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定位适配器、适配件、盒、盒组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10-22 12:15: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位适配器、适配件、盒、盒组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图像形成装置是通过成像处理技术在介质上形成图像的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以及至少一个粉盒或多个粉盒组成的粉盒组件,其中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设置有成像组件,粉盒通常可插装至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并能够向成像组件提供打印用的碳粉。
3.目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驱动头,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侧设有第一导电触点,粉盒上设有第二导电触点,当粉盒插装至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时,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第一导电触点和粉盒的第二导电触点接触并电连接;同时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的驱动头与粉盒传动连接,并向粉盒提供转动力,以使粉盒内的碳粉传输装置旋转。
4.然而,由于图像形成装置驱动粉盒时,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头旋转会给到粉盒轴向的旋转力,该旋转力会使粉盒摆动,进一步使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第一导电触点与第二导电触点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导致第一导电触点与第二导电触点的电连接不稳定,从而影响图像形成装置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定位适配器、适配件、盒、盒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提升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导电触点与粉盒上的第二导电触点的电连接可靠性,进而保证图像形成装置正常工作。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定位适配器,所述定位适配器能够安装于盒,所述盒可拆卸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包括第一驱动头、第一导电触点以及第一定位配合部,所述盒包括存储装置和第一啮合部,所述存储装置包括第二导电触点;所述定位适配器包括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在所述盒上安装有所述定位适配器并插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并安装到位时,与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配合来定位所述第一啮合部,以稳定所述第一啮合部与所述第一驱动头的传动连接;
8.其中,当所述盒上安装有所述定位适配器且插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并安装到位时,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和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最外侧轮廓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横向截面的最大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的多个接触点中任意两个所述接触点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
9.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定位适配器具有以下优点:
1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定位适配器,其可安装于盒,并且定位适配器通过其第一定位部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的第一定位配合部配合,以对第一啮合部定位,并使第
一啮合部与第一驱动头传动连接,进而将盒可拆卸安装于本体上。
11.进一步地,具有本实施例的定位适配器的盒插装至本体内时,盒的第一导电触点和本体侧的第二导电触点接触并形成多个接触点,其中第一定位部的最外侧轮廓在本体的横向截面的最大宽度大于或等于任意两个接触点在本体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
12.如此设置,可实现减小来自第一驱动头的驱动力对导电触点接触的影响,以避免第一导电触点与第二导电触点之间相对移动,以使存储装置的第一导电触点与本体侧的第二导电触点接触更稳定,进而保证图像形成装置正常工作。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定位适配器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将所述第一定位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盒的壳体上。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盒的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插接孔,所述第一定位部设有第一插接柱,所述第一插接柱用于插装至所述第一插接孔内,以将所述定位适配器安装于所述盒上。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盒上安装有所述定位适配器时,所述第一定位部环设在所述第一啮合部的外侧。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部配置为呈圆环状的第一定位筒,当所述盒上安装有所述定位适配器且插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并安装到位时,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和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所述第一定位筒的直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的多个接触点中任意两个所述接触点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盒设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配置为用于安装所述存储装置,所述第一支架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定位筒设置有第一缺口,在所述盒上安装有所述定位适配器时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第一缺口,且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啮合部的端面相对设置,以对所述第一啮合部进行轴向限位。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定位柱,至少三个所述第一定位柱环设在所述第一啮合部的外围,至少三个所述第一定位柱分别用于与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的多个第一定位孔配合。