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复合墙体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2:3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文涉及但不限于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墙体。


背景技术:

2.在现代建筑中,轻质复合墙体作为一种新型墙体而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室内装饰及室外围护。轻质复合墙体一般由内墙体、外墙体以及设置于内、外墙体之间的支撑龙骨组成。建筑的室外围护结构通常为玻璃幕墙、砌块、水泥条板、混凝土墙体以及在砌块、混凝土墙体基础上附加外墙材料的复合墙体结构,而这种复合墙体一般需先进行砌筑砌块或浇筑混凝土墙体或安装条板等操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独立的外墙板安装操作,因此,该结构的墙体湿作业较多,工序较繁琐,现场环境污染较重,即非绿色施工,也不能够实现装配化施工,因此导致墙体的整体重量较重,产品造价也比较高。
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墙体,所述复合墙体包括竖向设置的复合立柱,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复合立柱相对两侧的内墙体单元及外墙体单元;所述复合立柱包括钢材质的支撑龙骨以及安装在所述支撑龙骨上且为铝材质的辅助支撑件;所述内墙体单元包括第一支撑框架以及设置于远离所述支撑龙骨一侧的内墙面板,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安装在所述支撑龙骨上;所述外墙体单元包括第二支撑框架以及设置于远离所述支撑龙骨一侧的外墙面板,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安装在所述支撑龙骨上。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6.通过将复合墙体中起主要承载作用的龙骨设置为复合型式的立柱,复合立柱包括钢材质的支撑龙骨以及安装在支撑龙骨上的铝材质的辅助支撑件,以替代现有复合墙体中钢材质的龙骨,使得设有复合立柱的复合墙体既具有原有墙体结构的可靠稳定性,又符合市场上对复合墙体的轻量化需求,且产生较少的灰尘污染。
7.在阅读并理解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文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文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文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文技术方案的限制。
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复合墙体俯视剖视图;
10.图2为图1中标识a处局部放大剖视图;
11.图3为图2中标识b处局部放大剖视图;
12.图4为图2中标识c处局部放大剖视图;
13.图5为图1中标识d处局部放大剖视图;
14.图6为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玻璃幕墙单元的局部剖视图。
15.附图标记:
[0016]1‑
复合立柱;
[0017]
11

支撑龙骨,111

第一龙骨,112

第二龙骨;
[0018]
12

辅助支撑件,121

第一辅助支撑件,1211

第一连接板,12111

第一导入面,12112

第一卡合面,1212

第二连接板,12121

第二导入面,12122

第二卡合面,12123

第一限制面,12124

第二限制面,12125

第一卡头,1213

第三连接板,12131

第一配合面,12132

第二配合面,12133

第二卡头,1214

第一封闭空腔,1215

第二封闭空腔,1216

第三封闭空腔,1217

第四封闭空腔,122

第二辅助支撑件;
[0019]2‑
内墙体单元;
[0020]
21

第一支撑框架,211

竖龙骨,212

横龙骨;
[0021]
22

内墙面板,221

第一墙板,222

第二墙板,223

第三墙板;
[0022]3‑
外墙体单元;
[0023]
31

第二支撑框架,311

u型框架,312

第一转接支架,313

第二转接支架,314

加强支架;
[0024]
32

外墙面板;
[0025]
33

挂件;
[0026]4‑
保温层;
[0027]5‑
阻隔钢板,51

第一阻隔钢板,52

第二阻隔钢板;
[0028]6‑
隔汽膜;
[0029]7‑
玻璃幕墙单元,71

通长角码,72

压块,73

托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文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文,而非对本文的限定。
[0031]
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

