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2021-11-05 22:1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将医疗用管状体向体内运送的装置即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2.以支架为代表的医疗用管状体是用于对因胆管或胰管等消化管、髂动脉等血管等生物体内管腔狭窄或闭塞而产生的各种疾病进行治疗的医疗器具。对于医疗用管状体而言,可列举为了使狭窄或闭塞部位等病变部从内侧扩张,并维持其管腔内径而留置于病变部的部件,或者将在病变部或其周围产生的血栓等缠绕并向体外除去,使该病变部处的管腔内径恢复的部件等。
3.作为利用使用了内窥镜的医疗用管状体的治疗的一个例子,以下对在因胆管癌而闭塞的胆道中,为了进行胆汁从胆管内向十二指肠侧的排出(引流),而将医疗用管状体留置于胆道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内窥镜从口插入到十二指肠的胆管的入口(乳头)。接下来,通过内窥镜,将引导线运送到病变部。另外,沿着引导线将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运送到病变部。然后,操作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将医疗用管状体留置于病变部。
4.作为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存在:在用于使管体末端的外管相对于内管相对移动的牵引操作部具有用于向外管传递牵引力的操作线的支架输送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为了防止支架跳过治疗部位而留置于不希望的部位的跳动现象,导管内的环介于支架的内表面与内管的外表面之间,使环的外表面与支架的内表面紧贴的支架输送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具备用于使支架收纳用筒状部件向基端侧移动的牵引线,线的末端固定于支架收纳用筒状部件的内表面,用于支架释放的外管的移动容易的生物体器官扩张器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在支架附近具有用于牵引支架收纳用筒状部件的牵引线和末端侧管体,对牵引线施加扭转的情况少的生物体器官扩张器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与比基端侧管体靠末端侧处的最大直径部分的外径相比,基端侧管体的外径小,在支架留置作业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为其他生物体器官扩张器具的作业的生物体器官扩张器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

42236号公报
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

248332号公报
7.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

86465号公报
8.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

272262号公报
9.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6

271565号公报
10.专利文献1~5那样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供医疗用管状体配置于外管的内腔,且内管配置于医疗用管状体的内腔。通过固定内管,并将外管拉向手术者的手边侧,将医疗用管状体从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释放。在专利文献1~5那样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中,存在如下情况:当将外管拉向手术者的手边侧时,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整体会向手术者的手边侧移动直到内管将医疗用管状体向与手术者的手边相反的一侧推压的力起作用
为止,医疗用管状体的位置会从病变部偏离、在医疗用管状体为支架的情况下,医疗用管状体的远近方向的长度会延伸。
11.另外,在专利文献1~5那样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中,也存在如下问题:当在轴存在挠曲的状态下欲释放支架等医疗用管状体时,在医疗用管状体的留置途中,内管向与手术者的手边相反的一侧移动,医疗用管状体的远近方向的长度被压缩。另外,由于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的外管在远近方向的全长上与内管等其他物体相干涉,因此特别是在轴挠曲的情况下等,在轴弯曲的状态下,外管与其他物体的摩擦阻力大,往往难以使外管在远近方向上移动。因此,要求容易使外管在远近方向上移动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12.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上述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能够减小外管与其他物体的摩擦阻力,降低外管的牵引时的操作阻力而容易操作,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医疗用管状体的留置。
13.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是将医疗用管状体向体内运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外侧管体,供医疗用管状体配置于内腔;牵引部件,与外侧管体连接;牵引部件收纳管体,供牵引部件插通于内腔;线材,配置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的外方侧;包覆管体,供牵引部件收纳管体和线材配置于内腔;以及保护管体,供包覆管体配置于内腔,在比包覆管体的远位端靠远位侧且比外侧管体的近位端靠近位侧,牵引部件收纳管体与线材被相互固定,在存在包覆管体的部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与线材相互不固定。
14.本发明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优选在包覆管体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包覆管体的内腔的短径小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的外径与线材的外径的合计。
15.本发明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优选在比包覆管体的近位端靠近位侧,牵引部件收纳管体与线材被相互固定。
16.本发明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优选线材的远位端配置在比远位侧固定部的远位端靠近位侧且比远位侧固定部的近位端靠远位侧,上述远位侧固定部在比包覆管体的远位端靠远位侧且比外侧管体的近位端靠近位侧,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与线材相互固定。
17.本发明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优选具有供引导线插通于内腔的引导线管体,包覆管体的壁厚比保护管体的壁厚、外侧管体的壁厚、以及引导线管体的壁厚小。
18.在本发明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中,优选线材的近位端配置于比包覆管体的近位端靠远位侧的位置。
19.在本发明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中,优选具有供引导线插通于内腔的引导线管体,引导线管体配置于包覆管体的内腔,在比包覆管体的远位端靠远位侧,牵引部件收纳管体、线材以及引导线管体被相互固定。
20.本发明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优选在包覆管体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包覆管体的内腔的短径小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线材以及引导线管体中的外径大的两个部件的外径的合计。
21.在本发明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中,优选引导线管体具有远位侧引导线管体和近位侧引导线管体,远位侧引导线管体的近位端配置在比远位侧固定部的远位端靠近位侧,上述远位侧固定部在比包覆管体的远位端靠远位侧且比外侧管体的近位端靠近位侧,
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与线材相互固定,近位侧引导线管体的远位端配置在比远位侧固定部的近位端靠远位侧。
22.本发明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优选牵引部件收纳管体的远位端配置在比远位侧固定部的远位端靠远位侧,上述远位侧固定部在比包覆管体的远位端靠远位侧且比外侧管体的近位端靠近位侧,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与线材相互固定。
23.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工序,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插通于包覆管体的内腔;第二工序,将线材插通于包覆管体的内腔;以及第三工序,在比包覆管体的远位端靠远位侧,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与线材相互固定。
24.本发明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的制造方法优选在第一工序中,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的近位端从包覆管体的远位端插通于包覆管体的内腔,在第二工序中,将线材的近位端从包覆管体的远位端插通于包覆管体的内腔。
25.根据本发明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在使外侧管体在远近方向上移动时,在外侧管体与其他物体之间不易产生较大的摩擦阻力,从而能够降低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的操作阻力。另外,通过具有保护管体,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的刚性,容易使外侧管体在远近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医疗用管状体的留置。
附图说明
26.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的整体的俯视图。
27.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的远位侧的沿着远近方向的剖视图。
28.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的近位侧的沿着远近方向的剖视图。
29.图4表示图3所示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的iv

