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9 23:0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有源矩阵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英文: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简写:amoled)作为一种电流型发光器件,因其所具有的低功耗、自发光、高色饱和度、快速响应、宽视角和能够实现柔性化等特点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高性能显示领域当中。
3.目前,为了降低oled显示面板的内部结构对环境光线的反射率,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在oled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贴附圆偏光片,该圆偏光片能够减少进入oled显示面板内的环境光被oled显示面板的内部结构反射后从出光面的出射量。第二种方式,在oled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封装彩色滤光片,由于该彩色滤光片能够对光线起到过滤作用,因此也可以减少进入oled显示面板内的环境光被oled显示面板的内部结构反射后从出光面的出射量。此外,彩色滤光片与圆偏光片相比,彩色滤光片对oled显示面板所发出的光线的透过率更高,且集成了彩色滤光片的oled显示面板的厚度更低,因此越来越多的oled显示面板集成了彩色滤光片。
4.然而,在集成了彩色滤光片的oled显示面板中,由于oled器件的形状、尺寸以及微腔结构的不同,不同视角下不同颜色的oled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不一致。因此,不同视角下显示面板在画面显示时会发生色偏的现象。例如,在oled显示面板在显示白色画面时,可能会出现发青或发粉等现象。如此,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6.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
7.位于所述基板上的像素界定层,所述像素界定层用于将所述基板划分为多个像素区域;
8.位于所述像素区域内的发光器件,多个所述发光器件包括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高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
9.以及,位于所述像素界定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的光学调整层;
10.其中,所述光学调整层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以增大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从所述显示面板出射时的出射角,和/或,调整所述第二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以减小所述第二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从所述显示面板出射时的出射角。
11.可选地,所述光学调整层包括:第一子光学调整层和第二子光学调整层;
12.其中,所述第一子光学调整层具有第一微结构和/或第二微结构,所述第一微结构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
二微结构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13.所述第二子光学调整层覆盖所述第一微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微结构,且所述第二子光学调整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一子光学调整层的折射率不同。
14.可选地,所述第一子光学调整层具有所述第一微结构,所述第一子光学调整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子光学调整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微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子光学调整层靠近所述第二子光学调整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凹槽的槽面为弧面。
15.可选地,所述第一子光学调整层具有所述第一微结构,所述第一子光学调整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光学调整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微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凸起,所述凸起朝向所述第二子光学调整层一面为弧面。
16.可选地,所述第一子光学调整层具有所述第二微结构,所述第一子光学调整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二光学调整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二微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开孔或至少一个第二凹槽;
17.其中,当所述第二微结构包括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凹槽时,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子光学调整层靠近所述第二子光学调整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凹槽的槽面为弧面。
18.可选地,当所述第二微结构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开孔时,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开孔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19.可选地,所述开孔的侧面为斜面,所述第一子光学调整层的坡角为锐角。
20.可选地,所述第一子光学调整层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绝缘层,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任意两层所述绝缘层之间的触控层。
21.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黑矩阵和色阻层,所述黑矩阵和所述色阻层位于所述光学调整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位于所述像素界定层和所述色阻层之间。
22.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供电组件,以及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供电组件用于为所述显示面板供电。
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24.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像素界定层、发光器件和光学调整层。其中,第一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高于第二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由于通过光学调整层可以调整第一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出射角,和/或,第二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出射角。因此,可以让第一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和第二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尽量保持一致,进而可以避免在较大视角的情况下出现不同颜色的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不一致的现象。从而可以避免不同视角下显示面板在画面显示时会发生色偏的现象。进而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
的附图。
26.图1是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发光器件的水平方向大视角l

decay改善效果示意图;
33.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4.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发光器件的水平方向大视角l

decay改善效果示意图;
35.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发光器件的水平方向大视角l

decay改善效果示意图;
37.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发光器件的水平方向大视角l

decay改善效果示意图;
39.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微结构中的一种开孔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0.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微结构中的另一种开孔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1.图16是相关技术中的参考器件的白光大视角cie轨迹图和白光色彩偏差程度示意图;
42.图1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白光大视角cie轨迹图和白光色彩偏差程度示意图;
43.图18是相关技术中的另一种参考器件的白光大视角cie轨迹图和白光色彩偏差程度示意图;
44.图1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白光大视角cie轨迹图和白光色彩偏差程度示意图;
45.图2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1是图20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47.图2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48.图23是图22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49.图2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5是图24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51.图2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的水平方向大视角l

