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2023-04-11 22:07: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空调室内机,基本组件至少包括:机壳、设置在机壳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从进风口到出风口依次设有换热器、蜗壳蜗舌组件和出风组件,蜗壳蜗舌组件内设有贯流风机。空调室内机的换热面积由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决定,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越大,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率越高,热舒适性也越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5.机壳,所述机壳内形成有换热风道;
6.蜗壳蜗舌组件,其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所述蜗壳蜗舌组件内部被分割为并排设置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7.贯流风机,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内均设置有所述贯流风机;
8.中隔板,其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
9.室内换热器组件,其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包括:
10.换热器本体,其由一段换热器制成,其包括:弯曲部,所述弯曲部仅有两个,两个所述弯曲部平滑连接,并且所述换热器本体整体呈对称结构;
11.所述中隔板位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对称轴线上。
12.本技术提供的空调室内机,换热器本体仅有两个弯曲部,换热面积更大,相同条件下热舒适性更好。对称式换热器能够保证风道流场沿换热器本体的对称轴对称分布,保证对称轴两侧的出风流速与流量一致,适用于需要均匀出风的场景。换热器一体式设置能够提升制造、装配效率,有助于工艺提效。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本体还包括从所述弯曲部的外侧延伸出的平直部。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撑结构,其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底面抵接以支撑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
15.所述蜗壳蜗舌组件包括:蜗壳,以及与所述蜗壳连接的蜗舌;
16.所述蜗壳包括:位于蜗壳顶部的蜗壳顶板,位于蜗壳底部的蜗壳底板,以及位于所述蜗壳顶板和所述蜗壳底板之间的蜗壳侧板;
17.所述蜗壳顶板向外周延伸出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连接所述换热器本体与所述机壳以固定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与所述换热器本体具有相匹配的外轮廓,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所述换热器本体具有相匹配的外轮廓。
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底部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与所述机壳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接水盘上位于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顶面突出于所述接水盘。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隔板的顶部与所述蜗壳顶板连接,所述中隔板的底部与所述接水盘连接;
21.所述中隔板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和所述蜗壳蜗舌组件之间,所述中隔板将所述蜗壳蜗舌组件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之间的区域分隔为并排设置的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
22.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第四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一钣金件和第二钣金件,二者设置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钣金件和所述第二钣金件与所述机壳连接。
2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设置于所述室内出风口与所述蜗壳蜗舌组件之间,所述出风组件形成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与所述蜗壳蜗舌组件连通;
25.所述出风组件包括:
26.导风件;
27.第一连接件,其连接所述导风件的顶端;
28.第二连接件,其连接所述导风件的底端;
29.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蜗壳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蜗壳底板固定连接。
3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两侧的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
31.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的顶端相连接;
32.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的底端相连接。
3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相向设置,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导风板相向设置,所述第一部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延伸方向间的夹角为锐角。
附图说明
3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3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正视图;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
38.图4为图3中的空调室内机沿a-a方向的剖视图;
3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去掉机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4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1.图7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蜗壳蜗舌组件结构示意图;
43.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蜗壳蜗舌组件结构示意图;
44.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6.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7.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8.图中:
49.1、机壳;10、换热风道;11、进风风道;12、出风风道;101、室内进风口;102、室内出风口;1021、第一出风口;1022、第二出风口;103、进气格栅;104、导风门板;2、室内换热器组件;21、换热器本体;211、弯曲部;212、平直部;22、第一支撑结构;23、第二支撑结构;24、第一钣金件;25、第二钣金件;3、蜗壳蜗舌组件;31、第一风道;32、第二风道;33、蜗壳;331、蜗壳顶板;332、蜗壳底板;333、蜗壳侧板;4、贯流风机;41、第一贯流风机;42、第二贯流风机;5、中隔板;51、第三风道;52、第四风道;6、接水盘;7、出风组件;70、导风通道;71、导风件;711、第一导风板;7111、第一部分;7112、第二部分;712、第二导风板;713、第三导风板;721、第一连接件;722、第二连接件;701、第五风道;702、第六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1.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技术应用于其他类似情景。
52.在本技术中提及

实施例

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5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

























