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簸箕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0:3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簸箕。


背景技术:

2.在家庭生活中,打扫卫生是主要的家务内容之一,虽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和物质的丰富,许多家庭都配置了吸尘器,但是有的时候人们还是觉得使用传统的扫帚和簸箕更为方便,而且也更加符合节能环保的健康理念。但是,在使用簸箕的时候,由于簸箕需要被放置在地面上,所以人们经常需要弯下腰来手持簸箕,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尤其对于腰部有疾病或者年纪比较大的人而言,更是十分费力。同时,现有的簸箕,它的顶端是敞开式的,因而在簸箕中放满垃圾或者遇到风的时候,簸箕中的垃圾就会漫出来或者被风吹的到处都是,造成室内环境的污染。另外,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簸箕,其上设置的把手使用不方便,因此急需设计一个使用方便的新型簸箕。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安全可靠的新型簸箕。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5.一种新型簸箕,所述新型簸箕包括簸箕本体,且所述簸箕本体包括簸箕斗和设置在所述簸箕斗上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的上端设置有握持部,通过所述握持部对所述簸箕本体进行握持,以进行清扫作业,其中,所述握持部包括握持把手以及握持固定部,所述握持固定部设置在所述手柄的上端,且所述握持把手固定设置在所述握持固定部的上端,所述握持把手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均为倾斜面,所述握持把手的左端面以及握持把手的右端面与所述握持把手相结合的位置均为光滑的圆弧设置。
6.所述握持固定部的下端设置有固定孔,所述握持固定部通过所述固定孔与所述手柄的上端固定连接。
7.所述簸箕斗的底部所处平面为水平面,所述握持把手的形状为圆柱形,所述握持把手的中心线与所述簸箕斗的底部所处平面相互平行。
8.所述握持固定部上部外侧壁设置有握持凹部,且所述握持凹部的内侧壁所处的平面为曲面。
9.所述握持固定部的下部的右侧壁固定设置有钩挂部,通过所述钩挂部可将与所述簸箕本体配合使用的扫把进行钩挂。
10.所述握持凹部位于所述握持固定部上部外侧壁的前侧,所述簸箕斗的开口方向朝向右侧,所述握持把手的前端距离所述握持固定部的距离小于所述握持把手的后端距离所述握持固定部的距离。
11.所述握持把手包括把手壳体以及把手上盖,所述把手壳体固定设置在所述握持固定部的上端,且所述把手上盖设置在所述把手壳体的上部。
12.所述把手壳体与所述握持固定部为一体成型,所述把手壳体内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竖直设置有多个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内设置有固定孔。
13.所述把手上盖的下表面向下延伸设置有固定凸部,所述固定凸部设置在所述固定孔内,所述固定凸部与所述固定孔的配合为过盈配合,且所述把手上盖通过固定凸部与所述固定孔的配合与所述把手壳体固定连接。
14.所述握持固定部以及手柄的形状均为圆柱形,且所述握持把手与所述握持固定部垂直设置。
15.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簸箕,其包括簸箕本体,且簸箕本体包括簸箕斗和设置在簸箕斗上的手柄,同时在手柄的上端设置握持部,且握持部包括握持把手和握持固定部,握持固定部设置在手柄的上端,且握持把手固定设置在所述握持固定部的上端,可使握持把手与握持固定部的结合更加牢固,通过簸箕清理垃圾或杂物时,不需要弯腰即可进行清理,也即使用者左手握住握持部并配合扫把即可完成地面上的垃圾或杂物的清理,操作方便且清理垃圾或杂物的效率高。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中握持部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中握持部一个方向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中握持部另一个方向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中握持部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高的新型簸箕中把手上盖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
