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不同坡度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04:0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水土流失 红壤 坡地 治理 坡度


1.本发明属于水土流失治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不同坡度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主要应用于南方红壤坡地防暴雨冲刷水土流失的治理。


背景技术:

2.我国南方红壤的土壤特点是酸、瘦、黏。南方红壤区域地处热带、亚热带,具有多样化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水、热、土地和生物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但高风化、强淋溶以及强烈的生物循环决定了红壤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一般来说,热带粘质红壤稳定性团聚体含量较高,孔隙度较好,因此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但在雨滴击溅侵蚀作用下,土壤细粒流失下移,表层土壤孔隙被堵塞,地表板结,土壤渗透性变差。加之南方红壤区降雨量大而集中、降雨冲刷地表力强,坡面缺少有序的蓄排水工程,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河道,以水力侵蚀为主要形式的土壤侵蚀十分严重,不仅产生水土流失,也容易产生面源污染、影响下游水体水质。目前南方红壤区的土壤退化程度位列第二,仅次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带。
3.目前对于南方红壤的水土流失的已有一定的治理措施,包括植被措施、工程措施、化学措施。植被措施是利用乔、灌、草合理配植并补植以秸秆、树枝覆盖等手段提高林地地表覆盖,促进植物生长,从而达到减水减沙、提高土壤质量、恢复林地生态功能的目的。工程措施包括坡改梯、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等,同时在坡面整地时,可在坡面修建排水沟等,起到分流排水的作用。化学措施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即在土壤中施加改良剂调节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侵蚀,防治水土流失。以上措施均在水土流失治理上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往往这些措施多单一使用或工程措施与植被措施组合施用,并且很多研究或专利多针对于某一固定坡度进行措施研究。然而,不同坡度的土壤条件和土壤侵蚀情况是很不相同的。随着坡度的增加,同一降雨条件下,坡地受雨滴击溅侵蚀作用和雨水冲刷作用会增强,土壤有机物流失会加剧,但土壤的ph值随坡度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
4.目前精准针对于不同坡度暴雨条件下的综合性治理措施研究相对较少。对于降雨集中期的雨水收集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对于蓄积雨水的精准回用、喷施研究较少。如公告号为cn202020393883.8的专利一种水土流失的治理装置,利用三维植被网、集水箱、排水渠、布水组等措施并搭配植物种子,实现了多余雨水的收集和回用,但在坡地大面积铺设三维植物网及补水喷头的措施过于复杂和难以实施,大面积的进行坡地布水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南方红壤坡地的水土流失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不同坡度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首先针对不同坡度设置不同的工程措施和截留蓄水措施,同时设置回水布水系统,将储存的雨水精准喷施于植被种植区;其次根据不同坡度搭配不同比例的水土流失改良剂,将改良剂的比例根据坡度调整;最后搭配种植适用于不同坡
度不同工程措施的植被。三种措施合理搭配,缺一不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显著提高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不同坡度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包括5~15
°
坡面治理结构、15~25
°
坡面治理结构以及25~35
°
坡面治理结构。
7.所述5~15
°
坡面治理结构包括自上而下轮流依次设置的坡耕地、截流沟、果树台田,所述坡耕地、截流沟、果树台田每间隔25m设置一组,所述截流沟旁设有过滤储水系统,整个5~15
°
坡面上设有第一布水系统,所述果树台田的种植池中央种植有果树;
8.其中,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截流沟下方的沉沙池、依次设置在所述沉沙池后侧的过滤网与蓄水箱、设置在所述蓄水箱内部的储料室,所述蓄水箱上设有水泵;所述第一布水系统包括通过所述水泵与蓄水箱相连的布水管网、设置在所述果树台田的种植池上的环形布水支架、设置在所述坡耕地上的条形布水支架,所述布水管网延伸分布于坡面、环形布水支架及条形布水支架上部,所述布水管网上设有布水喷头;
9.所述15~25
°
坡面治理结构包括种植系统、截排系统、过滤储水系统及设置在所述种植系统上的第二布水系统,所述种植系统包括沿等高线按品字型设置的水平沟以及种植在所述水平沟内的灌木胡枝子,所述截排系统包括沿等高线水平间隔设置的截流沟以及沿坡面纵向间隔设置的排水沟,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左右交替设置在所述截流沟与排水沟交错位置下方;
10.所述25~35
°
坡面治理结构包括鱼鳞坑种植系统、所述截排系统、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及设置在所述鱼鳞坑种植系统上的第三布水系统,所述鱼鳞坑种植系统包括沿等高线呈品字型设置的半圆型的鱼鳞坑以及种植在所述鱼鳞坑内的灌木或乔木。
11.优选地,所述果树台田设置在长度大于等于100米的长缓坡坡地上,且每间隔25米沿水平方向设置两行;所述果树台田相邻两池之间用池埂隔开,所述池埂纵截面为下宽上窄的梯形,所述池埂下部宽0.4m、上部宽0.15m;
12.所述截流沟位于坡耕地与果树台田之间,所述截流沟底宽为40~60cm,所述截流沟深为40cm;
13.所述蓄水箱的体积为8m3,所述沉沙池长2m、宽1.8m、高2m,所述过滤网高1.8m。
14.优选地,所述环形布水支架环绕于每棵果树周围,半径为0.5m,高0.5m,所述布水喷头均匀分布于环形布水支架上,每个环形布水支架布设4个布水喷头,布水喷头的喷洒直径为0.01m;在坡耕地处,所述条形布水支架由上至下沿竖直方向布设,左右间距为2米,条形布水支架上每隔1米设置一个布水喷头。
15.优选地,所述果树周围铺设第一土壤改良剂层,所述坡耕地上铺设第二土壤改良剂层;
16.所述第一土壤改良剂层为将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按质量比1:4:5的比例混合均匀、造粒后,以铺设量2kg/

