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体操落地垫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2:3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体育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体操落地垫。


背景技术:

2.现有体育运动中的体操垫按照用途主要分为落地垫、辅助垫和跳马专用的撑手垫等,其中体操落地垫的使用最为广泛、性能要求最高。
3.在设计体操用落地垫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体操落地垫的厚度、陷入深度、回弹高度和最大作用力等,其中,陷入深度、回弹高度和最大作用力等冲击性能主要受运动者的质量和落地时速度的影响。
4.如,在我国关于体操器械 体操垫的国标gb/t 23124

2008中,对体操落地垫的冲击性能要求如下:垫厚/mm陷入深度/mm回弹高度/mm最大作用力/n200≤110≤90≤3000100≤65≤80≤3750目前,行业内使用的体操落地垫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结构:一种是将多层厚度、硬度、材质等不同的片层粘合在一起构成的多层落地垫,这种多层落地垫虽然结构简单、易于制备,但因其具有陷入深度大、回弹高度高、环保性差,且一旦成型就不能根据运动者的下落高度和最大作用力等对其冲击性能进行调整等缺陷,正逐渐淡出市场;另一种是包括内芯和外包套,且内芯为充气式气囊结构的充气式体操落地垫,使用时,可以通过调节气囊内部压力调整充气式体操落地垫的冲击性能,使其适用于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场景,因此使用较为灵活,正受到越来越多体操运动者的喜爱。
5.对于充气式体操落地垫而言,虽然其可以通过调节气囊内部压力调整充气式体操落地垫的冲击性能,使其适用于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场景,但这在实际操作中却十分麻烦,用户需要根据最终落地时的冲击力对气囊内部压力进行频繁调整:如在学校训练过程中,由于男生的体重通常大于女生,落地时男生产生的冲击力也会相应大于女生,因此,男生和女生所采用落地垫的冲击性能也需对应改变,否则,将会因为落地垫的使用不当影响训练、甚至损伤运动员的身体。实际使用时,为避免训练过程中对气囊内部压力进行频繁调整,通常的做法是将男生和女生分开、分别设置场地和老师进行教学和训练,但这十分不利于教学场地、师资力量等资源的节约,也不利于运动员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和观摩学习。
6.此外,现有充气式体操落地垫还具有的一个缺陷是:充气式体操落地垫主要依靠气囊内的高压气体对运动员进行缓冲和保护,但在体操运动中,由于运动者落地时的速度一般较大、产生的冲击力也较大,仅仅依靠气囊内的高压气体进行缓冲时,一方面,运动员落地时的陷入深度和回弹高度较大、不利于运动员完成体操动作;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冲击力下,气囊易破裂损坏。且随着体育技能的发展,体操运动员需完成的动作越来越复杂,这种缺陷也愈发明显。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设计出一种体操落地垫,以提供一种体操落地垫,以克服现有体操落地垫需频繁调节气囊内气体压力、使用不便和气囊易破裂的技术问题。
9.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体操落地垫,包括:内芯,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底座、弹性夹层、第二底座和气囊,所述第一底座上设置凸起状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镶嵌在所述弹性夹层中,自然状态下,所述弹性夹层的高度>所述支撑件的高度,在外部冲击力的作用下,当所述弹性夹层被压缩后的高度>所述支撑件的高度时,所述第一底座通过所述弹性夹层将所述第二底座支撑起来;当所述弹性夹层被压缩后的高度=所述支撑件的高度时,所述第一底座通过所述支撑件和弹性夹层将所述第二底座支撑起来;外包套,设置于所述内芯外侧以形成所述体操落地垫的外表面。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座包括:第一底板,其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的下部、构成所述第一底座的底面;第一竖围板,其为环绕所述第一底板边缘设置的竖直板;第一斜围板,其环绕所述第一底板的边缘设置,且所述第一斜围板位于所述第一竖围板的上侧,所述第一斜围板的内侧表面自上而下逐渐向内侧倾斜。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底座包括:第二底板,其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的下部、构成所述第二底座的底面;第二斜围板,其环绕所述第二底板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二斜围板自上而下逐渐向内侧倾斜;第二竖围板,其为环绕所述第二底板边缘设置的竖直板,且所述第二竖围板位于所述第二斜围板的上侧。
