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风阀门组件、新风机构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3-04-06 08:29: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阀门组件、新风机构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空调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市面上出现了设置有新风机构的空调器。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机构,对于新风和污风等不同性质气体的切换,通常需要额外设置切换阀门,以实现新风污风的切换。
3.经实用新型人调研方向,常规空调的导风阀门,针对两个导风门和导风口,通常需要两个电机来分别实现两个导风门的控制,结构复杂,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简化导风结构并实现出风切换控制。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的。
6.在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阀门组件,包括阀门壳体、第一挡风板、第二挡风板、驱动件和传动件,所述阀门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挡风板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二挡风板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驱动件设置在所述阀门壳体的一侧,并与所述传动件传动连接,所述传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阀门壳体上,并同时与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传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差速转动,以择一打开或同时关闭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通过将第一挡风板设置在第一开口处,第二挡风板设置在第二开口处,驱动件设置在阀门壳体的第一侧,并与传动件传递东连接,传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阀门壳体上,并同时与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传动连接,用于在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带动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实现差速转动,以择一打开或同时关闭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传动件,使得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能够实现联动,从而可以省去一个驱动件和传动结构,进而简化了出风控制结构,出风控制更加简洁。并且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之间差速转动,从而能够实现择一打开的状态,从而实现了新风和污风的风道切换,实现了出风切换控制。
8.进一步地,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一驱动凸轮、第二驱动凸轮和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阀门壳体上,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传动轴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传动轴转动,所述第一驱动凸轮和所述第二驱动凸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传动轴的两端,并用于在所述传动轴的带动下同步转动,所述第一驱动凸轮与所述第一挡风板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凸轮与所述第二挡风板传动连接。
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通过传动轴将第一驱动凸轮和第二驱动凸轮串接起来,实现了第一驱动凸轮和第二驱动凸轮的同步转动,进一步保证了第一挡风
板和第二挡风板能够实现联动。并且通过凸轮结构和传动轴的配合,能够使得传动过程更加稳定可靠。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凸轮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挡风板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槽内,且所述第一导向槽至少部分呈螺旋形,用于限位所述第一导向杆,并通过所述第一导向杆带动所述第一挡风板转动;所述第二驱动凸轮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挡风板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导向杆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槽内,且所述第二导向槽至少部分呈螺旋形,用于限位所述第二导向杆,并通过所述第二导向杆带动所述第二挡风板转动。
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通过设置导向杆和导向槽的配合,能够实现对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的转动控制,并且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均至少部分呈螺旋形,能够实现对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位置的改变,进而实现带动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的转动,且转动过程连续可靠。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风板的边缘还设置有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铰接轴与所述第一导向杆间隔设置,并转动设置在所述阀门壳体上,所述第一挡风板用于在所述第一导向杆的带动下绕所述第一铰接轴的轴线转动;所述第二挡风板的边缘设置还设置有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二铰接轴与所述第二导向杆间隔设置,并转动设置在所述阀门壳体上,所述第二挡风板用于在所述第二导向杆的带动下绕所述第二铰接轴转动。