decay改善效果示意图;
52.图2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的水平方向大视角l

decay改善效果示意图;
53.图2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白光大视角色偏改善效
果示意图;
54.图2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cie1976轨迹示意图;
55.图3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56.图3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57.图32是图3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58.图3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59.通过上述附图,已提供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6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61.在相关技术中,请参考图1和图2,图1是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包括:基板11、发光器件功能层12和封装层13。其中,发光器件功能层12可以包括:多个用于发出的红光的发光器件、多个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和多个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也即是,这种显示面板上的每一像素,是由用于发出的红光的发光器件、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以及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所共同构成,以三原色光来混成每一像素所显示的颜色,进而能够让显示面板显提供彩色画面。由于oled器件微腔结构的影响,不同视角下不同颜色的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速率不一致。因此,不同视角下显示面板在画面显示时会发生色偏的现象。
62.如图3所示,图3是另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触控层14和彩色滤光膜15。由于彩色滤光膜15的厚度(比如为5微米)明显薄于偏光片的厚度(比如大于或等于60微米),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模组堆叠结构厚度,进而提高产品耐弯折、耐卷曲性能。同时彩色滤光膜15相比偏光片可以有效提高光线的透过率,因而集成彩色滤光膜15的显示器可以达到相同亮度所需的驱动电流更小,有效降低功耗的效果。
63.但是,彩色滤光膜15为了减小环境光反射提高对比度,在非像素区引入黑矩阵16,导致发光器件12的出光随视角增大亮度衰减(英文:luminance decay;简写:l

