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2023-04-12 08:12: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包装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装盒。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对包装盒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生产成本、生产效率以及稳定的支撑结构,对包装盒的多功能整合能力,对被包装物品的展示能力等其他方面也提出了进一步的需求。
3.现有包装盒开盒方式大多为上下打开或左右抽出或向后翻盖等方式,缺乏创新,且开盒过程复杂,体验繁冗,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打开包装后,对被包装物品的拿取过程也是中规中矩,往往是倒出或用手掏,体验平淡,不人性化。
[0004]“仪式感”是一种将日常行为仪式化以赋予其意义的行为,提高仪式感在多个行业和技术领域成为一种提高使用者体验的有效手段。提高包装盒使用者的仪式感能够对使用者提供积极的心里暗示,提高包装盒对被包装物品的展示效果,提高包装盒内被包装物品对使用者的视觉冲击力,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0005]
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包装盒,该包装盒能够提高开盒体验和对被包装物品的展示效果。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包装盒,包括:第一外盒体,第一外盒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一侧壁形成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上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外盒体,第二外盒体包括第二侧壁,第二侧壁形成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上设有第二开口;第一内盒体,第一内盒体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一内盒体用于放置被包装物品;第二内盒体,第二内盒体位于第二容纳腔内,第二内盒体用于放置被包装物品;牵引机构,牵引机构与第一内盒体、第二内盒体或第一外盒体、第二外盒体相连;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当包装盒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开口朝向第二开口,第一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连通;当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暴露,牵引机构带动第一内盒体从第一容纳腔伸出,牵引机构带动第二内盒体从第二容纳腔伸出。
[0008]
可选地,还包括:连接件,第一外盒体与第二外盒体通过连接件连接,第一外盒体、第二外盒体均与连接件弯折连接。
[0009]
可选地,牵引机构包括:第一牵引件,第一牵引件一端连接连接件,另一端连接第一内盒体或第一外盒体;当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牵引件带动第一内盒体从第一容纳腔伸出;第二牵引件,第二牵引件一端连接连接件,另一端连接第二内盒体或第二外盒体;当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牵引件带动第二内盒体从第二容纳腔伸出。
[0010]
可选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侧板,第一侧板与连接件弯折连接;第二侧壁包括第二侧板,第二侧板与连接件弯折连接。
[0011]
可选地,第一侧板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第一牵引件穿过第一凹槽,并连接连接件与第一内盒体或第一外盒体;第二侧板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第二牵引件穿过第二凹槽,并连接连接件与第二内盒体或第二外盒体。
[0012]
可选地,第一侧板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牵引件穿过第一通孔,并连接连接件与第一内盒体或第一外盒体;第二侧板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二牵引件穿过第二通孔,并连接连接件与第二内盒体或第二外盒体。
[0013]
可选地,第一外盒体还可以包括第一底板;第一侧壁包括至少两个第一侧板,两个第一侧板分设于第一底板的两侧,其中一个第一侧板与连接件弯折连接,另一个第一侧板与第一牵引件连接;第二外盒体还可以包括第二底板;第二侧壁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侧板,两个第二侧板分设于第二底板的两侧,其中一个第二侧板与连接件弯折连接,另一个第二侧板与第二牵引件连接。
[0014]
可选地,第一内盒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底板和至少两个第三侧板,两个第三侧板分设于第三底板的两侧,第一牵引件与第三侧板和/或第三底板相连;第二内盒体包括相连接的第四底板和至少两个第四侧板,两个第四侧板分设于第四底板的两侧,第二牵引件与第四侧板和/或第四底板相连。
[0015]
可选地,第一牵引件与第三底板、两个第三侧板均相连;第二牵引件与第四底板、两个第四侧板均相连。
[0016]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外壳,第一外壳包裹在第一外盒体的外表面,第一外壳跟随第一外盒体同步运动;第二外壳,第二外壳包裹在第二外盒体的外表面,第二外壳跟随第二外盒体同步运动。
[0017]
本技术提供一种包装盒,通过设置第一内盒体与第二内盒体,可分别收纳多个被包装物品,使用户拿取被包装物品更便利。包装盒能够在被用户打开时自动升起第一内盒体、第二内盒体及放置在第一内盒体、第二内盒体内的被包装物品,提高用户的仪式感,对用户提供积极的心里暗示,提高包装盒对被包装物品的展示效果,提高包装盒内被包装物品对用户的视觉冲击力,提高用户的开盒体验。
