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鳗鱼苗过滤捕捞网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3:1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鳗鱼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鳗鱼苗过滤捕捞网。


背景技术:

2.鳗鱼幼鱼头狭小,身体高、薄又透明像片叶子一般,所以称为“柳叶鱼”,具有较强的钻洞特性。它的体液几乎和海水一样,所以可以很省力地随着洋流作长距离的漂送。从产卵场漂回黑潮海流再流回中国台湾的海边大概要半年之久,在抵达岸边前一个月才开始变态为身体细长透明的鳗线,又称为玻璃鱼。
3.现有市场上的鳗鱼苗筛选捕捞保护器的产品精密度不高,容易在水下刮伤鱼苗,使得鱼苗的产量大大的减少;而鳗鱼幼苗捕捞网在捕捞鱼苗过程中,会将海草、废物、垃圾等与捕获的鱼苗混杂在一起,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去除不需要的海草及垃圾等,不仅会影响到捕捞的鱼苗量,并且还会需要将鱼苗与海草、垃圾等进行分离,增大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基于以上背景,本发明提供鳗鱼苗捕捞效率高,能够将海草、垃圾等与鳗鱼苗进行有效分离的过滤捕捞网。
5.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鳗鱼苗过滤捕捞网,其包括展开呈喇叭筒状的捕捞网本体,所述捕捞网本体包括进鱼端、出鱼端,所述捕捞网本体内靠近所述出鱼端的位置处设有分离网袋,所述分离网袋的封口端靠近所述出鱼端,其开口端周圈的网布缝合在所述捕捞网本体的网布上;
7.所述捕捞网本体从进鱼端至出鱼端依次划分为一段过滤区、二段过滤区、三段分离区,所述捕捞网本体展开后的筒外径从一段过滤区至三段分离区逐步减小;所述分离网袋位于一段过滤区上;
8.所述分离网袋的袋身上开有条形孔,所述捕捞网本体在位于所述一段过滤区的网布上与所述条形孔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一拉链,所述第一拉链可控制所述条形孔的开合;
9.所述捕捞网本体1在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区的网布上设有第二拉链。
10.进一步地,所述捕捞网本体由渔网布拼合而成,所述渔网布在拼合连接处均设有第一加强带。
11.进一步地,所述二段过滤区和一段过滤区的拼合连接处设有上下交替错位的第二加强带。
12.进一步地,所述一段过滤区靠近进鱼端上开有2个相对的u型缺口,所述捕捞网本体在沿着其u型缺口边缘进行包纲,所述捕捞网本体沿着其中1个所述的u型缺口边缘设有压坠物。
13.进一步地,所述捕捞网本体在沿着其u型缺口边缘采用三线包纲技术进行包纲。
14.进一步地,所述一段过滤区的网布的网眼孔径为1.3

1.8mm,所述分离网袋的网眼
孔径为2.0

2.5mm。
15.进一步地,所述出鱼端的外直径为30

45cm,所述进鱼端的外直径为700

850cm。
16.进一步地,所述u型缺口的开口最大宽度为550

650cm,所述u型缺口的长度为450

600cm。
17.进一步地,所述一段过滤区的长度为280

450cm,所述二段过滤区的长度为350

600cm,所述三段分离区2的长度为1200

1800cm。
18.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19.本发明对现有的捕捞网进行结构的改进,设计巧妙,能够有效地对海草、垃圾等杂物与鳗鱼苗进行有效地过滤分离,能够提高鳗鱼苗的捕捞效率与质量,且可省去经鳗鱼苗与海草等杂物进行分离的步骤,可减轻工作人员的强度,并且通过第一拉链、第二拉链将过滤分离的海草与杂物在不用将捕捞网从海中取出的情况下即可放出捕捞网,实现在线清理,可进一步地提高捕捞效率。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一;
22.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二;
23.图3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三;
24.图4为本发明的分离网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

