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3-04-11 18:48: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天埋式室内机(如风管机)是应市场多样性的需求和整体装修空间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安装和维修宽度较小,且在普通家庭中使用越来越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用户不仅看重空调的调节能力,对噪音也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卧室的室内机,不允许出现异常音。
3.然而,现有技术的空调室内机中,翅片换热器的迎风侧会产生频率在1000~3000hz范围内的宽频噪声,类似吹口哨的声音,本文称为“翅片音”。而用户对1000~3000hz范围的噪声非常敏感,所以翅片音会降低用户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室内机的翅片换热器产生的翅片音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该室内机包括壳体、风机组件以及翅片换热器。壳体具有容纳腔以及分别与容纳腔连通的进风口与出风口。风机组件安装于容纳腔内,风机组件具有连通进风口的进气口和朝向出风口设置的出气口。翅片换热器位于容纳腔内,并设置于出风口与出气口之间。翅片换热器包括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翅片,且第一直线方向垂直于多个翅片。翅片换热器朝向出气口的一侧具有受风区域,且每个受风区域内的翅片直接接触对应的一个出气口流出的空气。每个出气口的边缘与对应的一个受风区域的边缘处的翅片之间的连线和垂直于翅片方向的最大夹角大于30
°

7.因此,在空调器的室内机中,通过安装于壳体的容纳腔内的风机组件的带动,可以使空气由进风口流入容纳腔内,并通过风机组件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吹向翅片换热器,空气在流经多个翅片之间的缝隙时,会与翅片进行换热,且流经翅片换热器的空气最终由壳体的出风口吹出,用于实现预设空间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在上述空气的流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室内机各个部件的结构尺寸,以使每个出气口的边缘与对应的一个受风区域的边缘处的翅片之间的连线和垂直于翅片的第一方向的最大夹角大于30
°
。这样,在每个受风区域朝向出气口的迎风侧,以每个翅片接触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使α为例,通过上述设置,有利于减少甚至消除每个受风区域的迎风侧的夹角α在10
°
~30
°
的区域,从而降低甚至消除翅片换热器的受风区域的边缘处产生的翅片音。
8.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组件为离心风机且数量为多个,多个风机组件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分布,每个风机组件包括一个出气口。多个出气口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分布,且每个出气口在第一直线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尺寸为l1。
9.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沿第二直线方向相对设置的顶侧板和底侧板,第二直线方向垂直于第一直线方向,且每个出气口沿第二直线方向靠近顶侧板设置。沿第二直线方向,翅片换热器靠近底侧板的一端沿第三直线方向靠近风机组件设置,且翅片换热器靠近顶侧板的一端沿第三直线方向远离风机组件设置,翅片换热器沿第三直线方向安装于风机组件与出风口之间。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直线方向,翅片换热器沿第一直线方向的两端分别位于多个出气口的相对两侧。沿第一直线方向,翅片换热器的其中一个端面与靠近的出气口的最小间距为l2,且l2/l1≤0.85。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直线方向,翅片换热器的另一个端面与靠近的出气口的最小间距为l3,且l3/l1≤0.85。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气口的形状相同,且每个出气口在第一直线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为l1,相邻两个出气口沿第一直线方向的最大间距为l6,且l6≤l1。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气口的数量为两个,且每个出气口在平行于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直线方向,翅片换热器的其中一端与靠近的壳体的侧壁之间具有安装间隙,用于安装连接翅片换热器的冷媒管。沿第一直线方向,靠近安装间隙的出气口的边缘与壳体的最小间距为l5,且l5/l1≤1.32。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直线方向,壳体的高度尺寸为h1,每个出气口远离顶侧板的边缘与底侧板的最小间距为h2,且h2/h1≥0.44。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气口沿第二直线方向远离顶侧板的边缘与竖直平面的夹角θ满足54