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三个所述第一定位柱位于同一个圆形上,且所述圆形的圆心与所述第一啮合部的转动中心重合;当所述盒上安装有所述定位适配器且插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并安装到位时,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和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所述圆形的直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的多个接触点中任意两个所述接触点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盒还包括第二定位部;在所述定位适配器安装于所述盒时,所述第一定位部靠近所述第二定位部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二定位部的上方。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定位柱;
22.在所述定位适配器安装于所述盒时,所述第一定位柱沿所述第一啮合部的旋转方向布置,并位于所述第一啮合部的外围。
23.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适配件,所述适配件能够安装于盒上,所述盒可拆卸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包括第一驱动头、第一导电
触点以及第一定位配合部;所述盒包括存储装置和用于安装第一啮合部的安装部,所述存储装置包括第二导电触点;所述适配件还包括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在所述盒上安装有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一啮合部并插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并安装到位时,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配合来定位所述第一啮合部,以稳定所述第一啮合部与所述第一驱动头的传动连接;
24.其中,当所述盒上安装有所述第一定位部且插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并安装到位时,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和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最外侧轮廓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横向截面的最大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的多个接触点中任意两个所述接触点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接距离。
2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所提供的适配件,其与第一方面所提供的适配器不同之处在于:适配件不仅包括上述第一定位部,还包括第一啮合部,即第一啮合部、第一定位部均设置于适配件。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的适配件安装于盒上,盒通过适配件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连接,其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与第一方面的定位适配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2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适配件包括第一啮合部时,当所述盒上安装有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一啮合部且插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并安装到位时,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和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所述第一啮合部的最外侧轮廓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横向截面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的多个接触点中任意两个所述接触点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接距离。
27.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盒,所述盒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安装区域,所述安装区域用于安装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定位适配器;或所述安装区域用于安装如第二方面所述的适配件。
2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所提供的盒,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与第一方面所提供的定位适配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29.本技术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盒,所述盒可拆卸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驱动头、第一导电触点以及第一定位配合部;所述盒包括:壳体;第一啮合部,用于与所述第一驱动头传动连接;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在所述盒插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并安装到位时,与所述第一定位配合部配合来定位所述第一啮合部,以稳定所述第一啮合部与所述第一驱动头的传动连接;存储装置,所述存储装置包括第二导电触点,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用于电连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导电触点;
30.其中,当所述盒插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并安装到位时,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和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最外侧轮廓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横向截面的最大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的多个接触点中任意两个所述接触点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
3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第四方面所提供的盒,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与第一方面所提供的定位适配器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3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盒插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并安装到位
