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阻尼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10-07 17:52: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阻尼装置的改良。


背景技术:

2.作为具备活塞和容纳该活塞的气缸体并产生基于上述活塞的移动的制动力的阻尼器,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阻尼器。在专利文献1的阻尼器中,将截面呈v字状的密封件嵌合于活塞,对活塞与气缸体之间进行密封。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220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的问题点在于,在这种阻尼装置中,实现密封部件的组装状态的尽可能稳定化,并且以尽可能小阻力进行使由活塞体划分的气缸体内的一方空间缩小的方向的活塞体的移动。
8.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9.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一个观点中,提供一种阻尼装置,具备活塞体、容纳该活塞体的气缸体、以及对上述活塞体与气缸体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通过上述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的移动而产生制动力,
10.上述活塞体将上述气缸体划分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11.上述密封部件具有:基部,其呈围绕上述活塞体的环状,并且位于上述气缸体内的第一空间侧;以及延长部分,其从该基部向上述气缸体内的第二空间侧伸出,
12.上述活塞体具备:第一保持部,其与上述密封部件的上述基部相面对;第二保持部,其与上述密封部件的延长部分的伸出端相面对;以及第三保持部,其与形成于上述密封部件的延长部分的内方的被保持部相面对,
13.而且,在上述第二保持部形成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流体的通过部。
14.根据该结构,在活塞体向使上述第一空间缩小的方向移动时,能够使密封部件的基部与第一保持部分离,因此能够允许流体通过活塞体与密封部件之间而从上述第一空间朝向上述第二空间的移动。此时,密封部件的延长部分的伸出端能够由第二保持部保持,被保持部能够由第三保持部保持,另外,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密封部件变形而在密封部件与气缸体之间产生意料之外的滑动阻力的情况。
15.另一方面,由于在第二保持部形成有上述通过部,因此能够使流体从上述第一空间朝向上述第二空间的移动尽可能地顺畅,从而能够以较小的阻力进行活塞体的返回移动。
16.本发明的方式之一是,在上述活塞体中的成为上述第一保持部与上述第二保持部
之间的部位,以与上述通过部连续的方式形成有在与上述密封部件之间形成流体的流路的凹部。
17.另外,本发明的方式之一是,使上述第一空间在上述活塞体向使上述第二空间变窄的方向移动时成为高压。
18.发明的效果
19.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密封部件的组装状态的尽可能稳定化,并且以尽可能小的阻力进行使由活塞体划分的气缸体内的第一空间缩小的方向的活塞体的移动。即,根据本发明,能够适当地构成仅在使上述第一空间扩大的前进移动时使制动力实质上作用于制动对象物的所谓的单向阻尼装置。
附图说明
20.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21.图2是上述阻尼装置的分解立体图,从与图1不同的方向表示它们。
22.图3是将构成上述阻尼装置的活塞体和密封部件分离表示的立体图。
23.图4是将构成上述阻尼装置的活塞体和密封部件分离表示的立体图,从与图3不同的方向表示它们。
24.图5是上述阻尼装置的图8中的a-a线位置处的剖视图,活塞体向缩小一方空间的方向移动。
25.图6是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26.图7是上述阻尼装置的图8中的b-b线位置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活塞体向缩小一方空间的方向移动。
27.图8是从图5的右侧观察上述阻尼装置而示出的侧视图。
28.图9是上述阻尼装置的在图5中的c-c线位置的剖视图。
29.图10是上述阻尼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活塞体向扩大一方空间的方向移动。