°
≤θ<90
°
。其中,竖直平面同时平行于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沿第二直线方向,出气口远离顶侧板的边缘在第三直线方向逐渐靠近底侧板。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三直线方向,翅片换热器在第二直线方向上靠近顶侧板的一端与出气口的最小间距为l7,l7/l1≥0.9且l7/h1≥0.86。
18.在一些实施例中,顶侧板垂直于第二直线方向,且翅片换热器与顶侧板的夹角β满足30
°
≤β≤60
°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的一种室内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所示的室内机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2中所示的壳体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2中所示的壳体的一种立体剖视图;
24.图5为图1所示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内沿左右方向安装有三个风机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图1所示的一种室内机10的剖视图;
27.图8为图7中所示的翅片换热器迎风面(即后侧面)的风场分布图;
28.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机的内部俯视图;
29.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机的内部侧视图。
30.附图标记:
31.100-空调器;
32.10-室内机;
33.1-壳体;11-顶侧板;12-底侧板;13-边侧板;14-容纳腔;141-风机腔;142-换热腔;15-进风口;16-出风口;17-中隔板;181-开口;
34.2-风机组件;21-蜗壳;22-离心叶轮;23-进气口;24-出气口;25-驱动电机;26第一引导板;27-第二引导板。
35.3-翅片换热器;31-冷媒管;32-翅片;33-第一端;34-第二端;
36.4-电器盒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无特殊说明,在满足附图所示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上述方位性的描述可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灵活设置。
39.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0.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精度或者安装误差的限制,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效果是难以达到的。在本技术中有关垂直、平行或者同向描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定条件,而是表示可以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如上下偏差5
°
)实现垂直或者平行的结构设置,并达到相应的预设效果,如此,可以最大化的实现限定特征的技术效果,并使得对应技术方案便于实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以及“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可旋转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
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44.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100,该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室内机10。示例性地,参照图1和图2,室内机10可以包括壳体1以及安装于壳体1内的风机组件2和翅片换热器3。其中,翅片换热器3可以与空调器100的室外机(图中未示出)组成冷媒循环回路,从而可以通过室外机中的压缩机以及室内机10中的翅片换热器3将室内的热量转移至室外,以实现空调器的制冷工况运行。而风机组件2可以为室内循环流动的空气提供动力,以增加单位时间内通过翅片换热器3的气体流量,有利于提高翅片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3为图2中所示的壳体1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示例性地,壳体1可以包括顶侧板11、底侧板12以及两个边侧板13。其中,顶侧板11与底侧板12可以沿上下方向(即第二直线方向)间隔分布,两个边侧板13可以沿左右方向(即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分布,且每个边侧板13的上下两端可以分别与顶侧板11以及底侧板12的对应边缘连接。例如,顶侧板11的左右两个边缘可以与两个边侧板13的上侧边缘分别连接,对应底侧板12的左右两个边缘可以与两个边侧板13的下侧边缘分别连接。如此,顶侧板11、底侧板12以及两个边侧板13可以围成容纳腔14。结合图4,沿前后方向(即第三直线方向),壳体1的前后两端可以分别具有连通容纳腔14的出风口16以及进风口15。可以看作顶侧板11、底侧板12以及两个边侧板13在前后两端还可以分别围成出风口16与进风口15。又或者,也可以在顶侧板11或者底侧板12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出风口16与进风口15。
