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5: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配变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


背景技术:

2.传统配变终端,在现代生活中被大量应用,随着使用场景的增加,传统的配变终端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例如:媒体接口不足,通信带宽有限,数据处理能力有限。
3.为了满足以上要求,需要提供一种接口丰富,数据交互能力十分强大,数据处理能力优秀的智能配变终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具备接口丰富,数据交互能力十分强大,数据处理能力优秀的特点。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包含有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上、下盖板,所述壳体的正面设置有电源输入接线端子,电源指示灯,sfp光口,rj45连接器, usb接口,hdmi接口,sim卡槽,所述壳体的侧面包括天线端子,信号指示灯,和接地螺丝,所述壳体的背部固定安装有导轨卡扣。
7.优选的,所述壳体为方形,方形壳体的上、下盖板为齿形结构。
8.优选的,所述电源输入接线端子共有两路,两路电源输入接线端子为 3.81mm间距,两排共6pin,并且为法兰接线端子,两路电源输入为直流电源,所述电源指示灯共有两个,两个电源指示灯分别指示其中一路电压输入。
9.优选的,所述正面包含2路sfp光口为两路结构,rj45连接器为2*4路,分别为五路千兆网口,一路rs232调试接口,两路rs232/rs485通信接口。
10.优选的,usb接口为一个usb3.0接口。
11.优选的,hdmi接口为一个hdmi1.4接口。
12.优选的,sim卡槽为一个micro sim卡槽,sim卡槽的外部设置有一个挡板。
13.优选的,所述天线端子的数量有三个,三个天线端子均为sma天线端子。
14.优选的,所述信号指示灯的数量为五个,五个信号指示灯分别指示运行、告警、4g、无线以及gps的工作状态。
15.优选的,所述接地螺丝与方形壳体上所有金属结构均电性连接,接地螺丝有导体材料制成。
16.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新型智能配变终端与传统配变终端相比,与传统配变终端相比,采用物联网架构与硬件模块化设计,可以自动解析泛在接入的配用电智能设备,实现配用电设备的宽适应灵活接入与低压图模源端维护,同时在不另增硬件设备的前提下,通过软件设计可同时对上与配电主站和用电信息采集主站进行远程通信,
实现即插即用和软件定义终端的功能。智能配变终端数据交互能力十分强大,可以同时接入5路千兆电网口和2 路千兆光网口。同时支持蓝牙,4g,lora等无线通信功能。
附图说明
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正面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侧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背部视图。
23.附图标记:
24.1、壳体;101、盖板;2、电源输入接线端子;3、电源指示灯;4、sfp 光口;5、rj45连接器;6、usb接口;7、hdmi接口;8、sim卡槽;9、天线端子;10、信号指示灯;11、接地螺丝;12、导轨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6.如图1