12.进一步的,所述气囊包括:上面层,其水平设置在所述气囊的上部、构成所述气囊的上表面;下面层,其水平设置在所述气囊的下部、构成所述气囊的下表面;第三斜围板,其环绕所述下面层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三斜围板自上而下逐渐向内侧倾斜;第三竖围板,其环绕所述上面层的边缘设置,且所述第三竖围板位于所述第三斜围板的上侧。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之间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进行连接,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支脚,其位于所述第二底座的下侧,所述连接支脚具有竖直向下延伸的连接柱和沿水平方向凸出于所述连接柱侧壁的钩挂部;第一连接孔,其贯穿所述第一底座,所述第一连接孔内设置沿水平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内壁的止挡块;所述连接柱能够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内,并通过所述钩挂部与止挡块连接在一起。
14.进一步的,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其包括调节横梁和位于所述调节横梁两端的第一侧板,通过所述调
节横梁和第一侧板能够形成u形的第一连接槽;第二连接件,其包括卡接横梁和位于所述卡接横梁两端的第二侧板,通过所述卡接横梁和第二侧板能够形成u形的第二连接槽;装配完成后,所述调节横梁沿水平方向紧贴所述止挡块的下侧,所述第一连接槽的开口向下设置,所述连接支脚通过所述钩挂部与所述调节横梁连接在一起,所述卡接横梁沿竖直方向卡入所述连接支脚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之间的间隙内,且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
15.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夹层包括:弹性体,其填充在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间;填充体,其填充在所述第一斜围板和第二斜围板之间。
16.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竖围板的内侧设置若干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安装柱,其沿竖直方向固定在所述第二竖围板的内侧;限位曲面,其固定在所述安装柱上,所述限位曲面为向靠近所述气囊的一侧凸起的弧形曲面。
17.进一步的,所述气囊包括:支撑气囊,其呈波浪形设置在所述气囊内,所述支撑气囊具有波峰和波谷;第一气囊,其位于所述波峰的上侧;第三气囊,其位于所述波谷的下侧。
18.进一步的,所述气囊还包括:第二气囊,其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气囊之间,所述第二气囊内填充高压气体和相变材料。
19.本技术所述的体操落地垫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通过将所述内芯的底座设置为由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组成的形式,并通过在所述第一底座上设置凸起状的支撑件和弹性夹层,使得所述内芯的底座在使用时,能够根据受到的冲击力的大小呈现两种使用状态,通过冲击力的大小,所述体操落地垫能够自发地调整其内部的结构和工作状态,最终实现对所述体操落地垫的弹性、刚度、变形能力、能够承受的冲击力大小等进行调整,避免了对气囊内压强的频繁调整;第二,通过所述弹性夹层的设置,还能够吸收一部分气囊所受到的冲击力,避免气囊内的气体压强剧增,避免气囊破裂。
20.第三,通过对所述第一底座、弹性夹层、第二底座和气囊结构的改进,实现了各部件之间的快速可拆卸装配,不但便于生产、装配和维修,还能够根据冲击力的大小实现所述内芯两种工作状态之间的切换,同时还避免了大量使用粘结剂等材料,更加环保;第四,可以通过调整所述弹性夹层的厚度、材质,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中调节横梁的厚度和气囊内的气体压强等方式来调整所述体操落地垫的弹性和刚度等性能,调整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第五,通过对所述气囊内部结构的改进,使其缓冲能力更佳、回弹高度较低,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力。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隐藏弹性夹层后);图3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的另一内部结构示意图(隐藏弹性夹层后);图4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内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内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内芯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隐藏弹性夹层后);图7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内芯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隐藏弹性夹层和气囊后);图8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内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隐藏弹性夹层后);图9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第一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第一底座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第一底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a