时,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和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所述第一啮合部的最外侧轮廓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接触的多个接触点中任意两个所述接触点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
3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部环设在所述第一啮合部的外侧。
3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盒还包括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靠近所述第一定位部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下方;所述第二定位部与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的第二定位配合部配合。
3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定位柱;
36.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定位柱相应地配合的所述第二定位配合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孔。
3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定位柱;
38.所述第一定位柱沿所述第一啮合部的旋转方向布置,并位于所述第一啮合部的外围。
3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或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体上。
4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盒的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插接孔,所述第一定位部设有第一插接柱,所述第一插接柱用于插装至所述第一插接孔内。
41.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盒组,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上,包括多个第四方面所述的盒。
4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五方面所提供的盒组,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与第三方面所提供的盒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43.本技术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本体和第四方面所述的盒,或本体和第五方面所述盒组,所述盒或盒组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本体。
4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第六方面所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的有益效果与第四方面所提供的盒或第五方面所提供的盒组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45.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定位适配器、适配件、盒、盒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4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前盖打开示意图;
4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盒装入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截面示意图;
4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5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盒的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5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触点与第二导电触点接触示意图;
5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盒插装至本体的过程示意图一;
5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盒插装至本体的过程示意图二;
5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55.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位部与壳体连接示意图;
56.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位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57.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定位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58.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9.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相关技术中粉盒插装至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时,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侧的第一导电触点与粉盒上的第二导电触点电连接不稳定,影响图像形成装置的正常工作,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当粉盒插装至本体内时,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驱动头与粉盒传动连接,并向粉盒提供转动力,以使粉盒内的碳粉传输装置旋转,以使粉盒可向图像形成装置提供墨粉。
60.然而,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该转动力容易导致第一导电触点与第二导电触点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导致两者电连接不稳定,从而影响图像形成装置的正常工作。
61.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适配器、适配件、盒、盒组及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定位适配器安装于盒上,定位适配器通过其第一定位部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的第一定位配合部配合,以对第一啮合部定位,并使第一啮合部与第一驱动头传动连接,进而将盒可拆卸安装于本体上,且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侧的第一导电触点和盒上的第二导电触点接触并形成多个接触点。
