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2023-10-06 08:35: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光学元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2.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人们对光学镜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光学主参数及良率的考核之外,终端企业对鬼像及杂光的要求亦是日益严格。伴随着透镜数量的增加,对于每一片透镜所产生的鬼像数量及强度的抑制能力是产品竞争力以及设计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尤其对于镜头后端的透镜,除了前端透镜交互产生的鬼像外,由于在镜头的后端一般都有滤色片的存在,滤色片对于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变化较大,反射率高的波段光线在大角度入射并经滤色片反射,与后端镜片交互后,容易让相对靠近滤色片的镜片产生鬼像。
3.因此,对于八片式镜头而言,如何在保证镜头具有更好的成像质量的同时,控制后端透镜的鬼像强度和数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以及置于镜筒内的透镜组和多个间隔元件,其中,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其中,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八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以及多个间隔元件包括: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六间隔元件以及置于第七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七间隔元件;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3、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6、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67、第七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7、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78满足:1.0《(r13 r16)/(ep67 cp7 t78)《5.0。
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一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内径d1s满足:0《f1/d1s《10.0。
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一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与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满足:0《r1《r2以及2.0《(r1 r2)/(d1s-d1s)《30.0。
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67、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v6与第七透镜的色散系数v7满足:5.0《ep67
×
(v6/f6 v7/f7)《20.0。
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
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3m、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m、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345满足:0《(d3m d4m d5m)/f345《5.0。
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满足:0《f6《|f5|。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56、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5与第六透镜的折射率n6满足:-5.0《(f5-f6)/[ep56
×
(n5 n6)]《5.0。
[001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12、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23满足:(t12 ct2 t23 ct3)/|ep12-ep23|《10.0。
[001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5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6满足:r14/f》0、r15/f《0以及r16/f》0。
[001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第八间隔元件,置于第八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5、第七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7m与第八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8m满足:10.0《(r14-r15)/(d7m-d8m)《50.0。
[001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第八间隔元件,置于第八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f78、第七透镜的折射率n7、第八透镜的折射率n8、第七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八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78满足:-50.0《f78
×
(n7 n8)/ep78《-30.0。
[00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镜筒沿光轴方向的高度l、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满足:l/td《1.5。
[001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第八间隔元件,置于第八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56、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67、第七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八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78、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满足:(ep56 ep67 ep78)/td《0.6。
[001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第八间隔元件,置于第八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八透镜的色散系数v8、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
心厚度ct7、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第七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八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78与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满足:-10.0《v8
×
(ct7 ct8 ep78)/f8《-5.0。
[001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0m与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满足:5.0《f
×
tan(fov/2)/(d0m-d0m)《11.0。
[001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第五辅助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与第五间隔元件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56与第五辅助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5b满足:1.0《(ct5 t56 ct6)/cp5b《5.0。
[002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五辅助间隔元件的像侧与第五辅助间隔元件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五次辅助间隔元件;其中,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第五辅助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bs与第五次辅助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cs满足:-4.0《(r10-r11)/(d5bs d5cs)《-1.0。
[002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具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0022]
本技术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八片透镜和多个间隔元件,本技术通过控制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的焦距、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第八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调控第六间隔元件像侧面与第七间隔元件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第七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以及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在保证镜头具有更好的成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控制后端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及间隔元件的厚度,降低由于滤色片因不同波段反射率差别较大造成的大角度光线反射引起的鬼像问题,从而控制后端透镜产生的鬼像强度及数量。
附图说明
[0023]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4]
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排布图以及部分参数的示意图;
[0025]
图2a至图2c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3a至图3d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27]
图4a至图4c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5a至图5d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29]
图6a至图6c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7a至图7d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0031]
图8a和图8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在入射角度为30
°
时不加
滤色片和加入滤色片的鬼像仿真图;以及
[0032]
图8c和图8d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在入射角度为40
°
时不加滤色片和加入滤色片的鬼像仿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将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0034]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技术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0035]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0036]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靠近被摄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0037]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0038]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0039]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例如,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中的透镜组、镜筒及间隔元件之间可以任意组合,不限于一个实施例中的透镜组只能与该实施例的镜筒、间隔元件等组合。