30.图11是表示图1至图10所示的阻尼装置的活塞体的结构的局部变更例的立体结构图。
31.图12是表示图1至图10所示的阻尼装置的密封部件的结构的一部分变更例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基于图1至图12,对本发明的几个典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是使构成该阻尼装置的活塞体1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制动力的装置,典型地,与具备成为制动对象的可动部等(省略图示)的物品组合,用于使上述制动力作用于该制动对象的移动而使该制动对象的移动缓慢、具有高级感、具有节度、或者不会猛地突出。
33.如图1所示,该阻尼装置具备活塞体1、容纳该活塞体的气缸体2、以及对上述活塞体1与气缸体2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3。
34.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活塞体1与杆体4的内端一体化,典型地,该阻尼装置通过使杆体4及气缸体2中的任一方与上述制动对象侧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使它们中的另一方与可
移动地支撑该制动对象的一侧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从而与具备该制动对象的物品组合。
35.(气缸体2)
36.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气缸体2呈圆筒状。该气缸体2的形状例如可以设为呈扁平圆筒状等,根据需要适当变更。
37.气缸体2内被划分为隔着上述活塞体1的作为第一空间的一方空间5和作为第二空间的另一方空间6(参照图5)。在图示的例子中,气缸体2的一方的筒端2a被在中央具备流体的通过孔7a的壁部7封闭。上述活塞体1与该壁部7之间作为上述一方空间5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气缸体2的另一方的筒端2b被在中央具备上述杆体4的通过部8a的盖体8封闭,活塞体1与该盖体8之间作为上述另一方空间6发挥作用。
38.上述壁部7具备:筒状突出部7b,其配置为使敞开的一端与气缸体2的一方的筒端2a位于同一面上,使其余的部位位于气缸体2内;以及环绕面部7c,其将该筒状突出部7b的上述敞开的一端与气缸体2的一方的筒端2a的边缘连接(参照图10)。在上述筒状突出部7b内配置有使一端与该筒状突出部7b的底部的中央一体化并向筒状突出部7b的开口侧延伸的管体7d,气缸体2的内外通过该管体7d的内部而连通。即,在图示的例子中,该管体7d作为上述通过孔7a发挥作用。
39.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上述壁部7的外侧,具备进入上述通过孔7a的轴部9a的可动体9被支撑为能够沿气缸体2的轴线方向移动。在该可动体9与壁部7之间夹装有图中符号10所示的压缩螺旋弹簧,通过该弹簧10,可动体9定位于基准位置(图5的位置)。此外,图中符号11所示的是形成于上述壁部7的外侧的可动体9的支撑部,通过将形成于可动体9的突起9b容纳于形成于该支撑部11的窗孔11a(参照图1),从而可动体9在窗孔11a的范围内能够如上述那样可移动地支撑于气缸体2。
40.使上述一方空间5扩大的方向的活塞体1的移动(以下,将该方向的活塞体1的移动称为前进移动,将与该前进移动相反的方向的活塞体1的移动称为返回移动)通过经过上述通过孔7a的流体的移动、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经过上述通过孔7a的通气而被允许。
41.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活塞体1前进移动所引起的一方空间5的压力变化,可动体9克服上述弹簧10的施力而向缩小与壁部7的距离的方向移动。可动体9的移动量越大,上述轴部9a向上述通过孔7a的进入量越大,因此流体难以在通过孔7a通过,活塞体1难以前进移动。由此,在图示的例子中,活塞体1的移动速度越快,可动体9的移动量越大,对活塞体1的移动的制动力越大。即,图示的例子的阻尼装置作为所谓的速度响应型或载荷响应型的阻尼装置发挥作用。
42.另外,在气缸体2的侧部的外侧形成有图中附图标记2c所示的用于上述连接的连接部。
43.(密封部件3)
44.上述密封部件3具有:基部3a,其呈围绕上述活塞体1的环状,并且位于由上述活塞体1划分的上述气缸体2内的一方空间5侧;以及延长部分3b,其从该基部3a向上述气缸体2内的另一方空间6侧伸出(参照图6)。密封部件3的沿着活塞体1的移动中心轴x(参照图5)的截面形状在围绕该移动中心轴x的任意位置均为实质上相同的形状。另外,该上述密封部件3典型地由橡胶、具备橡胶状弹性的塑料构成。
45.在图1至图10所示的例子中,如图6所示,密封部件3在从上述基部3a向上述另一方