decay)加剧。而且,不同颜色的发光器件的形状和长宽比的差异化设计导致黑矩阵16对不同颜色发光器件的l

decay的加剧程度不同。从而导致显示面板具有白光大视角视效发青或者发粉等现象。相关技术中为了改善上述现象,通过改变部分发光器件的黑矩阵16的开口以使得l

decay得到缓解。但是增大黑矩阵16的开口,会导致其下方的触控层14的金属走线裸露,从而导致息屏状态下的环境光反射增大的现象,进而导致显示面板的对比度降低。
64.请参考图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面板20可以包括:基板21、像素界定层22、发光器件23和光学调整层24。
65.像素界定层22可以位于基板21上,且像素界定层22可以用于将基板21划分为多个像素区域211。发光器件23可以位于像素区域211内,多个发光器件23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器件231和第二发光器件232。光学调整层24可以位于像素界定层22远离基板21一侧。
66.其中,第一发光器件231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高于第二发光器件232所发出的
光线的衰减速率。在这种情况下,当人眼观察方向与显示面板20的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较大(例如,夹角为45度~60度)时,在同一视角下,第一发光器件231发出的光线的亮度低于第二发光器件232发出的光线的亮度,将极易观察到画面色偏现象,进而将会导致显示面板20的显示效果较差。可选的,显示面板20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31所发出的光线的颜色,与第二发光器件232所发出的光线的颜色不同。
67.为此,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光学调整层24可以用于调整第一发光器231件所发出的光线,以增大第一发光器件231所发出的光线从显示面板20出射时的出射角,和/或,调整第二发光器件232所发出的光线,以减小第二发光器件232所发出的光线从显示面板20出射时的出射角。出射角可以指发光器件23发出的光线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出射的角度与显示面的法线的夹角。
68.示例的,光学调整层24可以用于调整第一发光器件231所发出的光线,以增大第一发光器件231所发出的光线从显示面板出射时的出射角。或者,调整第二发光器件232所发出的光线,以减小第二发光器件232所发出的光线从显示面板出射时的出射角。或者,光学调整层24可以用于在调整第一发光器件231所发出的光线的同时,调整第二发光器件232所发出的光线。以在增大第一发光器件231所发出的光线从显示面板出射时的出射角的同时,减小第二发光器件232所发出的光线从显示面板出射时的出射角。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实施例在图4中以光学调整层24可以同时调整第一发光器件231和第二发光器件232发出的光线为例进行说明的,当然,光学调整层24也可以单独调整第一发光器件231或第二发光器件232发出的光线。
69.如此,光学调整层24可以通过调整显示面板20中的第一发光器件231所发出的光线的出射角,和/或,第二发光器件232所发出的光线的出射角,以使得第一发光器件231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和第二发光器件232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尽量保持一致。从而可以避免显示面板20在不同视角下显示面板在画面显示时发生色偏的现象。进而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70.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像素界定层、发光器件和光学调整层。其中,第一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高于第二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由于通过光学调整层可以调整第一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出射角,和/或,第二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出射角。因此,可以让第一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和第二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尽量保持一致,进而可以避免在较大视角的情况下出现不同颜色的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不一致的现象。从而可以避免不同视角下显示面板在画面显示时会发生色偏的现象。进而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7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光学调整层24可以包括: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和第二子光学调整层242。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与第二子光学调整层242的折射率可以不同。其中,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具有第一微结构2411和/或第二微结构2412。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实施例在图5中以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具有第一微结构2411和第二微结构2412为例进行说明的,当然,第一光学子调整层241也可以只包括第一微结构2411或者第二微结构2412。
72.第一微结构2411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器件231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至
少部分重合,第二微结构2412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器件232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并且,第二子光学调整层242覆盖第一微结构2411和/或第二微结构2412,以使得经过第一微结构2411和/或第二微结构2412的光线能够射入第二子光学调整层242。如此,可以保证第一发光器件231所发出的光线能够依次通过第一微结构2411和第二子光学调整层242后出射,使得光线从显示面板20出射后的出射角增大;且可以保证第二发光器件232所处的光线能够依次通过第二微结构2412和第二子光学调整层242后出射,使得光线从显示面板20出射后的出射角减小。
73.示例的,第一发光器件231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微结构2411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内。如此,通过第一微结构2411可以对第一发光器件231发出的光线进行扩散,以减少在大视角下第一发光器件231发出的光束亮度衰减的速率,使得第一发光器件231发出的光线的视角亮度衰减速率与第二发光器件232所发出的光线的视角亮度衰减率尽量保持一致,进而可以减小显示面板的色偏。
74.第二发光器件232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微结构2412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内。如此,通过第二微结构2412可以对第二发光器件232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以增大在大视角下第二发光器件232发出的光束亮度衰减的速率,使得第二发光器件232发出的光线的视角亮度衰减速率与第一发光器件231所发出的光线的视角亮度衰减速率尽量保持一致,进而可以减小显示面板的色偏。
75.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的第一微结构2411有多种实现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以以下两种可实现方式为例进行示意性的说明:
76.第一种可实现方式,如图6所示,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具有第一微结构2411,并且,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子光学调整层24的折射率。第一微结构241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凹槽a1,第一凹槽a1位于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靠近第二子光学调整层242的一侧,且第一凹槽a1的槽面为弧面。第二子光学调整层242覆盖第一凹槽a1。如此,第一凹槽a1可以对第一发光器件231发出的光线进行扩散。
77.如图7所示,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发光器件的水平方向大视角l

decay改善效果示意图。其中,图7中的横坐标代表不同的视角,例如,正视角是位于显示面板右侧的视角,负视角是位于显示面板左侧的视角;图7中的纵坐标代表归一化亮度。为此,图7中的曲线c1和c2可以代表第一发光器件在不同视角下的亮度衰减曲线。这里,可以利用光度计获取该第一发光器件的第一亮度衰减曲线c1,以及未设置光学调整层的相关技术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第一参考亮度衰减曲线c2。根据图7可以看出,随着视角增大第一发光器件亮度的衰减程度相较与相关技术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衰减程度较小。示例性的,视角为45度时,相关技术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了6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了50%。如此,可以减少大视角下第一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速率,降低显示面板的色偏程度。
78.第二种可实现方式,如图8所示,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学调整层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具有第一微结构2411,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的折射率小于第二光学调整层24的折射率。第一微结构2411包括至少一个凸起a2,至少一个凸起a2朝向第二子光学调整层242一面为弧面。该至少一个凸起a2可以为重复的周期性结构。第二
子光学调整层242覆盖至少一个凸起a2。如此,至少一个凸起a2可以对第一发光器件231发出的光线进行扩散。
79.如图9所示,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发光器件的水平方向大视角l