附图说明
[0018]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
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在关闭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在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为图1中的包装盒在隐藏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后在a-a截面的剖视图;
[0022]
图4为图2中的包装盒在隐藏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后在b-b截面的剖视图;
[0023]
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的爆炸视图;
[0024]
图6为图4中的包装盒中第一外盒体、第二外盒体与连接件的剖视图;
[0025]
图7为图4中的包装盒中第一内盒体、第二内盒体的剖视图;
[0026]
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在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9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中第一外盒体、第二外盒体与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10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中第一内盒体、第二内盒体、牵引机构和连接件的剖视示意图;
[0029]
图11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中第一内盒体、第二内盒体、牵引机构和连接件的剖视示意图。
[0030]
附图标记:
[0031]
10、第一外盒体;11、第一侧壁;111、第一侧板;112、第一通孔;113、第一凹槽;12、第一容纳腔;13、第一底板;
[0032]
20、第二外盒体;21、第二侧壁;211、第二侧板;212、第二通孔;213、第二凹槽;22、第二容纳腔;23、第二底板;
[0033]
30、第一内盒体;31、第三底板;32、第三侧板;
[0034]
40、第二内盒体;41、第四底板;42、第四侧板;
[0035]
50、牵引机构;51、第一牵引件;52、第二牵引件;
[0036]
60、连接件;70、第一外壳;80、第二外壳。
[0037]
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03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本技术不同实施例中具有同样命名的部件、特征、要素可能具有相同含义,也可能具有不同含义,其具体含义需以其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的解释或者进一步结合该具体实施例中上下文进行确定。
[0040]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文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文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
……
时"或"当
……
时"或"响应于确定"。再者,如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所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
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41]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者“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技术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者“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0042]
申请人发现现有包装盒开盒方式大多为上下打开或左右抽出或向后翻盖等方式,缺乏创新,且开盒过程复杂,体验繁冗,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打开包装后,对被包装物品的拿取过程也是中规中矩,往往是倒出或用手掏,体验平淡,不人性化
[0043]
鉴于上述问题,申请人提出一种包装盒包括:第一外盒体,第一外盒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一侧壁形成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上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外盒体,第二外盒体包括第二侧壁,第二侧壁形成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上设有第二开口;第一内盒体,第一内盒体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一内盒体用于放置被包装物品;第二内盒体,第二内盒体位于第二容纳腔内,第二内盒体用于放置被包装物品;牵引机构,牵引机构与第一内盒体、第二内盒体或第一外盒体、第二外盒体相连;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当包装盒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开口朝向第二开口,第一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连通;当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暴露,牵引机构带动第一内盒体从第一容纳腔伸出,牵引机构带动第二内盒体从第二容纳腔伸出。
[0044]
包装盒能够在被用户打开时自动升起第一内盒体、第二内盒体及放置在第一内盒体、第二内盒体内的被包装物品,提高用户的仪式感,对用户提供积极的心里暗示,提高包装盒对被包装物品的展示效果,提高包装盒内被包装物品对用户的视觉冲击力,提高用户的开盒体验。
[0045]
第一实施例