[0040]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排布图以及部分参数的示意图。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一些本领域经常用到透镜的参数例如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未在图1中示出,图1仅示例性示出本技术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的镜筒以及间隔元件的部分参数,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本
发明,如图1所示,l为镜筒沿光轴方向的高度,cp7为第七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cp5b为第五辅助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ep12为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23为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56为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67为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78为第七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八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d1s为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m为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cs为第五次辅助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m为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为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bs为第五辅助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7m为第七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8m为第八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0m为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0m为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
[0041]
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以及设置在镜筒内的透镜组和多个间隔元件。透镜组包括: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其中,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八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0042]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包括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六间隔元件以及置于第七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七间隔元件。
[0043]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可以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第五间隔元件、第六间隔元件、第七间隔元件以及第八间隔元件中的至少之一;其中,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六间隔元件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七间隔元件置于第七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八间隔元件置于第八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
[0044]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与第五间隔元件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五辅助间隔元件。进一步地,多个间隔元件还包括置于第五辅助间隔元件的像侧与第五辅助间隔元件至少部分接触的第五次辅助间隔元件。
[0045]
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不具体限定间隔元件的数量,在任意两透镜之间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间隔元件,整个光学成像镜头也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间隔元件。间隔元件有助于光学成像镜头拦截多余的折反射光路,减少杂光、鬼影的产生。间隔元件和镜筒间增加辅助承靠有利于改善透镜间由于大段差造成的组立稳定性差、性能良率低等问题。
[0046]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1.0《(r13 r16)/(ep67 cp7 t78)《5.0,其中,r13为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6为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ep67为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cp7为第七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t78为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本技术通过控制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第八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调控第六间隔元
件像侧面与第七间隔元件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第七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以及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在保证镜头具有更好的成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控制后端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及间隔元件的厚度,降低由于滤色片因不同波段反射率差别较大造成的大角度光线反射引起的鬼像问题,从而控制后端透镜产生的鬼像强度及数量。
[0047]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0《f1/d1s《10.0,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d1s为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本技术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及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的比例,限制镜头的前端尺寸,避免由于前后透镜的外径尺寸差距过大而产生的组装段差过大和组装不稳定的问题,并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
[0048]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r1《r2以及2.0《(r1 r2)/(d1s-d1s)《30.0,其中,r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1s为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为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本技术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的两侧的曲率半径及第一间隔元件的内外径差值,调控镜片光学部分的整体外形及结构部分的尺寸,降低透镜的成型难度。
[0049]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5.0《ep67
×
(v6/f6 v7/f7)《20.0,其中,ep67为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7为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v6为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v7为第七透镜的色散系数。本技术通过控制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与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色散系数的比例关系,有利于在光学系统色散超差时调整光学系统的色散性能。
[0050]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0《(d3m d4m d5m)/f345《5.0,其中,d3m为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为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m为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f345为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本技术通过控制第三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第五间隔元件的内径与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的比例,使镜头在相对照度达标的规格内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杂光的风险,同时降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
[0051]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0《f6《|f5|,其中,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控制第五透镜有效焦距大于第六透镜有效距离,有利于调控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的光轴间距。
[0052]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5.0《(f5-f6)/[ep56
×
(n5 n6)]《5.0,其中,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ep56为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n5为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6为第六透镜的折射率。通过对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的折射率及第五间隔元件及第六间隔元件的光轴距离进行限制,有利于控制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的间距。
[0053]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t12 ct2 t23 ct3)/|ep12-ep23|《10.0,其中,t12为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为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ep12为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
距离,ep23为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通过控制前三个透镜的中心厚度及空气间隙的总和与第二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的光轴距离差值,达到控制前三个透镜的位置的效果,通过将前端透镜的位置进行前移,为后端透镜的设计预留空间,同时减小了前端透镜的镜片曲率,减小成型及组装上的不稳定。