铺设而成;
17.所述第二土壤改良剂层为聚丙烯酰胺以铺设量5g/

铺设而成。
18.优选地,所述水平沟长3m,沟面宽50cm、沟深30cm、沟底宽40cm,相邻水平沟左右间距为1m、上下间距为1.5m;
19.所述截流沟每隔10m设置一条,所述截流沟底宽为40~60cm,深40cm;
20.所述排水沟每隔50m设置一条,所述排水沟底宽为60cm,深40cm。
21.优选地,所述第二布水系统包括通过所述水泵与蓄水箱相连的布水管网、设置在所述水平沟上的布水支架,所述布水管网延伸分布于坡面及布水支架上部,所述布水管网上设有布水喷头。
22.优选地,所述水平沟内铺设第三土壤改良剂层,在15~25
°
坡面上铺设第四土壤改良剂层;
23.所述第三土壤改良剂层为将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按质量比1:5:6的比例混合均匀、造粒后,以铺设量2.4kg/

铺设而成;
24.所述第四土壤改良剂层为聚丙烯酰胺以铺设量8g/

铺设而成。
25.优选地,所述鱼鳞坑的水平间距为1m、上下间距为1m,所述鱼鳞坑的半径为0.5m,深度为0.3m,所述鱼鳞坑设置中间高两边低的半月型外埂,所述外埂中间高0.2m,所述外埂两边高0.15m。
26.优选地,所述第三布水系统包括通过所述水泵与蓄水箱相连的布水管网、设置在所述鱼鳞坑圆心处的可旋转喷水的喷灌,所述布水管网延伸分布于坡面及末端与所述喷灌相连。
27.优选地,所述鱼鳞坑内铺设第五土壤改良剂层,在25~35
°
坡面上铺设第六土壤改良剂层;
28.所述第五土壤改良剂层为将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按质量比1:6:7的比例混合均匀、造粒后,以铺设量2.8kg/

铺设而成;
29.所述第六土壤改良剂层为聚丙烯酰胺以铺设量10g/

铺设而成。
30.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优点是:
31.1)本发明精准的针对不同坡度范围提出了水土流失的治理技术,根据具体坡度调整改良剂比例及用量、所用工程结构措施、植被类型,同以往技术相比提高了治理措施的精准性。
32.2)本发明是一种包含工程措施、化学措施、植被措施在内的综合治理技术,三种措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较常规技术更具综合性和高效性。
33.3)本发明有效提高了暴雨期雨水的收集效率和利用效率,经过滤的雨水通过回水管和喷头装置精准喷施于栽植植被的果树台田、鱼鳞坑、水平沟内,对于雨水的利用更精准、更节约。
附图说明
3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5.图1为5~15
°
坡面治理结构俯视图;
36.图2为5~15
°
坡面果树台田平面图;
37.图3为5~15
°
坡面过滤储水系统及果树台田布水系统剖面图;
38.图4为15~25
°
坡面治理结构俯视图;
39.图5为15~25
°
坡面过滤储水系统及水平沟布水系统剖面图;
40.图6为25~35
°
坡面治理结构俯视图;
41.图7为25~35
°
坡面过滤储水系统及鱼鳞坑布水系统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4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不同坡度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如图1~图7所示,其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适用于5~35
°
的红壤坡地。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

