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持续循环利用活性炭再生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2:3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活性炭再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持续循环利用活性炭再生系统。


背景技术:

2.活性炭是一种在工业上使用量大、应用范围广的助剂,主要用于食品、医药、石油化工等行业,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业品。工业或者民用领域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多孔吸附能力,对气相或者液相体系中的某些物质进行选择性吸附,进而将其与体系进行分离。比如,在防毒面具以及活性炭口罩中,就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特性,对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选择性吸附,进而实现空气净化的目的。又如,食品工业中利用活性炭的选择性吸附进行脱色等。活性炭在环保以及水处理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水中游离氯可以使用活性炭就行吸附去除。长期以来,使用过的活性炭大部分被当做垃圾扔掉,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不能循环利用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持续循环利用活性炭再生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给料机构、碳料烘干机构、碳料再生及回收机构、尾气处理机构;所述给料机构包括碳料仓,所述碳料仓出口处通过第一碳料输送装置与碳料烘干机构连接,对输入的碳料进行烘干,所述碳料烘干机构出口端通过第二碳料输送装置与碳料再生及回收机构连接,对输入的碳料进行再生,所述碳料再生及回收机构包括再生炉及设置于再生炉外的加热燃烧炉,所述再生炉底部设有出料管及尾气排放管,顶部设有燃烧气排放管,所述出料管底部连接第一收集箱,所述燃烧气排放管及尾气排放管通过收集输送管与第二收集箱连接,所述第二收集箱顶部通过气体回收管与尾气处理机构连接。
4.优选地,所述第一碳料输送装置与第二碳料输送装置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碳料输送装置为倾斜设置,其较高端设置于给料机构下部,其较低端与碳料烘干机构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碳料输送装置、第二碳料输送装置为振动输料机。
5.优选地,所述碳料烘干机构包括烘干机构外壳,所述烘干机构外壳内沿其入口端至出口端设有第一螺旋输送杆,所述烘干机构外设有热风提供装置,所述热风提供装置通过热风输送管与烘干机构入口端连接,通过热风回收管与烘干机构出口端连接。
6.优选地,所述再生炉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数条碳料输送通道,所述碳料输送通道交错设置,上一碳料输送通道末端底部设置与下一碳料输送通道起始端连通的转移通道,所述碳料输送通道内分别设置第二螺旋输送杆。
7.优选地,所述碳料输送通道由其起始端至末端向下倾斜设置。
8.优选地,最下部的碳料输送通道通过出料管与第一收集箱连接,所述第一收集箱外设置有第一冷却装置,所述第一收集箱底部设有第一收集口。
9.优选地,所述收集输送管为倾斜设置,其较低端与出料管连接,较高端与第二收集箱顶部连接,所述第二收集箱外设置有第二冷却装置,所述第二收集箱底部设有第二收集
口。
10.优选地,所述尾气处理机构包括下部水箱及上部过滤除尘箱,所述气体回收管伸入下部水箱内,并通过数道气体分流管穿出下部水箱与上部过滤除尘箱连接,所述过滤除尘箱顶部设有气体排放管。
11.优选地,所述气体分流管底部设有沉降箱。
12.采用以上方案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通过烘干机构能够实现碳料的预先烘干,通过再生机构可对废活性炭进行活化再生,通过多级收集机构可实现多次沉降收集,出料率高,通过尾气处理机构能够对尾气进行过滤处理,解决尾气处理问题,本发明过对活性炭进行再生利用获得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的是,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4.图1是本发明一种可持续循环利用活性炭再生系统的系统示意图。