iv剖视图。
30.图5表示图3所示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的v

v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基于下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更具体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当然不受下述实施方式的限制,当然也能够在符合上述、后述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加以变更而实施,这些都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也存在省略阴影线、部件附图标记等的情况,在上述情况下,参照说明书、其他附图。另外,附图中的各种部件的尺寸以有助于对本发明的特征的理解为前提,因此存在与实际尺寸不同的情况。
32.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整体的俯视图,图2~图3是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的沿着远近方向的剖视图,图4~图5是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的与远近方向垂直的剖视图。图1表示将线插通至从轴的远位侧到近位侧的途中的所谓快速更换型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的构成例。此外,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将引导线从轴的远位侧插通到近位侧的所谓线控型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
33.在本发明中,近位侧是指相对于外侧管体10、保护管体60的延伸方向,使用者的手边侧,远位侧是指近位侧的相反侧,即处置对象侧。另外,将外侧管体10、保护管体60的延伸方向称为远近方向。径向是指外侧管体10、保护管体60的半径方向,径向上内方侧是指外侧管体10、保护管体60的朝向轴中心侧的方向,径向上外方侧是指朝向与内方侧相反的一侧
的方向。此外,在图1~图3中,图的右侧是近位侧,图的左侧是远位侧。
34.本发明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是将医疗用管状体2向体内运送的装置。作为医疗用管状体2,例如可列举支架、支架移植物、阻塞物、注射导管、人工瓣膜等。其中支架一般是对因胆管等消化管、血管等生物体内管腔狭窄或者闭塞而产生的各种疾病进行治疗的医疗用管状体。作为支架,例如能够列举由一根线状的金属形成的线圈状的支架、通过激光对金属管体进行剪切而加工成的支架、通过激光将线状的部件焊接并组装而得的支架、编织多个线状金属制作成的支架,或者与这些金属制的支架相同形状且由高分子材料形成的支架等。
35.如图1~图3所示,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具有:外侧管体10,供医疗用管状体2配置于内腔;牵引部件20,与外侧管体10连接;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供牵引部件20插通于内腔;线材40,配置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外方侧;包覆管体50,供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和线材40配置于内腔;以及保护管体60,供包覆管体50配置于内腔。
36.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靠远位侧且比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10b靠近位侧,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被相互固定,在存在包覆管体50的部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不固定。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靠远位侧且比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10b靠近位侧,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被相互固定,在存在包覆管体50的部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不固定,由此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被局部固定,因此施加于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手边的压入力容易传递至远位端,从而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推动性能。另外,由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和线材40的一部分不固定,因此在该不固定的部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和线材40能够移动。因此,在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挠曲的情况等弯曲的状态时,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和线材40分别能够与该弯曲对应地移动,不易阻碍牵引部件20的远近方向的移动,因此不易阻碍外侧管体10的远近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容易且稳定地进行医疗用管状体2的留置。另外,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靠远位侧且比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10b靠近位侧,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被相互固定,在存在包覆管体50的部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不固定,由此与现有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相比,还具有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制造变得容易的效果。
37.此外,在本发明中,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被相互固定是指通过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至少一部分固定,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为相互不能向径向、远近方向以及周向移动的状态。另外,在本发明中,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不固定是指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不是相互固定的状态。具体而言,表示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及线材40配置在包覆管体50的内腔,另外,在远位侧存在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固定的部分,由此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在径向以及远近方向上不能移动,在周向上能够移动。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在径向上移动表示在与远近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分离。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在远近方向上移动表示在远近方向上,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的位置关系变化。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在周向上移动表示在与远近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和线材40的至少一方移动,位置关系变化。此外,作为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固定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粘接、熔敷、嵌合、螺合、向
具有热收缩性的树脂管插通并使树脂管热收缩、向金属管插通并铆接等。
38.外侧管体10具有远近方向,具有沿远近方向延伸的内腔,供医疗用管状体2配置于内腔。构成外侧管体1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尼龙等聚酰胺系树脂、pet等聚酯系树脂、peek等芳香族聚醚酮系树脂、聚醚聚酰胺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ptfe、pfa、etfe等氟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等合成树脂等。其中,构成外侧管体10的材料优选为氟系树脂,更优选为ptfe。构成外侧管体10的材料为氟系树脂,由此能够形成滑动性良好的外侧管体10,提高外侧管体10与医疗用管状体2的滑动性,从而医疗用管状体2的留置变得容易。
39.另外,外侧管体10可以是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多层构造。在外侧管体10为多层构造的情况下,例如,作为构成外侧管体10的树脂管体的中间层,能够采用使用了不锈钢、碳钢、镍钛合金等的金属编织的构造。另外,外侧管体10也可以是在内层使用氟系树脂,在外层使用聚酰胺系树脂的双层构造。
40.外侧管体10的远近方向的长度能够根据配置于内腔的医疗用管状体2的远近方向的长度来选择适当的长度。例如,外侧管体10的远近方向的长度能够为50mm以上且800mm以下。
41.外侧管体10的外径优选为0.5mm以上,更优选为0.7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上。通过将外侧管体10的外径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提高配置有外侧管体10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远位侧的刚性,从而能够形成推动性能良好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另外,外侧管体10的外径优选为3.5mm以下,更优选为3.3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mm以下。通过将外侧管体10的外径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防止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远位侧的外径变得过大,从而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微创性。另外,能够防止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远位侧的刚性变得过大,从而能够提高向体内递送时的操作性。
42.外侧管体10的壁厚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3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μm以上。通过将外侧管体10的壁厚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提高外侧管体10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插通性。另外,外侧管体10的壁厚优选为3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0μm以下。通过将外侧管体10的壁厚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扩大外侧管体10的内腔,能够增加可能收纳于外侧管体10的内腔的医疗用管状体2的直径种类,从而能够通过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运送各种医疗用管状体2。此外,在外侧管体10具有后述的加强部11的情况下,或者外侧管体10具有加强部11以及后述的连接管体12的情况下,将不存在加强部11以及连接管体12的部分的外侧管体10的壁厚,或者除加强部11以及连接管体12的壁厚之外的壁厚作为外侧管体10的壁厚。
43.牵引部件20具有远近方向,与外侧管体10连接。牵引部件20用于为了进行医疗用管状体2的留置等而使外侧管体10在远近方向上移动。具体而言,例如,将牵引部件20拉向近位侧,使外侧管体10向近位侧移动,将医疗用管状体2从外侧管体10释放。另外,也能够在医疗用管状体2从外侧管体10释放的途中,将牵引部件20送向远位侧,使外侧管体10向远位侧移动,将医疗用管状体2再次收容于外侧管体10的内腔,从而进行医疗用管状体2的留置部位的调整。
44.牵引部件20优选为线状物。牵引部件20可以是具有沿远近方向延伸的内腔的筒状