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下面将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7.如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所述新型簸箕包括簸箕本体,且所述簸箕本体包括簸箕斗100和设置在所述簸箕斗100上的手柄200,所述手柄200的形状可选择为圆柱形,所述手柄200的上端设置有握持部300,通过所述握持部300对所述簸箕本体进行握持,以进行清扫作业,其中,所述握持部300包括握持把手301以及握持固定部302,所述握持固定部302设置在所述手柄200的上端,且所述握持把手301固定设置在所述握持固定部302的上端,所述握持把手301的左端面(图中未示出)和右端面311均为倾斜面,所述握持把手301的左端面以及握持把手301的右端面与所述握持把手301相结合的位置均为光滑的圆弧设置。通过上述设计,也即簸箕本体包括簸箕斗100和设置在簸箕斗100上的手柄,同时在手柄200的上端设置握持部,且握持部包括握持把手301和握持固定部302,握持固定部302设置在手柄200的上端,且握持把手301固定设置在所述握持固定部302的上端,可使握持把手301与握持固定部302的结合更加牢固,通过簸箕清理垃圾或杂物时,不需要弯腰即可进行清理,也即使用者左手握住握持部300并配合扫把即可完成地面上的垃圾或杂物的清理,操作方便且清理垃圾或杂物的效率高。
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所述握持固定部302的下端设置有固定孔(图中未示出),所述握持固定部302通过所述固定孔与所述手柄200的上端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计,也即在握持固定部302的下端设置有固定孔,方便握持固定部302与手柄200的组装以及后期的维护。
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所述手柄200的上端与所述握持固定部302中所述固定孔的配合为过盈配合。通过上述设计,也即手柄200的上端与握持固定部302中固定孔的配合为过盈配合,因此可使手柄200的上端与所述握持固定部302的结合更加牢固,安全可靠性得到提升。
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所述簸箕斗100的底部所处平面为水平面,所述握持把手301的形状为圆柱形,所述握持把手301的中心线与所述簸箕斗100的底部所处平面相互平行。通过上述设计,也即上述握持手柄301可优选为水平设置。通过上述设计,也即簸箕斗100的底部所处平面为水平面,当通过簸箕斗100对水平地面上的垃圾或杂物进行清理时,可使所述簸箕斗100的底部与水平地面进行良好的接触,进而可使地面上的垃圾活杂物清理干净;同时,所述握持把手301的形状为圆柱形,且握持把手301的中心线与簸箕斗100的底部所处平面相互平行,因此方便使用者对握持把手301的握持,进而可提高使用者的体验,且更加省力。
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所述握持固定部302上部外侧壁设置有握持凹部303,且所述握持凹部303的内侧壁所处的平面为曲面。通过上述设计,也即在握持固定部302的上部外侧壁设置有握持凹部303,且握持凹部303的内侧壁所处平面为曲面,同时握持凹部303靠近所述握持把手301一侧的内侧壁的曲率大于所述握持凹部303远离所述握持把手301一侧的内侧壁的曲率。
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所述握持固定部302的下部的右侧壁固定设置有钩挂部304,通过所述钩挂部304可将与所述簸箕本体配合使用的扫把进行钩挂。通过上述设计,也即在握持固定部302的下部的右侧壁固定设置有钩挂部304,通过钩挂部304可将与该新型簸箕相配合的扫把进行钩挂;同时,所述钩挂部304与握持固定部302为一体成型,因此可提高钩挂部304与握持固定部302相结合的牢固性,进而达到延长所述钩挂部304使用寿命的目的。
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所述握持凹部303位于所述握持固定部302上部外侧壁的前侧,所述簸箕斗100的开口方向朝向右侧,所述握持把手301的前端距离所述握持固定部302的距离小于所述握持把手301的后端距离所述握持固定部302的距离。通过上述设计,也即握持凹部303设置在握持固定部302的上部外侧壁的前侧,同时簸箕斗100的开口方向朝右,因此在通过该新型簸箕对地面的垃圾或杂物进行清理时,使用者可通过左手握住握持把手301,且使用者的左手食指可处于上述握持凹部303中,因此握持效果更理想,也即握持感良好,同时,由于簸箕斗100的开口方向超右侧,通过使用者右手握持的扫把即可将地面上的垃圾或杂物顺利扫进簸箕斗100中,操作方便且不费劲,给使用者带来良好的体验感;另外,由于握持把手301的前端距离握持固定部302的距离小于所述握持把手301的后端距离所述握持固定部302的距离,也即握持把手301位于握持固定部302前侧的距离小于握持把手301位于握持固定部302后侧的距离,因此使用者使用的时候,使用者左手的手掌可握持在握持把手301位于握持固定部302的后侧。