2008中坡度分级规范可将治理坡度划分为三类,分别为5~15
°
、15~25
°
及25~35
°
。在南方暴雨集中时期,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入渗率降低、坡面径流逐渐增大、坡面产沙量成倍数增加。
44.5~15
°
坡面一般为轻度侵蚀,水土流失情况较轻;15~25
°
坡面一般为中度侵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25~35
°
坡面一般为强度侵蚀,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本发明所述综合治理技术可分为植被措施、工程措施、化学措施三类。
45.具体地,本发明的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构包括5~15
°
坡面治理结构、15~25
°
坡面治理结构以及25~35
°
坡面治理结构。
46.所述5~15
°
坡面治理结构包括自上而下轮流依次设置的坡耕地1、截流沟2、果树台田3,所述坡耕地1、截流沟2、果树台田3每间隔25m设置一组,所述截流沟2旁设有过滤储水系统,整个5~15
°
坡面上设有第一布水系统,所述果树台田3的种植池中央种植有果树。
47.其中,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截流沟2下方的沉沙池6、依次设置在所述沉沙池6后侧的过滤网7与蓄水箱5、设置在所述蓄水箱5内部的储料室9,所述蓄水箱5上设有水泵8;所述第一布水系统包括通过所述水泵8与蓄水箱5相连的布水管网10、设置在所述果树台田3的种植池上的环形布水支架11、设置在所述坡耕地1上的条形布水支架12,所述布水管网10延伸分布于坡面、环形布水支架11及条形布水支架12上部,所述布水管网10上设有布水喷头13。
48.所述15~25
°
坡面治理结构包括种植系统、截排系统、过滤储水系统及设置在所述种植系统上的第二布水系统,所述种植系统包括沿等高线按品字型设置的水平沟14以及种植在所述水平沟14内的灌木胡枝子,所述截排系统包括沿等高线间隔设置的截流沟15以及沿坡面纵向间隔设置的排水沟16,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左右交错设置在所述截流沟15与排水沟16交错位置下方。
49.所述25~35
°
坡面治理结构包括鱼鳞坑种植系统、所述截排系统、所述过滤储水系统及设置在所述鱼鳞坑种植系统上的第三布水系统,所述鱼鳞坑种植系统包括沿等高线呈品字型设置的半圆型的鱼鳞坑18以及种植在所述鱼鳞坑18内的灌木或乔木。
50.如图1、图2所示,在5~15
°
坡面治理结构中,此坡度范围内坡度较缓,为轻度侵蚀,多可用作坡耕地。此坡度范围内的坡地水土流失治理结构为:坡耕地1每隔25m设置一组截流沟2 过滤储水系统 第一布水系统 果树台田3结构,即坡面由上至下坡耕地1、截流沟2、果树台田3轮流依次设置,同时截流沟2旁附设过滤储水系统、整个坡面设置第一布水系统。果树周围及整个坡面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同时台田撒施混合草种。
51.所述果树台田3设置在长度大于等于100米的长缓坡坡地上,且每间隔25米沿水平方向设置两行;所述果树台田3相邻两池之间用池埂4隔开。如图2所示,台田两池之间用池埂4隔开,所述池埂4纵截面为下宽上窄的梯形,每一株树为一水平池,相邻池埂上下左右间距均为3米(池埂内边缘距离),池埂纵截面为下宽上窄的梯形,下部宽0.4m、上部宽0.15m、埂高0.3m。池中央种植当地适宜的果树,果树冠幅为1m左右。
52.所述截流沟2位于坡耕地1与果树台田3之间,所述截流沟2底宽为40~60cm,所述截流沟2深为40cm。
53.过滤储水系统包含沉沙池6、过滤网7、蓄水箱5、储料室9四个部分。截流沟2下方水平方向每隔20m连有一个蓄水箱5,体积为8m3。沉沙池6、滤沙网7位于蓄水箱前侧。沉沙池6长2m、宽1.8m、高2m。滤沙网7高1.8m,与蓄水箱5上方留有0.2m空隙。水泵8位于蓄水箱5上方,蓄水箱5内部装有储料箱9,储料箱9里可放置易溶于水的肥料、农药制剂等,随水喷施于坡面植物。
54.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布水系统包含布水管网10、环形布水支架11、条形布水支架12(参见图1)、布水喷头13。布水管网10由蓄水箱5延伸分布于坡面及布水支架上部。在果树台田3处,环形布水支架11环绕于每棵果树周围,半径为0.5m,高0.5m,布水喷头13均匀分布于环形布水支架13上,每个支架布设4个,喷头直径为0.01m,将蓄水箱5内储存雨水精准喷施于果树周围。在坡耕地1处,条形布水支架12由上至下沿竖直方向布设,左右间距为2米,在条形布水支架12上布设布水管道,布水管道上每隔1米设置一个布水喷头13,喷头喷洒直径为0.01m。
55.优选地,所述果树周围铺设第一土壤改良剂层,所述坡耕地1上铺设第二土壤改良剂层;所述第一土壤改良剂层为将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按质量比1:4:5的比例混合均匀、造粒后,以铺设量2kg/