62.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定位部的最外侧轮廓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横向截面的最大宽度配置为大于或等于第一导电触点与第二导电触点接触的多个接触点中任意两个接触点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如此设置,可实现减小来自第一驱动头的驱动力对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接触的影响,以避免第一导电触点与第二导电触点之间相对移动,以确保第一导电触点与第二导电触点接触更稳定,进而保证图像形成装置正常工作。
63.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4.实施例一
65.为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首先对附图中的坐标系进行说明,其中x轴定义为第一方向,第一方向可以是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的长度方向,也可视为左、右方向;y轴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的宽度方向,也可视为前、后方向;z轴方向定义为第三方向,第三方向可以是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的高度方向,也可视为上、下方
向。
66.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其包括本体10以及安装于本体10内的盒组、成像组件30,其中本体10包括安装腔,沿第二方向,安装腔的前端具有开口,以便于盒组及成像组件30安装至安装腔内。
67.具体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呈矩形状,其设置有安装腔,例如,安装腔呈矩形,或者是非规则形状,安装腔的前端具有开口,且在开口的边缘设置有可开合的前盖40,前盖40呈关闭状态时可密封开口,以对安装腔进行封闭。本技术实施例中盒组可包括至少一个盒20,盒组可插装至安装腔内,即盒组可拆卸安装至本体10内,进一步地图像形成装置100至少包括一个盒,该盒20可以是粉盒,粉盒内容纳有打印用碳粉。
68.沿第三方向,盒组可设置于成像组件30的上方,盒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四个粉盒,每个盒内可容纳有不同颜色的碳粉,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当粉盒安装至安装腔内并完成定位时,粉盒可向成像组件30提供碳粉,以及粉盒与图像形成装置100建立电连接通信。
69.如图3、图6和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安装腔内的第一驱动头60、触针组件以及第一定位配合部11,其中第一定位配合部11、第一驱动头60沿第二方向与粉盒的第一端相对;触针组件包括多个触针,触针的一部分与本体10电连接,触针的另一部分暴露于安装腔内,并用于与粉盒电连接,以使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触针组件与粉盒建立通信,其中暴露于安装腔的部分触针形成第一导电触点50。
70.如图4所示,粉盒包括壳体21以及设置于壳体21上的存储装置22、第一啮合部24。壳体21整体呈长条状,沿第二方向(粉盒的插装方向),壳体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与第一驱动头60相对,第一啮合部24设置于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上,第一啮合部24与第一驱动头60相对设置,且第一啮合部24与第一驱动头60配合。当粉盒插装至安装腔并安装到位时,第一驱动头60能够与第一啮合部24传动连接,以向粉盒输入驱动力,并使粉盒内的碳粉传输装置旋转,以实现向成像组件30提供碳粉,本技术中的安装到位解释为粉盒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00内并能够进行图像形成操作,例如正常打印、正常供应碳粉。
71.存储装置22用于存储粉盒的碳粉信息,存储装置22可以是粉盒的芯片,存储装置22包括基板221及设置于基板221上的多个通信端子,通信端子位于基板221与第一导电触点50接触的一面,以使粉盒插装至安装腔内并到位后,通信端子与对应的第一导电触点50接触并电连接。
72.例如,沿第三方向存储装置22设置于壳体21的顶部,相应地,触针组件所形成的第一导电触点50位于安装腔的顶壁下方,即当粉盒插装至安装腔时,第一导电触点50与芯片相对。
73.上述各通信端子形成第二导电触点222,多个第二导电触点222包括vcc触点、sda触点、gnd触点和scl触点,其中vcc触点用于与外部供电单元接触导电,以获取芯片工作时所需电压,sda触点为数据通讯触点,gnd触点为接地触点,scl触点为时钟信号触点,4个第二电触点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导电触点50电连接,实现芯片与本体10电导通。
7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定位适配器,定位适配器可安装于粉盒的壳体21上,定位适配器用于在粉盒插装至安装腔内时,对粉盒进行定位。
75.本技术实施例中定位适配器包括第一定位部23,第一定位部23可拆卸安装于粉盒的壳体21上。进一步地,定位适配器还包括固定部,固定部配置为用于将第一定位部23可拆卸地设置于粉盒的壳体21上。
76.示例性地,第一定位部23位于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即第一定位部23与第一啮合部24均位于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上,第一定位部23与第一定位配合部11相对设置,且第一定位部23与第一定位配合部11相适配。例如,第一定位部23可以是定位凸起,第一定位配合部11可以是与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槽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77.如图5所示,当具有上述定位适配器的粉盒插装至本体10的安装腔内时,第一定位部23与第一定位配合部11相配合,以对第一啮合部24进行定位,以使第一啮合部24与第一驱动头60传动连接,即第一驱动头60的驱动力可经第一啮合部24传递至粉盒内的碳粉传输装置。
78.进一步地,当粉盒插装至本体10的安装腔内并安装到位后,粉盒的第二导电触点222与第一导电触点50接触,并形成多个接触点。其中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的多个接触点中任意两个接触点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图5中的距离h)小于或等于第一定位部23的最外侧轮廓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宽度(图5中的宽度d),上述的横向截面为图示的x方向。
79.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定位部23的最外侧轮廓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宽度d配置为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的多个接触点中任意两个接触点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h。
80.如此设置,可减小来自第一驱动头60的驱动力对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的影响,以避免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之间相对移动,以使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更稳定,进而保证图像形成装置100正常工作。
8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23可集成于壳体21上。例如,第一定位部23可配置为呈圆环状的第一定位筒231,第一定位筒231集成设置于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上,且第一定位筒231围设在第一啮合部24的外围。