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所述握持把手301包括把手壳体305以及把手上盖306,所述把手壳体305固定设置在所述握持固定部302的上端,且所述把手上盖306设置在所述把手壳体305的上部。通过上述设计,也即握持把手301由把手壳体305以及设置在所述把手壳体305上的把手上盖306,且把手壳体305固定设置在握持固定部302的上端,因此方便前期的组装以及后期的维修和更换。
3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所述把手壳体305与所述握持固定部302为一体成型,所述把手壳体305内设置有空腔307,所述空腔307内竖直设置有多个固定柱308,所述固定柱308内设置有固定孔309。通过上述设计,也即把手壳体305与握持固定部302为一体成型,因此可提高把手壳体305与握持固定部302相结合的牢固性,安全可靠性得到提升。
3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所述把手上盖306的下表面向下延伸设置有固定凸部310,所述固定凸部310设置在所述固定孔309内,所述固定凸部310与所述固定孔309的配合为过盈配合,且所述把手上盖306通过固定凸部310与所述固定孔309的配合与所述把手壳体305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计,也即在把手壳体305内设置有空腔307,同时在空腔307中设置有多个固定柱308,且固定柱308中设置有固定孔309,另外,在把手上盖306的下表面向下延伸设置有固定凸部310,固定凸部310可固定在固定孔309中,因此把手上盖306通过固定凸部310与固定孔309的配合与把手壳体305固定连接,因此在组装把手上盖306和把手壳体305时,可通过固定凸部310与固定孔309进行定位,具有定位准确且安装牢固的特点。
3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所述握持固定部302以及手柄200的形状均为圆柱形,且所述握持把手301与所述握持固定部302垂直设置。通过上述设计,也即握持固定部302与手柄200均为圆柱形,且握持把手301与握持固定部302为垂直设置,因此方便握持
固定部302与手柄200的配合安装,且同时还具有结合牢固的特点。
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簸箕,由于上述握持把手301的左端面和右端面311均为倾斜面,同时所述握持把手301的左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90
°
,可优选为60
°
,以及所述握持把手301的右端面3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90
°
,可优选为60
°
;另外,由于握持把手301的左端面以及握持把手301的右端面与所述握持把手301相结合的位置均为光滑的圆弧设置,因此握持效果更良好。通过上述设计,方便使用者的左手对握持把手301的握持,进一步提高握持的手感。
39.上述把手上盖306的左端面与把手上盖306相结合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圆弧部321,且所述把手上盖306的右端面与把手上盖306相结合的位置有第二圆弧部322,同时,上述把手壳体305的左端面与把手壳体305相结合的位置设置有第三圆弧部323,且所述把手壳体305的右端面与把手壳体305相结合的位置设置有第四圆弧部324,因此第一圆弧部321和第三圆弧部323形成握持把手301的左端面与握持把手301相结合位置的圆弧设计,以及第二圆弧部322和第四圆弧部324形成握持把手301的右端面311与握持把手301相结合位置的圆弧设计。
40.上述簸箕斗100的顶端固定设置有盖板101,因此可使簸箕斗100与盖板101之间形成封闭的空间,也即只有簸箕斗100的右侧开口,通过簸箕斗100右侧的开口,对地面上的垃圾或杂物进行清理,同时由于簸箕斗100与盖板101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因此簸箕斗100中的垃圾或杂物在遇到风的时候也不会轻易的被吹的到处都是。同时,所述盖板101靠近开口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梳齿102,可对扫把上缠绕的赃物或毛发进行清理。
4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