[0054]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r14/f》0、r15/f《0以及r16/f》0,其中,r14为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5为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6为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控制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的曲率半径的正负值,能够一定量的控制高级球差对系统的贡献,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0055]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10.0《(r14-r15)/(d7m-d8m)《50.0,其中,r14为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5为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d7m为第七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8m为第八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本技术通过控制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差值与第七间隔元件、第八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差值,有利于控制第七透镜的位置及曲率半径,同时又保证第八透镜的可加工性。
[0056]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50.0《f78
×
(n7 n8)/ep78《-30.0,其中,f78为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n7为第七透镜的折射率,n8为第八透镜的折射率,ep78为第七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八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本技术的透镜数量较多,由于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位置的特殊性,通过控制第七透镜及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折射率与第七间隔元件、第八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距离,可以达到将光路汇聚于像面上的效果。
[0057]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l/td《1.5,其中,l为镜筒沿光轴方向的高度,td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满足l/td《1.5,有利于控制镜筒的高度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长,达到了缩小镜头尺寸的效果。
[0058]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ep56 ep67 ep78)/td《0.6,其中,ep56为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67为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ep78为第七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八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td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本技术通过控制第五间隔元件、第六间隔元件、第七间隔元件、第八间隔元件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与透镜组的长度的比例,对镜头前端和后端透镜的位置进行调配,确保后端镜头有足够的配置空间的前提下不过度侵占前端透镜的设计空间。
[0059]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10.0《v8
×
(ct7 ct8 ep78)/f8《-5.0,其中,v8为第八透镜的色散系数,ct7为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为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ep78为第七间隔元件的像侧面与第八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f8为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满足-10.0《v8
×
(ct7 ct8 ep78)/f8《-5.0,有利于对光学成像镜头的色散进行调控,在色散超差时,可通过调整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的参数改善色散性能。
[0060]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5.0《f
×
tan(fov/2)/(d0m-d0m)《11.0,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ov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
d0m为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0m为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通过控制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与最大视场角及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外径尺寸,达到控制镜筒尺寸与像面大小比例的目的。
[0061]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1.0《(ct5 t56 ct6)/cp5b《5.0,其中,c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为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56为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cp5b为第五辅助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最大厚度。通过控制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空气间隔与第五辅助间隔元件的厚度的比例,达到控制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的边缘厚度的目的,降低成型风险。
[0062]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4.0《(r10-r11)/(d5bs d5cs)《-1.0,其中,r10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d5bs为第五辅助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5cs为第五次辅助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通过控制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的差值与第五辅助间隔元件、第五次辅助间隔元件的内径和的比值,有利于控制透镜整体的外形比例,减小透镜的成型风险。
[0063]
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镜面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中的所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
[0064]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具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合理设置第一透镜的光焦度和面型,有利于汇聚光线,控制入射光线的角度。
[0065]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六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八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
[0066]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色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0067]
由于在镜头的后端一般都有滤色片的存在,滤色片对于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变化较大,反射率高的波段光线在大角度入射并经滤色片反射,与后端镜片交互后,容易让相对靠近滤色片的镜片产生鬼像。通常情况下,滤色片产生的鬼像主要产生在光线入射角为0
°
~40
°
左右,降低鬼像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使鬼像产生的区域接近光源。光线入射角为0
°
~30
°
时,光源主要在像面内成像,而光线入射角为30
°
~40
°
时,光源逐渐远离像面,此时鬼像风险会增大,可以采用一些方法让鬼像靠近像面上端会降低鬼像的风险。本技术选取了入射角为30
°
和40
°
位置鬼像仿真图情况进行列出,示例性地,图8a和图8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在入射角度为30
°
时不加滤色片和加入滤色片的鬼像仿真图,图8c和图8d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在入射角度为40
°
时不加滤色片和加入滤色片的鬼像仿真图。通过对比图8a和图8b可以发现,图8a中不加滤色片时基本没有鬼像;增加滤色片后,如图8b所示,虽出现鬼像,但其位置在像面上端靠近光源,风险较低。同
理,通过对比图8c和图8d可以发现,图8c中不加滤色片时基本没有鬼像;增加滤色片后,如图8d所示,几乎无新增鬼像。因此,可以说明本技术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降低了由于滤色片对大角度光线反射引起的鬼像问题。
[0068]
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采用多片透镜,例如上文的八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以及各间隔元件的排布等,使透镜与镜筒配合的各档位跨度较为均匀,增强了光线汇聚的能力,提高超薄、大像面成像镜头成像质量。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八个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光学成像镜头不限于包括八个透镜。如果需要,该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0069]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
[0070]
实施例1
[0071]
以下参照图2a至图3d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图2a至图2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的结构示意图。
[0072]
如图2a至图2c所示,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均分别包括镜筒p0、透镜组e1~e8以及多个间隔元件p1~p8。
[0073]
如图2a至图2c所示,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采用相同的透镜组,该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以及第八透镜e8。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第七透镜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第八透镜e8具有物侧面s15和像侧面s16。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未示出)上。
[0074]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的透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075]
[0076][0077]
表1
[0078]
在本示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的有效焦距f均为7.50mm,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345为6.67mm,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f78为-5.26mm;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的最大视场角fov均为80.0
