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不同坡度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04:0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水土流失 红壤 坡地 治理 坡度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不同坡度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5~15
°
坡面治理结构、15~25
°
坡面治理结构以及25~35
°
坡面治理结构;所述5~15
°
坡面治理结构包括自上而下轮流依次设置的坡耕地(1)、截流沟(2)、果树台田(3),所述坡耕地(1)、截流沟(2)、果树台田(3)每间隔25m设置一组,所述截流沟(2)下方设有过滤储水系统,整个5~15
°
坡面上设有第一布水系统,所述果树台田(3)的种植池中央种植有果树;其中,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截流沟(2)下方的沉沙池(6)、依次设置在所述沉沙池(6)后侧的过滤网(7)与蓄水箱(5)、设置在所述蓄水箱(5)内部的储料室(9),所述蓄水箱(5)上设有水泵(8);所述第一布水系统包括通过所述水泵(8)与蓄水箱(5)相连的布水管网(10)、设置在所述果树台田(3)的种植池上的环形布水支架(11)、设置在所述坡耕地(1)上的条形布水支架(12),所述布水管网(10)延伸分布于坡面、环形布水支架(11)及条形布水支架(12)上部,所述布水管网(10)上设有布水喷头(13);所述15~25
°
坡面治理结构包括种植系统、截排系统、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及设置在所述种植系统上的第二布水系统,所述种植系统包括沿等高线按品字型设置的水平沟(14)以及种植在所述水平沟(14)内的灌木胡枝子,所述截排系统包括沿等高线间隔设置的截流沟(15)以及沿坡面纵向间隔设置的排水沟(16),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左右交替设置在所述截流沟(15)与排水沟(16)交错位置下方;所述25~35
°
坡面治理结构包括鱼鳞坑种植系统、所述截排系统、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及设置在所述鱼鳞坑种植系统上的第三布水系统,所述鱼鳞坑种植系统包括沿等高线呈品字型设置的半圆型的鱼鳞坑(18)以及种植在所述鱼鳞坑(18)内的灌木或乔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果树台田(3)设置在长度大于等于100米的长缓坡坡地上,且每间隔25米的坡耕地(1)沿水平方向设置两行;所述果树台田(3)相邻两池之间用池埂(4)隔开,所述池埂(4)纵截面为下宽上窄的梯形,所述池埂(4)下部宽0.4m、上部宽0.15m;所述截流沟(2)位于坡耕地(1)与果树台田(3)之间,所述截流沟(2)底宽为40~60cm,所述截流沟(2)深为40cm;所述蓄水箱(5)的体积为8m3,所述沉沙池(6)长2m、宽1.8m、高2m,所述过滤网(7)高1.8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布水支架(11)环绕于每棵果树周围,半径为0.5m,高0.5m,所述布水喷头(13)均匀分布于环形布水支架(11)上,每个环形布水支架(11)布设4个布水喷头(13),布水喷头(13)的喷洒直径为0.01m;在坡耕地处,所述条形布水支架(12)由上至下沿竖直方向布设,左右间距为2米,条形布水支架(12)上每隔1米设置一个布水喷头(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果树周围铺设第一土壤改良剂层,所述坡耕地(1)上铺设第二土壤改良剂层;所述第一土壤改良剂层为将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按质量比1:4:5的比例混合均匀、造粒后,以铺设量2kg/

铺设而成;所述第二土壤改良剂层为聚丙烯酰胺以铺设量5g/

铺设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平沟(14)长3m,沟面宽50cm、沟深30cm、沟底宽40cm,相邻水平沟(14)左右间距为1m、上下间距为1.5m;所述截流沟(15)每隔10m设置一条,所述截流沟(15)底宽为40~60cm,深40cm;所述排水沟(16)每隔50m设置一条,所述排水沟(16)底宽为60cm,深40c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布水系统包括通过所述水泵(8)与蓄水箱(5)相连的布水管网(10)、设置在所述水平沟(14)上的布水支架(17),所述布水管网(10)延伸分布于坡面及布水支架(17)上部,所述布水管网(10)上设有布水喷头(1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沟(14)内铺设第三土壤改良剂层,在15~25
°
坡面上铺设第四土壤改良剂层;所述第三土壤改良剂层为将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按质量比1:5:6的比例混合均匀、造粒后,以铺设量2.4kg/

铺设而成;所述第四土壤改良剂层为聚丙烯酰胺以铺设量8g/

铺设而成。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鳞坑(18)的水平间距为1m、上下间距为1m,所述鱼鳞坑(18)的半径为0.5m,深度为0.3m,所述鱼鳞坑(18)设置中间高两边低的半月型外埂(19),所述外埂(19)中间高0.2m,所述外埂(19)两边高0.15m,所述上下两排鱼鳞坑(18)之间设置宽1m、厚5mm的条状秸秆纤维毯(2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布水系统包括通过所述水泵(8)与蓄水箱(5)相连的布水管网(10)、设置在所述鱼鳞坑(18)圆心处的可旋转喷水的喷灌(20),所述布水管网(10)延伸分布于坡面及末端与所述喷灌(20)相连。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鳞坑(18)内铺设第五土壤改良剂层,在25~35
°
坡面上铺设第六土壤改良剂层;所述第五土壤改良剂层为将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按质量比1:6:7的比例混合均匀、造粒后,以铺设量2.8kg/

铺设而成;所述第六土壤改良剂层为聚丙烯酰胺以铺设量10g/

铺设而成。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不同坡度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包括5~15


技术研发人员:赵晴 樊蓓莉 张衢 毛韦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02
技术公布日:2021/10/1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