铺设而成;所述第二土壤改良剂层为聚丙烯酰胺以铺设量5g/

铺设而成。
56.具体地,第一土壤改良剂层的制备步骤如下:将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三者以一定比例混合后粉碎造粒,以减缓改良剂的释放速度、减少养分损失。其中粉煤灰颗粒大小为0.005~0.5mm;鸡粪经过腐熟处理、风干磨细,ph值为7~8;水稻秸秆粉碎成长度10~20mm。在此坡度范围,将三者按质量比1:4:5的比例混合均匀、造粒。造粒后的改良剂颗粒大小为3~5mm左右。施用量为2kg/

(即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用量分别为0.2kg/

0.8kg/

1kg/

)。坡面施用的所述第二土壤改良剂层为聚丙烯酰胺(pam),为阴离子型(水解度10%),相对分子量为1200万。
57.进一步,所述5~15
°
坡面治理结构的构建及运行方法如下:
58.构建方法:首先在坡耕地上修筑果树台田,每隔25m修筑2行矩形台田种植池,两池之间用池埂隔开,池埂上下左右间距均为3m,埂高0.3m。池中央栽植当地适宜的果树如柑橘、猕猴桃,果树冠幅为2m左右。第一土壤改良剂层的设置方法为:以树干为中心,在直径为2m的范围内,放射状开挖4条施肥沟,沟长1m、沟宽15cm、深25cm左右。将改良剂均匀撒施于沟内,将土回填。其次在坡耕地与果树台田之间沿等高线在坡耕地下方水平设置截流沟,截流沟下侧每隔20米开挖长3.8m、宽2m、高2m的坑体,用于构建蓄水箱、沉沙池。蓄水箱出水口连接回水管道,并延伸于坡面,接入果树台田环形布水支架上的布水喷头以及坡耕地条形布水支架上的布水喷头。随后于台田撒施水土流失治理效果良好的混合草种百喜草、宽叶雀稗,撒施量为25g/

,最后将pam以5g/

均匀撒施于坡地。
59.运行方法:在降雨集中时期,首先第二土壤改良剂层pam可增加土壤入渗率,减缓坡面径流的产生;第一土壤改良剂层在改善果树台田土壤酸性、提高有机质含量的同时可以提高土壤的入渗率,并和第二土壤改良剂层同时发挥作用减少地表径流,产生的过多的径流可通过台田池埂的拦截作用将径流拦截于台田内,为果树生长提供充足水分、减少水
土流失。同时第一土壤改良剂层造粒后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其次坡耕地产生的过多的地表径流可汇入截流沟,截流沟中的雨水依次流入两侧过滤储水系统,经沉沙池沉淀和滤沙网过滤后储存于蓄水箱,过滤储水系统中滤沙网与蓄水箱上方留有0.2m空隙,在沉沙池中水量过多时,上部较清澈雨水可直接流入蓄水池。在干旱季节蓄水箱中的雨水通过布水系统精准喷施于果树台田及坡耕地。
60.在15~25
°
坡面治理结构中,此段坡度范围为较陡坡,为中度侵蚀。此坡度范围内的水土流失治理结构包含种植系统、截排系统、过滤储水系统及第二布水系统。水平沟内及坡面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坡面撒施混合草种。
61.如图4所示,种植系统包含水平沟14、植被两个部分。其中水平沟14沿等高线按品字型分布,水平沟14长3m,沟面宽50cm、沟深30cm、沟底宽40cm;水平沟14左右间距为1m(左右相邻沟梗距离),上下间距为1.5m(上下相邻沟梗距离),水平沟内种植灌木胡枝子。截排系统包括截流沟15、排水沟16两个部分。截流沟15分布方式为从坡顶到坡脚每隔10米沿等高线分布一条,截流沟15底宽为40~60cm,沟深40cm。排水沟16沿坡面纵向分布,每隔50m设置一条,排水沟16底宽为60cm,沟深40cm。
62.过滤储水系统包含沉砂池6、过滤网7、蓄水箱5、储料室9四个部分。蓄水箱5每隔10m于排水沟16两侧左右交错设置一个,体积为8m3。沉沙池6、滤沙网7位于蓄水箱5前侧,沉沙池6长2m、宽1.8m、高2m。滤沙网7高为1.8m。水泵8位于蓄水箱5上方,储料箱9安装于蓄水箱5内部,可放置易溶于水的肥料、农药制剂等,可随水喷施于水平沟14。
63.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布水系统布水支架17、布水管网10、布水喷头13三个部分。布水管网10由蓄水箱5延伸分布于坡面及布水支架17上部;布水支架17位于水平沟14上方,支架高0.5m,布水喷头13均匀分布水支架17上,每隔0.5m布设一个,每个布水支架17布设5个喷头,喷头直径为0.01m。将蓄水箱5内储存雨水精准喷施于水平沟14内植物。
64.优选地,所述水平沟14内铺设第三土壤改良剂层,在15~25
°
坡面上铺设第四土壤改良剂层;所述第三土壤改良剂层为将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按质量比1:5:6的比例混合均匀、造粒后,以铺设量2.4kg/

