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气囊内固定可折叠外固定式胃管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5:4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气囊内固定可折叠外固定式胃管。


背景技术:

2.胃管能够帮助不能吞咽的患者输送必要的水份和食物,胃管分为口胃管和鼻胃管,口胃管经口插入,鼻胃管需经鼻孔插入,经由咽部通过食道到达胃部;胃管安置于患者体内后,应粘贴固定;目前临床使用的胃管均为直线式结构,胃管置入体内后依靠外固定固定导管,但是针对婴幼儿、学龄期儿童、青春期儿童、性格躁动或是需要胃管达到治疗作用的患者,在胃管置入后往往会因恐惧、不舒适、无意识等各种原因导致胃管拔出,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反复置管可导致患儿恐惧及机械性损伤增加、费用攀升,也容易造成患儿家属心理承受力下降。
3.临床上胃管除外用于管饲,还常用于食道腐蚀伤的患者以及消化系统术后患者,前者用于减轻食管粘膜粘连,后者用于减少胃肠消化液对吻合口的腐蚀作用;这些患者一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可导致由于反复置入胃管造成食管粘膜的的二次损伤以及影响吻合口愈合。
4.普通胃管尺寸总长约60

100cm,绝大多数患儿置管后都会出现外露尺寸过长的问题,这既增加了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也影响患者的外貌,青春期患者可能会因胃管置入而伤及自尊,影响其身心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气囊内固定可折叠外固定式胃管,以适用于实施胃内置管使用,通过对内置气囊充气实现胃管固定,通过可伸缩导管可构成外置段的长度可折叠、可拉伸,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外貌的美观度。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气囊内固定可折叠外固定式胃管,包括导管和接头,导管前部为置于患者胃部的导管内置段,导管后部为延伸至患者体外的外置段,外置段末端设置接头,所述内置段上设置有内置气囊,内置气囊的外侧壁由多个凸起的弧形面相互连接构成;所述外置段连接有充气嘴,充气嘴上配装有可拆卸连接的气嘴塞,所述内置气囊与充气嘴之间通过充气管相互连通。
8.进一步的,所述外置段与接头之间连接可伸缩导管,可伸缩导管的侧壁由可相互叠合的折叠管壁构成。
9.进一步的,所述外置段通过分管连接充气嘴,分管上设置有外置气囊,外置气囊一端连通充气嘴,外置气囊另一端通过充气管与内置气囊连通。
10.进一步的,所述充气嘴配设有用于给充气嘴内充气的手动式充气筒。
11.进一步的,所述接头呈漏斗形,其上配装有封闭塞。
12.进一步的,所述充气管与导管相互并排连接构成一体式结构。
13.进一步的,还包括一外套管,所述充气管与导管配装于该外套管内部。
14.进一步的,所述内置气囊整体呈圆柱形套管,套装于导管的内置段的外侧壁。
15.进一步的,所述外置气囊整体呈圆柱形套管,套装于分管的外侧壁,外置气囊的外侧壁由多个凸起的弧形面相互连接构成。
16.进一步的,所述导管上设置有刻度线和刻度数。
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气囊内固定可折叠外固定式胃管具有以下优势:
18.(1) 本技术方案针对现有胃管置管后容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造成患者损伤及心理压力的问题而提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管内置段设有内置气囊,导管内置段置入胃内,利用手动式充气筒由充气嘴、充气管向内置气囊注入空气,多个凸起的弧形面充气后膨胀,导管内置段的内置气囊复张固定于胃内,实现胃管固定;同理充气后外置气囊也处于复张状态,可以通过观察导管外置段的外置气囊的盈缺程度,来判断内置气囊的充气程度,提高胃管固定效果,够降低现有技术中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可作为辅助判断导管位置的方式之一。
19.(2)胃管外固定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囊内固定可折叠外固定式胃管通过可伸缩导管可构成外置段的20