的线状物,但更优选为实心状的线状物。牵引部件20为线状物,由此容易使外侧管体10在远近方向上移动。另外,牵引部件20为实心状的线状物,由此能够防止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外径变得过大。
45.构成牵引部件20的材料可列举不锈钢、铁、镍、钛或者它们的合金等金属、尼龙等聚酰胺系树脂、pp、pe等聚烯烃系树脂、pet等聚酯系树脂、peek等芳香族聚醚酮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ptfe、pfa、etfe等氟系树脂等合成树脂等。其中,构成牵引部件20的材料优选为不锈钢。构成牵引部件20的材料为不锈钢,由此能够提高牵引部件20的强度,提高耐久性。
46.牵引部件20优选与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部连接。牵引部件20与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部连接,由此无需遍及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远近方向的整体地配置外侧管体10,能够在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近位侧配置外径比外侧管体10小的牵引部件20。因此,能够减小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近位侧的外径。
47.作为将牵引部件20与外侧管体10连接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利用粘接剂的粘接、利用加热的熔接、通过使牵引部件20和外侧管体10向具有热收缩性的树脂管插通并使该树脂管热收缩的固定、通过在牵引部件20和外侧管体10覆盖筒状部件并铆接的固定、通过将线状的牵引部件20卷绕于外侧管体10的固定、通过将牵引部件20的末端焊接于外侧管体10的固定等。其中,优选在牵引部件20和外侧管体10覆盖热收缩管体,并利用热收缩等压接由此连接。使牵引部件20与外侧管体10的连接通过在牵引部件20和外侧管体10覆盖热收缩管体并利用热收缩等压接而连接,由此能够容易且牢固地将牵引部件20连接于外侧管体10。
48.如图2所示,外侧管体10可以在近位侧具有刚性比外侧管体10的其他部分高的加强部11,牵引部件20连接于加强部11。通过牵引部件20连接于外侧管体10的加强部11,在将牵引部件20向近位侧拉动时等,施加于牵引部件20的力容易传递至加强部11。其结果,能够防止外侧管体10破损。
49.作为在外侧管体10的近位侧形成加强部11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在构成外侧管体10的筒状部件的近位侧配置构成加强部11的筒状部件等。构成加强部11的筒状部件可以配置于构成外侧管体10的筒状部件的径向外方侧,但优选配置于构成外侧管体10的筒状部件的内方侧。通过将构成加强部11的筒状部件配置于构成外侧管体10的筒状部件的内方侧,能够提高外侧管体10的加强部11的刚性。因此,在将牵引部件20向近位侧拉动时等,在对外侧管体10施加载荷的情况下,外侧管体10能够不易破损。
50.构成加强部11的筒状部件的材料优选为刚性比构成外侧管体10的筒状部件的材料高的材料,例如可列举聚酰亚胺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等。另外,构成加强部11的筒状部件可以是具备金属编织等的编织层的多层构造。其中,构成加强部11的筒状部件的材料优选为聚酰亚胺系树脂。构成加强部11的筒状部件的材料为聚酰亚胺系树脂,由此能够对外侧管体10的近位侧赋予柔软性和刚性双方,另外,容易将牵引部件20固定于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部。另外,能够将构成牵引部件20的筒状部件牢固地固定于构成外侧管体10的筒状部件,从而能够防止外侧管体10的破损。
51.在外侧管体10在近位侧具有加强部11的情况下,外侧管体10可以在构成外侧管体10的筒状部件与构成加强部11的筒状部件之间具有连接管体12。即,可以在构成外侧管体10的筒状部件的近位侧的内腔配置有连接管体12,在连接管体12的内腔配置有构成加强部
11的筒状部件,也可以在构成外侧管体10的筒状部件的近位侧的外方侧配置有连接管体12,在连接管体12的外方侧配置有构成加强部11的筒状部件。通过在构成外侧管体10的筒状部件与构成加强部11的筒状部件之间具有连接管体12,能够在构成外侧管体10的筒状部件的材料和构成加强部11的筒状部件的材料是不易相互接合的材料的情况下,使用连接管体12作为粘接层,经由连接管体12将构成外侧管体10的筒状部件与构成加强部11的筒状部件牢固地连接。
52.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具有远近方向,具有沿远近方向延伸的内腔,供牵引部件20插通于内腔。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供牵引部件20插通于内腔,由此能够防止牵引部件20与其他物体接触而对牵引部件20施加应力、牵引部件20或其他物体破损,从而容易进行牵引部件20向远近方向的移动。另外,通过将牵引部件20收纳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管腔内,能够防止牵引部件20在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内部迷乱、卷绕于其他物体,产生极度的挠曲。
53.构成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不锈钢、铁、镍、钛或者它们的合金等金属、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尼龙等聚酰胺系树脂、pet等聚酯系树脂、peek等芳香族聚醚酮系树脂、聚醚聚酰胺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ptfe、pfa、etfe等氟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等合成树脂等。构成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材料优选为金属,更优选为不锈钢。通过这样构成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能够提高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耐久性,即便使牵引部件20在插通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内腔的状态下向远近方向反复移动,也能够使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不易破损。另外,通过将不锈钢用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即使细径也具有较高的刚性,因此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整体也能够细径化。另外,通过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连接,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推动性能,提高向患部等目标部位的递送性能,并且使支架等医疗用管状体2的展开容易。
54.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壁厚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2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上。通过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壁厚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强度变得充分,在将牵引部件20插通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内腔时,即使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牵引部件20接触,也能够防止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破损。另外,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壁厚优选为200μm以下,更优选为1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下。通过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壁厚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防止由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外径变得过大而导致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外径也变得过大。另外,能够防止因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外径变得过大而产生过大的刚性,从而能够确保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适当的操作性能。
55.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内径优选为牵引部件20的外径的1.1倍以上,更优选为1.2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倍以上。通过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内径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防止在将牵引部件20插通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内腔的状态下,在牵引部件20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之间产生过度的摩擦,从而牵引部件20容易在远近方向上移动。另外,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内径优选为牵引部件20的外径的3倍以下,更优选为2.5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倍以下。通过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内径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防止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外径变大,其结果,能够防止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存
在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部分的外径也变大。另外,能够抑制牵引部件20在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内的挠曲,从而能够有效地牵引牵引部件20。
56.线材40是具有远近方向的线状物,配置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外方侧。线材40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近位侧的刚性,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推动性能。
57.构成线材4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不锈钢、铁、镍、钛或者它们的合金等金属、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尼龙等聚酰胺系树脂、pet等聚酯系树脂、peek等芳香族聚醚酮系树脂、聚醚聚酰胺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ptfe、pfa、etfe等氟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等合成树脂等。其中,构成线材40的材料优选为金属,更优选为不锈钢。构成线材40的材料为金属,由此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近位侧的刚性。另外,通过构成线材40的材料为金属,能够防止线材40的外径变得过大,从而能够防止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存在线材40的部分的外径变得过大。
58.线材40的外径优选大于牵引部件20的外径。线材40的外径大于牵引部件20的外径,由此能够使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近位侧的刚性比远位侧高。此外,线材40的外径可以是在远近方向上恒定的尺寸,也可以是外径从近位端到远位端,整体或部分地呈锥状变化,也可以是外径呈阶梯状变化。另外,线材40可以是与远近方向垂直的截面为半圆形、方形的线材。另外,也可以是平板形状、线圈线、中空形状的线材。另外,也可以是组合了这里所述的形状的构造。