a剖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第二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第一连接件与第一底座的装配过程示意图;图16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第一连接件与第一底座装配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的装配过程示意图;图18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的另一装配过程示意图;图19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第二连接件、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的装配过程示意图;图20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装配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之间弹性夹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2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第二底座和气囊之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3为图22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4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气囊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5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气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6为本发明所述体操落地垫中气囊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7为图26中c

c剖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8为图27中d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1、内芯;101、第一底座;1011、第一底板;1012、第一竖围板;1013、第一斜围板;1014、支撑件;1015、固定槽;1016、第一连接孔;1017、止挡块;1018、空腔;102、弹性夹层;1021、弹性体;1022、填充体;103、第二底座;1031、第二底板;1032、第二斜围板;1033、第二竖围板;1034、连接支脚;1034a、连接柱;1034b、钩挂部;1035、限位件;1035a、安装柱;1035b、限位曲面;104、气囊;1041、第三斜围板;1042、第三竖围板;1043、上面层;1044、下面
层;1045、支撑气囊;1045a、波峰;1045b、波谷;1045c、第二通气孔;1046、第一气囊;1046a、第一通气孔;1047、第二气囊;1048、相变材料;1049、第三气囊;105、第一连接件;1051、调节横梁;1052、第一侧板;1053、第一连接槽;106、第二连接件;1061、卡接横梁;1062、第二侧板;1063、第二连接槽;2、外包套。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4.需要说明,本发明中所有进行方向性和位置性指示的术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顶”、“低”、“横向”、“纵向”、“中心”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状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连接情况等,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2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27.如图1~28所示,一种体操落地垫,包括:内芯1,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底座101、弹性夹层102、第二底座103和气囊104,所述第一底座101上设置凸起状的支撑件1014,所述支撑件1014镶嵌在所述弹性夹层102中,自然状态下,所述弹性夹层102上表面所在的高度>所述支撑件1014上表面所在的高度,在外部冲击力的作用下,当所述弹性夹层102被压缩后上表面所在的高度>所述支撑件1014上表面所在的高度时,所述第一底座101通过所述弹性夹层102将所述第二底座103支撑起来;当所述弹性夹层102被压缩后上表面所在的高度=所述支撑件1014上表面所在的高度时,所述第一底座101通过所述支撑件1014和弹性夹层102将所述第二底座103支撑起来;外包套2,设置于所述内芯1外侧以形成所述体操落地垫的外表面。