空间6侧伸出的延长部分3b的内方,具备从上述基部3a向上述另一方空间6侧比上述延长部分3b伸出尺寸更小地伸出的内侧部分3c。在图示的例子中,内侧部分3c从基部3a的伸出尺寸实质上为延长部分3b从基部3a伸出的尺寸的一半左右。
46.在图示的例子中,基部3a具有:前端部3d,其形成与上述移动中心轴x实质上正交的面;外侧部3e,其与气缸体2的侧部2d的内壁2e隔开间隙地相面对;以及内侧部3f,其与活塞体1的后述的上述主体部1i相面对。上述延长部分3b的外表面与外侧部3e连续,上述内侧部分3c的外表面与内侧部3f连续,在上述延长部分3b的内表面与上述内侧部分3c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以上述基部3a的后方、即朝向另一方空间6的面为槽底的环绕槽状部3g。即,上述延长部分3b及内侧部分3c均呈短尺寸的筒状。上述基部3a以遍及上述延长部分3b的筒一端与上述内侧部分3c的筒一端之间的方式形成。
47.另外,上述延长部分3b以随着朝向后方而使密封部件3的外径逐渐增大的方式从上述基部3a突出,另外,上述内侧部分3c以随着朝向后方而使密封部件3的内径逐渐减小的方式从上述基部3a突出。
48.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使上述延长部分3b朝向气缸体2的内方稍微弹性变形的状态下,通过使其伸出端与气缸体2的侧部的内壁25滑动接触,从而将活塞体1与气缸体2之间密封。另外,在活塞体1返回移动时,上述延长部分3b容易向气缸体2的内方挠曲,该返回移动时的滑动阻力不会过大。
49.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基部3a的前端部3d形成有环绕突条3h,在活塞体1前进移动时,该环绕突条3h压接于活塞体1的后述的第一保持部1a,密封部件3与活塞体1之间被密封。
50.(活塞体1)
51.如图6所示,上述活塞体1具备:第一保持部1a,其与上述密封部件3的上述基部3a相面对;第二保持部1b,其与上述延长部分3b的伸出端3i相面对;以及第三保持部1c,其与形成于上述延长部分3b的内方的上述密封部件3的被保持部3k相面对。
52.在图示的例子中,活塞体1成为如下形态:使外径比气缸体2的内径小,并且在使筒轴与上述移动中心轴x一致的短尺寸的圆筒状体的外侧形成有上述各保持部1a、1b、1c(参照图5)。活塞体1的一方空间5侧的筒端敞开,在活塞体1完全返回移动时,气缸体2的上述筒状突出部7b容纳于活塞体1内。活塞体1的另一方空间6侧的筒端被封闭,如后文所述,杆体4的内端与该封闭部位一体化。
53.第一保持部1a呈将活塞体1的一方空间5侧的筒端在其整周范围内镶边的外凸缘状。第一保持部1a的外径比气缸体2的内径稍小。
54.第二保持部1b呈将活塞体1的另一方空间6侧的筒端在其整周范围内镶边的外凸缘状。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3所示,第二保持部1b通过在绕上述移动中心轴x的方向上交替地形成使突出尺寸变大的扩宽部1d和使突出尺寸变小的宽度缩小部1e而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扩宽部1d以及宽度缩小部1e分别形成有四个。第二保持部1b的突出缘1f(参照图6)形成为沿着以上述移动中心轴x为中心的假想圆(省略图示)的圆弧。四个扩宽部1d的突出缘1f所沿着的上述假想圆的直径比气缸体2的内径稍小。通过上述四个宽度缩小部1e,在绕上述移动中心轴x的方向上相邻的扩宽部1d之间形成有使流体顺畅通过的通过部1g(参照图3)。各扩宽部1d形成在与以上述移动中心轴x为中心的假想圆的中心角20度至70度的范围
的圆弧对应的范围内。由此,在第二保持部1b形成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流体的通过部1g,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两个以上的通过部1g(图9)。
55.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利用宽度缩小部1e形成了通过部1g,但也可以不在扩宽部1d之间设置外凸缘状的部件而形成通过部1g。
56.另外,如图11所示,通过部1g也能够由设置于呈外凸缘状的第二保持部1b的孔1h形成。
57.如图3所示,第三保持部1c形成于活塞体1中的上述第一保持部1a与上述第二保持部1b之间的部位(以下,将该部位称为主体部1i)。第三保持部1c构成为从主体部1i的外表面向与上述移动中心轴x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第三保持部1c具备:台阶状的前端部1j,其朝向第一保持部1a的朝向另一方空间6侧的面;后端部1k,其与第二保持部1b的扩宽部1d的朝向一方空间5侧的面一体化;底部1m,其与主体部1i一体化;以及顶部1n,其与气缸体2的内壁相面对(参照图6)。
58.第一保持部1a与第二保持部1b之间的距离比密封部件3的环绕突条3h与延长部分3b的伸出端3i之间的距离稍大。