decay改善效果示意图。其中,图9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可以参考图7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本技术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为此,图9中的曲线c3和c2可以代表第一发光器件在不同视角下的亮度衰减曲线。这里,可以利用光度计获取该第一发光器件的第二亮度衰减曲线c3,以及未设置光学调整层的相关技术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第一参考亮度衰减曲线c2。根据图9可以看出,随着视角增大第一发光器件亮度的衰减程度相较与相关技术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衰减程度较小。示例性的,视角为45度时,相关技术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了6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了57%。如此,可以减少大视角下第一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速率,降低显示面板的色偏程度。
80.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的第二微结构2412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第二微结构241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开孔或者至少一个第二凹槽本技术实施例以以下两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示意性的说明:
81.第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如图10所示,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具有第二微结构2412,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的折射率小于第二光学调整层24的折射率。当第二微结构241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凹槽a4时,第二凹槽a4位于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靠近第二子光学调整层242的一侧,且第二凹槽a4的槽面为弧面。第二子光学调整层242覆盖至少一个第二凹槽a4。如此,至少一个第二凹槽a4可以对第二发光器件232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
82.如图11所示,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发光器件的水平方向大视角l

decay改善效果示意图。其中,图11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可以参考图7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本技术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为此,图11中的曲线c4和c5可以代表第二发光器件在不同视角下的亮度衰减曲线。这里,可以利用光度计获取该第二发光器件的第三亮度衰减曲线c4,以及未设置光学调整层的相关技术中的第二发光器件的第二参考亮度衰减曲线c5。可以看出,随着视角增大第二发光器件亮度的衰减程度相较与相关技术中的第二发光器件的衰减程度较大。示例性的,视角为45度时,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值,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值增大了4%。如此,可以增大在较大视角下第二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速率,降低显示面板的色偏程度。
83.第二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如图12所示,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具有第二微结构2412,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的折射率小于第二光学调整层24的折射率,第二微结构2412包括至少一个开孔a3。第二子光学调整层242覆盖至少一个开孔a3。如此,至少一个开孔a3可以对第二发光器件232发出的光线进行汇聚。
84.如图13所示,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发光器件的水平方向大视角l

decay改善效果示意图。其中,图13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可以参考图7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本技术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为此,图13中的曲线c6和c5可以代表第二发光器件在不同视角下的亮度衰减曲线。这里,可以利用光度计获取该第二发光器件的第四亮度衰减曲线c6,以及未设置光学调整层的相关技术中的第二发光器件的第二参考亮度衰
减曲线c5。可以看出,随着视角增大第二发光器件亮度的衰减程度相较与相关技术中的第二发光器件的衰减程度较大。示例性的,视角为45度时,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值大于相关技术中的第一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值。如此,可以增大在较大视角下第二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速率,降低显示面板的色偏程度。
85.可选地,如图12所示,当第二微结构2412包括至少一个开孔a3时,发光器件23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位于开孔a3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内。如此,可以使得更多的第二发光器件232射出的光束入射至至少一个开孔a3。即就是可以尽可能的调整更多的第二发光器件232射出的光束,进而对第二发光器件232发出的光束的亮度衰减速率进行调整,进而可以更大程度上改变显示面板的色偏现象。
86.可选地,如图12所示,开孔a3的侧面l3为斜面,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的坡角α为锐角。
87.进一步的,如图14和图15所示,图14和图15分别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微结构中的两种开孔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折射率为1.5,第二子光学调整层242的折射率为1.7。示例性的,第二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s1的入射角为θ。已知全反射的临界条件为折射角为90
°
。当光线s1从第二光学调整层24入射到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的斜面l1时,根据sinθ/sin90
°
=1.5/1.7,可以得该斜面l1的全反射临界角约为62
°