铺设而成;所述第四土壤改良剂层为聚丙烯酰胺以铺设量8g/

铺设而成。
65.具体地,所述第三土壤改良剂层的制备步骤如下:将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按质量比1:5:6的比例混合均匀、造粒,造粒后的改良剂颗粒大小为3~5mm左右。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的前期处理同上文5~15
°
坡度范围内所述处理相同。施用量为2.4kg/

(即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用量分别为0.2kg/

1kg/

1.2kg/

)。将混合造粒后的土壤改良剂精准撒施于水平沟内,并与回填土混合均匀。最后将所述pam以8g/

均匀撒施于坡地,形成第四土壤改良剂层。
66.进一步,所述15~25
°
坡面治理结构的构建及运行方法如下:
67.构建方法:首先沿等高线按品字型挖水平沟,沟挖出土一部分作沟梗,另一部分用作回填土。水平沟内种植灌木胡枝子。然后开挖截流沟、排水沟,排水沟两侧每隔10米交错开挖长3.8m、宽2m、高2m的坑体,用于构建蓄水箱、沉沙池。蓄水箱出水口连接回水管道,并延伸于坡面,接入布水支架上的布水喷头。随后于坡面撒施水土流失治理效果良好的混合草种百喜草、宽叶雀稗,撒适量为25g/

,最后将pam以8g/

均匀撒施于坡地。
68.运行方法:在暴雨集中期,首先第四土壤改良剂层可减缓坡面径流的产生,增加土
壤入渗率,其次水平沟内第三土壤改良剂层在改善水平沟土壤酸性、提高有机质含量的同时可以提高土壤的入渗率,和第四土壤改良剂层同时发挥作用减少地表径流。水平沟内胡枝子及坡面草本百喜草及宽叶雀稗在拦截、分散、吸收雨水、减少径流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坡面及水平沟产生的过多径流流入截流沟,并汇入两侧排水沟,最后依次流入两侧过滤储水系统,经沉沙池沉淀和滤沙网过滤后储存于蓄水箱,过滤储水系统中滤沙网与蓄水箱上方留有0.2m空隙,在沉沙池中水量过多时,上部较清澈雨水可直接流入蓄水池。在干旱季节蓄水箱中的雨水通过布水系统精准喷施于水平沟。
69.在25~35
°
坡面治理结构中,此范围坡度为陡坡,为强度侵蚀类型。此坡度范围内的水土流失治理结构包含鱼鳞坑种植系统、截排系统、过滤储水系统及第三布水系统。鱼鳞坑及坡面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整个坡面撒施混合草种。
70.如图6所示,所述鱼鳞坑种植系统包括鱼鳞坑18、植被两个部分。鱼鳞坑18为半圆型,沿等高线呈品字型分布,水平间距为1m,上下间距为1m,鱼鳞坑18半径0.5m,深0.3m,设置中间高两边低的半月型外埂19,中间高0.2m,两边高0.15m。鱼鳞坑18内种植灌木或补植乔木。
71.截排系统结构在15~25
°
坡度范围内所述治理结构的基础上,还包含有条状秸秆纤维毯结构21,条状秸秆纤维毯21分布于上下两排鱼鳞坑18之间,所述条状秸秆纤维毯21宽1m、厚5mm。
72.过滤储水系统与15~25
°
坡度范围内治理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73.如图7所示,所述第三布水系统包括通过所述水泵8与蓄水箱5相连的布水管网10、设置在所述鱼鳞坑18圆心处的可旋转喷水的喷灌20,所述布水管网10延伸分布于坡面及末端与所述喷灌20相连。喷灌20管高0.5m,喷射角度为0~180
°
,喷射半径为0.5m,将蓄水箱5内储存雨水精准喷施于鱼鳞坑内植物。
74.优选地,所述鱼鳞坑18内铺设第五土壤改良剂层,在25~35
°
坡面上铺设第六土壤改良剂层;所述第五土壤改良剂层为将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按质量比1:6:7的比例混合均匀、造粒后,以铺设量2.8kg/