[0046]
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在关闭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在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包装盒在隐藏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后在a-a截面的剖视图;图4为图2中的包装盒在隐藏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后在b-b截面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的爆炸视图;图6为图4中的包装盒中第一外盒体、第二外盒体与连接件的剖视图;图7为图4中的包装盒中第一内盒体、第二内盒体的剖视图。
[0047]
请参考图1至图4,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一种包装盒,包括第一外盒体10、第二外盒体20、第一内盒体30、第二内盒体40和牵引机构50。第一外盒体10包括第一侧壁11,第一侧壁11形成第一容纳腔12,第一容纳腔12上设有第一开口(未标示)。第二外盒体20包括第二侧壁21,第二侧壁21形成第二容纳腔22,第二容纳腔22上设有第二开口(未标示)。第一内盒体30位于第一容纳腔12内,第二内盒体40位于第二容纳腔22内,第一内盒体30、第二内盒体40用于放置被包装物品。
[0048]
包装盒拥有关闭状态与打开状态,当包装盒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开口朝向第二开口,第一容纳腔12与第二容纳腔22连通,既第一外盒体10与第二外盒体20相互封闭。当包
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容纳腔12、第二容纳腔22暴露,牵引机构50带动第一内盒体30从第一容纳腔12伸出,牵引机构50带动第二内盒体40从第二容纳腔22伸出。
[0049]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的形状及面积均一致,用以使包装盒在关闭状态时,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对齐,进而使第一外盒体10与第二外盒体20相互封闭。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21均为柱形壁,横截面轮廓均为封闭图形,封闭图形可以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状中的一种。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21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21的长度相同时,第一容纳腔12、第二容纳腔22的体积相等。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21的长度不相同时,第一容纳腔12、第二容纳腔22的体积不相等,用以容纳大小不同的被包装物品。
[0050]
本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通过设置第一内盒体30与第二内盒体40,可分别收纳多个被包装物品,使用户拿取被包装物品更便利。包装盒能够在被用户打开时自动升起第一内盒体30、第二内盒体40及放置在第一内盒体30、第二内盒体40内的被包装物品,提高用户的仪式感,对用户提供积极的心里暗示,提高包装盒对被包装物品的展示效果,提高包装盒内被包装物品对用户的视觉冲击力,提高用户的开盒体验。
[0051]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包装盒还包括第一外壳70和第二外壳80,第一外壳70包裹在第一外盒体10的外表面,第一外壳70跟随第一外盒体10同步运动。第二外壳80包裹在第二外盒体20的外表面,第二外壳80跟随第二外盒体20同步运动。
[0052]
请参考图1,第一外壳70、第二外壳80可以为透明塑封膜,也可以为纸板、塑料板制成的盒状结构。在包装盒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外壳70、第二外壳80的前端相互对接,对接位置设有点状封口(未画出)将第一外壳70与第二外壳80连接,点状封口用以使包装盒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维持在关闭状态。用户在需要打开包装盒时,用外力掰开点状封口,即可使包装盒在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间自由切换。
[0053]
本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通过点状封口设计代替传统封闭封套,用户拿取被包装物品更快捷,提高用户的开盒体验。
[0054]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壳70、第二外壳80的对接位置还可以设有磁吸机构(未画出),用以使包装盒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维持在关闭状态。
[0055]
请参考图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外盒体10还可以包括第一底板13,第一底板13与第一侧壁11共同形成第一容纳腔12。第二外盒体20还可以包括第二底板23,第二底板23与第二侧壁21共同形成第二容纳腔22。在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牵引机构50带动第一内盒体30远离第一底板13运动,牵引机构50带动第二内盒体40远离第二底板23运动。既包装盒由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切换时,牵引机构50带动第一内盒体30、第二内盒体40分别相对于第一外盒体10、第二外盒体20抬升。包装盒由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切换时,第一内盒体30与第二内盒体40接触并相互作用,使得第一内盒体30、第二内盒体40分别相对于第一外盒体10、第二外盒体20回落,直至完全容纳于第一容纳腔12、第二容纳腔22内。
