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10-09 02:47: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液晶显示器包括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投射在液晶面板上以实现显示功能。直下式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可独立调整明暗度的发光源,因此具有较佳的显示效果,广泛地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以及车载显示等显示终端领域。
3.在目前的车载显示中,为了防止倒影问题影响驾驶视线,一般会将显示屏做成上下防窥,来收窄上下方向的视角。但是,在当显示屏选择副驾驶娱乐模式时,显示屏中的显示内容仍然会影响到主驾驶,因此如何避免显示屏的内容影响到主驾驶,也是一项重要的安全设计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避免车载显示画面影响主驾驶。
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为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第一灯板、第一视角控制层和旋转组件,所述背板包括底板,所述第一灯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灯板上设有多个第一灯珠,且所述第一灯板的中心设有镂空区;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灯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设置的第一格栅;所述旋转组件设置在所述镂空区,且所述旋转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旋转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连接,控制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在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平面方向旋转;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视角控制层,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设置的第二格栅;其中,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重叠。
6.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胶框,所述胶框设置在所述底板的边缘,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固定在所述胶框上。
7.可选的,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固定在所述显示面板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固定在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内。
8.可选的,所述旋转组件包括电机和第二灯板,所述电机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电机的另一端为转轴,且所述转轴与所述底板垂直设置,并与所述第二灯板连接,控制所述第二灯板在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平面方向旋转,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固定在所述第二灯板上。
9.可选的,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灯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与
所述第二灯板上的第二灯珠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通过光学胶固定在所述第二灯板上;所述光学胶在相邻所述第二灯珠之间的间隙中和所述第二灯珠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均设置。
10.可选的,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镂空区对应的凹槽,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凹槽内,且所述第一灯板与所述第二灯板平齐。
11.可选的,所述凹槽的底部设有第一反光层,所述第一格栅朝向所述第二灯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反光层。
12.可选的,所述镂空区和所述第二灯板在平行于所述第一灯板的平面上的截面都为圆形,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在平行于所述第一灯板的平面上的截面为方形。
13.可选的,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的面积不小于所述显示面板中显示区的面积,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的面积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的面积。
14.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中每个子像素的长度和宽度都相等,而且,相邻所述第一格栅之间的间距与相邻所述第二格栅之间的间距相等,都等于所述子像素的长度,或者等于n个子像素的宽度与n-1个所述第一格栅的宽度之和;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
15.本技术通过在显示装置中设置两个重叠的防窥层,即第一视角控制层和第二视角控制层,且第一视角控制层和第二视角控制层中的格栅都是平行的条状结构,操控旋转组件可控制第一视角控制层旋转,当只需要切换到共享模式时,控制第一视角控制层旋转至第一格栅和第二格栅平行,此时第一视角控制层和第二视角控制层都只能起到相同的两侧的防窥效果,这样显示装置只能够实现两侧防窥,收窄上下方向的视角;当需要切换到防窥模式时,控制第一视角控制层旋转至第一格栅和第二格栅垂直,此时第一视角控制层和第二视角控制层能分别起到不同两侧的防窥效果,这样显示装置能够实现四侧防窥,进一步收窄左右方向的视角,以防止显示装置在选择副驾驶娱乐模式时,显示屏中的显示内容影响到主驾驶,从而有利于保障行驶安全。