59.线材40的外径优选为牵引部件20的外径的1.1倍以上,更优选为1.2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倍以上。通过将线材40的外径与牵引部件20的外径的比率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对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近位侧赋予充分的刚性。另外,线材40的外径优选为牵引部件20的外径的5倍以下,更优选为4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倍以下。通过将线材40的外径与牵引部件20的外径的比率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确保成为支架展开时的支撑的适当的刚性,并且能够防止线材40的外径过度增加。
60.包覆管体50具有远近方向,具有沿远近方向延伸的内腔,供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和引导线管体80配置于内腔。在存在包覆管体50的部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引导线管体80相互不固定。在存在包覆管体50的部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引导线管体80相互不固定,由此包覆管体50不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引导线管体80相互固定,但能够阻碍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和引导线管体80在远近方向以及径向的移动,仅在周向上能够移动。在存在包覆管体50的部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和引导线管体80能够在周向上移动,由此消除在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挠曲并弯曲的状态等屈曲时应力集中的部分,从而能够提高从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末端到手边的载荷传递的效率。
61.构成包覆管体5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尼龙等聚酰胺系树脂、pet等聚酯系树脂、peek等芳香族聚醚酮系树脂、聚醚聚酰胺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ptfe、pfa、etfe等氟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等合成树脂等。其中,构成包覆管体50的材料优选为聚烯烃系树脂或者氟系树脂,更优选为高密度聚乙烯、ptfe、pfa中的任一种。这些材料是摩擦系数低,滑动性优良的材料。构成包覆管体50的材料是聚烯烃系树脂或者氟系树脂,由此包覆管体50具有充分的刚性,并且能够使表面的滑动性提高。因此,容易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以及引导线管体80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
62.构成包覆管体50的材料优选与构成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材料以及构成引导线
管体80的材料不同。构成包覆管体50的材料与构成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材料以及构成引导线管体80的材料不同,由此能够提高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以及引导线管体80与包覆管体50的滑动性。在构成包覆管体50的材料与构成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材料以及构成引导线管体80的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存在着在部件彼此之间产生由分子间力引起的阻力的担忧,因此构成包覆管体50的材料优选与构成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材料以及构成引导线管体80的材料不同。特别是,在包覆管体50为薄壁的情况下,构成包覆管体50的材料优选为与构成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材料以及构成引导线管体80的材料不同的材料。
63.包覆管体50的远近方向的长度优选比外侧管体10的远近方向的长度长。包覆管体50的远近方向的长度比外侧管体10的远近方向的长度长,由此容易使牵引部件20插通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内腔,容易进行与牵引部件20连接的外侧管体10向远近方向的移动。
64.包覆管体50的远近方向的长度优选为近位侧引导线管体82的远近方向的长度的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通过将包覆管体50的远近方向的长度与近位侧引导线管体82的远近方向的长度的比率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配置于包覆管体50的内侧的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以及近位侧引导线管体82的周向的移动变得容易,并且能够防止这些部件的破损。另外,包覆管体50的远近方向的长度与外侧管体10的远近方向的长度的比率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为105%以下、100%以下。另外,包覆管体50也可以在远近方向上分割成多个而配置。在分割的情况下,相邻的包覆管体50彼此的间隔优选相对于包覆管体50的远近方向的长度较小。具体而言,相邻的包覆管体50彼此的间隔优选为包覆管体50的远近方向的长度的10%以下,更优选为5%以下。在包覆管体50在远近方向上分割成多个而配置的情况下,通过将相邻的包覆管体50彼此的间隔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包覆管体50容易发挥作为非固定部的效果。
65.在包覆管体50的与远近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形状例如可列举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多孔形等,但其中优选为椭圆形。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形状为椭圆形,由此能够将配置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保持为不固定的状态,并且能够防止过度的移动。
66.包覆管体50的壁厚优选小于保护管体60的壁厚。包覆管体50的壁厚小于保护管体60的壁厚,由此能够对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近位侧赋予适当的刚性,从而形成兼得推动性能和柔软性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另外,如果包覆管体50比保护管体60薄,则除赋予适当的刚性之外,位于包覆管体50内的部件向周向的移动也变得容易,由推动性能提高带来的压入操作性、支架展开的操作性提高。另外,通过减小包覆管体50的壁厚,能够使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整体的尺寸细径化。
67.包覆管体50的壁厚优选为保护管体60的壁厚的55%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以下。通过将包覆管体50的壁厚与外侧管体10的壁厚的比率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包覆管体50变得柔软。其结果,配置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部件容易沿周向移动。另外,包覆管体50的壁厚优选为外侧管体10的壁厚的5%以上,更优选为8%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通过将包覆管体50的壁厚与外侧管体10的壁厚的比率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形成保持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力,所谓耐扭结性优良的包覆管体50。
68.保护管体60具有远近方向,具有沿远近方向延伸的内腔,供包覆管体50配置于内腔。即,在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以及线材40的外方侧配置有包覆管体50,在包覆管体50的外
方侧配置有保护管体60。通过在保护管体60的内腔配置有包覆管体50,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刚性,容易使牵引部件20在远近方向上移动。其结果,容易使外侧管体10在远近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医疗用管状体2的留置。
69.构成保护管体60的材料可列举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尼龙等聚酰胺系树脂、pet等聚酯系树脂、peek等芳香族聚醚酮系树脂、聚醚聚酰胺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ptfe、pfa、etfe等氟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等合成树脂等。其中,构成保护管体60的材料优选为氟系树脂,更优选为ptfe。构成保护管体60的材料为氟系树脂,由此能够提高在使外侧管体10向近位侧移动时,保护管体60与外侧管体10的滑动性。因此,容易进行外侧管体10的远近方向的移动。
70.另外,保护管体60可以是单层构造,但优选为多层构造。在保护管体60为多层构造的情况下,例如,作为构成保护管体60的树脂管体的中间层,能够采用使用了不锈钢、碳钢、镍钛合金等的金属编织的构造。另外,构成保护管体60的树脂管体的中间层也可以是线圈状的加强层。其中,保护管体60优选具有不锈钢的金属编织。保护管体60为多层构造,由此保护管体60的刚性提高,因此也能够使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整体的刚性提高。其结果,容易使外侧管体10在远近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稳定地留置医疗用管状体2。另外,在使保护管体60为多层构造,中间层使用编织构造的情况下,由于利用编织构造即使屈曲时也容易维持保护管体60的内腔的形状,因此能够防止线材40以及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扭结,从而能够使引导线以及牵引部件20的远近方向的移动更容易。
71.优选保护管体60的壁厚大于外侧管体10的壁厚。保护管体60的壁厚大于外侧管体10的壁厚,由此能够提高保护管体60的刚性,容易进行外侧管体10的远近方向的移动。
72.保护管体60的壁厚优选为外侧管体10的壁厚的1.1倍以上,更优选为1.2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倍以上。通过将保护管体60的壁厚与外侧管体10的壁厚的比率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使保护管体60的刚性提高,从而容易使外侧管体10在远近方向上移动。另外,保护管体60的壁厚优选为外侧管体10的壁厚的2.5倍以下,更优选为2.25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倍以下。通过将保护管体60的壁厚与外侧管体10的壁厚的比率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保护管体60能够兼得刚性和柔软性。
73.优选保护管体60的远位端部的内径大于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部的外径。此外,在外侧管体10在近位侧具有加强部11,在外侧管体10与加强部11之间具有连接管体12,并且保护管体60位于加强部11的外方侧的情况下,优选保护管体60的远位端部的内径大于外侧管体10的连接管体12的外径。保护管体60的远位端部的内径大于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部的外径,由此在使外侧管体10向近位侧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将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部收纳于保护管体60的内腔。因此,在外侧管体10在远近方向上移动时,通过防止由与外部的接触引起的摩擦阻力的增大来抑制操作载荷,从而能够进行更稳定的支架展开。
74.保护管体60的远位端部的内径优选为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部的外径的102%以上,更优选为10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5%以上。通过将保护管体60的远位端部的内径与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部的外径的比率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容易使外侧管体10插通于保护管体60的内腔。另外,保护管体60的远位端部的内径优选为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部的外径的200%以下,更优选为17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0%以下。通过将保护管体60的远位端部的内径与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部的外径的比率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防止