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墙体,包括竖向设置的复合立柱1,以及分别设置于复合立柱1相对两侧的内墙体单元2及外墙体单元3,复合立柱1包括钢材质的支撑龙骨11以及安装在支撑龙骨11上的且为铝材质的辅助支撑件12。内墙体单元2包括第一支撑框架21以及设置于远离支撑龙骨11一侧的内墙面板22,第一支撑框架21安装在支撑龙骨11的一侧面上,外墙体单元3包括第二支撑框架31以及设置于远离支撑龙骨11一侧的外墙面板32,第二支撑框架31安装在支撑龙骨11的一侧面上。
[0032]
其中,如图1所示,内墙体单元2及外墙体单元3可设置于支撑龙骨11相对的两个侧面。辅助支撑件12在靠近内墙体单元2的一侧搭接设置,即辅助支撑件12的一端延伸到内墙体单元2的外表面上,且向着内墙体单元2的一侧弯折,弯折后所形成的弯折边与内墙体单元2留有一定间隙,具体间隙可根据实际情况而限定,上述搭接设置可降低对外观配合处安装精度的要求,降低制造及安装成本,提升美观性。
[0033]
通过将复合墙体中起主要承载作用的龙骨设置为复合立柱1,复合立柱1采用钢、铝混合材质,即包括钢材质的支撑龙骨11以及安装在支撑龙骨11上的铝材质的辅助支撑件12,以替代现有复合墙体中纯钢材质的龙骨,使得设有复合立柱1的复合墙体既具有原有墙体结构的可靠稳定性,又符合市场上对复合墙体的轻量化需求,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0034]
本技术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墙体,而这种墙体不需要预先砌筑砌块或安装条板等,可直接在结构框架上进行安装,工序简单易操作,无湿作业,工作环境清洁度较高。另外,也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因此安装便捷,单平米墙体重量较轻,更有利于房屋结构整体化设计,且降低荷载、节约原材料,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
[0035]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支撑龙骨11包括截面呈矩形的第一龙骨111和第二龙骨112,第一龙骨111和第二龙骨112分别设置于内墙体单元2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即图中所示的x向,辅助支撑件12包括安装在第一龙骨111上的第一辅助支撑件121,以及安装在第二龙骨112上的第二辅助支撑件122。
[0036]
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龙骨111和第二龙骨112的截面形状设置为相同,如此设置,可减少龙骨的种类,降低零件的管理成本,也可在根本上避免实际中发生的错装问题。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为追求最大化地设计降成本,结合整面复合墙体的布局,主要是复合墙体的受力分布,也可将第一龙骨111和第二龙骨112设置为不同,如此设计的同时,考虑明显有效地防错设计即可。
[0037]
一些情况下,根据复合墙体的x向尺寸,以及支撑龙骨11两侧安装的内墙体单元2及外墙体单元3的质量,可考虑在第一龙骨111和第二龙骨112之间增加一个第一龙骨111或第二龙骨112,或设置两组以上的第一龙骨111和第二龙骨112,以提高复合墙体内部支撑的稳定性。
[0038]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

图2所示,第一辅助支撑件121和第二辅助支撑件122镜像设计,当然,也可以将第一辅助支撑件121和第二辅助支撑件122设置为相同结构。在此,以将第一辅助支撑件121和第二辅助支撑件122镜像设计为例,详细地介绍下第一辅助支撑件121的设计结构。第一辅助支撑件1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板1211、第二连接板1212以及第三连接板1213。其中,第一连接板1211设置在靠近内墙体单元2的一侧,第三连接板1213设置在靠近外墙体单元3的一侧。第一连接板1211靠近内墙体单元2的一侧搭接设置,即第一连接板1211的一端延伸到内墙体单元2的外表面上,且向着内墙体单元2的一侧弯折,弯折后所形成的弯折边与内墙体单元2留有一定间隙。第二连接板1212安装在第一龙骨111上,由于第二连接板1212为铝材质,第一龙骨111为钢材质,两者采用螺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考虑到,如图2所示,第一龙骨111为截面封闭的矩形,因此在与第二连接板1212连接的区域设置具有内螺纹的安装孔。另外,为增加两者连接的稳定性,将安装点设置在第一龙骨111不同的两个侧面上。
[0039]
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板1211、第二连接板1212以及第三连接板1213均设置为铝型材,即通过挤压工艺成型,相比采用铸造工艺成型,所需投入的模具成本相对较低,且模具成型后可借助简单的工艺即可获得所需的产品,零件的整体制造成本较低。为提高单个连接件的结构稳定性,提高抗变形的能力,在连接件中设置封闭的空腔结构,也可节约原材料,降低材料成本,提高隔热保温性能,例如,设置在第一连接板1211上的第一封闭空腔1214,设置在第二连接板1212上的第二封闭空腔1215和第三封闭空腔1216,以及设置在第三连接板1213上的第四封闭空腔1217,封闭空腔的具体截面形状以及数量在此均不作限定,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
[0040]
考虑到铝材质较软,焊接易引起局部焊穿,或因过热而导致的变形等其它缺陷,进而影响到连接处的连接强度,因此,第一连接板1211和第二连接板1212之间,第二连接板
1212和第三连接板1213之间采用卡接的连接方式,如图2