88.如图14所示,当光线s1的入射角θ为70
°
(大于临界角)时,光线s1在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的斜面上发生全发射。当全反射界面相邻的坡角α较小时(例如坡脚α为30
°
),若光线s1不经过全反射,其出光视角θ1为80
°
,而光线s1经过全反射后,其出光视角θ2减小到40
°
。其中,出光视角即为出射的光线与显示面的法线h的夹角。
89.如图15所示,当全反射界面相邻的坡角α较大时(例如坡脚α为60
°
),当光线s1的入射角θ为70
°
(大于临界角)时,若光线s1不经过全反射,其出光视角θ1为50
°
,而光线s1经过全反射后,其出光视角θ2减小到10
°
。以此类推当坡角为70
°
时,不经过全反射的光线的出光视角为40
°
的光线,经过全反射后将可以汇聚到显示面的法线所在的方向。即就是,当坡角足够大时,第二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经过全反射才能汇聚到显示面的法线附近,从而增强显示面的法线附近的出光,提高发光效率。
90.可选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发光器件可以为用于发出红光的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可以为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或者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示例性的,由于显示面板色偏是由于红色光线的视角亮度衰减速率较快,蓝色或者绿色光线的视角亮度衰减较慢导致的。因此,可以通过光学调整层中的第一微结构对红色光线进行扩散,和/或通过光学调整层中的第二微结构对蓝色或者绿色光线进行汇聚。以使得显示面板发出的红色光线与蓝色或者绿色光线的视角衰减速率保持一致,从而可以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偏现象,进而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91.进一步的,如图16和图17所示,图16是相关技术中的参考器件的白光大视角cie轨迹图和白光色彩偏差程度示意图。图1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白光大视角cie轨迹图和白光色彩偏差程度示意图。其中,cie轨迹可以用于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在显示白色画面时在色域图中的色彩偏移轨迹。其横坐标wx和纵坐标wy分别表示色度值。白光色彩偏差程度示意图可以用于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在显示白色画面时的色彩偏移曲线,该色彩偏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显示面板的视角,纵坐标表示色彩偏移值,
单位为jncd。由图16可知,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随着视角增大,其显示画面的颜色发青。其白光色彩偏差值如下表1所示:
92.表1相关技术中的白光色彩偏差值
93.视角30
°
45
°
60
°
色彩偏差程度(jncd)3.47.49.4
94.其中,线条c7为参考器件的白光大视角cie轨迹,即为cie轨迹。椭圆g2、椭圆g3和椭圆g4分别表示白光色彩偏差值为3、4.5和6。
95.由图17可知,线条c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白光大视角cie轨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随着视角增大,其显示画面的颜色先发粉、再发蓝、后发青。白光色彩偏差值相较与相关技术较小。可以有效改善显示面板的大视角发青的现象。其白光色彩偏差值如下表2所示:
96.表2相关技术中的白光色彩偏差值
97.视角30
°
45
°
60
°
色彩偏差程度(jncd)1.22.63.8
9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其白光大视角色偏(jncd)值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的参考器件大幅减小(比如,45度时,jncd值从参考器件的7.4减少到2.6)。
99.可选的,第一发光器件可以为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或者用于发出红光的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可以为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示例性的,由于显示面板色偏是由于绿色或者红色光线的视角亮度衰减速率较快,蓝色光线的视角亮度衰减较慢导致的。因此,可以通过光学调整层中的第一微结构对绿色或者红色光线进行扩散,和/或通过光学调整层中的第二微结构对蓝色光线进行汇聚。以使得显示面板发出的绿色或者红色光线与蓝色光线的视角衰减速率保持一致,从而可以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偏现象,进而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100.进一步的,如图18和图19所示,图18是相关技术中的另一种参考器件的白光大视角cie轨迹图和白光色彩偏差程度示意图。图1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白光大视角cie轨迹图和白光色彩偏差程度示意图。图18和图19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图16和图17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本技术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由图18可知,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随着视角增大,其显示画面的颜色发蓝。其白光色彩偏差值如下表3所示:
101.表3相关技术中的白光色彩偏差值
102.视角30
°
45
°
60
°
色彩偏差程度(jncd)2.65.87.8
103.其中,线条c9为参考器件的白光大视角cie轨迹。椭圆c2、椭圆c3和椭圆c4分别表示白光色彩偏差值为3、4.5和6。
104.由图19可知,线条c10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白光大视角cie轨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随着视角增大,其显示画面的cie轨迹明显变短,颜色发蓝趋势明显减弱,并从45
°
处开始,视角色偏值显著减小。白光色彩偏差值相较与相关技术较小。可以有效改善显示面板的大视角发青的现象。其白光色彩偏差值如下表4所示:
105.表4相关技术中的白光色彩偏差值
106.视角30
°
45
°
60
°
色彩偏差程度(jncd)2.73.01.5
10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其白光大视角色偏(jncd)值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的参考器件大幅减小(比如,60度时,jncd值从参考器件的7.8减少到1.5)。
108.可选地,如图20和图21所示,图2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20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显示面板20还可以包括:封装层26,光学调整层24可以位于封装层26背离基板21的一侧。
109.可选地,如图22和图23所示,图2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图22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显示面板20还可以包括:封装层26,光学调整层24可以位于封装层26靠近基板21的一侧。
11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光学调整层可以位于发光器件背离基板一侧的任一膜层上,或者,光学调整层可以与显示面板中的原有膜层集成设置。例如,光学调整层可以与触控层或者色阻层集成设置。
111.可选地,如图24所示,图2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绝缘层(本技术实施例中以第一绝缘层2413和第二绝缘层2414为例说明),显示面板20还包括:位于任意两层绝缘层(第一绝缘层2413和第二绝缘层2414)之间的触控层25。
112.触控层25可以包括第一触控金属层251和第二触控金属层252。第一金属层251可以由依次层叠的厚度为0.03微米的钛(ti)、厚度为0.3微米的铝(al)、以及厚度为0.03微米的钛(ti)组成。第二触控金属层25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触控金属层251的结构相同。
113.第一子光学调整层241还可以包括第三绝缘层2415。其中,该第一绝缘层2413可以为缓冲层(英文:buffer),该缓冲层可以采用湿法涂覆和固化、整面沉积的方式形成,其厚度可以为2微米~3微米。第二绝缘层2414可以为层间介质层(英文:inter layer dielectric;简写:ild),该层间介质层可以通过整面沉积的方式形成,其厚度可以为2微米~3微米。第三绝缘层2415可以为第一保护层(英文:over coat 1;简写:oc1),该层间第一保护层可以通过整面沉积的方式形成,其厚度可以为2微米~3微米。
114.进一步的,第一绝缘层2413、第二绝缘层2414和第三绝缘层2415的材质可以相同。示例性的,第一绝缘层2413、第二绝缘层2414和第三绝缘层2415的材质可以为同种pi材料。
115.可选地,如图24所示,多个发光器件可以包括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23b、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23g和用于发出红光的发光器件23r。当用于发出红光的发光器件23r的发出的光束的随视角增大亮度衰减(l