28.本技术通过将所述内芯1的底座设置为由第一底座101和第二底座103组成的形式,并通过在所述第一底座101上设置凸起状的支撑件1014和弹性夹层102,使得所述内芯1的底座在使用时,能够根据受到的冲击力的大小呈现两种使用状态:具体的,当所述体操落地垫受到的冲击力等作用力为零或作用力较小、所述弹性夹层102被压缩后的高度>所述支撑件1014时,所述支撑件1014将被埋没在所述弹性夹层102中无法与所述第二底座103相接触,使得所述第一底座101只能够通过所述弹性夹层102将所述第二底座103支撑起来,此
时,所述内芯1的底座将呈现第一种工作状态,其具有相对较小的刚度、相对较大的弹性,使用所述体操落地垫时的陷入深度和回弹高度略大、但缓冲和保护作用较佳,更适于进行冲击力较小的体操项目或体重较轻的女性运动员使用;当所述体操落地垫受到的冲击力等作用力较大、所述弹性夹层102被压缩后的高度=所述支撑件1014时,所述支撑件1014将从所述弹性夹层102中裸露出、并能够与所述第二底座103相接触,使得所述第一底座101能够通过所述支撑件1014和弹性夹层102共同将所述第二底座103支撑起来,此时,所述内芯1的底座将呈现第二种工作状态,其具有相对较大的刚度、较小的弹性,此时,使用所述体操落地垫时的陷入深度和回弹高度略小、但仍能够通过上部的气囊104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缓冲和保护作用,且能够承受的冲击力更大,更适于进行冲击力较大的体操项目或体重较重的男性运动员使用。如此,通过冲击力的大小,所述体操落地垫能够自发地调整其内部的结构和工作状态,最终实现对所述体操落地垫的弹性、刚度、变形能力、能够承受的冲击力大小等进行调整,避免了对气囊104内压强的频繁调整。此外,通过所述弹性夹层102的设置,还能够吸收一部分气囊104所受到的冲击力,避免气囊104内的气体压强剧增,避免气囊104破裂。
29.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以所述体操落地垫的下表面为水平面,将所述支撑件1014的高度记为h2,将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二底座103下表面所述的高度记为h1,则所述弹性夹层102上表面所在的高度也为h1,其中,h2=(0.3~0.8)*h1。
30.作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以通过调整所述h1和h2之间的相对大小来调整所述体操落地垫的整体弹性、刚性等冲击性能。
31.进一步的,可以通过调整所述弹性夹层102的厚度来调整所述h1和h2之间的相对大小。
32.作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底座101、其上的支撑件1014和第二底座103采用硬度较大、弹性较小、不易变形的材料制备,所述弹性夹层102采用硬度较小、弹性较大、容易被压缩产生形变的材料制备。如,所述第一底座101、其上的支撑件1014和第二底座103可以采用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聚氨酯、环氧树脂等材质制备;所述弹性夹层102可以采用高密度海绵、橡胶等材质制备。如此,所述第一底座101、其上的支撑件1014和第二底座103能够更好地支撑和固定所述弹性夹层102和气囊104,所述弹性夹层102能够为所述体操落地垫提供更好的弹性,更好地起到缓冲和保护的能力。
33.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底座101包括:第一底板1011,其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101的下部、构成所述第一底座101的底面;第一竖围板1012,其为环绕所述第一底板1011边缘设置的竖直板;第一斜围板1013,其环绕所述第一底板1011的边缘设置,且所述第一斜围板1013位于所述第一竖围板1012的上侧,所述第一斜围板1013的内侧表面自上而下逐渐向内侧倾斜,所述第一斜围板1013的外侧表面沿竖直方向设置。
34.通过所述第一底板1011、第一竖围板1012和第一斜围板1013共同构成了容纳上部结构,如所述弹性夹层102、第二底座103等的容纳空间,且通过所述第一底板1011能够对所述弹性夹层102和第二底座103进行支撑,通过所述第一竖围板1012和第一斜围板1013能够对所述弹性夹层102和第二底座103进行限位固定,同时,将所述第一斜围板1013的内侧边
缘设置为自上而下逐渐向内侧倾斜的结构,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斜围板1013对所述弹性夹层102和第二底座103提供辅助的支撑力。
35.对应的,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底座103包括:第二底板1031,其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103的下部、构成所述第二底座103的底面;第二斜围板1032,其环绕所述第二底板1031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二斜围板1032自上而下逐渐向内侧倾斜;第二竖围板1033,其为环绕所述第二底板1031边缘设置的竖直板,且所述第二竖围板1033位于所述第二斜围板1032的上侧。
36.通过所述第二底板1031、第二斜围板1032和第二竖围板1033共同构成了容纳上部结构,如所述气囊104等的容纳空间,且通过所述第二底板1031能够对所述气囊104进行支撑,通过所述第二斜围板1032和第二竖围板1033能够对所述气囊104进行固定,同时,将所述第二斜围板1032的外侧边缘设置为自上而下逐渐向内侧倾斜的结构,一方面,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斜围板1032与所述第一底座101更好地装配,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斜围板1032对所述气囊104提供辅助的支撑力和定形能力。
