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林下水土流失监测及防治模拟的方法

2023-08-04 15:09: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林下水土流失监测及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林下水土流失监测及防治模拟的方法。


背景技术:

2.由于林地林下植被较为匮乏、生物多样性差、土壤抗蚀性差,导致林下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强烈的人为因素干扰,使得林下水土流失的情况进一步恶化,造成林地土壤养分流失、土壤水肥条件恶化和调节功能减弱,进而影响林地植物的生长,导致林地退化。并且林地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退化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开展林下水土流失监测和治理,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常见的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方式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其中,坡面工程改造措施的工程量较大,耗费人力物力大,难以全面推广;而单一的生物措施则面临土壤含水量及养分含量低而难以生长的困境。此外,现有的林下水土流失监测方法依赖遥感卫星获取的老旧的区域dem数据,同时需要进行大量且复杂的数据处理,这对于大范围区域内的林下水土流失识别与预测的确具有较为良好的效果,然而实际情况是,即便是一线之隔的两片林地,其林下水土流失的情况也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现有的方法很难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下水土流失情况及时给出针对性的防治策略,难以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下水土流失监测及防治模拟的方法。
5.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林下水土流失监测及防治模拟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监测林地的林下遥感子影像和林地遥感影像;将所述林下遥感子影像进行图像拼接得到林下遥感影像,并对所述林下遥感影像进行地形反演得到林下地形坡度;根据所述林下遥感影像计算林下植被覆盖度和林下植被离散度;依据所述林地遥感影像计算林地植被离散度和地表裸露度;利用所述林下地形坡度、所述林下植被覆盖度、所述林下植被离散度、所述林地植被离散度和所述地表裸露度计算林下水土流失程度,所述林下水土流失程度满足如下关系:,其中,为所述林下水土流失程度,s为所述林下地形坡度,为所述林下植被离散度,为所述林地植被离散度,n为所述地表裸露度,c为所述林下植被覆盖度;
依据所述林下地形坡度、所述林下植被覆盖度、所述林下植被离散度、所述林地植被离散度、所述地表裸露度以及所述林下水土流失程度查询多个参考防治措施;通过对所述参考防治措施的模拟和分析得到所述参考防治措施的改善增益;根据所述参考防治措施和所述改善增益整合出最优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6.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简单易行,数据处理方便,且适用于任何林地的水土流失监测,并及时给出针对性的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策略,有利于避免林下水土流失情况的进一步恶化,提高了林下水土流失的治理效率。
7.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林下遥感影像计算林下植被覆盖度和林下植被离散度包括如下步骤:根据所述林下遥感影像计算所述林下植被覆盖度,所述林下植被覆盖度满足如下关系:,其中,c为所述林下植被覆盖度,为林下植被像元数量,a为所述林下遥感影像中像元的总数量;通过将所述林下遥感影像灰度化得到林下植被灰度图;利用所述林下植被灰度图计算所述林下植被离散度,所述林下植被离散度满足如下关系:,其中,为所述林下植被离散度,为所述林下遥感影像的像元的总行数,为所述林下遥感影像中第i行像元的变化次数,为所述林下遥感影像的像元的总列数,为所述林下遥感影像中第j列像元的变化次数。
8.进一步的,灰度图层次感强,可以很好的反映监测林地中林下植被疏密的变化情况,便于计算林下植被离散度,而林下植被覆盖度与林下植被离散度相结合,能够更加精准的判断监测林地土壤养分流失情况,为林下水土流失的判断提供数据基础。
9.可选地,所述依据所述林地遥感影像计算林地植被离散度和地表裸露度包括如下步骤:通过将所述林地遥感影像灰度化得到林地植被灰度图;利用所述林地植被灰度图计算所述林地植被离散度和所述地表裸露度,所述林地植被离散度和所述地表裸露度分别满足如下关系:,,其中,为所述林地植被离散度,为所述林地遥感影像的像元的总行数,为所述林地遥感影像中第i行像元的变化次数,为所述林地遥感影像的像元的总列数,为所述林地遥感影像中第j列像元的变化次数,n为所述地表裸露度,为林地植被像
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19.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在一个可选地实施例当中,除了做出独立的说明之外,其它的在所有公式中出现的相同的符号或字母带表的含义和数值相同。
20.请参见图1,在一个可选地实施例当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林下水土流失监测及防治模拟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监测林地的林下遥感子影像和林地遥感影像。