46.示例性地,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还可以包括中隔板17,中隔板17可以安装于容纳腔14内,且中隔板17的左右以及上下四个边缘中,可以与两个边侧板13、顶侧板11以及底侧板12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如此,中隔板可17可以将容纳腔14沿前后方向分隔为换热腔142以及风机腔141。换热腔142可以连通出风口16,对应的,风机腔141可以连通进风口15。并且,中隔板17上可以开设有至少一个开口181,用于连通风机腔141以及换热腔142,从而使安装腔14的前后两侧可以分别连通出风口16以及进风口15,以实现壳体1内由进风口15到出风口16的流动的空气流通通道。
4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100的室内机10可以是天埋式的室内机,如风管机,也可以是壁挂式室内机,只需对应调节进风口15以及出风口16的设置位置即可。以室内机10是风管机为例,如图3所示,壳体1还可以包括多个吊顶连接耳182,多个吊顶连接耳182可以均匀分布于壳体的左右两侧,并与顶侧板11或者两个边侧板13的左右两端连接。其中,每个吊顶连接耳182上设有连接孔,可以通过膨胀吊杆等连接方式将室内机10通过吊顶连接耳182固定于天花板的下方。此时,顶侧板11可以位于底侧板12的上方,并可以与上下方向垂直(相当于平行于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随后可以在天花板的下方安装吊顶结构等装饰层,以将室内机10隐藏安装于吊顶结构与天花板之间。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将本技术中的室内机10悬挂安装于室内墙壁处或者天花板处,对此不作限
定。
48.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壳体1而言,可以在安装腔14内设置分隔出风机腔141与换热腔142的中隔板17。以便于安装腔14中结构件的分类摆放安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14中也可以无需设置中隔板,只需将风机组件2的出气口向前朝向翅片换热器3安装即可,结构简单。此外,在满足空气流通的情况下,围成壳体1安装腔14的左右以及上下的侧壁,也可以部分或者全部设置为边框结构,只需在翅片换热器3的上下或者前后两侧设置空气的流通管道用于引流即可,对此不作限定。
49.如图5所示,为了便于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换热,风机组件2可以是离心风机,该风机组件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若风机组件2的数量是多个,多个风机组件2可以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并且可以使风机组件2的轴线近似平行于左右方向。
50.示例性地,参照图5,每个风机组件2可以包括蜗壳21以及离心叶轮22,离心叶轮22安装于蜗壳21内。蜗壳21沿左右方向(即蜗壳21的轴向)的至少一侧设有进气口23,且蜗壳21向前设有与进气口23连通的出气口24。出气口24可以朝向前方的翅片换热器3设置。在安装腔14(如图3所示)内安装有中隔板17的情况下,出气口24可以靠近一个开口181设置,并使靠近出气口24的蜗壳21的边缘可以与一个开口181的边缘接触或者贴合连接,甚至还可以使蜗壳靠近出气口24的部分由后向前穿过对应的开口181。如此,在离心叶轮22的转动下,可以通过进气口23、风机腔141以及进风口15(如图4所示)抽取室内机10附近的空气,并通过出气口24以及一个开口181将抽取的空气向前吹向换热腔142中的翅片换热器3的相应部分,最终由与换热腔142连通的出风口16吹出室内机10。
51.继续参照图5,示例性的,以风机组件2的数量是两个为例,在换热腔142和风机腔141之间安装有中隔板17的情况下,中隔板17上可以沿左右方向开设两个开口181,以便于使每个出气口24可以对应并靠近一个开口181进行安装。此外,风机组件2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可以根据单位时间内的空气循环量的指标进行调整。
52.为了带动离心叶轮22转动,如图5所示,风机组件2还可以包括驱动电机25。其中,两个蜗壳21可以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驱动电机25可以沿左右方向安装于两个蜗壳21之间,且驱动电机25的左右两端可以通过转轴分别与两个离心叶轮22连接,从而使两个离心叶轮22可以在同一个驱动电机25的带动下同步转动。此外,也可以在每个蜗壳21内分别安装一个驱动电机25,以使两个离心叶轮22可以在两个驱动电机25的带动下分别进行转动。