保护管体60的外径变得过大。此外,保护管体60的远位端部的内径优选设定为在外侧管体10能够移动的范围内,尽可能接近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部的外径的值。通过将保护管体60的远位端部的内径设定为尽可能接近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部的外径的值,能够使体液向保护管体60内的浸入为最小限度,外侧管体10容易向远近方向移动。另外,由于能够使保护管体60的远位端部与外侧管体10的阶梯差为最小限度,因此能够防止保护管体60的远位端卡在体内。
75.为了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靠远位侧且比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10b靠近位侧,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固定,如上所述,可列举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粘接、熔敷、嵌合、螺合、向具有热收缩性的树脂管插通并使树脂管热收缩、向金属管插通并铆接金属管等。其中,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固定的方法在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以及线材40能够热熔融的情况下,优选通过熔敷而固定。通过利用熔敷来固定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能够提高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的固定部分的刚性,从而能够使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推动性能提高。在利用热熔融的固定困难的情况下,优选通过粘接剂粘接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另外,也可以组合粘接与熔敷等多个固定方法。具体而言,例如,可列举通过在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及线材40涂敷粘接剂,在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和线材40分别覆盖并接合热熔融性的筒状部件,使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接合的热熔融性的筒状部件和与线材40接合的热熔融性的筒状部件热熔融而接合,从而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及线材40相互固定。通过组合多个固定方法来固定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能够牢固地固定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从而能够防止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断裂,能够安全地进行手术。
76.作为粘接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的粘接剂,例如可列举二液型粘接剂、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加热固化型粘接剂等,优选为二液型粘接剂,更优选为二液型聚氨酯粘接剂。作为粘接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的粘接剂,使用二液型粘接剂,由此能够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牢固地固定。另外,作为将树脂熔化并固定的方法,也优选在内表面包覆具备粘接性的聚乙烯的管体之后使其热收缩,利用粘接性的聚乙烯进行固定的方法。对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的固定,在被管体包覆后使其热收缩,由粘接性的聚乙烯固定,由此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的固定变得容易,另外,能够提高固定强度。
77.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靠远位侧且比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10b靠近位侧,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固定的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远近方向的长度优选比包覆管体50的远近方向的长度短。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远近方向的长度比包覆管体50的远近方向的长度短,由此在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弯曲时,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和线材40能够适当地移动及变形。因此,更容易进行牵引部件20、外侧管体10的远近方向的移动。
78.优选在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与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近位端71b之间空出距离。即,优选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与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近位端71b不接触。通过在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与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近位端71b之间空出距离,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推动性能。另外,通过在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与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近位端71b之间空出距离,即使在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弯曲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外侧管体10的远近方向的移动容易。即使将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与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近位端71b配置为完全没有间隙也没有问题,但通过在与固定部之间存在些许间隙,非固定部的包覆管体50内的
部件向周向移动变得更容易。特别是,在包覆管体50内的部件的刚性高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另外,间隙(没有包覆管体50的部分)的长度优选设定为包覆管体50内的部件不会向远近方向挠曲的程度。
79.如图5所示,在包覆管体50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优选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短径小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外径与线材40的外径的合计。此外,包覆管体50的轴向表示包覆管体50的长轴方向。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短径小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外径与线材40的外径的合计,由此使配置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为相互不固定的状态,在包覆管体50的内腔,能够防止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在远近方向以及径向上移动,成为仅能够在周向上移动的状态。
80.在包覆管体50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短径优选为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外径与线材40的外径的合计的0.95倍以下,更优选为0.9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5倍以下。通过将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短径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外径和线材40的外径的合计的比率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容易阻碍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的过度移动。另外,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短径优选为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外径与线材40的外径的合计的0.3倍以上,更优选为0.4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倍以上。通过将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短径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外径和线材40的外径的合计的比率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容易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和线材40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从而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生产效率。
81.如图3所示,优选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近位端50b靠近位侧,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被相互固定。即,优选在存在包覆管体50的部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不固定,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靠远位侧且比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10b靠近位侧、以及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近位端50b靠近位侧双方,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被相互固定,在包覆管体50的远位侧具有远位侧固定部71,在包覆管体50的近位侧具有近位侧固定部72。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近位端50b靠近位侧,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被相互固定,由此施加于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手边侧的压入力容易传递至远位端,能够形成推动性能良好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另外,在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弯曲时,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和线材40能够分别移动,能够不易阻碍牵引部件20及外侧管体10向远近方向的移动。
82.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远近方向的长度可以比近位侧固定部72的远近方向的长度短,也可以与近位侧固定部72的远近方向的长度相同,但优选比近位侧固定部72的远近方向的长度长。远位侧固定部71是用于成为支架展开时的支撑的重要部位。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远近方向的长度比近位侧固定部72的远近方向的长度长,由此能够充分确保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远近方向的长度,容易进行外侧管体10及牵引部件20在远近方向的移动。其结果,能够容易地展开支架。