21.具体的,在本实施例当中,使用无人机携带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和可见光摄影设备获取林下遥感子影像和林地遥感影像,在获取林下遥感子影像和林地遥感影像之前,需要规划好无人机的飞行路线,便于无人机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路线飞行并获取数据。其优点在于,同时使用林下遥感子影像和林地遥感影像来获取相关的参数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监测林地水土流失情况。
22.更为具体的,对于林下遥感子影像,使用无人机在林下1.5米的高度每间隔6米同时使用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和可见光摄影设备获取一次林下遥感子影像,考虑到林下遥感子影像可能存在重叠的部分,因此需要先对林下遥感子影像进行特征提取用以消除重叠的部分,进而消除林下遥感子影像中重叠部分带来的误差,提高林下遥感子影像的准确度,使林下遥感子影像能够准确的反映监测林地的林下特征,提高通过林下遥感子影像计算获取的相关参数的准确性和林下水土流失监测的可靠性。
23.进一步的,对于林地遥感影像,使用无人机在所述监测林地上空的不同位置使用可见光摄影设备对监测林地进行拍摄,然后对拍摄结果进行特征提取并加以分析,最后进行特征融合来获取林地遥感影像。这样获得的林下遥感影像消除了拍摄方向带来的误差,能全面、准确的反映监测林地上层树木的整体分布情况和疏密情况,提高林下水土流失监测的可靠性。
24.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用到的无人机为大疆mavic 3 classic无人机,可见光摄影设备为hrc62 25maprf型号的可见光摄像机,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当中,也可以使用其它类型的无人机和可见光摄影设备。
25.s2、将所述林下遥感子影像进行图像拼接得到林下遥感影像,并对所述林下遥感影像进行地形反演得到林下地形坡度。
26.具体的,在本实施例当中,对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获取的林下遥感子影像进行图像拼接得到第一林下遥感影像,对可见光摄影设备获取的林下遥感子影像进行图像拼接得到第二林下遥感影像,由于在此步骤之前已经消除了所述林下遥感子影像中重叠部分的影响,因此获取的林下遥感影像准确度高,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7.进一步的,利用第一林下遥感影像,使用双极化干涉sar地形反演方法获取监测林地的林下地形,然后根据林下地形得到林下地形坡度。其优点在于双极化干涉sar地形反演方法获取的林下地形信息准确可靠,可以提高林下地形坡度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对监测林地水土流失情况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便于给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对监测林地进行林下水土流失的防治。
28.s3、根据所述林下遥感影像计算林下植被覆盖度和林下植被离散度。
29.其中,使用第二林下遥感影像来获取林下植被覆盖度和林下植被离散度,s3又包括如下步骤:s31、根据所述林下遥感影像计算所述林下植被覆盖度。
30.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林下植被覆盖度满足如下关系:,其中,c为林下植被覆盖度,为林下植被像元数量,a为林下遥感影像中像元的总数量;进一步的,林下植被覆盖度是判断林下水土流失的重要指标,本实施例中通过计算林下植被像元数与所述林下遥感影像总像元数的比值得到林下植被覆盖度;此外,可以设定阈值来区分林下植被像元与非林下植被的像元,也可以直接将第二林下遥感影像中的绿色像元数量作为林下植被的像元数量。其优点在于提高了林下植被覆盖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1.s32、通过将所述林下遥感影像灰度化得到林下植被灰度图。
3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林下植被灰度图更具层次感,其中的灰色深度可以很好的反映所述监测林地林下植被疏密的变化情况,便于计算所述林下植被离散度。
33.s33、利用所述林下植被灰度图计算所述林下植被离散度。
34.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林下植被离散度满足如下关系:,其中,为林下植被离散度,为林下遥感影像的像元的总行数,为林下遥感影像中第i行像元的变化次数,为林下遥感影像的像元的总列数,为林下遥感影像中第j列像元的变化次数。
35.进一步的,水土流失会造成林地土壤中的养分流失,进而影响林地植被的存活和生长,这会造成林地植被疏密度的变化,而作为林地中的林下植被,由于受到上层树木的影响,这种变化在林下植被中较为明显,因此通过计算林下植被离散度可以很好的反映林地土壤中的养分变化情况,有利于判断林下水土流失情况。
36.s4、依据所述林地遥感影像计算林地植被离散度和地表裸露度。
37.其中,s4又包括如下步骤:s41、通过将所述林地遥感影像灰度化得到林地植被灰度图。
38.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其优点与步骤s32类似,在此就不做赘述。
39.s42、利用所述林地植被灰度图计算所述林地植被离散度和所述地表裸露度。
40.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林地植被离散度和所述地表裸露度分别满足如下关系:,,其中,为林地植被离散度,为林地遥感影像的像元的总行数,为林地遥
感影像中第i行像元的变化次数,为林地遥感影像的像元的总列数,为林地遥感影像中第j列像元的变化次数,n为地表裸露度,为林地植被像元数量,b为林地遥感影像中像元的总数量。