37.对应的,如图24~25所示,所述气囊104包括:上面层1043,其水平设置在所述气囊104的上部、构成所述气囊104的上表面;下面层1044,其水平设置在所述气囊104的下部、构成所述气囊104的下表面;第三斜围板1041,其环绕所述下面层1044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三斜围板1041自上而下逐渐向内侧倾斜;第三竖围板1042,其环绕所述上面层1043的边缘设置,且所述第三竖围板1042位于所述第三斜围板1041的上侧。
38.通过所述上面层1043、下面层1044、第三斜围板1041和第三竖围板1042共同构成了所述气囊104的外表面,装配时,只需要将所述气囊104直接装入所述第二底座103的上部空间即可,装配完成后,所述第三斜围板1041位于所述第二斜围板1032内侧、通过所述第二斜围板1032进行支撑和固定;所述第三竖围板1042位于所述第二竖围板1033内侧、通过所述第二竖围板1033进行限位,如此,可简化所述气囊104的安装和固定结构,同时,避免了气囊104与其他部件之间的粘结,更加环保,且所述气囊104能够方便地取出和装入,具有拆卸方便的优点。此外,所述第二斜围板1032还能够对所述气囊104进行辅助支撑,减轻所述第二底座103的承载压力。
3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座101和第二底座103之间设置可拆卸连接结构,并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进行连接。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的设置能够实现所述第一底座101和第二底座103的反复拆装,当其中一部件损坏时,可以通过简单的更换对应部件即可完成修复、避免整体报废。
40.具体的,如图11~21所示,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支脚1034,其位于所述第二底座103的下侧,所述连接支脚1034具有竖直向下延伸的连接柱1034a和沿水平方向凸出于所述连接柱1034a侧壁的钩挂部1034b;第一连接孔1016,其贯穿所述第一底座101,所述第一连接孔1016内设置沿水平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孔1016内壁的止挡块1017;
装配时,所述连接柱1034a能够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1016内,并通过所述钩挂部1034b与止挡块1017钩挂在一起。
41.通过所述连接支脚1034和第一连接孔1016能够实现所述第一底座101和第二底座10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底座101和第二底座103拆装便捷。
42.更进一步的,如图11~21所示,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件105,其包括调节横梁1051和位于所述调节横梁1051两端的第一侧板1052,通过所述调节横梁1051和第一侧板1052能够形成一个u形的第一连接槽1053;第二连接件106,其包括卡接横梁1061和位于所述卡接横梁1061两端的第二侧板1062,通过所述卡接横梁1061和第二侧板1062能够形成一个u形的第二连接槽1064;装配时,如图15所示,首先将所述第一连接件105向上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1016内,使得所述调节横梁1051沿水平方向紧贴所述止挡块1017的下侧、所述第一连接槽1053的开口向下,形成如图16所示的状态;之后将所述弹性夹层102安装至所述第一底座101上,并按照图17所示,将所述第二底座103置于所述第一底座101和弹性夹层102上,并向下按压所述第二底座103,使得所述连接支脚1034穿过所述弹性夹层102后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1016内,然后按照图18所示,用力按压所述第二底座103,使得所述弹性夹层102被压缩、厚度减小,此时保持按压所述第二底座103的作用力,并沿水平方向推动所述第二底座103,使得所述钩挂部1034b插入所述第一连接槽1053内、与所述调节横梁1051钩挂在一起,之后撤去施加在所述第二底座103上的作用力,所述弹性夹层102回复形变,所述钩挂部1034b即可稳定地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5卡接在一起;之后,如图19所示,将所述第二连接件106向上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孔1016内,如图20所示,使得所述卡接横梁1061沿竖直方向卡入所述连接支脚1034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016之间的间隙内,且所述卡接横梁1061位于所述止挡块1017和第一连接件105的对侧,同时,所述第二侧板1062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05和卡接横梁1061之间,即所述第二连接槽1063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105。拆卸时,可以按照相反的过程,依次拆除所述第二连接件106、连接支脚1034、第一连接件105,在此不再赘述。
43.进一步的,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连接件105中所述调节横梁1051的厚度来调整所述连接支脚1034的安装高度,最终实现调整所述第二底座103的安装高度和自然状态下所述弹性夹层102被压缩程度的目的,如此,通过调整所述第二底座103的安装高度,可以实现对所述体操落地垫整体弹性的调节,改进了现有技术中只能通过调整气囊内气体压强对体操落地垫弹性进行调节的目的。