82.本技术实施例第一定位部23可拆卸安装于粉盒的壳体21上。如图9所示,第一定位部23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插接柱233,相应地,壳体21设置有与第一插接柱233配合的第一插接孔211,且第一插接孔211可位于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上。
83.例如,粉盒的壳体21包括安装区域210,上述第一插接孔211位于壳体21的安装区域210内,当需要将定位适配器安装至粉盒上时,可将第一插接柱233插装至第一插接孔211内,进一步地,第一定位部23朝向第一端的端面具有底面,该底面可与第一端的端面贴合,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84.本技术实施例中定位适配器安装至粉盒上时,第一定位部23环设在第一啮合部24的外侧,具体实施如下:
85.继续参阅图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23配置成圆环状的第一定位筒231,沿第一定位筒231插装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第一定位筒231的一端的端面设置有安装边,安装边沿第一定位筒231的周向环设在其周壁上,第一定位筒231可通过安装边安装至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并且第一定位筒231套设在第一啮合部24的外围。
86.例如,安装边朝向壳体21的一侧设置有上述第一插接柱233,壳体21设置有与第一
插接柱233配合的第一插接孔211,第一定位筒231通过第一插接柱233插装至第一插接孔211,以使第一定位筒231安装至壳体21上,且定位边的侧面可与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贴合。
8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定位部23配置成第一定位筒231,当具有该定位适配器的粉盒插装至本体10的安装腔内并安装到位时,第一导电触点50和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并形成多个接触点,在多个接触点中,任意两个接触点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图5中的距离h)小于或等于第一定位筒231的直径。
88.如此设置,可减小来自第一驱动头60的驱动力对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的影响,以避免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之间相对移动,以使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更加稳定。
89.如图10所示,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23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定位柱232,且各第一定位柱232环设在第一啮合部24的外围。相应地,与第一定位部23配合的第一定位配合部11包括第一定位孔,第一定位孔与第一定位柱232配合设置,以使第一定位柱232可插装至第一定位孔内,即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本体10设置有与第一定位柱232配合的第一定位孔,且当具有该类型的第一定位部23的粉盒插装至安装腔时,各第一定位柱232可插装至对应的第一定位孔内,进而实现对粉盒的定位。
9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定位部23配置成至少三个第一定位柱232,当具有该定位适配器的粉盒插装至本体10的安装腔内并安装到位时,第一导电触点50和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并形成多个接触点,在多个接触点中,任意两个接触点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小于或等于各第一定位柱232所围成的最外侧轮廓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宽度。
91.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各第一定位柱232位于同一个圆形上,且圆形的圆心与第一啮合部24的转动中心重合,即各第一定位柱232所形成的圆形与第一啮合部24的转动路径所形成的圆同心。
92.当具有上述定位适配器的粉盒插装至安装腔内并安装到位时,第一导电触点50和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并形成多个接触点,在多个接触点中,任意两个接触点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小于或等于圆形的直径。
93.继续参阅图5和图6,本技术实施例的粉盒还设置有第一支架26,第一支架26设置于粉盒的壳体21上,第一支架26用于安装存储装置22,并将存储装置22设置于壳体21的顶部。
94.例如,第一支架26呈l型,其包括相连接的水平承载部以及安装部,其中沿第三方向安装部位于水平承载部的下方,第一支架26通过安装部安装在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上,水平承载部设置于壳体21的顶部,且芯片基板221安装与水平承载部的承载面上,在y方向上,且基板221的端面与水平承载部的承载面的端部齐平。
95.进一步地,第一支架26还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261,沿第三方向,第一限位凸起261位于安装部远离水平承载部的一侧。第一限位凸起261沿第三方向延伸,并延伸至第一定位部23内,且与第一驱动头60沿第二方向相对,其能够对第一啮合部24在第二方向进行限位,以防止第一啮合部24在第二方向上窜动,提升第一啮合部24与第一驱动头60传动连接可靠性。
96.当上述第一定位部23配置为第一定位筒231时,第一定位筒231靠近第一限位凸起261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缺口,第一缺口与第一限位凸起261配合设置,以使第一限位凸起261可嵌设至第一缺口内。当具有第一定位筒231的定位适配器安装至粉盒上时,第一缺口容纳第一限位凸起261,且第一限位凸起261与第一啮合部24的端面相对,以对第一啮合部24在第二方向上进行轴向限位。
97.如图3至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粉盒还包括第二定位部25。相应地,本体设置有与第二定位部25相适应的第二定位配合部12。第二定位部25设置于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上,且当定位适配器安装至粉盒上后,第一定位部23与第二定位部25均位于第一端的端面上,第一定位部23靠近第二定位部25设置,且沿第三方向,第一定位部23位于第二定位部25的上方。当粉盒安装至本体10的安装腔内时,第一定位部23和第二定位部25共同作用下能够对粉盒进行定位。
98.在此种粉盒通过第一定位部23和第二定位部25进行定位的方案中,第一定位部2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定位柱232,且当定位适配器安装在粉盒上时,第一定位柱232沿第一啮合部24的旋转方向布置,并位于第一啮合部24的外围。
99.例如,第一定位部23包括三个第一定位柱232,且当具有该定位适配器的粉盒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的安装腔内并定位时,三个第一定位柱232围设在第一啮合部24的外围,并且三个第一定位柱232均位于第一啮合部24的旋转路径的同心圆上,且该旋转路径为第一啮合部24的最外侧轮廓周向旋转所形成的轮廓。另外实施例,三个第一定位柱232位于第一啮合部24的旋转路径的非同心圆上,在此不做限定。