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通过设置铰接轴,能够实现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与阀门壳体之间的转动连接,并且,第一铰接轴与第一导向杆间隔设置,第二铰接轴与第二导向杆间隔设置,而导向杆与导向槽配合驱动,从而能够形成杠杆结构,保证了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能够转动到位。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向槽包括第一内导向弧段和第一外导向弧段,所述第一内导向弧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导向弧段的一端连接并平滑过渡,且所述第一内导向弧段的曲率半径在远离所述第一外导向弧段的延伸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导向杆用于由所述第一外导向弧段向所述第一内导向弧段滑动,以使所述第一挡风板由关闭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第一内导向弧段与第一外导向弧段平滑过渡,能够保证第一挡风板打开过程更加平滑可靠,也避免了第一导向杆在第一导向槽内卡死。同时,第一内导向弧段呈渐变弧形,也实现了对第一导向杆的逐步驱动施力过程,进一步保证了对第一挡风板的驱动效果。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向槽包括第二内导向弧段和第二外导向弧段,所述第二内导向弧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外导向弧段的一端连接并平滑过渡,且所述第二内导向弧段的曲率半径在远离所述第二外导向弧段的延伸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导向杆用于由所述第二外导向弧段向所述第二内导向弧段滑动,以使所述第二挡风板由关闭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第二内导向弧段与第二外导向弧段平滑过渡,能够保证第二挡风板打开过程更加平滑可靠,也避免了第二导向杆在第二导向槽内卡死。同时,第二内导向弧段呈渐变弧形,也实现了对第二导向杆的逐步驱动施力过程,进一步保证了对第二挡风板的驱动效果。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导向弧段和所述第二内导向弧段错位设置,部分所述第一外导向弧段和所述部分所述第二外导向弧段呈镜面对称设置,且在所述第一导向杆沿所述第一内导向弧滑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导向杆用于沿所述第二外导向弧段滑动,在所述第二导向杆沿所述第二内导向弧段滑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向杆用于沿所述第一外导向弧段滑动,以使所述第一挡风板和所述第二挡风板择一打开。
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第一内导向弧段和第二内导向弧段错位设置,能够实现在第一导向杆沿第一内导向弧滑动的情况下第二导向杆用于沿第二外导向弧段滑动,同时能够实现在第二导向杆沿第二内导向弧段滑动的情况下第一导向杆用于沿第一外导向弧段滑动,进而保证了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实现差速转动,并能够择一打开,避免了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同时打开的状态,保证了出风切换控制效果。
20.进一步地,所述阀门壳体上还设置有转接座,所述驱动件可拆卸地装配在所述转接座上,且所述转接座上还设置有用于让位所述第一驱动凸轮或所述第二驱动凸轮的让位开口,以使所述转接座与所述第一驱动凸轮或所述第二驱动凸轮间隔设置。
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通过设置转接座,能够实现对驱动件的安装固定,并且转接座上设置让位开口,能够避免转接座对驱动凸轮的转动造成干涉,保证了驱动凸轮的正常转动。
22.进一步地,所述阀门壳体上还设置有安装轴套,所述传动轴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安装轴套,所述第一驱动凸轮和所述第二驱动凸轮的中心均设置有传动轴孔,所述传动轴的端部可拆卸地穿设在所述传动轴孔中。
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通过设置安装轴套,能够实现对传动轴的限位,保证传动轴的稳固安装,并且传动轴可拆卸地设置,能够方便传动件进行组装,便于拆装。
24.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轴穿出所述传动轴孔的部分还设置有卡箍槽,所述卡箍槽中装配有固定卡箍,所述固定卡箍用于抵持在所述传动轴孔的边缘位置,以对所述传动轴进行限位。
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通过设置固定卡箍,能够防止传动轴脱出传动轴孔,保证传动效果。
26.在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构,包括新风壳体、新风管和前述的新风阀门组件,所述阀门壳体与所述新风壳体连接,所述新风壳体设置有新风进风口和污风排风口,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对接设置,所述污风排风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对接设置,所述阀门壳体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开口或所述第二开口导通的接管口,所述新风管与所述接管口连接。
27.在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新风机构。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图2中第一驱动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图2中第二驱动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在排污风模式下的示意图;
33.图6为图5中第一驱动凸轮和第二驱动凸轮在排污风模式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在净化模式下的示意图;
35.图8为图7中第一驱动凸轮和第二驱动凸轮在净化模式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6.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在引新风模式下的示意图;
37.图10为图9中第一驱动凸轮和第二驱动凸轮在引新风模式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8.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100-新风阀门组件;110-阀门壳体;111-第一开口;113-第二开口;115-安装轴套;130-第一挡风板;131-第一导向杆;133-第一铰接轴;150-第二挡风板;151-第二导向杆;153-第二铰接轴;170-驱动件;171-转接座;173-让位开口;190-传动件;191-第一驱动凸轮;192-第二驱动凸轮;193-传动轴;194-第一导向槽;1941-第一内导向弧段;1943-第一外导向弧段;195-第二导向槽;1951-第二内导向弧段;1953-第二外导向弧段;196-传动轴孔;197-卡箍槽;198-固定卡箍;200-新风机构;210-新风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41.正如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为了实现非同时开闭的两个出风开口的出风控制,现有技术中针对双开口阀门组件通常是采用双电机结构,即两个电机分别控制两个挡风板的开闭,相互之前独立控制,实现一开一闭、同时关闭等控制动作。然而,这种双电机的结构,一方面使得驱动控制结构整体更加复杂,占用空间更大,另一方面两个电机也拔高了整体成本。