15.图2是本发明一种可持续循环利用活性炭再生系统中碳料烘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发明一种可持续循环利用活性炭再生系统中碳料再生及回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发明一种可持续循环利用活性炭再生系统中尾气处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19.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1.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
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2.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23.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24.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5.实施例
26.结合附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持续循环利用活性炭再生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给料机构1、碳料烘干机构2、碳料再生及回收机构3、尾气处理机构4,给料机构1用于提供进行再生的废活性炭原料,碳料烘干机构2对送入的废活性炭原料进行烘干处理,碳料再生及回收机构3用于对废活性炭原料进行活化处理,尾气处理机构4用于处理活性炭再生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27.具体的,给料机构1包括碳料仓,碳料仓可为倒梯形下料仓,碳料仓出口处通过第一碳料输送装置5 与碳料烘干机构2连接,对输入的碳料进行烘干,且碳料烘干机构2出口端通过第二碳料输送装置6与碳料再生及回收机构3连接,对输入的碳料进行再生,并且,第一碳料输送装置5与第二碳料输送装置6结构相同,第一碳料输送装置5、第二碳料输送装置6均为倾斜设置,方便物料传输,其较高端设置于给料机构1下部,其较低端与碳料烘干机构2入口端连接;第一碳料输送装置5、第二碳料输送装置6为振动输料机,振动输料机可使物料传输更均匀,当然也可为其他传输装置,例如皮带输送机之类;
28.结合附图2,碳料烘干机构2包括烘干机构外壳2.1,烘干机构外壳2.1内沿其入口端至出口端设有第一螺旋输送杆2.2,使废活性炭均匀输入,增加烘干面积,烘干机构2.1外设有热风提供装置11,热风提供装置11通过热风输送管12与烘干机构2入口端连接,通过热风回收管13与烘干机构2出口端连接。
29.上述结构实现第一步骤:废活性炭通过给料机构进行碳料烘干机构,进行烘干传送。
30.结合附图3,碳料再生及回收机构3包括再生炉3.1及设置于再生炉3.1外的加热燃烧炉3.2,再生炉 3.1用于活性炭的再生,加热燃烧炉3.2使输入的废活性炭进行加热,使其上吸附的有机物沸腾并脱落,进而使得废活性炭的性能恢复,形成新的再生活性炭,具体的,再生炉3.1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数条碳料输送通道14,碳料输送通道14交错设置,由其起始端至末端向下倾斜设置,上一碳料输送通道14末端底部设置与下一碳料输送通道14起始端连通的转移通道15,碳料输送通道14内分别设置第二螺旋输送杆16,最下部的碳料输送通道14通过出料管3.3与第一收集箱7连接,第一收集箱7外设置有第一冷却装置17,第一收集箱17底部设有第一收集口18首尾相接的碳料输送通道14增加碳料输送距离,螺旋输送杆16增加碳料的翻滚,燃烧充分。
31.上述结构实现第二步骤:废活性炭经过碳料输送通道、转移通道、第二螺旋输送杆
在再生炉内进行再生活化,使废活性炭经过高温燃烧、吸附物脱附恢复性能。
32.再生炉3.1底部设有出料管3.3及尾气排放管3.4,顶部设有燃烧气排放管3.5,出料管3.3底部连接第一收集箱7,燃烧气排放管3.5及尾气排放管3.4通过收集输送管8与第二收集箱9连接,第二收集箱9顶部通过气体回收管10与尾气处理机构4连接了;收集输送管8为倾斜设置,其较低端与出料管3.3连接,较高端与第二收集箱9顶部连接,第二收集箱9外设置有第二冷却装置19,第二收集箱19底部设有第二收集口20。
33.上述结构实现第三步:活化后的活性炭进入第一收集箱,混合活性炭颗粒的气体进入第二收集箱,第一收集箱、第二收集箱外均设有冷却装置,可为水冷、热交换装置等,使得混合活性炭颗粒的气体进行沉降,同时活化的活性炭进行冷却,倾斜设置的收集输送管使得沉降后的活性炭再次进入第一收集箱,避免浪费。
34.尾气处理机构4包括下部水箱4.1及上部过滤除尘箱4.2,气体回收管10伸入下部水箱4.1内,并通过数道气体分流管10.1穿出下部水箱4.1与上部过滤除尘箱4.2连接,过滤除尘箱4.2顶部设有气体排放管4.3;气体分流管10.1底部设有沉降箱10.2。
35.上述结构实现第四步:最后的烟气通过气体回收管进入尾气处理机构,通过下部水箱的再次冷却沉降后,经过上部过滤除尘箱进行净化,最后排出。
36.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