竖直



水平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
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4.术语

第一



第二

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合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

第一



第二

、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合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5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

安装



相连



连接

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6.空调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换热器来执行空调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57.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58.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换热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换热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59.空调包括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的部分,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机或室外机中。空调室内机通过管连接到安装在室外空间中的室外机。室外机中可设有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外风扇、膨胀器和制冷循环的类似部件,室内机中也可设有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扇。
60.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换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换热器时,空调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61.本技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下面参考图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62.如图1-4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室内机包括:
63.机壳1,所述机壳1内形成有换热风道10;
64.蜗壳蜗舌组件3,其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10内,所述蜗壳蜗舌组件3内部被分割为并排设置的第一风道31和第二风道32;
65.中隔板5,其设于所述换热风道10内;
66.贯流风机4,所述第一风道31和所述第二风道32内均设置有所述贯流风机4;
67.室内换热器组件2,其设于所述换热风道10内,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2包括:
68.换热器本体21,其由一段换热器制成,其包括:弯曲部211,所述弯曲部211仅有两个,两个所述弯曲部211平滑连接,并且所述换热器本体21整体呈对称结构;
69.,所述中隔板5位于所述换热器本体21的对称轴线上。例如,换热器本体可由一段直片式换热器经过一次折弯处理制成。
70.本技术提供的空调室内机,换热器本体仅有两个弯曲部,换热面积更大,相同条件下热舒适性更好。对称式换热器能够保证风道流场沿换热器本体的对称轴对称分布,保证对称轴两侧的出风流速与流量一致,适用于需要均匀出风的场景。换热器一体式设置能够
提升制造、装配效率,有助于工艺提效。
71.如图1-4所示,所述机壳1上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2的一侧开设室内进风口101,所述机壳1上远离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2的一侧开设室内出风口102;所述换热风道10包括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2靠近所述室内进风口101侧的进风风道11和远离所述室内进风口101侧的出风风道12。具体地,中隔板5设于所述换热风道10内,蜗壳蜗舌组件3也设置于所述出风风道10内。
72.机壳可形成双贯流空调器内机的整体外观。在当前示例中,空调室内机大体呈柱状。其中,空调室内机可以为圆柱状、方柱状、不规则柱状等形式。室内空气从室内进风口进入到进风风道内,然后通过室内换热器进入到出风风道内,然后通过室内出风口排出。室内空气从室内进风口进入到空调室内机内,在室内换热器组件处与室内换热器组件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经室内风机从室内出风口吹出到空调室内机外。
73.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本体21还包括从所述弯曲部211的外侧延伸出的平直部212。平直部大体呈直线型,进一步扩大换热器本体的换热面积。所述平直部212在所述弯曲部211两侧的延伸长度相等,所述换热器本体仍然为对称结构,保证了中隔板两侧的出风流速与流量一致,以适配需要均匀出风的场景。