4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新风阀门组件、新风机构和空调器,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43.第一实施例
44.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阀门组件100,其能够简化出风控制结构,使得出风控制更加简洁可靠,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能够实现出风切换功能,保证风道切换功能的顺利实施。
45.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阀门组件100,包括阀门壳体110、第一挡风板130、第二挡风板150、驱动件170和传动件190,阀门壳体110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11和第二开口113,第一挡风板130活动设置在第一开口111处,第二挡风板150活动设置在第二开口113处,驱动件170设置在阀门壳体110的一侧,并与传动件190传动连接,传动件190可转动地设置在阀门壳体110上,并同时与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传动连接,用于带动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差速转动,以择一打开或同时关闭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
4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1和第二开口113设置在阀门壳体110的顶部,同时阀门壳体110内部设置有气体流通腔,并且阀门壳体110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连接新风管的接管口,接管口与气体流通腔连通。同时,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100可以是新风机构200(图11示出)的一部分,新风机构200适用于空调器,并安装在空调本体上,新风机构200还包括新风壳体210和新风管,其中新风壳体210与阀门壳体110连接,并设置有新风进风口和污
风排风口,新风进风口与第二开口113对接设置,污风排风口与第一开口111对接设置,新风管与接管口连接,在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的切换开合作用下,接管口能够选择性地与新风进风口或污风排风口连通,从而实现输入新风或排出污风的功能。
4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差速转动,指的是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之间的转动存在差速特性,即当第一挡风板130打开第一开口111的同时,第二挡风板150处于关闭第二开口113的状态,同时当第二挡风板150打开第二开口113的同时,第一挡风板130处于关闭第一开口111的状态,第一挡风板130与第二挡风板150之间并不同步转动,实现了第一开口111和第二开口113的一开一合以及同时关闭状态,其中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的具体动作过程可以参考后文描述。
48.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阀门组件100,通过将第一挡风板130设置在第一开口111处,第二挡风板150设置在第二开口113处,驱动件170设置在阀门壳体110的第一侧,并与传动件190传动连接,传动件190可转动地设置在阀门壳体110上,并同时与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传动连接,用于在驱动件170的驱动作用下带动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实现差速转动,以择一打开或同时关闭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本实施例通过增设传动件190,使得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能够实现联动,从而可以省去一个驱动件170和传动结构,进而简化了出风控制结构,出风控制更加简洁。并且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之间差速转动,从而能够实现择一打开的状态,从而实现了新风和污风的风道切换,实现了出风切换控制。
4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驱动件170可以是步进电机,通过该步进电机能够实现动力的输入,同时传动件190能够将步进电机施加的传动力以不同时段传递至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以实现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之间的差速控制。
50.参见图2至图4,传动件190包括第一驱动凸轮191、第二驱动凸轮192和传动轴193,传动轴193可转动地设置在阀门壳体110上,驱动件170与传动轴193传动连接,用于驱动传动轴193转动,第一驱动凸轮191和第二驱动凸轮192分别设置在传动轴193的两端,并用于在传动轴193的带动下同步转动,第一驱动凸轮191与第一挡风板130传动连接,第二驱动凸轮192与第二挡风板150传动连接。通过传动轴193将第一驱动凸轮191和第二驱动凸轮192串接起来,实现了第一驱动凸轮191和第二驱动凸轮192的同步转动,进一步保证了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能够实现联动。并且通过凸轮结构和传动轴193的配合,能够使得传动过程更加稳定可靠。
5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凸轮191和第二驱动凸轮192的施力作用点相对错位设置且并不对称,使得第一驱动凸轮191和第二驱动凸轮192在同步转动过程中,施加在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上的作用力时间并不相同,而是以先后顺序施加在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上的,从而保证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之间的差速控制。
52.在本实施例中,阀门壳体110上还设置有转接座171,驱动件170可拆卸地装配在转接座上,且转接座上还设置有用于让位第一驱动凸轮191或第二驱动凸轮192的让位开口173,以使转接座与第一驱动凸轮191或第二驱动凸轮192间隔设置。具体地,驱动件170设置在靠近第二驱动凸轮192的位置,让位开口173用于对第二驱动凸轮192实现让位,通过设置转接座171,能够实现对驱动件170的安装固定,并且转接座171上设置让位开口173,能够避免转接座171对驱动凸轮的转动造成干涉,保证了驱动凸轮的正常转动。
53.在本实施例中,阀门壳体110上还设置有安装轴套115,传动轴193可转动地穿设于安装轴套115,第一驱动凸轮191和第二驱动凸轮192的中心均设置有传动轴孔196,传动轴193的端部可拆卸地穿设在传动轴孔196中。具体地,安装轴套115为两个,两个安装轴套115固定设置在阀门壳体110的边缘位置,并且与第一铰接轴133和第二铰接轴153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安装轴套115,能够实现对传动轴193的限位,保证传动轴193的稳固安装,并且传动轴193可拆卸地设置,能够方便传动件190进行组装,便于拆装。