44.作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件106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1016内。
45.作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件106还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1016内,如在所述第二连接件106上设置凹坑,对应的,在所述第一连接孔1016的内壁上设置凸起,通过所述凹坑和凸起实现所述第二连接件106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016之间的凹凸配合连接。
46.本技术中,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不但实现了所述第一底座101和第二底座103之间的快速装配连接,同时还使得所述体操落地垫在装配完成后的使用过程中,所述连接支脚1034的下端面没有阻挡物、运动不受限制、能够根据其所受到的冲击力自由地上下运动,实现良好的缓冲和减震作用,确保所述体操落地垫的两种工作状态能够自由切换。
47.进一步的,如图21所示,所述弹性夹层102包括:弹性体1021,其填充在所述第一底板1011和第二底板1031之间;填充体1022,其填充在所述第一斜围板1013和第二斜围板1032之间。
48.作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体1021和填充体1022可以采用同种材料制备,也可以采用不同种材料制备。
49.更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体1021上设置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用来供所述连接支脚1034通过。
50.作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填充体1022与所述第一斜围板1013粘结在一起,如此,当所述第二底座103上下运动时,所述填充体1022不易产生偏移。
51.作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体1021与所述第一底板1011和第二底板1031均不连接,所述弹性体1021可以直接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1011、第一竖围板1012和第一斜围板1013围成的空间内,在所述第一竖围板1012和第一斜围板1013的限位作用下,所述弹性体1021即可实现良好地固定,同时可以避免所述弹性体1021的过固定导致的弹性变形能力降低。
52.优选的,所述支撑件1014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1011上的轴对称的连续凸起结构,如圆形、矩形、菱形等,如此,可以通过所述支撑件1014在各个方向上为所述第二底座103提供良好的支撑力。
53.更加优选的,所述支撑件1014为与所述第一底板1011的形状一致、且与所述第一底板1011的各边等距的连续凸起结构。
54.更加优选的,在所述支撑件1014的内侧设置凹陷状的固定槽1015,所述弹性体1021部分容纳在所述固定槽1015内,如此,可以通过所述固定槽1015实现对所述弹性体1021的进一步固定。
55.优选的,如图21所示,在所述支撑件1014的上方具有空腔1018,所述空腔1018内不填充所述弹性夹层102,如此,一方面可以将所述支撑件1014裸露出,使其能够直接与所述第二底座103相接触,实现所述体操落地垫的第二种工作状态,另一方面,还能够为所述弹性夹层102预留部分变形空间。
56.作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件1014和所述第一底座101采用同种材质、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制备。
57.进一步的,所述气囊104容纳在所述第二底板1031、第二斜围板1032和第二竖围板1033围成的空间内,当所述气囊104安装在所述第二底座103上时,所述气囊104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竖围板1033的上表面基本平齐,如此,可以通过所述第二斜围板1032和第二竖围板1033对所述气囊104进行良好的固定和限位,防止所述气囊104长时间使用后产生变形。
58.更进一步的,如图22~23所示,在所述第二竖围板1033的内侧设置若干限位件1035,所述限位件1035包括:安装柱1035a,其沿竖直方向固定在所述第二竖围板1033的内侧;限位曲面1035b,其固定在所述安装柱1035a上,所述限位曲面1035b为向靠近所述气囊104的一侧凸起的弧形曲面。
59.自然状态下,所述气囊104的边缘与所述限位曲面1035b相切,当所述气囊104受到冲击力产生形变时,所述气囊104能够压迫所述限位曲面1035b,使其产生弹性形变,为所述
气囊104提供变形空间,当所述气囊104受到的冲击力消失或变小时,所述限位曲面1035b能够回复形变、进而促使所述气囊104回复形变。通过所述限位件1035的设置,一方面,能够为所述气囊104提供变形空间,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所述限位件1035吸收所述气囊104受到的一部分冲击力,减小所述气囊104的形变程度和振荡幅度,利于运动员完成动作。
60.优选的,所述限位件1035为所述气囊104的外周、等间距设置在所述第二竖围板1033的内侧。
61.进一步的,如图26~28所示,所述气囊104还包括:支撑气囊1045,其呈波浪形设置在所述气囊104内,所述支撑气囊1045具有波峰1045a和波谷1045b;第一气囊1046,其位于所述支撑气囊1045的波峰1045a上侧;第三气囊1049,其位于所述支撑气囊1045的波谷1045b下侧。