°
,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为9.8mm。
[0079]
在实施例1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八透镜e8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0080][0081]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a
12
、a
14
、a
16
、a
18
和a
20

[0082]
[0083][0084]
表2
[0085]
如图2a至图2c所示,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均分别包括10个间隔元件,即第一间隔元件p1、第二间隔元件p2、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间隔元件p5、第五辅助间隔元件p5b、第五次辅助间隔元件p5c、第六间隔元件p6、第七间隔元件p7以及第八间隔元件p8。第一间隔元件p1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p2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p3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p4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间隔元件p5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辅助间隔元件p5b置于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且与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次辅助间隔元件p5c置于第五辅助间隔元件的像侧且与第五辅助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六间隔元件p6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七间隔元件p7置于第七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八间隔元件p8置于第八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上述间隔元件可以阻拦外部多余的光线进入,使透镜与镜筒更好地承靠,并且增强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的结构稳定性。
[0086]
表3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的间隔元件以及镜筒的基本参数,表3中各参数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087]
[0088][0089]
表3
[0090]
图3a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3b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3c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3d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3a至图3d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光学成像镜头1002和光学成像镜头1003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091]
实施例2
[0092]
以下参照图4a至图5d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在本实施例及以下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4a至图4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的结构示意图。
[0093]
如图4a至图4c所示,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均分别包括镜筒p0、透镜组e1~e8以及多个间隔元件p1~p8。
[0094]
如图4a至图4c所示,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采用相同的透镜组,该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以及第八透镜e8。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第七透镜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第八透镜e8具有物侧面s15和像侧面s16。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未示出)上。
[0095]
在本示例中,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的有效焦距f均为7.50mm,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345为6.75mm,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f78为-5.29mm;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的最大视场角fov均为80.0
°
,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为9.8mm。
[0096]
表4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的透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5示出了
可用于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097][0098]
表4
[0099][0100][0101]
表5
[0102]
如图4a至图4c所示,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均分别包括10个间隔元件,即第一间隔元件p1、第二间隔元件p2、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间隔元件p5、第五辅助间隔元件p5b、第五次辅助间隔元件p5c、第六间隔元件p6、第七间隔元件p7以及第八间隔元件p8,这10个间隔元件的位置与实施例1的10个间隔元件的位置相同,不再赘述。上述间隔元件可以阻拦外部多余的光线进入,使透镜与镜筒更好地承靠,并且增强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的结构稳
定性。
[0103]
表6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的间隔元件以及镜筒的基本参数,表6中各参数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04]
参数/光学成像镜头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光学成像镜头2003d1s4.47504.48204.4890d3m4.55504.55004.5510d4m5.29705.31205.4230d4m7.04508.63907.9820d5m5.89305.89305.8930d7m11.008011.008011.5120d8m10.355010.537010.5470d0m11.478011.407011.6520d0m12.261012.261012.2610ep120.69800.70500.7150ep230.53800.53500.5340ep561.67091.66241.6709ep671.57101.62101.6260cp70.02200.02200.0220ep780.42700.36500.3730l8.84608.81808.8280d5bs6.75906.75906.0580cp5b1.12501.18001.1670d5cs6.22506.23906.2350d1s6.77708.33906.1340
[0105]
表6
[0106]
图5a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5b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5c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5d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5a至图5d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2001、光学成像镜头2002和光学成像镜头2003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07]
实施例3
[0108]
以下参照图6a至图7d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图6a至图6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的结构示意图。
[0109]
如图6a至图6c所示,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均分别包括镜筒p0、透镜组e1~e8以及多个间隔元件p1~p8。
[0110]
如图6a至图6c所示,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采用相同的透镜组,该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以及第八透镜e8。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第七透镜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第八透镜e8具有物侧面s15和像侧面s16。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未示出)上。
[0111]
在本示例中,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的有效焦距f均为7.50mm,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345为8.27mm,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的组合焦距f78为-5.14mm;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的最大视场角fov均为80.0
°
,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为9.8mm。
[0112]
表7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的透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8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13][0114][0115]
表7
[0116][0117]
表8
[0118]
如图6a至图6c所示,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均分别包括10个间隔元件,即第一间隔元件p1、第二间隔元件p2、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间隔元件p5、第五辅助间隔元件p5b、第五次辅助间隔元件p5c、第六间隔元件p6、第七间隔元件p7以及第八间隔元件p8,这10个间隔元件的位置与实施例1的10个间隔元件的位置相同,不再赘述。上述间隔元件可以阻拦外部多余的光线进入,使透镜与镜筒更好地承靠,并且增强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的结构稳定性。
[0119]
表9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的间隔元件以及镜筒的基本参数,表9中各参数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20]
[0121][0122]
表9
[0123]
图7a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7b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7c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7d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7a至图7d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3001、光学成像镜头3002和光学成像镜头3003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24]
综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1001、1002、1003、2001、2002、2003、3001、3002和3003满足表10中所示的关系。
[0125]
[0126][0127]
表10
[0128]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0129]
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