41.进一步的,水土流失不仅会影响林下植被,也会影响上层树木,且由于林下植被与上层树木结构不同,因此林下植被与上层树木对于林下水土流失的反应也会不同,通过计算林地植被离散度和地表裸露度可以有效反映林地上层树木的情况,结合所述林下植被覆盖度和所述林下植被离散度可以提高林下水土流失程度判断的准确性,便于给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42.s5、利用所述林下地形坡度、所述林下植被覆盖度、所述林下植被离散度、所述林地植被离散度和所述地表裸露度计算林下水土流失程度。
43.具体的,在本实施例当中,林下水土流失程度满足如下关系:,其中,为林下水土流失程度,s为林下地形坡度。
44.进一步的,通过林下地形坡度、林下植被覆盖度、林下植被离散度、林地植被离散度以及地表裸露度对林下水土流失的影响关系,计算林下水土流失程度,可以将林下水土流失程度量化,便于检索参考防治措施并给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林下水土流失的防治效率。
45.s6、依据所述林下地形坡度、所述林下植被覆盖度、所述林下植被离散度、所述林地植被离散度、所述地表裸露度以及所述林下水土流失程度查询多个参考防治措施。
46.其中,s6又包括如下步骤:s61、建立包含所有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方案的数据库。
47.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数据库中包含不同林下地形坡度、不同林下植被覆盖度、不同林下植被离散度、不同林地植被离散度、不同地表裸露度以及不同林下水土流失程度的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48.进一步的,数据库中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方案的来源是广泛的,这能够提高数据库中水土流失防治方案的丰富性,有利于检索出足够的参考防治措施,进而整合出针对观测林地的最优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方案,提高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的效果。
49.s62、根据所述林下地形坡度、所述林下植被覆盖度、所述林下植被离散度、所述林地植被离散度、所述地表裸露度以及所述林下水土流失程度,在所述数据库中查询并获取多个适用于所述监测林地的所述参考防治措施。
50.s7、通过对所述参考防治措施的模拟和分析得到所述参考防治措施的改善增益。
51.其中,s7又包括如下步骤:s71、利用所述林下地形坡度、所述林下植被覆盖度、所述林下植被离散度、所述林地植被离散度、所述地表裸露度与所述参考防治措施进行拟合获得所述监测林地的治理效果。
5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当中,治理效果通过林下地形坡度、林下植被覆盖度、林下植被离散度、林地植被离散度和地表裸露度的变化来决定,例如如果林下植被离散度变大,则
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参考防治措施的治理效果较差。
53.s72、利用所述治理效果获得所述参考防治措施的改善增益。
54.具体的,在本实施例当中,改善增益包括地形坡度增益、林下植被覆盖度增益、林下植被离散度增益、林地植被离散度增益以及地表裸露度增益。
55.进一步的,在其他可选地实施例当中,改善增益至少包括地形坡度增益、林下植被覆盖度增益、林下植被离散度增益、林地植被离散度增益以及地表裸露度增益中的任意两个。
56.s8、根据所述参考防治措施和所述改善增益整合出最优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57.其中,s8又包括如下步骤:s81、利用所述改善增益确定所述参考防治措施的优先实施等级。
58.具体的,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优先实施等级是根据所述参考防治措施所对应的所述改善增益的大小来确定的,所述参考防治措施的所述改善增益越大,所述优先实施等级就越高。
59.s82、根据所述优先实施等级和所述参考防治措施整合出所述最优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60.具体的,在本实施例当中,可以设定一个实施等级阈值,将优先实施等级超过实施等级阈值的参考防治措施结合,即可得到最优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方案,最优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方案是根据监测林地水土流失情况所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没法在对林下水土流失进行监测的同时给出具体针对性防治方案的问题,能够及时防止林下水土流失情况的进一步恶化,提高了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的效果,减小了资源浪费。
61.综上所述,本发明能够通过一些易于获取的数据准确计算林下地形坡度、林下植被覆盖度、林下植被离散度、林地植被离散度和地表裸露度,进而准确计算出林下水土流失程度,实现对林下水土流失的准确监测。同时,本发明能够根据林下地形坡度、林下植被覆盖度、林下植被离散度、林地植被离散度、地表裸露度和林下水土流失程度整合出针对监测林地实际情况的最优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方案,进而及时防止林下水土流失情况的进一步恶化,提高了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的效果,减小了资源浪费。本发明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
62.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情况下,在说明书中记载的动作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本实施例当中,所给出的步骤顺序仅仅是为了使实施例看起来更加清晰明了,方便说明,而非对其限制。
6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