图3所示,在第一连接板1211上第一封闭空腔1214的外侧设置第一卡槽以及第二卡槽,当然,第二连接板1212在相应的位置上设置第一卡接部以及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槽和第一卡接部卡接配合,第二卡槽和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以实现将第一连接板1211稳定的安装在第二连接板1212上。第一卡槽以及第二卡槽可如图3中所示,设置为异形槽,且两者镜像设置。
[0041]
以第一卡槽和第一卡接部为例,详细介绍二者的配合结构,第二卡槽和第二卡接部的结构同第一卡槽和第一卡接部,或者与第一卡槽和第一卡接部沿第二方向镜像设计,在此不再展开赘述。如图3所示,第一卡槽设置为异形槽,其中,第一卡槽包括第一导入面12111和第一卡合面12112,第一导入面12111和第一卡合面12112相交设置,两者的夹角在110
°
至120
°
之间的任一角度。相应地,第一卡接部包括第二导入面12121和第二卡合面12122,第二导入面12121和第二卡合面12122相交设置,两者的夹角在110
°
至120
°
之间的任一角度,第一连接板1211安装到第二连接板1212到位后,第一卡合面12112和第二卡合面12122卡接配合,干涉量在0.1mm至0.2mm之间。
[0042]
第一卡接部的最大部位厚度,即图中所示沿x向的最大厚度略小于或等于第一卡槽的相配合处的最大宽度,以实现两者卡接后配合处实现干涉配合为限。第二导入面12121与第一导入面12111的两个面为平行设置,以保证第一卡接部顺利的卡入到第一卡槽内。
[0043]
另外,如图2、图4所示,第二连接板1212在靠近第三连接板1213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卡接部以及第四卡接部,当然,在第三连接板1213上设有相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第三卡接部和第一配合部配合,形成“握手结构”,第四卡接部和第二配合部形成卡接结构。在实际安装时,可先将第三连接板1213上的第一配合部挂接在第二连接板1212上的第三卡接部上,然后,在图4中所示的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以将第二配合部卡接到第四卡接部上,最终实现将第三连接板1213挂接到第二连接板1212上。
[0044]
第三卡接部设置为截面呈u型槽的形式,相应地,第一配合部也设置为截面呈u型槽的形式,第三卡接部与第一配合部形成“握手”结构,第三卡接部设有第一限制面12123和第二限制面12124,第一配合部设有第一配合面12131和第二配合面12132,第三卡接部和第一配合部安装到位后,第一限制面12123和第一配合面12131接触配合,第二限制面12124和第二配合面12132间隙配合,所述间隙设置在0.2mm至0.3mm之间。另外,第四卡接部上设有圆弧型第一卡头12125,相应地,第二配合部上设有与圆弧型第一卡头12125相适配的圆弧型第二卡头12133,第一卡头12125和第二卡头12133相适配。其中,第三卡接部和第四卡接部成组设置,也就是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成组设置,可共同限制第三连接板1213相对第二连接板1212沿第二方向即y向的移动,两者沿左右方向,即第一方向x向的移动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即需要限定第三卡接部和第一配合部沿第一方向x向的配合间隙,以及第四卡接部和第二配合部沿第一方向x向的配合间隙。
[0045]
实际安装时,先将第三连接板1213挂接在第二连接板1212上,即先将第一配合部挂装在第三卡接部上,然后将第三连接板1213相对第二连接板1212逆时针旋转,以使第二配合部与第四卡接部安装到位。然后,图2所示,在玻璃幕墙单元7与第三连接板1213相配合处留有一定的间隙,以将支撑条塞入上述间隙内,其中,支撑条可设置为橡胶条,以确保玻璃幕墙单元7被挤紧且具有一定的扩张力,使得第三连接板1213不会再相对第二连接板1212顺时针旋转,以保证第二配合部不会与第四卡接部脱开。上述安装结构以及安装方式
的设置,有利于工人在室外侧对第三连接件1213的进行安装,降低安装操作风险,提高安装便捷性。
[0046]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