100.进一步地,上述第二定位部25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定位柱251,第二定位配合部12包括与第二定位柱251配合的第二定位孔,且第二定位柱251可配置为预定位柱,当具有第一定位部23的粉盒插装至安装腔内时,利用第二定位柱251可预先定位,进一步利用第一定位部23进一步定位。如此设置,可便于粉盒的定位安装。
101.进一步地,上述粉盒仅设置有第一定位部23,省略第二定位部25,当具有第一定位部23的粉盒插装至安装腔内时,仅利用第一定位部23进一步定位,也可以实现粉盒的安装定位。
102.实施例二
103.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配件,适配件能够安装于粉盒上,当粉盒需要插装至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的安装腔时,可利用适配件进行定位,以使粉盒上的第一啮合部24与第一驱动头60传动连接,并且第一驱动头60的驱动力传输至粉盒,粉盒内的碳粉传输装置在此驱动力作用下旋转,并能够向成像组件30提供碳粉。
104.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粉盒包括存储装置22以及用于安装第一啮合部24的安装部,即第一啮合部24不再集成于粉盒的壳体21上。例如第一啮合部24集成于适配件上,当粉盒需要插装至安装腔时,可将适配件安装于粉盒上,从而将第一啮合部24安装于粉盒上。
105.进一步地,适配件还包括第一定位部23,且第一定位部23配置为当具有第一啮合部24、第一安装部的粉盒插装至安装腔内并安装到位时,第一定位部23与第一定位配合部11共同作用,以对第一啮合部24进行定位,以使第一啮合部24与第一驱动头60传动连接。
106.当粉盒插装至本体10内并安装到位后,粉盒的第二导电触点222与第一导电触点
50接触,并形成多个接触点。其中任意两个接触点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图示中的距离h)小于或等于第一定位部23的最外侧轮廓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宽度(图示中的宽度d)。
107.如此设置,可减小来自第一驱动头60的驱动力对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的影响,以避免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之间相对移动,以使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更稳定,进而保证图像形成装置100正常工作。
10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适配件不仅包括第一定位部23,还包括第一啮合部24。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23和第一啮合部24集成于适配件,通过适配件可拆卸安装于粉盒的壳体21上,以实现将上述第一定位部23和第一啮合部24分别安装于壳体21上,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109.当具有上述适配件的粉盒插装至安装腔并安装到位时,粉盒的第二导电触点222与第一导电触点50接触,并形成多个接触点。其中任意两个接触点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图示中的距离h)大于第一啮合部24的最外侧轮廓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的横向截面的最大宽度(图示中的宽度l),即上述距离h大于宽度l,且小于或等于宽度d。
110.如此设置,可进一步减小来自第一驱动头60的驱动力对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的影响,以避免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之间相对移动,以使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更加稳定,进而保证图像形成装置100正常工作。
111.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适配件包括第一固定部,且第一固定部配置为用于将第一定位部23可拆卸地设置于粉盒的壳体21上;以及适配件还包括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用于将第一啮合部24可拆卸设置于粉盒的壳体21上;即上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一啮合部24可分别可拆卸安装于粉盒的壳体21上。
112.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粉盒的壳体21上设置有第一插接柱233,第一定位部23设有第一插接柱233,第一插接柱233用于插装至第一插接孔211内,以将第一定位部23安装于盒上,具体实施方案可参阅实施例一,此处不再赘述。
11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当粉盒安装有第一定位部23和第一啮合部24时,第一定位部23环设在第一啮合部24的外侧,从而可保证当粉盒插装至安装腔并安装到位时,粉盒的第二导电触点222与第一导电触点50接触,并形成多个接触点。其中任意两个接触点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图示中的距离h)大于第一啮合部24的最外侧轮廓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的横向截面的最大宽度(图示中的宽度l)。以及,任意两个接触点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图示中的距离h)小于或等于第一定位部23的最外侧轮廓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宽度(图示中的宽度d)。
114.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23可配置为呈圆环状的第一定位筒231,以及第一定位筒231与安装于粉盒的第一支架26的第一限位凸起261的配合方案,可参阅实施例一中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23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定位柱232,三个第一定位柱232与第一啮合部24的位置关系,以及三个第一定位柱232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的第一定位孔的配合方案,可参阅实施例一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1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技术实施例粉盒还包括第二定位部25,且当上述适配件安装于壳体21上时,第二定位部25与第一定位部23均位于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上,且
沿第三方向,第一定位部23位于第二定位部25的上方,当粉盒安装至本体10的安装腔内时,第一定位部23和第二定位部25共同作用下能够对粉盒进行定位。需要说明的是,该粉盒的第二定位部25的具体设置方案可参阅实施例一有关部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16.实施例三
117.在上述实施例一、二基础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粉盒,其包括壳体21,壳体21包括安装区域210,且安装区域210用于安装实施例一中的定位适配器,或者安装区域210用于安装在实施例二中的适配件。
118.具体地,壳体21整体呈长条状,沿第二方向(粉盒的插装至安装腔的方向),壳体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配置为壳体21的安装区域210,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用于安装定位适配器或适配件。