53.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组件2也可以是轴流风机或者贯流风机,只需使得风机组件2的进气口23可以连通进风口15,并使风机组件2的出气口24可以连通出风口16,以便于在风机组件2的带动下可以使得室内的空气可以在室内与室内机10之间循环流动即可。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其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以风机组件2是离心风机为例介绍室内机10的具体结构。
54.如图5所示,安装于换热腔142中的翅片换热器3可以包括多个连通的冷媒管31以及多个翅片32。示例性地,每个冷媒管31可以分别连通室外换热器以及室外机,用于冷媒的循环流动。在换热腔142中,多个冷媒管31可以沿上下以及前后方向间隔分布,且每个冷媒管31可以沿左右方向(即冷媒管31的长度方向)延伸。为了增加冷媒管3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冷媒管31中冷媒与空气的换热效率,可以将每个翅片32与每个冷媒管31接触连接,以通过多个翅片32增加冷媒管3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示例性地,每个翅片32可以对应每
个冷媒管31开设有对应通孔,多个翅片32可以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以使每个翅片32上对应的通孔可以沿左右方向依次对齐,随后可以将每个冷媒管31由左向右(或者由右向左)依次插入每个出风口16对应的通孔内,以使每个冷媒管31可以与每个翅片32插接接触。然后,将冷媒管31的左右两端对应连通,如将多个冷媒管31的左右两端依次连通,也可以将多个冷媒管31分为多组,并将每组冷媒管31的左右两端依次连通,用于冷媒的循环流动。这样,通过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翅片32,大大增加了多个冷媒管31的散热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冷媒管31中冷媒与空气的换热效率,以快速提高或者降低流经翅片换热器3的空气的温度。
55.此外,翅片换热器3也可以是整体式的块状结构。例如,可以在翅片换热器3的中部开设有多个依次连通的冷媒通道,并对翅片换热器3的表面进行切削,以形成增加换热面积的翅片结构。
56.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将每个翅片看作平面的片状结构,且每个翅片可以近似垂直于左右方向。
57.继续参照图5,翅片换热器3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如上端(即第一端33)和下端(即第二端34)。示例性地,在安装翅片换热器3时,可以将翅片换热器3的第一端33靠近顶侧板11安装,并将翅片换热器3的第二端34靠近底侧板12(如图3所示)安装,且第二端34可以位于第一端33与中隔板17(或者风机组件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端33可以与出气口24和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分布,且翅片换热器3在前后方向上可以位于出风口与出气口24之间。使得翅片换热器3的第一端33可以与顶侧板11之间形成锐角区域。
58.当风机组件2为离心风机时,在完成风机组件2的安装后,可以使得安装后的每个风机组件2的轴线均与左右方向近似平行。如此,对应上述翅片换热器3的锐角区域,可以将出气口24沿左右方向靠上设置,如容纳腔14内安装有中隔板17,可以在中隔板17的上侧开设开口181,便于对齐安装风机组件2的出气口24,有利于加强蜗壳21靠近出气口24处的结构强度。如容纳腔14内未安装有中隔板17,也可以直接使得每个出气口24沿上下方向靠近顶侧板11安装。这样,有利于提高翅片换热器3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9.此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翅片换热器3的第一端33与第二端34沿前后方向与至少一个风机组件2的间距保持一致,即使得翅片换热器3正对出气口24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若风机组件2的数量为多个,如无特别说明,可以将每个风机组件2看作结构形状近似相同的离心风机、贯流风机或者轴流风机中的一种。相应的,每个风机组件2的出气口24的形状尺寸可以相同。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可以使得每个出气口24距翅片换热器3上同一位置的距离近似相同。
60.但是,上述室内机10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噪声。经测试可知,在风机组件2运转以带动空气流经翅片换热器3的过程中,翅片换热器3会产生频率在1000~3000hz范围内的宽频噪声,类似吹口哨的声音,本文称为“翅片音”。而用户对1000~3000hz范围的噪声非常敏感,所以翅片音会降低用户的舒适性。
61.由于多个翅片32可以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结合图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10内沿左右方向安装有三个风机组件2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当多个风机组件2由后向前朝向出风口16吹送空气时,每个翅片32的后侧边缘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夹角不完全相同。结合图7,图7为图1所示的一种室内机10的剖视图。对于翅片换热器3而言,翅片换热器3