附图说明
16.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在共享模式时第一视角控制层和第二视角控制层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在防窥模式时第一视角控制层和第二视角控制层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17.其中,10、显示装置;100、显示面板;200、背光模组;210、背板;211、底板;212、侧板;213、凹槽;214、第一反光层;220、第一灯板;221、第一灯珠;222、镂空区;230、第一视角控制层;231、第一格栅;232、第二反光层;240、旋转组件;241、电机;242、转轴;243、第二灯
板;244、第二灯珠;250、第二视角控制层;251、第二格栅;260、胶框。
具体实施方式
18.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19.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0.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所述显示装置10采用mini 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或micro led(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微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进行显示。
22.所述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模组200和显示面板100,所述背光模组200为所述显示面板100提供背光,所述背光模组200包括背板210、第一灯板220、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和旋转组件240,所述背板210包括底板211和侧板212,所述侧板212环绕所述底板211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灯板220设置侧板212围成的区域内,并通过双面胶或螺钉固定等方式固定在所述底板211上;所述第一灯板220上阵列设有多个第一灯珠221,且所述第一灯板220的中心设有镂空区222,通过所述镂空区222以露出所述第一灯板220下方的底板211。
23.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230设置在所述第一灯板220远离所述底板211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设置的第一格栅231;所述旋转组件240设置在所述镂空区222,与所述第一灯板220不相干涉;且所述旋转组件240的一端与所述底板211连接,所述旋转组件24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230连接,控制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在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平面方向旋转。
24.所述显示装置10还包括第二视角控制层250,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250设置在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230远离所述底板211的一侧,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250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设置的第二格栅251;其中,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250在所述底板21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在所述底板211上的正投影重叠。
25.需要说明的是,当需要控制显示装置10处于共享模式时,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同;当需要控制显示装置10处于防窥模式时,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其中,第一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上下方向,第二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左右方向,当然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6.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旋转组件240可以只有两个旋转档位,如0度和90度,当选择0度档位时,第一视角控制层230不旋转,或者控制第一视角控制层230旋转回初始角度,使得第一格栅231和第二格栅251平行,此时显示装置10处于共享模式。当选择90度档位时,第一视角控制层230旋转90度,使得第一格栅231和第二格栅251垂直,此时显示装置10处于防窥模式。当然,根据需要还可以将旋转组件240的档位设计成其它方式,或者将当第一视角控
制层230旋转至其它的角度,使得第一格栅231和第二格栅251倾斜,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27.本技术通过在显示装置10中设置两个重叠的防窥层,即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和第二视角控制层250,且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和第二视角控制层250中的格栅都是平行的条状结构,分开使用时都能对显示器起到两侧防窥效果。操控旋转组件240可控制第一视角控制层230旋转,进而达到视角切换模式。
28.图2是在共享模式时第一视角控制层和第二视角控制层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在防窥模式时第一视角控制层和第二视角控制层的平面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3所示,当需要切换到共享模式时,控制第一视角控制层230旋转至第一格栅231和第二格栅251平行,此时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和第二视角控制层250都只能起到相同的两侧的防窥效果,这样显示装置10只能够实现两侧防窥;当需要切换到防窥模式时,控制第一视角控制层230旋转至第一格栅231和第二格栅251垂直,此时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和第二视角控制层250能分别起到不同两侧的防窥效果,这样显示装置10能够实现四侧防窥,防止显示装置10在选择副驾驶娱乐模式时,显示屏中的显示内容影响到主驾驶,从而有利于保障行驶安全。