60cm长度可折叠、可拉伸,能够使导管折叠于患者耳后及外露导管过长影响患者的形象和活动,同时减轻患者的痛苦及心理负担。
附图说明
20.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内置段及其连接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外置段及其连接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外套管及其连接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伸缩导管及其连接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
内置气囊;2

内置段;3

导管;4

外置段;5

可伸缩导管;6

接头;7

封闭塞;8

气嘴塞;9

分管;10

外置气囊;11

充气管;12

充气嘴;13

外套管;201

弧形面;202

折叠管壁;203

刻度数;204

刻度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
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1]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32]
如图1至5所示,一种气囊内固定可折叠外固定式胃管,包括导管3和接头6,导管3前部为置于患者胃部的导管内置段2,导管3后部为延伸至患者体外的外置段4,外置段4末端设置接头6,所述内置段2上设置有内置气囊1,内置气囊1的外侧壁由多个凸起的弧形面201相互连接构成;所述外置段4连接有充气嘴12,充气嘴12上配装有可拆卸连接的气嘴塞8,所述内置气囊1与充气嘴12之间通过充气管11相互连通。
[0033]
使用时,首先将导管3内置段2及内置气囊1置入胃内,利用手动式充气筒由充气嘴12、经充气管11向内置气囊1注入空气,充气后配装气嘴塞8封闭充气嘴12,多个凸起的弧形面201充气后膨胀,导管内置段2的内置气囊1复张固定于胃内,实现胃管固定;当需要取出胃管时,拆下气嘴塞8进行放气,内置气囊1放气收缩后取出;本实用新型所述胃管置入患者体内后,当患者牵拉胃管时,由于导管内置段的内置气囊充盈后牵拉贲门口构成胃部内固定;并且牵拉贲门口产生阻力及不舒适感,能够促使患者放弃牵拉,提高胃管固定的效果。
[0034]
所述外置段4与接头6之间连接可伸缩导管5,可伸缩导管5的侧壁由可相互叠合的折叠管壁202构成。胃管外固定后,通过可伸缩导管5可构成外置段的20

60cm长度可折叠、可拉伸,能够使导管折叠于患者耳后;使用胃管喂养时,可将其拉伸至正常尺寸进行喂养,喂养结束后,将导管折叠并置于耳后;避免出现导管外置段外露尺寸过长的问题,这既减少了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又提高患者外貌的美观度;外露部分折叠后,折叠部分置于耳后,方便固定,避免患者外观不宜受到影响,并且穿衣、活动也不受限制。
[0035]
所述外置段4通过分管9连接充气嘴12,分管9上设置有外置气囊10,外置气囊10一端连通充气嘴12,外置气囊10另一端通过充气管11与内置气囊1连通。所述充气嘴12配设有用于给充气嘴12内充气的手动式充气筒。其中,手动式充气筒普遍用于气囊充气,利用手动式充气筒由充气嘴12、充气管11向内置气囊1注入空气,充气后外置气囊10处于复张状态,可以通过观察导管3外置段4的外置气囊10的盈缺程度,来判断内置气囊1的充气程度,提高胃管固定效果。
[0036]
所述接头6呈漏斗形,其上配装有封闭塞7。所述充气管11与导管3相互并排连接构成一体式结构。还包括一外套管13,所述充气管11与导管3配装于该外套管13内部。充气管11与导管3相互并排连接构成一体式结构,更加优选地充气管11与导管3配装于该外套管13内部,整体外部结构简单,便于胃内置管。
[0037]
所述内置气囊1整体呈圆柱形套管,套装于导管3的内置段2的外侧壁。所述外置气
囊10整体呈圆柱形套管,套装于分管9的外侧壁,外置气囊10的外侧壁由多个凸起的弧形面201相互连接构成。内置气囊1套装于导管3的内置段2,构成一体式连接,便于胃内置管,使用方便。
[0038]
所述导管3上设置有刻度线204和刻度数203。导管3采用带有刻度的聚氨酯导管,导管3本身带有刻度,依据刻度也可作为辅助判断导管3位置的方式之一。
[003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