图4所示: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包含有壳体1,壳体1设置有上、下盖板101,壳体1为方形,方形壳体1的上、下盖板101为齿形结构,内部功能模块或器件通过将热量传递到上、下两块盖板101上进行散热。
27.壳体1的正面设置有电源输入接线端子2,电源指示灯3,sfp光口4, rj45连接器5,usb接口6,hdmi接口7,sim卡槽8,壳体1的侧面包括天线端子9,信号指示灯10,和接地螺丝11,接地螺丝11与方形壳体1上所有金属结构均电性连接,接地螺丝11有导电性良好的导体材料制成,可以有效地降低设备漏电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壳体1的背部固定安装有导轨卡扣12。
28.电源输入接线端子2共有两路,两路电源输入接线端子2为3.81mm间距,两排共6pin,并且为法兰接线端子,两路电源输入为直流电源,正常电压的电源通过任意一路输入或同时输入,装置均能正常工作;电源指示灯3共有两个,两个电源指示灯3分别指示其中一路电压输入。
29.正面包含两路sfp光口4为两路结构,两路sfp光口4工作速率既可以支持百兆,也可以支持千兆,可以同时独立工作;rj45连接器5为2*4路,分别为五路千兆网口,五路千兆网口可以同时独立工作于千兆速率;两路千兆光口和五路千兆网口,均可以满足同时高速通信,独立工作,相互之间没有影响,主要的对外高速通信接口通过正面的两路千兆光口(sfp)和五路千兆电口 (rj45)实现;一路rs232调试接口,两路rs232/rs485通信接口,通过软件可以在rs232和rs485接口之间自由切换,rs232和rs485接口主要用于本地调试或低速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
30.usb接口6为一个usb3.0接口,能满足usb3.0接口所有特性;hdmi接口 7为一个hdmi1.4接口,能满足hdmi1.4接口所有特性;hdmi1.4和usb3.0多媒体接口,通过接入显示
器和键盘的方式,即可轻松实现本地人机交互;sim 卡槽8为一个micro sim卡槽,sim卡槽8的外部设置有一个挡板,用于罩住 sim卡座,防止sim卡掉落。
31.天线端子9的数量有三个,三个天线端子9均为sma天线端子;信号指示灯10的数量为五个,五个信号指示灯10分别指示运行、告警、4g、无线、gps 等状态,无线接口主要通过4g,lora,蓝牙,gps实现,采用模块化设计,即插即用,可以满足从近程到远程的无线通信需求。
32.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包含有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设置有上、下盖板(101),所述壳体(1)的正面设置有电源输入接线端子(2),电源指示灯(3),sfp光口(4),rj45连接器(5),usb接口(6),hdmi接口(7),sim卡槽(8),所述壳体(1)的侧面包括天线端子(9),信号指示灯(10),和接地螺丝(11),所述壳体(1)的背部固定安装有导轨卡扣(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为方形,方形壳体(1)的上、下盖板(101)为齿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输入接线端子(2)共有两路,两路电源输入接线端子(2)为3.81mm间距,两排共6pin,并且为法兰接线端子,两路电源输入为直流电源,所述电源指示灯(3)共有两个,两个电源指示灯(3)分别指示其中一路电压输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包含2路sfp光口(4)为两路结构,rj45连接器(5)为2*4路,分别为五路千兆网口,一路rs232调试接口,两路rs232/rs485通信接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其特征在于:usb接口(6)为一个usb3.0接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其特征在于:hdmi接口(7)为一个hdmi1.4接口。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其特征在于:sim卡槽(8)为一个micro sim卡槽,sim卡槽(8)的外部设置有一个挡板。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端子(9)的数量有三个,三个天线端子(9)均为sma天线端子。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指示灯(10)的数量为五个,五个信号指示灯(10)分别指示运行、告警、4g、无线以及gps的工作状态。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螺丝(11)与方形壳体(1)上所有金属结构均电性连接,接地螺丝(11)有导体材料制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智能配变终端,结构为一个方形金属壳体,包括上下两个散热盖板,背部导轨卡扣,面板包括2路直流电源输入端子,2个电源指示灯,2路SFP光口,2*4RJ45端子,1路USB3.0,1路HDMI,1个SIM卡槽,侧板包含3路天线端子,5个信号指示灯。与传统配变终端相比,采用物联网架构与硬件模块化设计,可以自动解析泛在接入的配用电智能设备,实现配用电设备的宽适应灵活接入与低压图模源端维护,同时在不另增硬件设备的前提下,通过软件设计可同时对上与配电主站和用电信息采集主站进行远程通信,实现即插即用和软件定义终端的功能。智能配变终端数据交互能力十分强大,同时支持蓝牙,4G,LORA等无线通信功能。LORA等无线通信功能。LORA等无线通信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肖庆华 赵立 刘春雷 古展基 李海清 李凡 邓生来 陈力 余传坤 饶晓尧 杨炎 苏忠阳 蔡泽祥 吴琨 卢绍奇 杨楠峰 黄勇 何豪敏 胡杨杰 訚敏 余云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穗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26
技术公布日:2021/11/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