54.在本实施例中,传动轴193穿出传动轴孔196的部分还设置有卡箍槽197,卡箍槽197中装配有固定卡箍198,固定卡箍198用于抵持在传动轴孔196的边缘位置,以对传动轴193进行限位。具体地,传动轴孔196可以呈弓形,例如可以是优弓形,从而保证传动轴193与第一驱动凸轮191之间装配的同时避免发生相对转动。当然,此处传动轴孔196也可以呈其他非圆形结构,例如矩形或腰圆形,在此不作具体限定。通过设置固定卡箍198,能够防止传动轴193脱出传动轴孔196,保证传动效果。
5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凸轮191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槽194,第一挡风板130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导向杆131,第一导向杆131滑动设置在第一导向槽194内,且第一导向槽194至少部分呈螺旋形,用于限位第一导向杆131,并通过第一导向杆131带动第一挡风板130转动。具体地,第一导向槽194主要开设在第一驱动凸轮191的靠近边缘的位置,且第一导向槽194的宽度略大于第一导向杆131的直径,从而使得第一导向杆131能够在第一导向槽194内滑动,并且由于第一驱动凸轮191的转动作用,能够通过第一导向槽194的走向来驱动第一导向杆131,进而带动第一挡风板130转动。
56.第二驱动凸轮192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槽195,第二挡风板150的边缘设置有第二导向杆151,第二导向杆151滑动设置在第二导向槽195内,且第二导向槽195至少部分呈螺旋形,用于限位第二导向杆151,并通过第二导向杆151带动第二挡风板150转动。具体地,第二导向槽195主要开设在第二驱动凸轮192的靠近边缘的位置,且第二导向槽195的宽度略大于第二导向杆151的直径,从而使得第二导向杆151能够在第二导向槽195内滑动,并且由于第二驱动凸轮192的转动作用,能够通过第二导向槽195的走向来驱动第二导向杆151,进而带动第二挡风板150转动。
57.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导向杆和导向槽的配合,能够实现对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的转动控制,并且第一导向槽194和第二导向槽195均至少部分呈螺旋形,能够实现对第一导向杆131和第二导向杆151位置的改变,进而实现带动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的转动,且转动过程连续可靠。
5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风板130的边缘还设置有第一铰接轴133,第一铰接轴133与第一导向杆131间隔设置,并转动设置在阀门壳体110上,第一挡风板130用于在第一导向杆131的带动下绕第一铰接轴133的轴线转动;第二挡风板150的边缘设置还设置有第二铰接轴153,第二铰接轴153与第二导向杆151间隔设置,并转动设置在阀门壳体110上,第二挡风板150用于在第二导向杆151的带动下绕第二铰接轴153转动。具体地,第一挡风板130的两侧边缘均设置有第一铰接轴133,第二挡风板150的两侧边缘均设置有第二铰接轴153,阀门壳体110上对应开设有铰接孔,第一铰接轴133和第二铰接轴153对应装配在铰接孔中。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铰接轴,能够实现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与阀门壳体110之间的转动连接,并且,第一铰接轴133与第一导向杆131间隔设置,第二铰接轴153与第二导向杆151
间隔设置,而导向杆与导向槽配合驱动,从而能够形成杠杆结构,保证了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能够转动到位。
59.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杠杆控制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铰接轴133相对第一导向杆131更加靠近第一挡风板130的边缘中部位置设置,且第一铰接轴133和第一导向杆131之间的间距不超过第一挡风板130边缘长度的1/5,从而使得第一导向槽194实现对第一导向杆131驱动的过程中,能够以较小的转动距离来实现第一挡风板130较大的转动范围。第二导向杆151和第二铰接轴153的结构与此类似。
60.第一导向槽194包括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和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的一端与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的一端连接并平滑过渡,且第一内导向弧段的曲率半径在远离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的延伸方向上逐渐减小,第一导向杆131用于由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向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滑动,以使第一挡风板130由关闭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具体地,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为异形弧线段,并呈g字形,且曲率半径为渐变式,同时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为圆弧段,且曲率半径保持固定。此处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与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平滑过渡,能够保证第一挡风板130打开过程更加平滑可靠,也避免了第一导向杆131在第一导向槽194内卡死。同时,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呈渐变弧形,也实现了对第一导向杆131的逐步驱动施力过程,进一步保证了对第一挡风板130的驱动效果。
6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和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均呈弧线状,并且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和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的宽度相同,以保证第一导向杆131能够在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和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之间切换。当第一导向杆131处于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中时,第一挡风板130处于打开状态,且当第一导向杆131处于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远离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的端部时,第一挡风板130处于最大打开角度,当第一导向杆131处于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中时,第一挡风板130处于关闭状态,使得第一导向杆131在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和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之间往复滑动时,能够实现第一挡风板130的开合。