74.如图5-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2还包括:第一支撑结构22,其与所述换热器本体21的底面抵接以支撑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2;
75.所述蜗壳蜗舌组件3包括:蜗壳33,以及与所述蜗壳33连接的蜗舌34;
76.所述蜗壳33包括:位于蜗壳顶部的蜗壳顶板331,位于蜗壳底部的蜗壳底板332,以及位于所述蜗壳顶板331和所述蜗壳底板332之间的蜗壳侧板333;
77.所述蜗壳顶板331向外周延伸出第二支撑结构23,所述第二支撑结构23连接所述换热器本体21与所述机壳1以固定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2。
78.室内换热器组件2通过蜗壳顶板211延伸出的第二支撑结构23固定在机壳1上,固定结构较为简单,空调室内机的组装更简单,有效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并且室内换热器组件2和蜗壳蜗舌组件3的固定较为稳定。另外,第二支撑结构23作为蜗壳顶板331的延伸结构,与蜗壳顶板331是一体结构,相比第二支撑结构22和蜗壳顶板331分离设计的空调室内机,可避免冷量从第二支撑结构22和蜗壳顶板331之间间隙泄露出去,影响空调室内机的制冷量。而且第二支撑结构23与蜗壳顶板331是一体结构,方便了换热器本体21和蜗壳蜗舌组件3的安装定位。蜗壳侧板333和蜗舌34均为曲面板,以减小对风道内空气流动的阻力。
7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结构23与所述换热器本体21具有相匹配的外轮廓,所述第一支撑结构22与所述换热器本体21具有相匹配的外轮廓。第一支撑结构22和第二支撑结构23设计成与换热器本体21具有相匹配的外轮廓,一方面可以给予换热器本体21足够的防护空间,另一方面,减少第一支撑结构22和第二支撑结构23制作时耗费的原材料,节约制造成本。
80.如图5-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2底部设有接水盘6,所述接水盘6与所述机壳1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结构22设置于所述接水盘6上位于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2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支撑结构22的顶面突出于所述接水盘6。第一支撑结构22与接水盘6可设计为一体成型,可以省去第一支撑结构22的安装过程,只需要将接水盘6固定安装至机壳1上就可以实现第一支撑结构22的固定。接水盘6位于室内换热器组件2的下
方,以收集室内换热器组件2上冷凝的水分,使得室内换热器组件2上冷凝水流到接水盘6中,然后排出,避免冷凝水在机壳1内积聚。第一支撑结构22的顶面突出于接水盘6是为了避免换热器本体浸入聚集的冷凝水中,不利于换热器的使用。
81.蜗壳底板332与接水盘6连接,并通过接水盘6固定在机壳1上。具体地,接水盘6上表面上设有插接凸台,插接凸台上设有插接孔,蜗壳底板前端设有插接柱,插接柱插入到插接孔内。蜗壳底板332上设置有安装结构,安装结构可以为第一安装孔,通过紧固件将接水盘6连接于第一安装孔内,以将从而将蜗壳蜗舌组件通过接水盘固定安装于机壳1上。接水盘上设有出水孔,用于将接水盘上的水排出接水盘。第一支撑结构22位于蜗壳底板332的后方,第一支撑结构22仅对换热器本体21进行支撑,第一支撑结构22与蜗壳蜗舌组件3分开设置,方便室内换热器组件2的安装,并且蜗壳蜗舌组件3独立于接水盘6和第一支撑结构22,使得蜗壳蜗舌组件3的设计更加灵活,增加了空调室内机结构变化的多样性,且结构简单便于设计,成本低。
82.接水盘还可延伸至蜗壳蜗舌组件组件下方,用于收集中隔板、蜗壳和蜗舌冷凝的水分,使得换热器本体、中隔板、蜗壳和蜗舌上的冷凝水均流到接水盘中,然后排出,避免冷凝水在机壳内积聚。
83.如图8-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隔板5的顶部与所述蜗壳顶板331连接,所述中隔板5的底部与所述接水盘6连接;
84.所述中隔板5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2和所述蜗壳蜗舌组件3之间,所述中隔板5将所述蜗壳蜗舌组件3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2之间的区域分隔为并排设置的第三风道51和第四风道52;
85.所述第三风道51与所述第一风道31连通,所述第四风道52与所述第二风道32连通。中隔板5将经室内换热器组件2换热后的空气分流,分别从第三风道51和第四风道52流出,导入蜗壳蜗舌组件3后,分别进入第一风道31和第二风道32,进而使得空调室内机送出的空气分为两部分。中隔板5的设置,可以为换热后的空气进入蜗壳蜗舌组件3进行导流,有效的减少换热后的空气在进入蜗壳蜗舌组件3时发生紊流和混风。中隔板5与蜗壳顶板331连接,并与接水盘6连接,整体结构稳定,能够提高室内换热器组件的稳定性,且结构简单,便于设计,成本较低。
86.空调室内机的贯流风机具有两个。具体的,如图4所示,贯流风机4位于蜗壳蜗舌组件3内,两个贯流风机4包括第一贯流风机41和第二贯流风机42,其中,第一贯流风机41位于第一风道31内,第二贯流风机42位于第二风道32内。
8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2还包括:第一钣金件24和第二钣金件25,二者设置于所述换热器本体21的两侧,所述第一钣金件24和所述第二钣金件25与所述机壳1连接。第一钣金件24和第二钣金件25将换热器本体21两侧固定,协同第一支撑结构22和第二支撑结构23,作为换热器本体21四个方向的固定结构,使得室内换热器组件2整体结构稳定。第一钣金件和第二钣金件占用空间小,能更好的适配空调室内机的机壳的尺寸与形状。
88.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进风口101内设置进气格栅103,所述室内出风口102内设置有导风门板104。