的后侧(即朝向出气口24的一侧)具有至少一个受风区域35,且每个受风区域35内的翅片32可以直接接触对应的一个出气口24内流出的空气。也就是说,可在翅片换热器3的后侧设置与出气口24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受风区域35。基于此,可以定义每个出气口24的吹出的空气在接触对应的一个受风区域35内的翅片32时,空气的流动方向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α。
62.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6,当空气(如图中箭头所示)的流动方向与水平面(即同时平行于前后和左右方向)平行时,夹角α可以是空气的流动方向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且此时夹角α处于水平面内或者与水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空气的流动方向也可以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此时,夹角α在平行于水平面的投影角会略大于夹角α。
63.参照图8,图8为图7中所示的翅片换热器3迎风面(即后侧面)的风场分布图。翅片换热器3的长度可以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翅片换热器3的左右两端以及翅片换热器3的中部区域,空气的出风方向与左右方向的夹角α的夹角较小。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分析翅片音的分布规律,对翅片换热器3迎风面处夹角α进行采样分析,可以获取如表一所示的翅片换热器3迎风面各点夹角α的分布规律。
64.表一
[0065][0066]
在表一中,0.00-1.07是指翅片换热器3的迎风侧(即后侧)由左向右的坐标位置,单位为米。0.0-0.34是指翅片换热器3的迎风侧由上向下的坐标位置,单位也是米。表一中的其他数据表示翅片换热器3的迎风侧对应坐标位置处的夹角α的大小。结合图8所示内容可知,在一些实施例中,翅片换热器3的左右两端尤其是靠近下侧的位置,均出现了夹角α小于30
°
的区域,且翅片换热器3的两个受风区域35相互靠近的区域部分夹角α接近30
°
。经模拟实验可知,在翅片换热器3左右两端的位置处,尤其是夹角α为10
°
~30
°
的位置,均会产生频率在1000~3000hz范围内的宽频噪声(即翅片音)。
[0067]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整室内机10中翅片换热器3、风机组件2以及壳体1的结构尺寸,以使夹角α小于10
°
或者大于30
°

[0068]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受风区域35与出气口24在前后方向上具有正对的区域,即在受风区域35的面积大于出气口24面积的情况下,出气口24沿前后方向的在翅片换热器3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对应的一个受风区域35内。也就是说,由出气口24流出的空气在沿前后方向吹向翅片换热器3的情况下,此部分空气流动方向与左右方向的夹角α接近或者等于
90
°
。由于翅片换热器3由两端向中部的夹角α是先逐渐增加并接近90
°
的。因此,若调节室内机10内的结构或者尺寸,以使翅片换热器3两端的夹角α小于10
°
。则翅片换热器3上必然会出现夹角α处于10
°
~30
°
之间的受风区域35,同样会使翅片换热器3上产生翅片音。
[0069]
基于此,为了解决翅片换热器3上会产生频率在1000~3000hz范围的宽频噪声的问题。可以对室内机中翅片换热器3、风机组件2以及壳体1的结构尺寸进行调节,以使每个出气口24的边缘与对应一个受风区域的边缘处的翅片之间的连线和左右方向的最大夹角μ大于30
°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当图6中最右侧的一个风机组件2的出气口24(如图5所示)的右侧边缘与最右侧翅片32之间的虚线连线平行于水平面时,虚线连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可以看作右侧出气口24的右侧边缘与最右侧的翅片32之间连线与左右方向的最大夹角μ。在右侧出气口24的左侧边缘与右侧受风区域35(如图7所示)的左侧边缘处的翅片32之间的连线中,其中平行于水平方向的一个连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可以是最大夹角μ。
[0070]
这样,通过对室内机10中翅片换热器3、风机组件2以及壳体1的结构尺寸进行调整,以使每个出气口24与对应一个受风区域的边缘处的翅片后端的连线和左右方向的最大夹角μ大于30
°
。夹角α这样,可以增加每个受风区域35内中每个翅片32后端对应夹角α的大小,有利于减小每个受风区域35中翅片音的产生范围。示例性的,若可以继续增加最大夹角μ的大小,如使之大于35
°
、40
°
甚至是60
°
,有利于消除每个受风区域35中每个翅片32后端对应夹角α在10
°
~30
°
的区域,甚至还可以使得每个受风区域35中每个翅片32后端对应的夹角α远大于30
°
,有利于降低甚至消除翅片换热器3的受风区域35的边缘处产生的翅片音。
[0071]
