孔和填充于透光孔内的透光材料。
59.进一步地,在制作所述显示面板时,在所述阳极109上通过掩膜板蒸镀工艺依次形成发光功能层111的各个膜层;然后在所述像素定义层110上通过精细掩膜板蒸镀工艺形成所述阴极抑制层113;然后通过掩膜板蒸镀工艺在所述发光功能层111和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上蒸镀所述阴极112,由于所述阴极抑制层113具有抑制阴极材料沉积的作用,因此,位于阴极抑制层113上的阴极厚度较薄或阴极抑制层113上不存在阴极。
60.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5是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功能显示区的第三种膜层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特征与图2至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下面对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特征进行说明,其中未详述之处请参阅上述实施例的描述。
61.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区a1和透光区a2,所述发光区a1和所述透光区a2在所述功
能显示区10内为交替分布,以保证整个功能显示区10具有均匀的画面显示品质和均一的透光能力。其中,所述发光区a1是对应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各个发光单元的区域,所述透光区a2是对应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各个发光单元之间的区域。
62.所述透光区a2在所述功能显示区10内的所占的面积比例为5%至95%。通过调整每个透光区a2的大小,实现对功能显示区10内总的透光区面积的调节,以适应不同屏下光学元件的采光需求。
63.具体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01、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101上的缓冲层102、设置于所述缓冲层102上的半导体层103、覆盖所述半导体层103的栅极绝缘层104、设置于所述栅极绝缘层104上的栅极105、覆盖所述栅极105的层间绝缘层106、设置于所述层间绝缘层106上的源漏极107、覆盖所述源漏极107的平坦层108、以及设置于所述平坦层108上的像素定义层110,所述像素定义层110上设置有多个开槽,所述开槽与所述发光区a1的位置相对应。
64.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板一侧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与所述像素定义层110上的开槽对应设置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平坦层108上且通过所述开槽暴露的阳极109、以及设置于所述开槽中并与所述阳极109相接触的发光功能层111,所述阳极109通过所述平坦层108上的过孔电性连接至所述源漏极107,并接收由所述源漏极107传输的发光驱动信号。
65.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110一侧的阴极抑制层113,所述阴极抑制层113至少设置在所述功能显示区10中,并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之间且与所述透光区a2相对应。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的阴极112,所述阴极112在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上的厚度小于所述阴极112在所述发光单元上的厚度。
66.所述阴极抑制层113对应设置于所述透光区a2,且与所述发光区a1错开。所述阴极抑制层113用于减小所述阴极112在所述透光区a2的沉积厚度,以提升透光区a2的透光率。
67.可选地,所述阴极112为整面覆盖型电极,所述阴极112在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上的厚度小于所述阴极112在所述发光区a1的厚度。或者,所述阴极112为非整面覆盖型电极,所述阴极112仅存在于所述阴极抑制层113未覆盖的区域,即,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上的阴极厚度为0。本实施例的上述设计可以提升所述显示面板的透光性能。
68.可选地,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为片段状分布,每个所述阴极抑制层113的形状可以是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或其它规则或不规则的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69.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阴极112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的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对应所述发光单元设置的色阻、以及设置于相邻所述色阻之间的遮光部z。其中,所述色阻对应所述发光区a1设置,所述遮光部z对应所述透光区a2设置。所述彩膜层与所述阴极112之间设置有薄膜封装层114,所述彩膜层远离所述薄膜封装层114的一侧设置有上基板116。
70.所述色阻包括红色阻c1、绿色阻c2和蓝色阻c3,所述遮光部z可以是红色阻、绿色阻和蓝色阻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亮度较暗的蓝色阻。与所述红色阻c1对应的所述发光功能层111发射红光,与所述绿色阻c2对应的所述发光功能层111发射绿光,与所述蓝色阻c3对应的所述发光功能层111发射蓝光。
71.进一步地,所述遮光部z上设置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对应所述阴极抑制层113设置,所述透光孔内填充透光材料115,所述透光材料115的透光率大于所述遮光部z的透光率。本实施例通过在遮光部z上开设对应阴极抑制层113的透光孔,并在透光孔内填充透光材料115,进一步提升了所述显示面板的透光区的透光性能。
72.可选地,所述透光材料115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遮光部z的折射率,即,当所述遮光部z为红色阻时,所述透光材料115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红色阻的折射率;当所述遮光部z为绿色阻时,所述透光材料115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绿色阻的折射率;当所述遮光部z为蓝色阻时,所述透光材料115的折射率大于所述蓝色阻的折射率。
73.本实施例通过在透光孔内设置透光材料115,并使透光材料115的折射率大于遮光部z的折射率,使得射向透光材料115与遮光部z的交界面上的光线在满足一定入射角度的情况下可以发生全反射,并穿过显示面板的透光区a2,提升了通过透光区a2射向所述显示面板内部的光线量,进一步提升了透光区a2的光线透过能力。
74.可选地,所述透光材料115选自氧化锆等透明高折射材料。
75.进一步地,所述阴极抑制层113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阴极抑制部,所述透光孔在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阴极抑制部面积。可选地,所述透光孔在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与其对应的所述阴极抑制部的形状相同。所述透光孔在所述发光层上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距离为2微米至10微米。
76.进一步地,所述透光孔靠近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一侧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透光孔远离所述阴极抑制层113一侧的开口尺寸,即,所述透光孔的尺寸由远离所述阴极抑制层113至靠近所述阴极抑制层113逐渐缩小,从而形成梯形开口。具有梯形开口的透光孔可以允许更多的光线由外界射入所述透光区a2,从而进一步提升透光区a2的透光性能。
7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常显示区20的膜层结构与图4所示的正常显示区的膜层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本实施例的正常显示区20的膜层结构与图4所示的正常显示区的膜层结构不同时,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位于相邻色阻之间的遮光部可以是红色阻、绿色阻和蓝色阻中的至少一种,且优选为亮度较暗的蓝色阻。
78.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设置在像素定义层的一侧且位于发光单元之间的阴极抑制层、设置在发光层远离基板一侧的阴极、以及设置在阴极远离基板一侧的彩膜层,所述阴极在所述阴极抑制层上的厚度小于所述阴极在所述发光单元上的厚度,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对应所述发光单元设置的色阻、以及设置于相邻所述色阻之间的遮光部,所述遮光部包括对应所述阴极抑制层设置的透光孔,所述透光孔内填充透光材料,所述透光材料的透光率大于所述遮光部的透光率。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发光单元之间设置阴极抑制层以减小该区域的阴极厚度,增大了该区域的光线透过率;同时,在遮光部上设置对应阴极抑制层的透光孔,透光孔内填充透光材料,进一步提升发光单元之间区域的光线透过率,进而增大屏下光学元件的采光量,有利于提升屏下光学元件的工作性能。
7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以及光学元件,所述光学元件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功能显示区设置,并通过所述透光区采光。所述光学元件可以是摄像头、光学传感器等。所述显示装置可以是具有显示功能和屏下摄像功能的手机、平板电脑等。
80.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技术以具体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