62.第二导向槽195包括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和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的一端与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的一端连接并平滑过渡,且第二内导向弧段的曲率半径在远离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的延伸方向上逐渐减小,第二导向杆151用于由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向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滑动,以使第二挡风板150由关闭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具体地,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为异形弧线段,并呈g字形,且曲率半径为渐变式,同时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为圆弧段,且曲率半径保持固定。此处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与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平滑过渡,能够保证第二挡风板150打开过程更加平滑可靠,也避免了第二导向杆151在第二导向槽195内卡死。同时,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呈渐变弧形,也实现了对第二导向杆151的逐步驱动施力过程,进一步保证了对第二挡风板150的驱动效果。
6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和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均呈弧线状,并且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和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的宽度相同,以保证第二导向杆151能够在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和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之间切换。当第二导向杆151处于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中时,第二挡风板150处于打开状态,且当第二导向杆151处于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远离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的端部时,第二挡风板150处于最大打开角度,当第二导向杆151处于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中时,第二挡风板150处于关闭状态,使得第二导向杆151在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和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之间往复滑动时,能够实现第二挡风板150的开合。
6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和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错位设置,部分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和部分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呈镜面对称设置,且在第一导向杆131沿第一内导向弧滑动的情况下第二导向杆151用于沿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滑动,在第二导向杆151沿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滑动的情况下第一导向杆131用于沿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滑动,以使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择一打开。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和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错位设置,能够实现在第一导向杆131沿第一内导向弧滑动的情况下第二导向杆151用于沿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滑动,同时能够实现在第二导向杆151沿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滑动的情况下第一导向杆131用于沿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滑动,进而保证了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实现差速转动,并能够择一打开,避免了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同时打开的状态,保证了出风切换控制效果。
65.下面对第一驱动凸轮191和第二驱动凸轮192的驱动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新风阀门组件100具有三种工作模式,当新风阀门组件100处于排污风模式时,第一挡风板130打开第一开口111,同时第二挡风板150关闭第二开口113;当新风阀门组件100处于净化模式时,第一挡风板130关闭第一开口111,同时第二挡风板150关闭第二开口113;当新风阀门组件100处于引新风模式时,第一挡风板130关闭第一开口111,第二挡风板150打开第二开口113。
66.如图5和图6所示,当新风阀门组件100处于排污风模式时,第一驱动凸轮191转动至极限位置,此时第一导向杆131位于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远离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的端部,第一挡风板130打开至最大角度。同时第二导向杆151位于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远离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的端部。此时第一驱动凸轮191和第二驱动凸轮192只能单向转动,并向着净化模式进行切换。