29.可以理解的,本技术中的显示装置10不仅能够适用于车载显示,还能够适用于手机、电脑等其它产品的显示。
3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切换到共享模式时,第一视角控制层230中的第一格栅231都是沿纵向排布的,第二视角控制层250中的第二格栅251也都是沿纵向排布的,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和第二视角控制层250都只能起到对上下方向的防窥,以收窄上下方向的视角,此时在车载显示中,能够防止倒影问题影响驾驶视线;而且,此时主驾驶和副驾驶都能看到显示面板100中的内容,实现内容共享。当切换到防窥模式时,第一视角控制层230中的第一格栅231都是沿纵向排布的,仍然对上下方向进行防窥;第二视角控制层250中的第二格栅251都是沿横向排布的,从而对左右方向进行防窥,以收窄左右方向的视角;此时,在第二视角控制层250中与第一视角控制层230的重叠区域,主驾驶员无法看到该重叠区域的内容,只能从副驾驶看到,从而避免副驾驶在该重叠区域选择娱乐模式时,显示的内容影响到主驾驶。
31.为了避免由于两层防窥膜的设计导致显示面板100的透光率下降,并使得第二视角控制层250中与第一视角控制层230重叠的区域,和第二视角控制层250中不与第一视角控制层230重叠的区域,出现显示亮度的差异,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测试阶段计算出两个区域的亮度差异以及对应的补偿电流,对第一灯板220上的部分第一灯珠221进行电流补偿,使得显示面板100中的整体显示亮度均匀。
3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背光模组200还包括胶框260,所述胶框260设置在所述底板211的边缘,并与侧板212贴合,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250固定在所述胶框260上,显示面板100可以直接贴合在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250上,也可以将胶框260的顶部设置成台阶状,将显示面板100固定在胶框260的上台阶面,将第二视角控制层250固定在胶框260的下台阶面,使得显示面板100和第二视角控制层250之间不贴合。
33.在本方案中,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和第二视角控制层250都位于底板211和显示面板100之间,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和第二视角控制层250之间的间距较小,灯珠发出的光经过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后不容易散射混合,因此能够有效保障第一视角控制层230的防窥效
果,能够保障显示装置10的防窥效果。
34.当然,背光模组200中还具有光学膜片等结构,其中,光学膜片可以堆叠设置在第二视角控制层250上,通过光学胶进行粘接。
35.图4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组件240包括电机241和第二灯板243,所述电机241为微型伺服电机241,所述电机241的外壳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固定在所述底板211上,并通过在底板211上穿孔,利用走线将驱动电路和电机241连接来控制电机241,进而实现对防窥模式的切换。所述电机241的转轴242朝上,与所述底板211垂直设置,并与所述第二灯板243连接,控制所述第二灯板243在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平面方向旋转,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固定在所述第二灯板243上。
36.相比于通过电机241连接第一视角控制层230,直接控制第一视角控制层230旋转的方案来说,本技术实施例利用电机241连接第二灯板243,再利用第二灯板243连接第一视角控制层230,通过电机241控制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和第二灯板243同时旋转,使得第一视角控制层230与第二灯板243一直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从而避免在切换防窥状态时,两者发生相对转动时,导致视角切换过程中出现显示异常的问题。而且,通过第二灯板243支撑固定第一视角控制层230,还能提高对第一视角控制层230的支撑面积以及稳定性,还能够避免第一视角控制层230下方出现光线暗影问题。
37.进一步的,为了避免由于电机241的存在导致第二灯板243高于第一灯板220,导致第一灯板220和第二灯板243的光学距离不同,影响显示效果。本技术实施例在所述底板211上设有与所述镂空区222对应的凹槽213,所述电机241设置在所述凹槽213内,且所述第一灯板220与所述第二灯板243平齐,使得第一灯板220与所述第二灯板243上的灯珠发出相同效果的光,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出光均匀性。
38.同时,第一灯珠221和第二灯珠244都选择相同的型号规格,第一灯珠221在第一灯板220上的排列方式,与第二灯珠244在第二灯板243上的排列方式一致。
39.再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由于第二灯板243与第一灯板220平齐,为了避免第二灯板243在旋转时触碰到第一灯板220,因此第一灯板220和第二灯板243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间距,此时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凹槽213的底部设置第一反光层214,在所述第一格栅231朝向所述第二灯板243的一侧设置第二反光层232。使得第一灯珠221和第二灯珠244发出的光线照射到第二反光层232后,再从第二反光层232反射到第一反光层214,最后从第一反光层214反射回,使得第一灯板220和第二灯板243之间的间隙处也能够发出光线,从而能够解决第一灯板220和第二灯板243之间的暗影问题。
40.至于第一反光层214和第二反光层232的具体设计,可以是反光涂层,也可以是反光胶带或其它材料、结构,在此不做过多说明。