或者,若出气口24沿前后方向在翅片换热器3上的投影只是对应的受风区域35的一部分。如此,可以使得受风区域35左右边缘处产生翅片音的位置向上端或者向下端集中,或可以使得受风区域35上下边缘处产生翅片音的位置向左端或者向右端集中。从而降低翅片换热器3上产生翅片音的区域范围,有利于降低室内机10中翅片音的强度。
[0072]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机10的内部俯视图。其中,两个出气口24的形状尺寸可以相同,即两个出气口24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可以均为l1。此外,若两个出气口24的形状尺寸不完全相同,则上述l1可以是在左右方向上宽度最大的一个出气口24的宽度尺寸。对于翅片换热器3而言,相邻两个翅片32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d的取值范围可以是1.4mm~1.8mm。若相邻两个翅片32的间距d大于1.8mm,则不利于流通于相邻两个翅片32之间的空气与翅片32的接触。若相邻两个翅片32的间距d小于1.4mm则不利于空气的顺畅流通。
[0073]
此外,为了使得翅片换热器两端的夹角α大于30
°
。参照图9,沿左右方向,翅片换热器3的左端可以位于最左方出气口24的左侧,翅片换热器3的右端可以位于最右方出气口24的右侧。即在左右方向上,翅片换热器3的左右两端分别位于多个出气口24(也可以是风机组件2)的左右两侧,即翅片换热器3的右端可以位于最右侧的出气口24的右侧,且翅片换热器3的左端可以位于最左侧的出气口的左侧。基于此,定义翅片换热器3的左端与最左侧(靠近)的一个出气口24的最小间距为l2。这样,可以通过调节翅片换热器3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或者翅片换热器3的安装位置,也可以通过调节最左侧出气口24的宽度尺寸,以使l2/l1≤0.85。如此,在保证翅片换热器3具有充足散热面积的同时,可以尽量减小翅片换热器3的左端向左凸出于最左侧的出气口24的尺寸,以减小甚至消除翅片换热器3上左端的夹角α在10~30
°
之间的区域范围,有利于减小甚至完全消除翅片换热器3左端产生的翅片音
的强度。
[0074]
相应地,如图9所示,可以定义翅片换热器3的右端与最右侧(靠近)的一个出气口24的最小间距为l3。这样,可以通过调节翅片换热器3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或者翅片换热器3的安装位置,也可以通过调节最右侧出气口24的宽度尺寸,以使l3/l1≤0.85。这样,在保证翅片换热器3具有充足散热面积的同时,可以尽量减小翅片换热器3的右端向右凸出于最右侧的出气口24的尺寸,以减小甚至消除翅片换热器3上右端的夹角α在10~30
°
之间的区域范围,有利于减小甚至完全消除翅片换热器3右端产生的翅片音的强度。
[0075]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室内机10而言,在结构尺寸上,l2/l1≤0.85与l3/l1≤0.85可以同时满足,也可以择一进行设置。此外,沿前后方向,为了可以增加翅片换热器3的换热面积,还可以使得l2与l3的尺寸大于0。这样,在前后方向上,左右两端的两个出气口24在翅片换热器3上的投影可以分别位于两个受风区域35内,以便于使得由出气口24流出的空气可以更多的流经相应受风区域35内的翅片32,从而增加翅片换热器的换热面积。
[0076]
结合图5,由于室内机10还可以包括电器盒组件4,电器盒组件4用于安装并隔离控制电路板(图中未示处),这样,通过控制电路板可以调节驱动电机25的开启或者关闭状态,也可以调节驱动电机25的转速。在安装电器盒组件4时,可以将电器盒组件4安装于风机腔141的左右两端,如可以位于右侧的边侧板13(如图4所示)与最右侧的蜗壳21之间。此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器盒组件4也可以位于左侧的边侧板13与最左侧的蜗壳21之间,对此不作限定。
[0077]
相应地,对于翅片换热器3而言,为了便于冷媒管31与室外机中的室外换热器以及压缩机连通。如图9所示,沿左右方向,可以使翅片换热器3的右端与右侧的边侧板13间隔设置,使得翅片换热器3的右端与壳体1之间形成安装间隙(图中未示出)。这样,由于安装间隙的设置,在便于冷媒管31(如图5所示)的连接安装的同时,还可以配合安装于风机腔141右端的电器盒组件4,以使出气口24和翅片换热器3可以统一偏向左侧安装,有利于提高流动的空气与翅片换热器3的接触面积,使得室内机10的内部空间规划更加合理有效。
[0078]
基于此,参照图9,在壳体1内,沿左右方向,可以定义左侧的边侧板13与最左侧的出气口24的最小间距为l4,且定义右侧的边侧板13与最右侧的出气口的最小间距为l5。
[0079]
在安装翅片换热器3时,由于装配或者生产误差,为了提高翅片换热器3的生产以及安装效率,可以使翅片换热器3的左端端面与左侧的边侧板13之间具有装配间隙,并满足3mm≤l4-l2≤30mm,以便于安装翅片换热器3的同时,还可以避免过多的空气由装配间隙处流出。示例性的,若l4-l2<3mm,则需要在生产壳体1以及翅片换热器3时需要精密度更高的产生工艺,并且在装配翅片换热器3的过程中,对于翅片换热器3左端的安装对位具有较高的精度要求,不利于提升室内机10的生产安装效率。若l4-l2>30mm,则翅片换热器3的左端端面与左侧的边侧板13之间具有较大的装配间隙,会使得更多的空气由该装配间隙出流出风机腔141,会降低翅片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
[0080]