119.例如,定位适配器或适配件均包括第一定位部23,第一定位部23设置有第一插接柱233,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设置有与第一插接柱233配合的第一插接孔211,第一定位部23可通过第一插接柱233插接至第一插接孔211内,进而可将第一定位部23安装于壳体21的安装区域210。
120.实施例四
1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粉盒,其可拆卸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本体10上,其中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包括安装腔,安装腔可容纳至少一个粉盒。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驱动头60、第一导电触点50以及第一定位配合部11,其中第一驱动头60、第一导电触点50和第一定位配合部11均设置于安装腔内。
122.进一步地,当粉盒插装至安装腔内时,第一定位配合部11用于对粉盒进行定位,以保证粉盒安装到位。第一导电触点50用于与粉盒进行电连接,以使打印电路与粉盒之间建立电连接通信;第一驱动头60用于与粉盒传动连接,以向粉盒提供驱动力,以使粉盒内的碳粉传输装置转动,进而粉盒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成像组件30提供碳粉。
1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粉盒包括壳体21、第一啮合部24、第一定位部23以及存储装置22,其中壳体21整体呈长条状,沿第二方向(粉盒的插装至安装腔的方向),壳体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配置为壳体21的安装区域210,上述第一啮合部24、第一定位部23设置于安装区域210。
124.其中第一啮合部24配置为当粉盒插装至安装腔并安装到位时,第一啮合部24能够与第一驱动头60传动连接,来自第一驱动头60的驱动力经第一啮合部24传递至壳体21,从而带动粉盒内的碳粉传输装置转动。第一定位部23配置为当粉盒插装至安装腔并安装到位时,第一定位部23与第一定位配合部11配合,共同对第一啮合部24进行定位,以使第一啮合部24与第一驱动头60传动连接。
125.存储装置22用于存储粉盒的碳粉信息,存储装置22包括基板221及设置于基板221上的芯片、多个通信端子,通信端子位于基板221与触针接触的一面,以使粉盒插装至安装腔内并到位后,通信端子与对应的触针接触并电连接。
126.需要理解的是,上述各通信端子可配置为存储装置22的第二导电触点222,触针配置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第一导电触点50,即上述粉盒插装至安装腔内并安装到位后,第二导电触点222配置为用于与第一导电触点50接触并电连接。
127.进一步地,当粉盒插装至本体10内并安装到位后,粉盒的第二导电触点222与第一
导电触点50接触,并形成多个接触点。其中任意两个接触点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图示中的距离h)小于或等于第一定位部23的最外侧轮廓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宽度(图示中的宽度d)。
128.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定位部23的最外侧轮廓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宽度d配置为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的多个接触点中任意两个接触点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h。如此设置,可减小来自第一驱动头60的驱动力对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的影响,以避免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之间相对移动,以使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更稳定,进而保证图像形成装置100正常工作。
12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当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粉盒插装至安装腔并安装到位时,粉盒的第二导电触点222与第一导电触点50接触,并形成多个接触点。其中任意两个接触点在本体10的横向截面上的最大连线距离(图示中的距离h)大于第一啮合部24的最外侧轮廓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的横向截面的最大宽度(图示中的宽度l),即上述距离h大于宽度l,且小于或等于宽度d。
130.如此设置,可进一步减小来自第一驱动头60的驱动力对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的影响,以避免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之间相对移动,以使第一导电触点50与第二导电触点222接触更加稳定,进而保证图像形成装置100正常工作。
131.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23可拆卸地安装于壳体21上。例如,如图9所示,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23可配置为呈圆环状的第一定位筒231,壳体21上设置有第一插接孔211,第一定位部23设有第一插接柱233,第一插接柱233用于插装至第一插接孔211内,以将第一定位部23可拆卸地安装于壳体21上。
132.对于第一定位筒231与安装于粉盒的第一支架26的第一限位凸起261的配合方案,可参阅实施例一中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33.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23与壳体21一体成型。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定位部23可配置为呈圆环状的第一定位筒231,第一定位筒231集成设置于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上,且第一定位筒231围设在第一啮合部24的外围。
134.或者,如图10所示,第一定位部23包括至少三个第一定位柱232,三个第一定位柱232集成设置于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即第一定位部23与壳体21一体成型。
135.对于本实施方式中三个第一定位柱232与第一啮合部24的位置关系,以及三个第一定位柱232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的第一定位孔的配合方案,可参阅实施例一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36.本技术实施例粉盒还包括第二定位部25,且当上述适配件安装于壳体21上时,第二定位部25与第一定位部23均位于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上,且沿第三方向,第一定位部23位于第二定位部25的上方,当粉盒安装至本体10的安装腔内时,第一定位部23和第二定位部25共同作用下能够对粉盒进行定位。对于该粉盒的第二定位部25的具体设置方案可参阅实施例一有关部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37.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23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定位柱234,两个第一定位柱234集成设置于壳体21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即第一定位部23与壳体21一体成型。