83.优选在包覆管体50的近位端50b与近位侧固定部72的远位端72a之间空出距离,而分离。即,优选包覆管体50的近位端50b与近位侧固定部72的远位端72a不接触。通过在包覆管体50的近位端50b与近位侧固定部72的远位端72a之间空出距离,即使在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弯曲的状态下,外侧管体10向远近方向的移动也容易,因此容易使医疗用管状体2留置,进而能够使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推动性能提高。即使将包覆管体50的近位端
50b与近位侧固定部72的远位端72a配置为完全没有间隙也没有问题,但通过在与固定部之间存在些许间隙,非固定部的包覆管体50内的部件向周向移动变得更容易。特别是,在包覆管体50内的部件的刚性高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另外,间隙(没有包覆管体50的部分)的长度优选设定为包覆管体50内的部件不会向远近方向挠曲的程度。
84.优选线材40的远位端40a配置在比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远位端71a靠近位侧且比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近位端71b靠远位侧,上述远位侧固定部71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靠远位侧且比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10b靠近位侧,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固定。即,优选线材40的远位端40a位于远位侧固定部71的内方侧。线材40的远位端40a配置在比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远位端71a靠近位侧且比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近位端71b靠远位侧,由此能够使推动性能提高,加强支架展开时的轴压缩阻力,从而使外侧管体10的远近方向的移动容易化。另外,在将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配置于较大弯曲的生物体内管腔的情况下等,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即使在较大弯曲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线材40的端部与保护管体60等其他物体接触,而损伤其他物体。
85.此外,虽然未图示,但线材40的近位端40b优选配置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近位端50b靠远位侧的位置。另外,在没有近位侧固定部72的情况下,线材40的近位端40b优选位于比包覆管体50的近位端50b靠远位侧,即包覆管体50内。在存在近位侧固定部72的情况下,线材40的近位端40b也可以配置于近位侧固定部72内。线材40的近位端40b配置于比包覆管体50的近位端50b靠远位侧的位置,由此线材40的近位端40b收纳于包覆管体50的内方侧,即使没有近位侧固定部72,线材40的近位端40b也不易与其他物体接触而对其造成损伤。因此,能够减少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制造工序,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另外,防止线材40的近位端40b与其他物体接触,因此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耐久性。
86.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优选具有供引导线插通的引导线管体80。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具有引导线管体80,由此引导线向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插通变得容易。
87.引导线管体80具有远近方向,具有沿远近方向延伸的内腔,供引导线插通于内腔。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具有引导线管体80,由此引导线向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插通变得容易,从而能够将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沿着引导线向体内运送。另外,通过使引导线插通于引导线管体80,能够防止引导线损伤外侧管体10等构成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部件。
88.构成引导线管体8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尼龙等聚酰胺系树脂、pet等聚酯系树脂、peek等芳香族聚醚酮系树脂、聚醚聚酰胺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ptfe、pfa、etfe等氟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等合成树脂等。其中,构成引导线管体80的材料优选为聚酰亚胺系树脂。构成引导线管体80的材料为聚酰亚胺系树脂,由此引导线管体80的滑动性提高。因此,容易将引导线插通于引导线管体80的内腔,沿着引导线将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向体内送入。另外,引导线管体80可以是具备金属编织等的编织层的多层构造。引导线管体80为多层构造,由此能够提高引导线管体80的拉伸强度、相对于引导线的滑动性、耐扭结性。
89.包覆管体50的壁厚优选小于保护管体60的壁厚、外侧管体10的壁厚、以及引导线管体80的壁厚。包覆管体50的壁厚比保护管体60的壁厚、外侧管体10的壁厚、以及引导线管体80的壁厚小,由此能够防止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外径变得过大,从而能够降低医疗
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侵袭性。另外,在非固定部,使包覆管体50内的部件的周向的移动容易,能够实现推动性能的提高、以及支架展开的操作性的提高。
90.引导线管体80的壁厚优选小于保护管体60的壁厚。引导线管体80的壁厚比保护管体60的壁厚小,由此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柔软性。因此,即使是弯曲的生物体内管腔,也容易供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插通。
91.引导线管体80的壁厚优选为保护管体60的壁厚的90%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下。通过将引导线管体80的壁厚与保护管体60的壁厚的比率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充分地提高引导线管体80的柔软性。另外,引导线管体80的壁厚优选为保护管体60的壁厚的30%以上,更优选为3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通过将引导线管体80的壁厚与保护管体60的壁厚的比率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提高引导线管体80的刚性,形成推动性能良好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
92.引导线管体80的外径优选大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外径以及线材40的外径双方。引导线管体80的外径大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外径以及线材40的外径双方,由此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刚性。因此,容易沿着配置于体内的引导线将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向目标部位插通。
93.引导线管体80的外径优选为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以及线材40中的外径大的一方的外径的1.1倍以上,更优选为1.2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倍以上。通过将引导线管体80的外径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或者线材40的外径的比率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充分地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刚性,从而能够使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推动性能提高。另外,引导线管体80的外径优选为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以及线材40中的外径大的一方的外径的3.5倍以下,更优选为3.3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倍以下。通过将引导线管体80的外径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或者线材40的外径的比率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能够防止由于引导线管体80的外径变得过大而导致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外径也变得过大。
94.引导线管体80优选配置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靠远位侧,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被相互固定。即,优选在远位侧固定部71,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被相互固定,更优选在远位侧固定部71内,线材40的远位端40a比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的近位端81b靠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0配置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靠远位侧,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被相互固定,由此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刚性,从而能够使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推动性能、从外侧管体10推出医疗用管状体2的力提高。因此,能够稳定且容易地进行医疗用管状体2的留置。另外,对于支架展开时的压缩载荷直接作用的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能够加强轴压缩阻力。
95.在包覆管体50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优选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短径小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中的外径大的两个部件的外径的合计。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短径小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中的外径大的两个部件的外径的合计,由此能够使配置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为相互不固定的状态,在包覆管体50的内腔,能够防止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在远近方向以及径向上移动,成为仅在周向上能够移动的状
态。其结果,容易进行外侧管体10向远近方向的移动,从而容易使医疗用管状体2留置。
96.在包覆管体50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中,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短径优选为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中的外径大的两个部件的外径的合计的0.95倍以下,更优选为0.9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5倍以下。通过将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短径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中的外径大的两个部件的外径的合计的比率的上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容易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在包覆管体50的内腔保持为不固定的状态。其结果,向周向的移动变得容易,带来推动性能的提高、支架展开操作的提高。另外,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短径优选为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中的外径大的两个部件的外径的合计的0.3倍以上,更优选为0.35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4倍以上。通过将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短径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中的外径大的两个部件的外径的合计的比率的下限值设定在上述范围,容易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其结果,能够使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生产效率提高。