相应地,在翅片换热器3的左端,可以设置l5/l1≤1.32,以便于在保证翅片换热器3的左端可以与空气具有充足接触面积的同时,还可以使得安装间隙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充足的空间,从而方便冷媒管31的插接连通。示例性的,为了便于在左侧的边侧板13与翅片换热器3之间的可以设置l5-l3≥0.33l1,或者是50mm≤l5-l3≤200mm,以便于在安装间隙内安装连接冷媒管路。
[008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于安装于换热腔142内的翅片换热器而言,也可以在翅片换热器3的左端与壳体1之间设置用于连通冷媒管31这一结构的安装间隙,并在翅片换热器3的右端与壳体1之间设置装配间隙。可以使得安装间隙与电器盒组件4均位于容纳腔14的左端,也可以使得电器盒组件4与安装间隙分别位于容纳腔14的左右两端。只需相应调整l2、l4、l3和l5与l1之间对应的比例关系即可,对此不作限定,
[0082]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风机组件2是离心风机为例,若风机组件2的数量是一个,且仅有一个出气口24,则翅片换热器3的后侧面可以处于同一个受风区域35内。
[0083]
若风机组件2的数量是多个,每个风机组件2可以设有一个出气口24,且多个出气口24可以沿风机组件2的轴向(即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翅片换热器3的后侧对应每个出气口24可以设有一个受风区域35。需要说明的是,在相邻的两个出气口24之间,每个出气口24吹出的流动空气之间可以形成虚拟的风墙。对应地,翅片换热器3的后侧面,相邻的两个受风区域35的边界线可以看作虚拟风墙的一部分。即,每个出气口24吹出的空气可以仅接触对应的受风区域35内的翅片32。
[0084]
其中,对于两个出气口24之间虚拟风墙的位置,与每个出气口24之间吹出的空气的压力相关。例如,虚拟风墙沿左右方向更加靠近吹出的空气压力更小的一个出气口2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无特别说明,多个风机组件2中,可以看作每个出气口24的形状大小相同,且在垂直于前后方向上的截面上,每个出气口24的形状可以近似为矩形或者正方形。相应地,结合图5,由于两个风机组件2中的离心叶轮22可以通过同一个驱动电机25带动旋转,即每个出气口24吹出的空气的压力可以看作是一致的。此时,沿左右方向,在两个出气口24的中间位置,可以形成上述虚拟风墙。
[0085]
因此,沿左右方向,以虚拟风墙可以位于相邻的两个出气口24的中间位置为例。结合图9,可以定义相邻的两个出气口24之间的最大间距为l6。需要说明的是,若出气口24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三个,且相邻两个出气口24之间的间距不同,则l6是指最大的一个间距尺寸。或者,在多个出气口24中,也可以使得相邻的两个出气口24之间的间距尺寸相同,并均为l6。在每个出气口24的形状尺寸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调节相邻两个出气口24之间的间距或者出气口214的宽度使得l6≤l1。这样,通过在出气口24与翅片换热器3在前后方向上间距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设置l6≤l1,有利于增加夹角α的正切值,也就是增加夹角α的大小,从而减弱相邻的两个受风区域35之间产生的翅片音。
[0086]
其中,在上述实施例中,l6的尺寸通常大于零,即表示相邻的两个出气口24之间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若l6等于零,则相邻的两个风机组件2的两个出气口24也可以合并为一个更大的出气口。对此不作限定。
[0087]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调节增大夹角α的过程中,可以看作是通过减小临边的边长(即分母)以增加夹角α的正切值,从而实现增大夹角α以减弱翅片换热器3的后侧面产生的翅片音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大对边的边长(即分子)以增加夹角α的正切值。
[0088]
示例性的,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机10的内部侧视图。由于安装于换热腔142中的翅片换热器3的上端(即第一端33参照图5)靠近顶侧板11安装,且翅片换热器3的下端(即第二端34)靠近底侧板12安装,且第二端34沿前后方向位于第一端33与风机组件2之间。因此,可以定义翅片换热器3的上端与出气口24沿前后方向的间距
为l7,翅片换热器3与顶侧板11的夹角为β,且顶侧板11可以垂直于上下方向。
[0089]
如此,在安装翅片换热器3时,可以是翅片换热器3与顶侧板的夹角β满足30
°
≤β≤60
°
。这样,通过倾斜安装于换热腔142内的翅片换热器3,可以在壳体1高度较小的情况下,使得翅片换热器3可以与出气口24流出的空气具有充足的接触面积。其中,若上述夹角β<30
°
,则会使得流经相邻两个翅片32之间的空气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较长的换热路径,需要更大的风压,不利于提高空气的流动速度。若上述夹角小90
°
≥β>60
°
,则会大幅降低翅片换热器3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会降低翅片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