138.对于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定位柱234与第一啮合部24的位置关系,以及两个第一定位柱234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的第一定位孔的配合方案,可参阅实施例一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39.本技术实施例粉盒还包括第二定位部235,且当上述适配件安装于壳体21上时,第二定位部235集成于壳体21的顶部,并沿着第三方向延伸,第二定位部235与壳体21一体成型,或者第二定位部235可拆卸地安装于壳体21,且第二定位部235相对于壳体21弹性伸缩移动,在此不做限定。进一步,沿着第三方向,第一定位部23位于第二定位部235的下方,当粉盒安装至本体10的安装腔内时,第一定位部23和第二定位部235共同作用下能够对粉盒进行定位。
140.实施例五
14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盒组,该盒组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本体10上,盒组包括多个上述实施例中的粉盒。
142.具体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呈矩形状,其设置有安装腔,例如,安装腔呈矩形,或者是非规则形状,安装腔的前端具有开口。本技术实施例中盒组可包括至少一个粉盒,盒组可插装至安装腔内,即盒组可拆卸安装至本体10上。
143.参阅图1,沿第三方向,盒组可设置于成像组件30的上方,盒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四个盒,每个盒内可容纳有不同颜色的碳粉,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当粉盒安装至安装腔内并完成定位时,粉盒可向成像组件30提供碳粉,以及粉盒与图像形成装置100建立电连接通信。
144.具体地,成像组件30包括感光鼓、清洁刮刀、放电器、充电组件和显影组件,其中充电组件能够使感光鼓表面均匀带电。曝光组件通过激光对感光鼓进行曝光扫描,以使均匀带电的感光鼓表面承载静电潜像,静电潜像通过显影组件和碳粉显影,并转印至中间转印带上。转印完成后,清洁刮刀清除残留在感光鼓表面上的碳粉,放电器除去残留在感光鼓上的电荷,使得感光鼓为下一次成像做好准备。
145.实施例六
14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本体10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盒20或上述实施例中的盒组,其中盒可以是粉盒,粉盒或盒组可拆卸安装于本体10内。如此设置,当粉盒的碳粉耗尽时,可便于更换新的粉盒。
147.实施例七
14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本体和盒20,在该实施例中所示的盒类型中,是由感光鼓、充电辊、存储碳粉的显影设备集成,以形成盒,盒被配置为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本体10拆卸。进一步,虽然在上述作为示例描述的盒,但是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使用包括碳粉和显影设备而不包括感光鼓的显影盒。也可以是使用不包括辊的碳粉筒。可替代地,还可以是使用不包括显影设备并且集成了感光鼓、充电辊的感光鼓盒。
149.实施例八
15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如图1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本体、成像组件30和盒20。具体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可以设置有四个成像组件30和四个盒20,四个成像组件30分别容纳有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碳粉,对应的四个盒20可以是粉盒,
分别容纳有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碳粉,此外四个成像组件30的结构相同,并在碳粉耗尽时,粉盒将其内的碳粉传输供应到成像组件30内。进一步,当粉盒内的碳粉耗尽时,用户可以更换新的粉盒。此外,为便于粉盒的更换,粉盒与本体可拆卸连接。
151.具体地,成像组件30包括感光鼓1、清洁刮刀、放电器、充电组件和显影组件,其中充电组件能够使感光鼓1表面均匀带电。曝光组件7通过激光对感光鼓1进行曝光扫描,以使均匀带电的感光鼓1表面承载静电潜像,静电潜像通过显影组件和碳粉显影,并转印至中间转印带8上。转印完成后,清洁刮刀清除残留在感光鼓1表面上的碳粉,放电器除去残留在感光鼓1上的电荷,使得感光鼓1为下一次成像做好准备。
152.更具体地,四个成像组件30的上方设置有中间转印单元,中间转印单元包括四个一次转印偏置辊9、清洁组件18和环形的中间转印带8等,中间转印带8设置于一次转印偏置辊9和成像组件30的感光鼓1之间,并分别形成一次转印夹挤区。四个成像组件30的下方设置有曝光组件7,送纸单元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曝光组件7的下方。送纸单元包括纸盒11、送纸辊和传输辊13,其中纸盒11中容纳有纸张,且最上层的纸张与送纸辊接触,使得纸张能够在送纸辊的作用下被传送至传输辊13,传输辊13夹紧纸张,并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将纸张传送到二次转印夹挤区。
153.在一次转印过程中,碳粉将相反极性的转印偏置件压在中间转印带8原理感光鼓1的表面,以使碳粉能够转移至中间转印带8上。随着中间转印带8依次经过四个成像组件的感光鼓1,四种颜色的碳粉形成的图像叠置,从而形成碳粉图像,完成一次转印。在二次转印过程中,纸张被插入至中间转印带8和二次转印辊14之间(二次转印夹挤区),使碳粉图像转印至纸张上,而后纸张经过定影组件15,定影组件15利用热量和压力将碳粉图像定影在纸张上。最后,纸张在排出辊16的作用下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0外。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0还设置有叠放组件17,从排出辊16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0外的纸张能够逐一叠置在叠放组件17上。
154.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155.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156.一般而言,应当至少部分地由语境下的使用来理解术语。例如,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文中使用的术语“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于描述单数的意义的任何特征、结构或特性,或者可以用于描述复数的意义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的组合。类似地,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还可以将诸如“一”或“所述”的术语理解为传达单数用法或者传达复数用法。
157.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公开中的“在
……
上”、“在
……
以上”和“在
……
之上”,以使得“在
……
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
……
以上”或者“在
……
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15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