97.优选引导线管体80具有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和近位侧引导线管体82,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的近位端81b配置在比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远位端71a靠近位侧,上述远位侧固定部71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靠远位侧且比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10b靠近位侧,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引导线管体80相互固定,近位侧引导线管体82的远位端82a配置在比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近位端71b靠远位侧,更优选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近位端71b与近位侧引导线管体82的远位端82a抵接。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的近位端81b配置在比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远位端71a靠近位侧,近位侧引导线管体82的远位端82a配置在比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近位端71b靠远位侧,由此将远近方向的长度长的引导线管体80分割为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和近位侧引导线管体82。因此,在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制造中,容易进行将引导线管体80配置于外侧管体10、保护管体60的内腔的工序。另外,通过改变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和近位侧引导线管体82的材料、形状等,也能够使引导线管体80的物性等在引导线管体80的远近方向上不同。另外,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远近方向的载荷的传递效率。
98.优选引导线管体80的远位侧的刚性比近位侧的刚性高。引导线管体80的远位侧的刚性比近位侧的刚性高,由此能够使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推动性能提高。
99.为了使引导线管体80的远位侧的刚性比近位侧的刚性高,可列举将引导线管体80形成为具有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和近位侧引导线管体82的结构,并使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的刚性比近位侧引导线管体82的刚性高。具体而言,优选将近位侧引导线管体82设为合成树脂的单层构造,将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设为具有金属编织作为合成树脂的中间层的多层构造。作为用于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的金属编织,例如可列举不锈钢、碳钢、镍钛合金等。其中,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优选具有不锈钢的金属编织。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为具有金属编织的多层构造,由此能够容易地使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的刚性比近位侧引导线管体82高。
100.优选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远位端30a配置在比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远位端71a靠远位侧,上述远位侧固定部71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靠远位侧且比外侧管体10的近位端10b靠近位侧,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固定。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远位端30a配置在比远位侧固定部71的远位端71a靠远位侧,由此在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制造中,容易将牵引部件20插通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内腔,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101.优选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远位端30a配置于比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的近位端81b靠远位侧的位置。通过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远位端30a配置于比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的近位端81b靠远位侧的位置,能够从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直接对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传递载荷。其结果,能够容易地进行将作为医疗用管状体2的支架展开的操作、压入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操作。
102.如图1及图2所示,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优选在远位端部具有比外侧管体10柔软的末端触头3。另外,末端触头3的远位端的外径可以与外侧管体10的远位端的外径相同或者在其以上,但更优选比外侧管体10的远位端的外径小。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在远位端部具有比外侧管体10柔软的末端触头3,由此在将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向体内输送时,能够防止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远位端损伤体内,并且能够提高对屈曲的追随性、对先行的引导线的追随性、向末梢的到达性,从而输送时的操作性提高。另外,通过末端触头3的近位端延伸到比外侧管体10的远位端靠近位侧,外侧管体10容易追随屈曲的末端触头3,因此成为更优选的构造。
103.作为构成末端触头3的材料,例如可列举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尼龙等聚酰胺系树脂、pet等聚酯系树脂、peek等芳香族聚醚酮系树脂、聚醚聚酰胺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ptfe、pfa、etfe等氟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等合成树脂等。其中,构成末端触头3的材料优选为聚酰胺系树脂,更优选为聚酰胺弹性体。构成末端触头3的材料为聚酰胺系树脂,由此能够形成兼得末端触头3对引导线的追随性和末端的安全性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
104.如图1所示,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可以在近位侧具有控制器4。优选牵引部件20的近位端部固定于控制器4,通过操作控制器4,牵引部件20能够在远近方向上移动。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在近位侧具有控制器4,由此牵引部件20向远近方向的移动变得容易。其结果,容易进行外侧管体10向远近方向的移动,容易使医疗用管状体2留置于病变部。
105.如图2所示,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优选具有止动件5,该止动件5用于限制医疗用管状体2在外侧管体10的内腔内的位置,并将医疗用管状体2向远位侧推出。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具有止动件5,由此容易将医疗用管状体2从外侧管体10释放并留置于病变部。
106.止动件5的形状例如能够为环形状,其外径优选与收纳于外侧管体10的内腔的状态的医疗用管状体2的外径相同或者比其小,且比外侧管体10的内径小。止动件5的形状是外径与收纳于外侧管体10的内腔的状态的医疗用管状体2的外径相同或者比其小,且比外侧管体10的内径小的环形状,由此止动件5不易阻碍外侧管体10向远近方向的移动,另外,止动件5能够充分地推出医疗用管状体2。
107.构成止动件5的材料优选为弹性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聚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ptfe,pfa等氟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硅酮系树脂等。其中,构成止动件5的材料优选为聚酰胺系树脂。构成止动件5的材料为聚酰胺系树脂,由此能够提高止动件5的刚性,支承支架等医疗用管状体2的后端,有效地展开支架。另外,由于聚酰胺系树脂的成型加工容易,因此还具有容易进行止动件5的制造的效果。
108.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可以具有x射线不透射标记物6。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具有x射线不透射标记物6,由此能够在x射线透视下,确认设置有x射线不透射标记物6的位置。如图2所示,x射线不透射标记物6例如优选设置于配置有末端触头3的部位、配置有止动
件5的部位。通过将x射线不透射标记物6设置于配置有末端触头3的部位,能够在x射线透视下,确认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远位端部,另外,通过将x射线不透射标记物6设置于配置有止动件5的部位,能够在x射线透视下,确认医疗用管状体2的位置、推出状态。x射线不透射标记物6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109.x射线不透射标记物6的形状例如可列举圆筒状、多边筒状、在筒具有狭缝的截面c字状的形状、卷绕有线材的线圈形状等。x射线不透射标记物6的形状优选为其中的圆筒状。x射线不透射标记物6的形状为圆筒状,由此能够对x射线不透射标记物6在整周方向上赋予均匀的可视性,从而能够提高x射线透视下的可视性。
110.构成x射线不透射标记物6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铅、钡、碘、钨、金、铂、铱、不锈钢、钽、钛、钴铬合金等x射线不透射物质。x射线不透射物质优选为其中的铂。构成x射线不透射标记物6的x射线不透射物质为铂,由此能够提高x射线的造影性。
111.制造本发明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工序,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第二工序,将线材40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以及第三工序,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靠远位侧,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固定。通过利用这样的方法制造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制造变得容易,另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112.在第一工序中,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在第一工序中,可以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远位端30a从包覆管体50的近位端50b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也可以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近位端从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