62.优选的,所述支撑气囊1045由内部填充高压气体的多子气囊依次连接而成,且相邻子气囊之间设置用于通气的通孔。
6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气囊1045的上端通过所述波峰1045a与所述第一气囊1046连接在一起,所述支撑气囊1045的下端通过所述波谷1045b与所述第三气囊1049连接在一起,如此,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气囊1046和第三气囊1049对所述支撑气囊1045进行固定和缓冲。
64.所述支撑气囊1045波浪状的结构设置,可以在所述气囊104内形成支撑结构、用以支撑所述上面层1043,承受大部分的冲击力,相比较现有技术中单一气囊式落地垫和包括多个阵列式排布的气囊的结构而言,现有技术中的落地垫缺少能够充当起骨架的支撑结构,体操落地垫所承受的冲击力只能依靠气囊内的气体压强的改变来承受,而本技术所述支撑气囊1045通过结构的改进,使得所述支撑气囊1045能够充当其中的支撑结构,同时实现支撑和缓冲的效果,可有效降低运动员的陷入深度和回弹高度,更利于运动员完成体操动作;同时,还可以优化所述支撑气囊1045的受力方向和受力部位,避免支撑气囊1045内的高压气体局部瞬间剧增、导致支撑气囊1045破裂。
65.更进一步的,所述气囊104还包括:第二气囊1047,其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气囊1046之间,所述第二气囊1047内填充高压气体和相变材料1048,通过所述相变材料1048能够吸收所述第二气囊1047内气体的振荡和所述气囊104表面的热量。
66.优选的,所述相变材料1048为固

液相变材料或液

气相变材料。
67.使用时,当所述体操落地垫受到冲击时,所述第二气囊1047内的相变材料1048将能够在所述第二气囊1047内气体的作用下产生振荡、吸收所述第二气囊1047内气体的振荡;同时,当所述体操落地垫受到冲击时,在冲击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所述气囊104内的温度将会升高,此时,通过所述相变材料1048还能够吸收所述第二气囊1047内及其附近的气体温度,避免所述气囊104内的温度过高,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68.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囊1046、第二气囊1047和第三气囊1049均为半球形的结构。所述第一气囊1046和第三气囊1049半球形的结构能够更好地缓冲和分散所述上面层1043传递的冲击力;所述第二气囊1047球形的结构在受到冲击力时,将趋于扁平,可有效缓解所述下面层1044产生卷曲、凸起等变形。
69.优选的,如图28所示,所述支撑气囊1045的波峰1045a处设置第二通气孔1045c,对
应的,在所述第一气囊1046的下侧设置第一通气孔1046a,通过所述第二通气孔1045c和第一通气孔1046a所述支撑气囊1045和第一气囊1046之间能够连通,如此,当所述上面层1043受到冲击力、所述第一气囊1046被压缩时,所述第一气囊1046内的部分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通气孔1046a和第二通气孔1045c排放至所述支撑气囊1045内,一方面,防止所述第一气囊1046内的气体急剧增加、导致所述第一气囊1046破裂;另一方面,能够快速提高受压区域所述支撑气囊1045内的气压,提高所述支撑气囊1045的支撑能力。
70.更加优选的,单个所述第一气囊1046、第二气囊1047和第三气囊1049的最大横截面积应远小于运动员与体操落地垫的接触面积,如为运动员与体操落地垫的接触面积的0.1~0.01,如此,可以避免由于所述第一气囊1046和支撑气囊1045之间的连通导致的体操落地垫的局部陷入深度过大。
71.优选的,所述气囊104内、位于所述支撑气囊1045、第一气囊1046、第二气囊1047和第三气囊1049外部的空间内也填充有高压气体。
72.更加优选的,自然状态下,所述气囊104内各区域中填充的气体压强相等。
73.综上所述,不难得出,本技术所述体操落地垫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通过将所述内芯1的底座设置为由第一底座101和第二底座103组成的形式,并通过在所述第一底座101上设置凸起状的支撑件1014和弹性夹层102,使得所述内芯1的底座在使用时,能够根据受到的冲击力的大小呈现两种使用状态,通过冲击力的大小,所述体操落地垫能够自发地调整其内部的结构和工作状态,最终实现对所述体操落地垫的弹性、刚度、变形能力、能够承受的冲击力大小等进行调整,避免了对气囊104内压强的频繁调整;第二,通过所述弹性夹层102的设置,还能够吸收一部分气囊104所受到的冲击力,避免气囊104内的气体压强剧增,避免气囊104破裂。
74.第三,通过对所述第一底座101、弹性夹层102、第二底座103和气囊104结构的改进,实现了各部件之间的快速可拆卸装配,不但便于生产、装配和维修,还能够根据冲击力的大小实现所述内芯1两种工作状态之间的切换,同时还避免了大量使用粘结剂等材料,更加环保;第四,可以通过调整所述弹性夹层102的厚度、材质,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105中调节横梁1051的厚度和气囊104内的气体压强等方式来调整所述体操落地垫的弹性和刚度等性能,调整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第五,通过对所述气囊104内部结构的改进,使其缓冲能力更佳、回弹高度较低,能够承受更大的冲击力。
75.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