[0056]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包装盒还可以包括连接件60,第一外盒体10、第二外盒体20通过连接件60连接,第一外盒体10、第二外盒体20均与连接件60弯折连接,使得包装盒能在关闭状态与打开状态间切换。
[0057]
请参考图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牵引机构50包括第一牵引件51和第二牵引件52,第一牵引件51一端连接连接件60,另一端连接第一外盒体10或第一内盒体30。当包装盒
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牵引件51带动第一内盒体30从第一容纳腔12伸出。第二牵引件52一端连接连接件,另一端连接第二外盒体20或第二内盒体40。当包装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牵引件52带动第二内盒体40从第二容纳腔22伸出。
[0058]
请参考图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包括第一侧板111,第一侧板111与连接件60弯折连接。第二侧壁21包括第二侧板211,第二侧板211与连接件60弯折连接。
[0059]
请参考图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件60为矩形板状结构,包含两个相对设置的短边与两个相对设置的长边,连接件60的短边长度小于等于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211的宽度尺寸,连接件60的两条短边分别与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211的中部连接。在此定义,第一侧板111上与连接件60的连接位置到第一开口的距离为x,第二侧板211上与连接件60的连接位置到第二开口的距离为y,x与y之和等于连接件60的长边尺寸。
[0060]
当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211分别以连接件60为支点弯折。当包装盒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211靠近连接件60。由于x与y之和等于连接件60的长边尺寸,包装盒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贴合,第一外盒体10与第二外盒体20相互封闭。
[0061]
请参考图5与图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1上设有第一通孔112,第一牵引件51穿过第一通孔112,一端与连接件6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内盒体30或第一外盒体10连接。第二侧板211上设有第二通孔212,第二牵引件52穿过第二通孔212,一端与连接件6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内盒体40或第二外盒体20连接。
[006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孔112位于第一侧板111上与连接件60连接位置的上方,第二通孔212位于第二侧板211上与连接件60连接位置的上方。当包装盒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通孔112、第二通孔212均靠近连接件60。当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通孔112、第二通孔212均远离连接件60,进而第一牵引件51带动第一内盒体30从第一容纳腔12伸出,第二牵引件52带动第二内盒体40从第二容纳腔22伸出。
[0063]
请参考图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内盒体30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底板31和至少两个第三侧板32,两个第三侧板32分设于第三底板31的两侧,两个第三侧板32均与第一侧板111平行。第二内盒体40包括相连接的第四底板41和至少两个第四侧板42,两个第四侧板42分设于第四底板41的两侧,两个第四侧板42均与第二侧板211平行。
[0064]
请参考图6与图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11,两个第一侧板111分设于第一底板13的两侧,两个第一侧板111均与第三侧板32平行。其中一个第一侧板111与连接件60弯折连接,另一个第一侧板111与第一牵引件51连接,既第一牵引件51绕过第三底板31后与远离连接件60的那块第一侧板111连接。当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连接件60远离第一侧板111,使第一牵引件51在第一容纳腔12外的部分变长,在第一容纳腔12内的部分变短,进而第一牵引件51抬升第三底板31,带动第一内盒体30从第一容纳腔12伸出。
[0065]
第二侧壁2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211,两个第二侧板211分设于第二底板23的两侧,两个第二侧板211均与第四侧板42平行。其中一个第二侧板211与连接件60弯折连接,另一个第二侧板211与第二牵引件52连接,既第二牵引件52绕过第四底板41后与远离连接件60的那块第二侧板211连接。当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连接件60远离第二侧板211,使第二牵引件52在第二容纳腔22外的部分变长,在第二容纳腔22内的部分变短,进而第二
牵引件52抬升第四底板41,带动第二内盒体40从第二容纳腔22伸出。
[0066]
本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通过将第一牵引件51绕过第三底板31后与远离连接件60的那块第一侧板111连接,使得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牵引件51对第一内盒体30的牵引力方向趋近于第一内盒体30的运动方向,进而使第一内盒体30的移动更顺畅。通过将第二牵引件52绕过第四底板41后与远离连接件60的那块第二侧板211连接,使得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牵引件52对第二内盒体40的牵引力方向趋近于第二内盒体40的运动方向,进而使第二内盒体40的移动更顺畅。
[0067]