41.而且,结合图4和图6所示,是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图,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镂空区222和所述第二灯板243在平行于所述第一灯板220的平面上的截面都为圆形,此时第二灯板243在旋转的过程中,第二灯板243的边缘和第一灯板220之间一直保持相同的距离,不会相互干涉,也不会出现局部间距过大的情况,从而能够保持显示稳定性。
42.同时,第一视角控制层230的表面积大于第二灯板243的表面积,此时在保障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和第二视角控制层250有较大重叠面以及四侧防窥显示面积的情况下,还能够避免电机241受到过多的承载力,从而有效保障电机241的使用寿命。
43.并且,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250的面积不小于所述显示面板100中显示区的面积,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230的面积小于等于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250的面积,且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在平行于所述第一灯板220的平面上的截面为方形。相对于将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做成其它的图案形状来说,将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做成方形后,不论将显示装置10切换成何种显示模式,第一视角控制层230的边缘都不会与像素重叠,因此不会影响到显示面板100的开口率。而且,当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230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250的面积时,显示面板100能够实现全屏画面的上下视角收窄和局部画面的两侧视角收窄;当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230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250的面积时,显示面板100能够实现全屏画面的上下视角收窄和全屏画面的两侧视角收窄。
44.进一步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0中每个子像素的长度和宽度都相等,而且,相邻所述第一格栅231之间的间距与相邻所述第二格栅251之间的间距相等,都等于所述子像素的长度;或者,相邻所述第一格栅231之间的间距与相邻所述第二格栅251之间的间距相等,都等于n个子像素的宽度与n-1个所述第一格栅231(或第二格栅251)的宽度之和;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此时,不论将显示装置10切换成何种显示模式,每个第一格栅231和第二格栅251都位于相邻子像素之间,并与相邻子像素之间的黑矩阵重叠,不会与画面重叠,因此不会影响到显示面板100的开口率,也不会产生摩尔纹,从而有效保障显示质量。
45.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230设置在所述第二灯板243朝向所述显示面板100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灯板243上的第二灯珠244相对设置,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和第二灯板243的中心轴线重合,以保障两者在旋转过程中的稳定性。
46.所述第一视角控制层230通过光学胶固定在所述第二灯板243上;所述光学胶同时在相邻所述第二灯珠244之间的间隙中和所述第二灯珠244远离所述底板211的一侧均有设置,此时第一视角控制层230中与第二灯板243重叠的区域全部都与光学胶接触,一来增加第一视角控制层230中与第二灯板243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效果;二来避免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和第二灯珠244之间通过光学胶隔开,将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垫高,由于第一灯珠221和第二灯珠244处于同一高度,因此第一视角控制层230还高于第二灯珠244,避免第一视角控制层230在旋转的过程中剐蹭到第二灯珠244;三来由于光学胶与第一视角控制层230整面接触,两者之间没有间距,因此还能够避免气泡、空腔导致第一视角控制层230表面不平整的问题。
47.可选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可以改变第二视角控制层250的位置,将第二视角控制层250做到显示面板100的入光侧,即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250固定在所述显示面板100朝向所述背光模组200的一侧;或者,将第二视角控制层250做到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即所述第二视角控制层250固定在所述显示面板100远离所述背光模组200的一侧。
48.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改变其它的结构,通过上述设计同样能够达到区域防窥模式和区域共享模式的切换。而且,将第二视角控制层250先粘接到显示面板100上,再将显示面板100固定到背光模组200中,装配效率更高。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二视角控制层250做到显示面板100内部。
49.可选的,如图7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可以直接将镂空区222做成小孔,将电机241的转轴242穿过小孔直接连接到第一视角控制层230上,带动第一视角控制层230旋
转。
50.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在背光模组200中增设第二灯板243,减少了背光模组200中的结构数量,有利于减小成本。
51.可选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相邻第一格栅231之间的间距,设置为相邻第二格栅251之间间距的倍数,此时相邻第一格栅231之间具有至少一个子像素。
52.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可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