图2所示,第一支撑框架21包括两个分设于内墙体单元2沿宽度方向,即x向两端的竖龙骨211,以及与竖龙骨211相连接的横龙骨212,位于一端的竖龙骨211安装在第一龙骨111的一侧面上,位于另一端的竖龙骨211安装在第二龙骨112的一侧面上。其中,一个以上的横龙骨212可螺接到两个竖龙骨211上,也可焊接到两个竖龙骨211上,即采用永久性的安装方式以组成龙骨框架。在这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知晓,是将横龙骨212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安装在位于内墙体单元2一端的竖龙骨211上,将横龙骨212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安装在位于内墙体单元2另一端的竖龙骨211上,竖龙骨211和横龙骨212组成工字型框架,或者是矩形框架,或者是网格状的框架等。
[0047]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竖龙骨211设置为具有开口的c型龙骨,第一支撑框架21内的竖龙骨211成组设置,且c型龙骨的开口相对设置。其中,将c型龙骨的开口相对设置可使龙骨组成封闭的支撑结构,可提高结构的钢、强度。竖龙骨211的c型的底面与第一龙骨111或第二龙骨112的一个侧面接触配合,采用螺接的方式将两者进行固定。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将竖龙骨211的截面形状设置为其它形状,例如矩形等。
[0048]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内墙面板22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墙板221、第二墙板222以及第三墙板223,第一墙板221设置在靠近支撑龙骨11的一侧,第一墙板221的板厚、第二墙板222的板厚以及第三墙板223的板厚相同或者不同。其中,第一墙板221和第二墙板222可选用玻纤毡石膏板,玻纤毡石膏板面密度高,纤维含量高,具有良好的隔声、耐火性能,或者仅其中的一个墙板设置为玻纤毡石膏板,另外一个墙板设置为普通石膏板。如图2所示,第一墙板221、第二墙板222均采用螺接的方式安装在竖龙骨211的一侧面上,而第三墙板223作为最外侧的装饰面,可选用粘接的方式粘贴在第二墙板222远离第一墙板221的侧面上。其中,第三墙板223可选用鲁班万能板,使得复合墙体具有丰富的装饰效果、实现个性化设计、装配式安装等特性。基于装饰效果的更换方便性,以及降低墙体的换新成本,可将第三墙板223设置的相对较薄,以起主要的装饰效果,而将第一墙板221、第二墙板222主要侧重于满足性能的上的设置,如降噪性、隔热性等。内墙面板22是由多层、且具有不同设计重点的墙板组合而成,既满足性能的要求,同时又具有多元化的装饰性效果。
[0049]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