[0090]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安装翅片换热器3时,还可以调节位于换热腔142中翅片换热器3在前后方向上的安装位置。例如,可以使得l7/l1≥0.9。这样,有利于增加夹角α的正切值,从而增大夹角α,有利于减弱翅片换热器3后侧面产生的翅片音。其中,在出气口24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出气口24沿前后方向与翅片换热器3的第一端的间距可以是相同的。若多个出气口24沿前后方向与翅片换热器3的第一端33的垂直间距不一致,则以最小的一个间距为l7。
[0091]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0,可以定义壳体1沿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1,且每个出气口24的下侧边缘与底侧板12沿上下方向的高度为h2。其中,在出气口24的数量是多个的情况下,若每个出气口24的下侧边缘与底侧板12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相同,则均为h2。若上述高度不完全同或者完全不同,则以最小的一个高度为h2。基于此,可以使得h2/h1≥00.56,以使得出气口24可以沿上下方向尽可能的靠上设置。对于翅片换热器3而言,由于第一端33(即上端,参照图5)相较于第二端34(即下端)在前后方向上更加远离出气口24。从而可以使出气口24流出的空气更多的流向翅片换热器3靠近上端的区域,相当于增加了l7的尺寸,有利于减弱翅片换热器3后侧面产生的翅片音。因此,结合上述实施例,还可以使得l7/h1≥0.86,有利于增加翅片换热器3的换热面积。
[0092]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在每个蜗壳21前端的出气口24处,风机组件2还可以包括与出气口24的上下两个边缘处的蜗壳21分别连接的第一引导板26和第二引导板27。第一引导板26和第二引导板27分别为蜗壳21或者风机组件2的一部分,第一引导板26可以与出气口24上侧边缘的蜗壳21连接,且第二引导板27可以与出气口24下侧边缘的蜗壳21连接。若换热腔142与风机腔141之间设有中隔板17,则第一引导板26与第二引导板27可以分别由后向前穿过开口181(如图5所示)安装。其中,蜗壳21的上侧靠近出气口24的上侧壁可以由后向前向下弯折,且弯折角度为φ。第一引导板26的前端可以向上弯折,以使第一引导板26与平面的夹角可以是γ。这样,蜗壳21的上侧壁靠近中隔板17可以与顶侧板11之间具有间隙,并可以通过部分中隔板17连接支撑,可以使得上侧壁与顶侧板11之间间隔设置,以避免振动的传递。示例性的,可以设置0<φ≤10
°
,且0<γ≤10
°
。这样,可以避免较大的弯折角度导致蜗壳21与顶侧板11之间形成较大的缝隙,从而降低室内机10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0093]
而第二引导板27的前端可以向下弯折,以使第二引导板27与竖直平面的夹角可以是θ,该竖直平面可以是同时平行于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平面,中隔板17同样可以近似平行于上述竖直平面。在安装第一引导板26和第二引导板27时,由于出气口24的下侧边缘与底侧板12之间具有较大的距离,可以使54
°
≤θ<90
°
。这样,由于θ<90
°
,即第二引导板27的前端可以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弯折,即可以使由出气口24吹出的部分空气可以流经翅片换热
器3靠近下端的区域,有利于提高翅片换热器3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同时,在使得部分空气可以流经翅片换热器3靠近下端区域的同时,由于54
°
≤θ,可以避免流出的空气直接流经翅片换热器3的下端,有利于增大翅片换热器3后侧面的夹角α,从而可以减弱产生的翅片音,甚至可以使其消失。
[0094]
结合上述实施例,可以通过表二、表三和表四中的多组模拟实验分别对上述多个实施例进行验证。
[0095]
表二
[0096][0097][0098]
表三
[0099][0100]
表四
[0101][0102]
结合表二可知,通过控制h1、h2、l7以及θ的参数大小,经模拟实验验证方案1-6中的参数的调整是否能够降低室内机10的翅片音。并且,结合表三和表四可知,通过控制l1、l2、l3、l4、l5、l6以及l7的参数大小,经模拟实验验证方案7-12中的参数调整是否能够降低室内机10的翅片音。
[0103]
其中,在方案1和方案2的模拟实验中,通过调整h1、h2、l7以及θ的参数,相较于未调整前的室内机10,可以降低室内机10的翅片音,但是降低幅度并不明显。在方案3的模拟实验中,室内机10的翅片音大幅下降,但是仍然具有轻微的翅片音产生。而方案4-6的模拟
实验中,室内机10几乎不会产生翅片音,效果最好。
[0104]
需要说明的是,表三中记载的是方案7-12中l1、l2、l3、l4、l5、l6以及l7的参数尺寸,表四中记载的是方案7-12中l2、l3、l4、l5、l6以及l7分别与l1的比值。在方案7的模拟实验中,通过调整l1、l2、l3、l4、l5、l6以及l7的参数,相较于未调整前的室内机10,可以降低室内机10的翅片音,但是降低幅度并不明显。在方案8和方案9的模拟实验中,室内机10的翅片音大幅下降,但是仍然具有轻微的翅片音产生。而方案10-12的模拟实验中,室内机10几乎不会产生翅片音,效果最好。
[0105]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106]
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