89.室内空气通过室内进风口101并经过进气格栅103进入到机壳1内,机壳1内的空气
通过室内出风口102排出到室内。室内出风口102可为圆孔或者长条矩形孔,室内进风口101和室内出风口102的个数可根据需要设置,其中,室内进风口101和室内出风口102具有至少一个。导风门板104可用于打开或者关闭室内出风口102。为了过滤进入空调室内机内部的空气,可在进气格栅103的内侧加装过滤网,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和粉尘。
90.机壳包括进风面板和前面板,进风面板连接在前面板的后侧,两者合围成空调室内机的外观。室内进风口设置在进风面板上,室内出风口可设置在前面板上。
91.如图5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出风组件7,所述出风组件7设置于所述室内出风口102与所述蜗壳蜗舌组件3之间,所述出风组件7形成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与所述蜗壳蜗舌组件3连通;
92.所述出风组件7包括:
93.导风件71;
94.第一连接件721,其连接所述导风件的顶端;
95.第二连接件722,其连接所述导风件的底端;
96.所述第一连接件721与所述蜗壳顶板3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722与所述蜗壳底板332固定连接。
97.接水盘6还可延伸至出风组件下方,以收集出风组件上冷凝的水分。
98.如图10和图11所示,导风件71连接在蜗舌34远离室内换热器组件2的一侧,导风件71限定出并排设置的第五风道701和第六风道702,第五风道701与第一风道31连通,第六风道702与第二风道32连通。设置导风件71,从蜗舌34末端的延伸出来,能够将第三风道31和第四风道32内的风向空调室内机的前侧导流。
99.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件71包括:第一导风板71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711两侧的第二导风板712和第三导风板713;
100.所述第一连接件721与所述第一导风板711、所述第二导风板712和所述第三导风板713的顶端相连接;
101.所述第二连接件722与所述第一导风板711、所述第二导风板712和所述第三导风板713的底端相连接。第一导风板711、第二导风板712和第三导风板713均设置为曲面板,以减小对风道内空气流动的阻力。
10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蜗舌34设置于所述蜗壳顶板331和所述蜗壳底板332之间靠近所述室内出风口102的一侧;
103.所述第一连接件721与所述蜗壳顶板331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722与所述蜗壳底板332密封连接;
104.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蜗壳侧板333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713均与所述蜗舌34密封连接。出风组件与蜗壳蜗舌组件相接部分密封连接,避免风道在此处连通,避免混风。
105.例如,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蜗壳顶板相对;所述蜗壳顶板包括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具有相互贴合的表面,使得在第一连接件和蜗壳顶板密封连接,因而可避免冷量从第一连接件和蜗壳顶板之间泄露出去,影响空调室内机的制冷量。同样的,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蜗壳底板相对;所述蜗壳底板包括第二配合面,所
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具有相互贴合的表面,使得在第二连接件和蜗壳底板密封连接,因而可避免冷量从第二连接件和蜗壳底板之间泄露出去,影响空调室内机的制冷量。
106.如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71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7111和第二部分7112,所述第一部分7111与所述第二导风板712相向设置,所述第二部分7112与所述第三导风板713相向设置,所述第一部分71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部分7112的延伸方向间的夹角为锐角。
107.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将第一导风板的两个部分的延伸方向设置为锐角,缩小了出风组件的出风角度,使得既能实现前向的吹风,又能防止从室内出风口送出的风直吹用户,又能通过呈角度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实现环抱式送风,满足了用户使用需求,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108.如图1和图11所示,室内出风口102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出风口1021和第二出风口1022;所述第一出风口1021与所述第五风道701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口1022与所述第六风道702对应。由于第一导风板711的锐角设置,该空调室内机在使用时,从正面看,前面板上出风口分布于两侧,因而没有明显的出风口,视觉效果较好。
109.最后应当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110.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