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9 23:0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且划分有显示区域和位于显示区域外围的边框区域;在所述边框区域处包括多个第一主支撑柱和多个辅助支撑柱,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所述第一主支撑柱的长度大于所述辅助支撑柱的长度;所述第一主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基底,且所述第二基板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侧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至所述基底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基底的高度,其中,所述第一主支撑柱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包括位于所述基底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平坦化层,位于所述平坦化层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走线层;在所述边框区域处,所述走线层包括多条电极引线,其中,所述电极引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内;及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极引线之间间隙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电极引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且与所述电极引线隔离设置的至少一层透明导电层;在所述显示区域处,至少一所述透明导电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在所述边框区域处,所述电极引线包括用于连接所述触控电极的触控电极引线。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电极引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包括第一直线部和至少一个第一绕线部;所述第一直线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为d1,所述第一绕线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2,其中d2大于d1;所述第一绕线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之间形成第一放置区域,所述第一主支撑柱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放置区域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在其长度延伸方向上呈直线延伸,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电极引线之间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放置区域,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放置区域在所述多条电极引线的排列方向上不交叠。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包括第二直线部和至少一个第二绕线部,所述第二直线部与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延伸线之间最大距离为d3,所述第二绕线部与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延伸线之间最小距离为d4,其中d4大于d3;所述第二绕线部与所述第一电极引线之间形成第二放置区域,所述第一主支撑柱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放置区域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部包括至少一个复用第一绕线部,及所述第二绕线部包括至少一个复用第二绕线部,所述复用第一绕线部与所述复用第二绕线部在所述多条电极引线的排列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复用第一绕线部与所述复用第二绕线部之间形成第三放置区域,所述第一主支撑柱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放置区域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内。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引线中第一绕线部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中第二绕线部的数量,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
极引线的宽度。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电极引线还包括第三电极引线,所述第三电极引线在其长度延伸方向上呈直线延伸,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电极引线的宽度,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电极引线的宽度。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电极引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引线背离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一侧的至少一条第四电极引线,所述第四电极引线包括第四直线部和至少一个第四绕线部,所述第四绕线部沿所述第一绕线部的轮廓绕所述第一绕线部设置;以及,所述多条电极引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背离所述第一电极引线一侧的至少一条第五电极引线,所述第五电极引线包括第五直线部和至少一个第五绕线部,所述第五绕线部沿所述第二绕线部的轮廓绕所述第二绕线部设置。12.根据权利要求4

11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支撑柱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轮廓线,与所述第一主支撑柱处绕线部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的轮廓线之间最小距离为2

5μm,包括端点值。13.根据权利要求4

11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主支撑柱的至少一种连线图形为网格状图形。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状图形中每一网格单元的图形为中心对称图形。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包括黑矩阵;在所述边框区域处,所述第一基板包括位于所述黑矩阵朝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多个第一色阻层,其中,所述第一主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色阻层朝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边框区域处,还包括位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色阻层朝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至少一个第一辅助支撑柱,其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柱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主支撑柱的长度,所述辅助支撑柱包括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柱,且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柱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范围内。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区域,所述第一基板包括位于所述黑矩阵朝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多个第二色阻层,及位于所述第二色阻层朝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显示区主支撑柱,其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所述显示区主支撑柱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主支撑柱的长度;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柱的密度与所述显示区主支撑柱的密度的比为1:(3~5),包括端点值。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色阻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色阻层的厚度;其中,所述第一色阻层的厚度为t1,所述第二色阻层的厚度为t2,所述第一主支撑柱的长度为l1,所述显示区主支撑柱的长度为l2,t1 l1≥t2 l2。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基底的高度为h1,所述第二表面至所述基底的高度为h2,所述显示区主支撑柱的长度为l2,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柱的长度为l3;
其中,(t1

t2) (h2

h1)≥(l2

l3);或者,(t1

t2) (h2

h1)<(l2

l3)。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t1

t2) (h2

h1)≥(l2

l3)时,且在所述边框区域处,包括位于所述黑矩阵朝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至少一个第二主支撑柱,其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所述第二主支撑柱的长度与所述第一主支撑柱的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二主支撑柱朝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范围内。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区域,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色阻层朝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显示区辅助支撑柱,其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所述显示区辅助支撑柱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主支撑柱的长度;所述第二主支撑柱的密度与所述显示区辅助支撑柱的密度的比为1:(3~5),包括端点值。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边框区域处,还包括位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色阻层朝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至少一个第二辅助支撑柱,其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所述第二辅助支撑柱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主支撑柱的长度,且所述第二辅助支撑柱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范围内。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区域包括台阶区,所述第一主支撑柱位于所述台阶区。2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

23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边框区域处包括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主支撑柱和辅助支撑柱,且第一主支撑柱的长度大于辅助支撑柱的长度;第二基板包括基底且在边框区域处包括有朝向第一基板侧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第二表面至基底的高度大于第一表面至基底的高度。第一主支撑柱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表面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内,使得第一主支撑柱与第二基板朝向第一基板侧的表面具有凹陷的区域处相对设置,进而能够改善长度较大的第一主支撑柱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撑开较大盒厚的情况,保证显示面板的盒厚均一性较高,进而改善显示面板靠近边框区域侧出现显示发黄等不良问题的情况,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面板的显示效果。面板的显示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邓卓 沈柏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31
技术公布日:2021/11/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