decay)的速率大于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23b和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23g发出的光束的随视角增大亮度衰减(l

decay)的速率时。第一光学调整层241可以在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23b和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23g的远离基板21的一侧设置第二微结构,该第二微结构可以为第一开孔a3b和第二开孔a3g。第二光学调整层242可以覆盖第一开孔a3b和第二开孔a3g。第二光学调整层242的材料可以为光学透明胶(英文:optically clear adhesive,简写:oca)。该光学透明胶的折射率大于第一光学调整层241的折射率。
116.第一开孔a3b和第二开孔a3g在平行于基板21方向的尺寸可以沿远离基板21的方
向增大。由于相同刻蚀工艺条件下,当膜层厚度增加时,刻蚀后坡角会增大。因此,如上所述,buffer、ild和oc1整体刻蚀相比单层刻蚀的坡角更大,更易将光线经全反射汇聚到显示面板的法线(即显示面板的正视角)附近。具体而言,当光线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可以在第一光学调整层241的斜面发生全发射,且坡角等于光线的入射角时,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可以经过全反射将汇聚到显示面板的正视角。示例性的,可以通过设置buffer、ild和oc1的折射率为1.3,oca折射率为1.9时,使得临界角减小到大约43
°
。也可以通过buffer、ild和oc1整体刻蚀,实现较大的坡角,以使得原本出光视角较大的光线经过全反射汇聚到正视角,在改善白光大视角色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发光效率、降低功耗。
117.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23b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开孔a3b的底面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内。第一开孔a3b的底面的边缘与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23b的正投影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5微米。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23g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孔a3g的底面在基板21上的正投影内。第二开孔a3g的底面的边缘与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23g的正投影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5微米。
118.如此,可以使得更多的蓝色光线入射第一开孔a3b,绿色光线入射第二开孔a3g。即在发光状态下,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23b和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23g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穿过折射率较高的第二调整层242到达第一开孔a3b和第二开孔a3g的斜面时,若光线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将会发生全反射。以将减小其出光角度。从而使得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23b和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23g发出的光线汇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有效加速蓝色为光线和绿色光线的大视角l

decay,从而实现红绿蓝三色的大视角l

decay匹配,改善显示面板的白光大视角发青的现象。且无需改变显示面板的膜层厚度。
119.如图25所示,图25是图24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触控层25具有多个触控开口。第一开孔a3b和第二开孔a3g分别位于对应的触控开口在基板上正投影内。
120.示例性的,相邻的发光器件直接的距离可以为18微米到23微米,触控层25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金属图案走线宽度为3微米。且第二调整部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触控层的金属走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大于2微米;第一开孔a3b和第二开孔a3g在基板21上的投影的边缘与对应的触控开口的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微米,即第一开孔a3b和第二开孔a3g在平行于基板21的方向上的距离d1大于等于7微米。如此,可以避免对第一调整层241进行刻蚀时,对触控层25的金属走线造成损坏。
121.如图26和图27所示,图2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的水平方向大视角l