113.在第二工序中,将线材40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在第二工序中,可以将线材40的远位端40a从包覆管体50的近位端50b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也可以将线材40的近位端40b从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
114.优选在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近位端从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向包覆管体50的内腔插通的情况下,将线材40的近位端40b从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插通。即,优选在第一工序中,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近位端从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在第二工序中,将线材40的近位端40b从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在第一工序中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近位端从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在第二工序中将线材40的近位端40b从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由此能够防止在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时包覆管体50破损,从而容易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和线材40插通于包覆管体50。因此,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生产效率。
115.可以在第一工序之前进行第二工序,也可以同时进行第一工序和第二工序,但优选在第一工序之后进行第二工序。通过在第一工序之后进行第二工序,容易使线材40向包覆管体50的内腔插通。另外,通过在第一工序之后进行第二工序,能够防止线材40的端部挂在包覆管体50而导致包覆管体50破损,从而能够使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生产效率提高。
116.在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具有引导线管体80的情况下,可以具有将引导线管体80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工序。该工序可以在第一工序之前,也可以与第一工序同时,
也可以在第一工序之后,另外,也可以在第二工序之前,也可以与第二工序同时,也可以在第二工序之后。其中,将引导线管体80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工序优选与第一工序同时。即,优选在第一工序中,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以及引导线管体80配置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通过使将引导线管体80插通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工序与第一工序同时进行,容易进行将引导线管体80向包覆管体50的内腔插通的工序,从而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生产率。通过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中的外径最小的部件在这三个中最后向包覆管体50的内腔插通,能够高效地进行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组装。这是因为,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中的外径大的两个部件处于被包覆管体50阻碍径向的移动的状态,因此相对于由这两个部件形成的间隙,容易插通外径最小的部件。
117.优选在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具有引导线管体80,在第一工序中,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以及引导线管体80配置于包覆管体50的内腔的情况下,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近位端以及引导线管体80的近位端分别从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向包覆管体50的内腔插通。在第一工序中,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近位端以及引导线管体80的近位端分别从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插通,由此在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以及引导线管体80向包覆管体50插通时,不易损伤包覆管体50,从而能够防止在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生产时包覆管体50破损。
118.在第三工序中,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靠远位侧,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固定。作为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固定的方法,可列举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粘接、熔敷、嵌合、向具有热收缩性的树脂管插通并使树脂管热收缩、向金属管插通并铆接金属管等。其中,在能够通过热熔融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接合的情况下,优选利用熔敷的固定。在第三工序中,通过熔敷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固定,由此能够容易且牢固地固定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在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的利用热熔融的接合困难的情况下,优选通过粘接剂粘接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另外,也可以组合粘接与熔敷。具体而言,例如,可列举通过在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以及线材40涂敷粘接剂,在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和线材40分别覆盖并接合热熔融性的筒状部件,使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接合的热熔融性的筒状部件和与线材40接合的热熔融性的筒状部件热熔融并接合,从而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以及线材40相互固定。在第三工序中,通过组合粘接和熔敷来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固定,能够牢固地固定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的固定。
119.第三工序可以在第一工序以及第二工序之前进行,但优选在第一工序以及第二工序之后进行。通过在第一工序以及第二工序之后进行第三工序,容易进行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的固定。其结果,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生产效率。
120.在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具有引导线管体80的情况下,优选在第三工序中,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靠远位侧,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相互固定。在第三工序中,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远位端50a靠远位侧,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线材40以及引导线管体80相互固定,由此除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之外,还能够容易且牢固地固定引导线管体80,从而能够防止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断裂。另外,优选将牵
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远位端30a配置于比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的近位端81b靠远位侧而固定。通过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的远位端30a配置于比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的近位端81b靠远位侧而固定,能够从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直接对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传递载荷。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支架展开、压入操作。
121.可以具有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近位端50b靠近位侧,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固定的工序。该工序优选在第一工序以及第二工序之后进行。另外,该工序可以在第三工序之前进行,也可以在第三工序之后进行。通过具有在比包覆管体50的近位端50b靠近位侧,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与线材40相互固定的工序,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1的推动性能,从而容易将医疗用管状体2留置于目标部位。
122.如以上那样,本发明的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是将医疗用管状体向体内运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外侧管体,供医疗用管状体配置于内腔;牵引部件,与外侧管体连接;牵引部件收纳管体,供牵引部件插通于内腔;线材,配置于牵引部件收纳管体的外方侧;包覆管体,供牵引部件收纳管体和线材配置于内腔;以及保护管体,供包覆管体配置于内腔,在比包覆管体的远位端靠远位侧且比外侧管体的近位端靠近位侧,牵引部件收纳管体与线材被相互固定,在存在包覆管体的部分,牵引部件收纳管体与线材相互不固定。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使外侧管体在远近方向上移动时,在外侧管体与其他物体之间不易产生较大的摩擦阻力,从而能够降低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的操作阻力。另外,通过具有保护管体,能够提高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的刚性,容易使外侧管体在远近方向上移动,能够稳定地进行医疗用管状体的留置。
123.本技术主张基于在2019年3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

057271号的优先权的权益。本技术通过参考来引用在2019年3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

057271号的说明书的全部内容。
124.附图标记说明
[0125]1…
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2

医疗用管状体;3

末端触头;4

控制器;5

止动件;6

x射线不透射标记物;10

外侧管体;10b

外侧管体的近位端;11

加强部;12

连接管体;20

牵引部件;30

牵引部件收纳管体;30a

牵引部件收纳管体的远位端;40

线材;40a

线材的远位端;40b

线材的近位端;50

包覆管体;50a

包覆管体的远位端;50b

包覆管体的近位端;60

保护管体;71

远位侧固定部;71a

远位侧固定部的远位端;71b

远位侧固定部的近位端;72

近位侧固定部;72a

近位侧固定部的远位端;80

引导线管体;81

远位侧引导线管体;81b

远位侧引导线管体的近位端;82

近位侧引导线管体;82a

近位侧引导线管体的远位端。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