59.第一保持部1a与第三保持部1c的前端部1j之间的距离比密封部件3的环绕突条3h与内侧部分3c的伸出端3j之间的距离稍大。
60.主体部1i的外径与密封部件3的内侧部分3c的外表面侧的直径(即,密封部件3的内径)实质上相等或稍大。
61.第三保持部1c的顶部1n位于比第二保持部1b的扩宽部1d的突出缘1f靠上述移动中心轴x侧的位置。
62.第三保持部1c呈以绕上述移动中心轴x的方向为厚度的板状,并且形成于上述扩宽部1d中的成为绕上述移动中心轴x的方向的中间的位置。
63.另外,在上述活塞体1的主体部1i的外表面侧,以与上述通过部1g连续的方式形成有在与上述密封部件3之间形成流体的流路y(参照图9)的凹部1o。在图示的例子中,具备与绕上述移动中心轴x的方向上的宽度缩小部1e的形成长度实质上相等的凹部宽度的凹部1o遍及第一保持部1a与第二保持部1b之间而形成,由此,凹部1o与通过部1g连续。
64.由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保持部1a与第三保持部1c之间,以允许密封部件3在沿着上述移动中心轴x的方向上稍微移动的状态容纳密封部件3的内侧部分3c。另外,使内侧部分3c的外表面在上述凹部1o的形成部位以外与主体部1i的外表面紧贴,另一方面,在上述凹部1o的形成部位与上述密封部件3之间形成流体的流路y(参照图9)。另外,密封部件3的内侧部分3c的伸出端3j与第三保持部1c的前端部1j相面对。即,在图1至图10所示的例子中,密封部件3的内侧部分3c的伸出端3j作为形成于延长部分3b的内方的被保持部3k发挥作用。
65.另外,如图12所示,被保持部3k也可以通过在延长部分3b的内侧形成朝向该延长部分3b的伸出端3i侧的环绕台阶面3m而形成。在该图12的例子中,密封部件3不具备内侧部分3c。
66.(杆体4)
67.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5所示,上述杆体4呈在上述活塞体1的移动方向上较长的棒状。在杆体4的位于上述气缸体2外的外端形成有用于上述连接的连接部4a。
68.如图10所示,在使一方空间5扩大的活塞体1的前进移动时,密封部件3的延长部分3b与气缸体2的侧部2d的内壁2e接触,而且,密封部件3的基部3a的环绕突条3h与第一保持部1a接触,能够将气缸体2与活塞体1之间密封,能够将流体向一方空间5的流入限定于上述通过孔7a而产生基于活塞体1的前进移动的制动力。
69.如图6所示,在活塞体1返回移动时,能够使密封部件3的基部3a与第一保持部1a分离,因此能够允许流体通过活塞体1与密封部件3之间而从一方空间5朝向另一方空间6移动。此时,密封部件3的延长部分3b的伸出端3i能够由第二保持部1b保持,被保持部3k能够由第三保持部1c保持,由此,还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密封部件3变形而在密封部件3与气缸体2之间产生意料之外的滑动阻力的情况。
70.特别是,在图1至图10所示的例子中,通过减小密封部件3的离基部3a的伸出尺寸的内侧部分3c来提高密封部件3的刚性,实现更有效地防止上述那样的事态。
71.另一方面,由于在第二保持部1b形成有上述通过部1g,因此能够使流体从一方空间5朝向另一方空间6的移动尽可能地顺畅,能够以较小的阻力进行活塞体1的返回移动。即,该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作为仅在前进移动时实质上对制动对象物作用制动力的所谓的单向阻尼装置发挥作用。
72.特别是,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中,密封部件3的内侧部分3c在上述活塞体1的主体部1i中的凹部1o的形成部位以外的部位稳定地支撑于主体部1i,另一方面,在除此以外的部位,密封部件3的内侧部分3c与活塞体1的主体部1i之间成为与上述通过部1g连续的流体的流路y,因此流体尽可能高效地从一方空间5内流出。
73.另外,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包含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所有实施方式。
74.符号的说明
75.1—活塞体,1a—第一保持部,1b—第二保持部,1c—第三保持部,1g—通过部,2—气缸体,3—密封部件,3a—基部,3b—延长部分,3i—伸出端,3k—被保持部,5—一方空间,6—另一方空间。
76.此外,在此引用2021年2月24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21-027046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并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而引入。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