67.如图7和图8所示,当新风阀门组件100由排污风模式切换至净化模式时,第一导向凸轮和第二驱动凸轮192均在驱动件170的带动下转动,使得第一导向杆131由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移动至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此时第一挡风板130逐渐闭合,直至完全关闭第一开口111。同时第二导向杆151在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中滑动,第二挡风板150始终处于闭合第二开口113的状态。当然,新风阀门组件100由净化模式切换至排污风模式时,第一驱动凸轮191和第二驱动凸轮192反向转动,第一导向杆131和第二导向杆151的运动过程与上述运动过程也恰好相反。
68.如图9和图10所示,当新风阀门组件100由净化模式切换至引新风模式时,第一导向凸轮和第二导向凸轮均在驱动件170的带动下转动,使得第一导向杆131继续在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中滑动,此时第一挡风板130始终处于闭合状态。同时第二导向杆151由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逐步滑入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此时第二挡风板150逐渐打开,直至第二导向杆151移动至第二内导向弧段1951的极限位置停止,此时第二挡风板150打开至最大角度,从而打开第二风口。当然,新风阀门组件100由引新风模式切换至净化模式时,第一驱动凸轮191和第二驱动凸轮192反向转动,第一导向杆131和第二导向杆151的运动过程与上述运动过程也恰好相反。
69.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实现上述三个模式之间的顺利切换,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的弧长大于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的弧长,同时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的弧长大于第一内导向弧段1941的弧长,其中为了保证实现净化模式,还需要第一外导向弧段1943
和第二外导向弧段1953有一部分为镜像对称结构,第一导向杆131和第二导向杆151在该部分中时,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均处于闭合状态。
70.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阀门组件100,通过将第一挡风板130设置在第一开口111处,第二挡风板150设置在第二开口113处,驱动件170设置在阀门壳体110的第一侧,并与传动件190传动连接,传动件190可转动地设置在阀门壳体110上,并同时与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传动连接,用于在驱动件170的驱动作用下带动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实现差速转动,以择一打开或同时关闭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本实施例通过增设传动件190,使得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能够实现联动,从而可以省去一个驱动件170和传动结构,进而简化了出风控制结构,出风控制更加简洁。并且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之间差速转动,从而能够实现择一打开的状态,从而实现了新风和污风的风道切换,实现了出风切换控制。
71.第二实施例
72.参见图1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构200,包括新风阀门组件100,其中新风阀门组件10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73.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构200,包括新风壳体210、新风管和前述的新风阀门组件100,新风阀门组件100包括阀门壳体110、第一挡风板130、第二挡风板150、驱动件170和传动件190,阀门壳体110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11和第二开口113,第一挡风板130活动设置在第一开口111处,第二挡风板150活动设置在第二开口113处,驱动件170设置在阀门壳体110的一侧,并与传动件190传动连接,传动件190可转动地设置在阀门壳体110上,并同时与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传动连接,用于带动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差速转动,以择一打开或同时关闭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阀门壳体110与新风壳体210连接,新风壳体210设置有新风进风口和污风排风口,新风进风口与第二开口113对接设置,污风排风口与第一开口111对接设置,阀门壳体110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开口111或第二开口113导通的接管口,新风管与接管口连接。
74.在本实施例中,新风机构200适用于空调器,并安装在空调本体上,在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的切换开合作用下,接管口能够选择性地与新风进风口或污风排风口连通,从而实现输入新风或排出污风的功能。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新风机构200也可以适用于其他需要阀门切换风口的位置,例如新风机或换风设备。
75.第三实施例
7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新风机构200和空调本体,其中新风机构20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二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二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77.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空调本体和新风机构200,新风机构200包括新风壳体210、新风管和前述的新风阀门组件100,新风阀门组件100包括阀门壳体110、第一挡风板130、第二挡风板150、驱动件170和传动件190,阀门壳体110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11和第二开口113,第一挡风板130活动设置在第一开口111处,第二挡风板150活动设置在第二开口113处,驱动件170设置在阀门壳体110的一侧,并与传动件190传动连接,传动件190可转动地设置在阀门壳体110上,并同时与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传动连接,用于带动第一挡
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差速转动,以择一打开或同时关闭第一挡风板130和第二挡风板150。阀门壳体110与新风壳体210连接,新风壳体210设置有新风进风口和污风排风口,新风进风口与第二开口113对接设置,污风排风口与第一开口111对接设置,阀门壳体110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开口111或第二开口113导通的接管口,新风管与接管口连接。新风壳体210装配在空调本体上。
78.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