铺设而成;所述第六土壤改良剂层为聚丙烯酰胺以铺设量10g/

铺设而成。
75.具体地,所述第五土壤改良剂层的制备步骤如下:将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按质量比1:6:7的比例混合均匀、造粒,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的前期处理同5

15
°
坡度范围内所述处理相同。造粒后的改良剂颗粒大小为3

5mm左右。施用量为2.8kg/

(即粉煤灰、鸡粪、水稻秸秆用量分别为0.2kg/

1.2kg/

1.4kg/

)。将混合造粒后的土壤改良剂精准撒施于鱼鳞坑内,并与回填土混合均匀。最后将pam以10g/

均匀撒施于坡地,形成第六土壤改良剂层。
76.进一步,所述25~35
°
坡面治理结构的构建及运行方法如下:
77.构建方法:首先沿等高线按品字型布设鱼鳞坑,设置水平间距为1m,上下间距为1m,鱼鳞坑半径0.5m,深0.3m,设置高0.15

0.2m的弯月型外埂。在鱼鳞坑内种植水土流失治理优良灌木胡枝子,若在疏林地,补植乔木木荷、枫香。然后构建截排系统、过滤储水系统。截排系统的构建在15~25
°
坡度构建方法的基础上,铺设条状秸秆纤维毯于上下两排鱼鳞坑之间,纤维毯宽1m、厚5mm。过滤储水系统的构建同15

25
°
构建方法一致。蓄水箱出水口连接回水管道,并延伸于坡面,接入鱼鳞坑圆心处的喷灌管。于整个坡面撒施混合草种百喜
草、宽叶雀稗,撒施量为25g/

,撒于秸秆纤维毯上的草种需再撒一层15mm的掩覆土。最后将pam以10g/

均匀撒施于坡地。
78.运行方法:在暴雨集中期,首先第六土壤改良剂层可减缓坡面径流的产生,增加土壤入渗率,其次水平沟内第五土壤改良剂层在改善鱼鳞坑土壤酸性、提高有机质含量的同时可以提高土壤的入渗率,和第六土壤改良剂层同时发挥作用减少地表径流。其次鱼鳞坑内植物及坡面草本百喜草及宽叶雀稗在拦截、分散、吸收雨水、减少径流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中间高两边低的弯月型外埂,使得雨水从鱼鳞坑内外溢时可沿外埂两侧流出,防止对外埂中部的冲击。秸秆纤维毯的铺设削弱了坡面雨水溅蚀和减小地表径流的形成,同时对下部鱼鳞坑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径流过大将鱼鳞坑冲垮。鱼鳞坑内及坡面产生的过多径流流入截流沟,并汇入两侧排水沟,最后依次流入两侧过滤储水系统,经沉沙池沉淀和滤沙网过滤后储存于蓄水箱,过滤储水系统中滤沙网与蓄水箱上方留有0.2m空隙,在沉沙池中水量过多时,上部较清澈雨水可直接流入蓄水池。在干旱季节蓄水箱中的雨水通过布水系统精准喷施于鱼鳞坑。
79.1)本发明精准的针对不同坡度范围提出了水土流失的治理技术,根据具体坡度调整改良剂比例及用量、所用工程结构措施、植被类型,同以往技术相比提高了治理措施的精准性。
80.2)本发明是一种包含工程措施、化学措施、植被措施在内的综合治理技术,三种措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较常规技术更具综合性和高效性。
81.3)本发明有效提高了暴雨期雨水的收集效率和利用效率,经过滤的雨水通过回水管和喷头装置精准喷施于栽植植被的果树台田、鱼鳞坑、水平沟内,对于雨水的利用更精准、更节约。
82.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