本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通过将第一牵引件51绕过第三底板31后与第三侧板32连接,使得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牵引件51对第一内盒体30的牵引力方向趋近于第一内盒体30的运动方向,进而使第一内盒体30的移动更顺畅。通过将第二牵引件52绕过第四底板41后与第四侧板42连接,使得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牵引件52对第二内盒体40的牵引力方向趋近于第二内盒体40的运动方向,进而使第二内盒体40的移动更顺畅。
[0068]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牵引件51、第二牵引件52为绳子、纸条、胶带、钩状结构中的至少一种。第一牵引件51、第二牵引件52与连接件60、第一内盒体30、第二内盒体40的连接方式为粘接、卡扣连接等常用方式。
[0069]
本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通过设置第一内盒体30与第二内盒体40,可分别收纳多个被包装物品,使用户拿取被包装物品更便利。包装盒能够在被用户打开时自动升起第一内盒体30、第二内盒体40及放置在第一内盒体30、第二内盒体40内的被包装物品,提高用户的仪式感,对用户提供积极的心里暗示,提高包装盒对被包装物品的展示效果,提高包装盒内被包装物品对用户的视觉冲击力,提高用户的开盒体验。
[0070]
本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通过将第一牵引件51绕过第三底板31后与第三侧板32连接,使得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牵引件51对第一内盒体30的牵引力方向趋近于第一内盒体30的运动方向,进而使第一内盒体30的移动更顺畅。通过将第二牵引件52绕过第四底板41后与第四侧板42连接,使得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牵引件52对第二内盒体40的牵引力方向趋近于第二内盒体40的运动方向,进而使第二内盒体40的移动更顺畅。通过点状封口设计代替传统封闭封套,用户拿取被包装物品更快捷,提高用户的开盒体验。
[0071]
第二实施例
[0072]
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在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中第一外盒体、第二外盒体与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73]
请参考图8与图9,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是,第一侧板111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113,第一牵引件51穿过第一凹槽113,一端与连接件6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内盒体30或第一外盒体10连接,第一凹槽113的侧边限制第一牵引件51的横向位移。第二侧板211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213,第二牵引件52穿过第二凹槽213,一端与连接件6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内盒体40或第二外盒体20连接,第二凹槽213的侧边限制第二牵引件52的横向位移。
[0074]
第三实施例
[0075]
图10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中第一内盒体、第二内盒体、牵引机构和连接件的剖视示意图。
[0076]
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是,第一牵引件51与第三侧
板32和/或第三底板31相连,第二牵引件52与第四侧板42和/或第四底板41相连。
[0077]
请参考图1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牵引件51绕过第三底板31后,与远离第一侧板111的那块第三侧板32连接(图10中的填充线指示位置)。当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连接件60远离第一侧板111,使第一牵引件51在第一容纳腔12外的部分变长,在第一容纳腔12内的部分变短,进而第一牵引件51抬升第三底板31,带动第一内盒体30从第一容纳腔12伸出。第二牵引件52绕过第四底板41后,与远离第二侧板211的那块第四侧板42连接(图10中的填充线指示位置)。当包装盒处于打开状态时,连接件60远离第二侧板211,使第二牵引件52在第二容纳腔22外的部分变长,在第二容纳腔22内的部分变短,进而第二牵引件52抬升第四底板41,带动第二内盒体40从第二容纳腔22伸出。
[0078]
第四实施例
[0079]
图11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中第一内盒体、第二内盒体、牵引机构和连接件的剖视示意图。
[0080]
请参考图11,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是,第一牵引件51与第三底板31、两个第三侧板32均相连(图11中的填充线指示位置)。第二牵引件52与第四底板41、两个第四侧板均相连(图11中的填充线指示位置)。
[0081]
本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通过增加第一牵引件51与第一内盒体30的连接点数量及第二牵引件52与第二内盒体40的连接点数量,提高牵引机构50与第一内盒体30、第二内盒体40的连接强度,进而使第一内盒体30、第二内盒体40的移动更顺畅。
[0082]
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装盒,通过设置第一内盒体30与第二内盒体40,可分别收纳多个被包装物品,使用户拿取被包装物品更便利。包装盒能够在被用户打开时自动升起第一内盒体30、第二内盒体40及放置在第一内盒体30、第二内盒体40内的被包装物品,提高用户的仪式感,对用户提供积极的心里暗示,提高包装盒对被包装物品的展示效果,提高包装盒内被包装物品对用户的视觉冲击力,提高用户的开盒体验。
[0083]
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