decay改善效果示意图。图2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的水平方向大视角l

decay改善效果示意图。其中,图26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可以参考上述图7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为此,图26中的曲线c11和c12可以代表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在不同视角下的亮度衰减曲线。图27中的曲线c13和c14可以代表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在不同视角下的亮度衰减曲线。其中,c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曲线,c12为未设置光学调整层的相关技术中的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的参考亮度衰减曲线,c1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曲线,c14为未设置光学调整层的相关技术中的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的参考亮度衰减曲线。可以看出,随着视角增大,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和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的亮度的衰减程度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蓝色参考发光器件和绿色参考发光器件
的衰减程度较大。示例性的,视角为30度时,蓝色参考器件的亮度为最大亮度的7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的亮度为最大亮度的60%,绿色参考器件的亮度为最大亮度的76%,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的亮度为最大亮度的65%。如此,可以增大在较大视角下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和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的亮度衰减程度,以降低显示面板的色偏程度。
122.图2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平方向白光大视角色偏改善效果示意图。白光色彩偏差程度示意图可以用于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在显示白色画面时的色彩偏移曲线,该色彩偏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显示面板的视角,纵坐标表示色彩偏移值,单位为jncd。参考器件为未设置光学调整层的显示基板,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其白光大视角色偏jncd值相对于参考器件大幅减小(比如,60度时,jncd值从参考器件的4.1减少到0.3)。
123.图2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cie1976轨迹示意图。这里,cie1976轨迹图可以用于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在显示白色画面时在色域图中的色彩偏移轨迹。其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色度值。线条c15为参考器件的cie1976轨迹图,线条c1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cie1976轨迹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随视角增大白光cie轨迹先发紫(0度至45度),再发青(45度至80度),可以有效缓解显示面板的大视角发青的视效。
124.可选地,如图30所示,图3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20还可以包括黑矩阵27和色阻层28。黑矩阵27和色阻层28位于光学调整层远离基板21的一侧,封装层26位于像素界定层22和色阻层28之间。色阻层28可以为彩色滤光膜,其厚度可以为3微米。黑矩阵27的厚度可以为1.3微米。
125.可选的,显示面板20还包括设置于该黑矩阵27远离背板一侧的第二保护层29,不仅可以隔绝水氧,也可以防止该显示面板20遭受自然或者外力损伤。第二保护层29的厚度可以为2微米~3微米。
126.可选地,如图31和图32所示,图3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2是图3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多个发光器件23可以包括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23b、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23g和用于发出红光的发光器件23r。当用于发出红光的发光器件23r的发出的光束的随视角增大亮度衰减(l

decay)的速率小于用于发出蓝光的发光器件23b和用于发出绿光的发光器件23g发出的光束的随视角增大亮度衰减(l

decay)的速率时。第一光学调整层241可以在用于发出红光的发光器件23r的远离基板21的一侧设置第二微结构,该第二微结构可以为第三开孔a3r。第二光学调整层242可以覆盖第三开孔a3r。第二光学调整层242的材料可以为光学透明胶。该光学透明胶的折射率大于第一光学调整层241的折射率。
127.如图33所示,图3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20还包括:封装层26、黑矩阵27和色阻层28。黑矩阵27和色阻层28位于光学调整层24远离基板21的一侧,封装层26位于像素界定层22和色阻层28之间。
128.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像素界定层、发光器件和光学调整层。其中,第一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高于第二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由于通过光学调整层可以调整第一发光器件或第二发光器件
所发出的光线。或者,通过光学调整层可以同时调整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因此,可以增大第一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从显示面板出射时的出射角或减小第二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从显示面板出射时的出射角。或者,可以在增大第一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从显示面板出射时的出射角的同时,减小第二发光器件所发出的光线从显示面板出射时的出射角。显如此,可以避免较大视角下不同颜色的oled器件所发出的光线的衰减速率不一致的现象。从而可以避免不同视角下显示面板在画面显示时会发生色偏的现象。进而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129.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供电组件以及显示面板,供电组件用于为显示面板供电。该显示面板可以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130.本技术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131.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唯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132.在本技术中,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13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