图2所示,第二支撑框架31包括u型框架311,u型框架311的一端安装在第一龙骨111的一侧面上,u型框架311的另一端安装在第二龙骨112的一侧面上。其中,u型框架311由三个子框架组成,三个子框架可先焊接成一个u型框架311后再安装到第一龙骨111和第二龙骨112上,也可分步的完成u型框架311与第一龙骨111、第二龙骨112的组装。如图1所示,u型框架311的两端分别采用焊接的方式安装在第一龙骨111以及第二龙骨112上,为增加焊接面以提高焊接强度,可在u型框架311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转接支架312以及第二转接支架313,第一转接支架312以及第二转接支架313可设置为l型支架。
[0050]
另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支撑框架31还包括一个以上的加强支架314,加强支架314倾斜设置在u型框架311内,以将u型框架311分割成两个以上的三角形。在整个楼层的高度内,u型框架311形成一个“细长型”的结构,为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可更换u型框架311的材质,例如高强度钢材,也可增加u型框架311的料厚,但是上述的设计均忽略了设计成本的增加。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为最大化的降低设计成本,因此,在u型框
架311内设置加强支架314,根据楼层的高度,及u型框架311的设计结构,以及u型框架311外挂的墙面板的重量等综合因素,可在u型框架311内设置一个以上的加强支架314,加强支架314将u型框架311分割成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当设置多个加强支架314时,加强支架314可交替的倾斜设置。
[0051]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外墙面板32可选用厚金邦板、木板、石板等,根据具体的外墙面板32的选材,可通过多个挂件33将外墙面板32挂接到第二支撑框架31上。其中,挂件33可选用镀镁铝锌材质。
[0052]
另外,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复合墙体还包括保温层4,保温层4设置在第一支撑框架21与第二支撑框架31之间。其中,保温层4可选用厚保温岩棉,保温岩棉一般采用优质的玄武岩、白云石等为主要原材料,经1450℃以上高温溶化后,采用离心机高速离心后形成纤维,同时喷入一定量的粘结剂、防尘油、憎水剂后经集棉机收集,再通过摆锤法工艺,加上三维法铺棉后进行固化、切割而成,因此,具有优良的保温性能。另外,也可在保温岩棉上复合陶瓷棉,陶瓷棉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并且陶瓷棉为多孔结构,具有吸声的效果,可提升复合墙体的隔声性能。
[0053]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为固定保温层4的相对位置,主要是沿y方,在保温层4的两侧设置阻隔钢板5,其中一侧的第一阻隔钢板51沿x向的两端可分别固定在两个竖龙骨211上,另外一侧的第二阻隔钢板52沿x向的两端可分别固定在第一辅助支撑件121及第二辅助支撑件122上。其中,第一阻隔钢板51及第二阻隔钢板52可设置为镀锌钢板。
[0054]
当然,上面所述的第一阻隔钢板51及第二阻隔钢板52并非是整块的镀锌钢板,这样会增加整个复合墙体的重量,第一阻隔钢板51可是在整块镀锌钢板上设有多个减重孔的镂空钢板,也可是由多个细长型的钢板条组成而成的,或者其它方式。第二阻隔钢板52的设计原则同第一阻隔钢板51,在此不再展开赘述。
[0055]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复合墙体还包括隔汽膜6,隔汽膜6设置在保温层4靠近第一支撑框架21的一侧,或隔汽膜6分设于保温层4的两侧。其中,隔汽膜6可选用pe膜、铝箔纸薄膜、聚丙烯纤维复合膜或聚乙烯纤维复合膜等。
[0056]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复合墙体还包括玻璃幕墙单元7,玻璃幕墙单元7设置于内墙体单元2及外墙体单元3沿宽度方向即x向的一侧或两侧,且与辅助支撑件12相连接,也可以说,内墙体单元2和外墙体单元3构成一个墙体模块,玻璃幕墙单元7设置于墙体模块宽度方向上的一端或两端。即设置在左侧的玻璃幕墙单元7与第一辅助支撑件121连接,设置在右侧的玻璃幕墙单元7与第二辅助支撑件122连接。如图2所示,玻璃幕墙单元7靠近辅助支撑件12的一端插入玻璃安装槽内,玻璃安装槽由第三连接板1213卡接到第二连接板1212上形成,且将支撑条塞入玻璃幕墙单元7靠近第三连接板1213侧的间隙内,以将所述玻璃幕墙单元7挤紧。如图6所示,玻璃幕墙单元7的z方向的固定(z向即与x、y所构成的平面相垂直的面),玻璃幕墙单元7的顶端粘接有u型通长角码71(玻璃幕墙单元7宽度方向,即x方向),用压块72压在通长角码71的u型槽内,玻璃幕墙单元7的底部采用托条73以托着上述的玻璃幕墙单元7。
[0057]
玻璃幕墙单元7在x方向的固定,先在第二连接板1212上穿入胶条,然后,将玻璃幕墙单元7插入图2所示的玻璃安装槽内,在玻璃幕墙单元7与第二连接板1212的端面之间的
空间内塞入橡胶棒后,再在橡胶棒的外面涂覆上密封胶。最后,再将第三连接板1213挂接在第二连接板1212的下端并旋转后使之卡接到位,且在第三连接板1213和玻璃幕墙单元7之间的空隙内塞入支撑条,以将所述玻璃幕墙单元7挤紧在上述的玻璃安装槽内。由此可见,在第三连接板1213安装到位前,玻璃安装槽是由第二连接板1212设置的一个呈l型的安装槽,待第三连接板1213卡接到第二连接板1212上,玻璃安装槽才形成,且呈u型,在u型玻璃安装槽内靠近玻璃幕墙单元7的一侧留有间隙,以便支撑条塞入,以挤紧玻璃幕墙单元7。
[0058]
另外,为提高整个复合墙体的减振性能,以及密封性能,可在硬性接触的区域设置减振层,例如,减振层可设置为弹性条,例如橡胶条、尼龙条等,固定方式可采用粘贴固定,或者可通过阻尼隔声密封剂形成。通过设置减振层可使相连接的两个零件间没有硬性接触,可加强对声能的衰减,提高隔声效果。另外,在两个零件的连接处或配合处设置柔性材质,可阻隔复合墙体外部的空气、水汽以及灰尘等进入复合墙体所构成的密封腔室内,提高复合墙体内部的清洁性,以及提升接缝处的外形美观度。
[0059]
在本文的描述中,术语“上”、“下”、“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边”、“相对”、“四角”、“周边”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文的限制。
[0060]
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直接连接”、“间接连接”、“固定连接”、“安装”、“装配”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术语“安装”、“连接”、“固定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
[0061]
虽然本文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文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文。任何本文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文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文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