捕捞网本体;2

三段分离区;3

二段过滤区;4

一段过滤区;5

压坠物;6

第二加强带;7
‑ꢀ
第一加强带;8

分离网袋;81

袋身;82

封口端;83

条形孔;84

开口端;9

第一拉链;10

第二拉链; 11

进鱼端;12

出鱼端。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竖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
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29.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4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30.实施例1:根据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鳗鱼苗过滤捕捞网,其包括展开呈喇叭筒状的捕捞网本体1,所述捕捞网本体1包括进鱼端11、出鱼端12,所述捕捞网本体1内靠近所述出鱼端12的位置处设有分离网袋8,所述分离网袋8的封口端82靠近所述出鱼端12,其开口端84周圈的网布缝合在所述捕捞网本体 1的网布上;
31.所述捕捞网本体1从进鱼端11至出鱼端12依次划分为一段过滤区4、二段过滤区3、三段分离区2,所述捕捞网本体1展开后的筒外径从一段过滤区4至三段分离区2逐步减小;所述分离网袋8位于一段过滤区4上;
32.所述分离网袋8的袋身81上开有条形孔83,所述捕捞网本体1在位于所述一段过滤区4的网布上与所述条形孔83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一拉链9,所述第一拉链9可控制所述条形孔83的开合;
33.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拉链9的拉链带缝合在所述捕捞网本体1的网布上,所述条形孔83 周圈的分离网袋8的袋身缝合在所述第一拉链9的拉链带上。
34.所述捕捞网本体1在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区4的网布上设有第二拉链10。
35.所述捕捞网本体1由渔网布拼合而成,所述渔网布在拼合连接处均设有第一加强带7。所述第一加强带沿着捕捞网的网身进行设置,也就与出鱼端至进鱼端的方向的同向,第一加强带的设置可增加网布拼合处连接的强度,防止其出现断裂。
36.所述捕捞网本体在所述二段过滤区3和一段过滤区4的拼合连接处沿着其周圈设有上下交替错位的第二加强带6,所述第二加强带可进一步地增加一段过滤区4和二段过滤区3连接处的强度,可避免连接处在受力时在同一周圈均受到外力的拉扯,进而可防止连接处受力而出现断裂。
37.所述一段过滤区4的长度为280

450cm,所述二段过滤区3的长度为350

600cm,所述三段分离区2 的长度为1200

1800cm。
38.在具体实施时,所述三段分离区2为从出鱼端12至分离网袋8的开口端84,所述二段过滤区3从分离网袋8的开口端84至第二加强带6,所述一端分离区4为从第二加强带6至进鱼端12。
39.所述一段过滤区4靠近进鱼端11上开有2个相对的u型缺口,所述捕捞网本体1在沿着其u型缺口边缘进行包纲,所述捕捞网本体1沿着其中1个所述的u型缺口边缘设有压坠物5。压坠物用于捕捞网展开时辅助下沉使用。
40.所述捕捞网本体1在沿着其u型缺口边缘采用三线包纲技术进行包纲。相较于现传统的渔网采用人工绞纲的技术,采用三线包纲技术可对包纲用的绳网脱落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
41.所述一段过滤区4的网布的网眼孔径为1.3

1.8mm,所述分离网袋8的网眼孔径为2.0

2.5mm。
42.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描述,所述出鱼端12的外直径为30

45cm,所述进鱼端11的外直径为700

850cm。
43.所述u型缺口的开口最大宽度为550

650cm,所述u型缺口的长度为450

600cm。
44.本发明的一段过滤区开有u型的缺口,可远远增加进鱼端的开口大小,提高捕捞效率,且有利于捕捞网跟随着海水进行上浮下沉,在遇到大的风浪时,进鱼端的周圈不用全部随着浮力架子出现上下跳动,以此能够提高其抗风浪能力,减小捕捞网的损坏率。
45.本发明在具体使用时:
46.将捕捞网的进鱼端11的四个角分别固定在一个1.5
×
6m的具有浮力(装有浮球)的长方形的框架上的四角上即可,压坠物5所在的u型缺口位于下方,出鱼端12连接鳗鱼苗保护袋或保护器,即可;捕捞网在海水的作用下展开,在海水里,带有鳗鱼苗、海草等杂物的海水从进鱼端11进入一段过滤区4,大量的海水从网布的孔眼中流出,过滤留下来的鳗鱼苗、海草等杂物随着海水通过二段过滤区3,直至分离网袋8,分离网袋8将大量的海草等杂物截留,而鳗鱼苗则通过其钻洞特性从分离网袋8的网眼钻出后,通过出鱼端12,最终到达鳗鱼苗保护袋或保护器内,即可完成鳗鱼苗的捕捞,而截留在二段过滤区3的海草等杂物可通过第二拉链10开合来放出,而截留在分离网袋8中的海草等杂物在其到达一定量时,给予分离网袋8一定的压力后,可自动打开第一拉链9,进而将截留在分离网袋8中的杂物排出捕捞网。
47.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