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轮胎的带束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3-04-01 02:55: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轮胎内部结构,尤其是一种轮胎的带束层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由于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对汽车轮胎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尤其载重子午线汽车轮胎。轮胎的带束层,在轮胎外部看不到,但是它的作用非常的大,它分布于轮胎的胎冠和胎肩部位,轮胎带束层又称支撑层、硬缓冲层或稳定层,主要起到连接作用、箍紧作用、支撑作用。
3.如图一所示,现有技术为解决在带束层铺设过程中,因零度带束层15与第三带束层16之间留有间隙而造成了第三带束层16的两端卷起,所以将第三带束层16与零度带束层15进行了压合连接17。但是,现有技术第三带束层16与零度带束层15压合连接处17过与凸起,造成了接地压力不均匀,导致轮胎异常磨损,从而极大的影响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4.因此,如何在解决第三带束层的两端卷起的同时,而不会造成接地压力不均匀而导致轮胎异常磨损已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轮胎的带束层结构,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现有技术的缺陷。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本方案包括沿径向由内向外依次贴合铺设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所述第三带束层的轴向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一零度带束层,所述带束层结构还包括,沿径向铺设于所述第三带束层和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上的第二零度带束层,所述第二零度带束层的轴向一端径向覆盖所述第三带束层,所述第二零度带束层的轴向另一端径向覆盖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
8.优选的,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与所述第三带束层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与所述第三带束层间隔a满足:0<a<30mm。
9.优选的,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所述第三带束层和所述第二带束层之间设有第一橡胶混合物。
10.优选的,所述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的周向中心线对齐设置,且所述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的轴向宽度依次减小,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轴向外端长于所述第一带束层轴向外端。
11.优选的,所述带束层结构还包括胎体帘布层,所述胎体帘布层铺设于第一带束层下表面,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与所述胎体帘布层之间设置有第二橡胶混合物,所述第二橡胶混合物与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所述胎体帘布层、第一带束层轴侧边缘和第二带束层轴侧边缘相接触。
12.优选的,所述第一带束层与第二带束层宽度差值为b满足:10mm≤b≤15mm,所述第
三带束层宽度为所述第二带束层宽度的40%~45%。
13.本技术设置了三层带束层,包括所述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极大的提高了轮胎的载重能力,所述第三带束层轴向两侧还设置了两条第一零度带束层铺设在第二带束层上,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具有箍筋轮胎的作用,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与第二零度带束层径向还设有第二零度带束层,所述第二零度带束层有效的避免了第三带束层的两端卷起,由此可见,本技术结构简单,改进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现有技术轮胎带束层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施例轮胎带束层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施例轮胎带束层结构第一橡胶混合物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施例轮胎带束层结构第二橡胶混合物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1:
2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沿径向由内向外依次贴合铺设的第一带束层26、第二带束层25和第三带束层28,所述第三带束层28的轴向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一零度带束层21,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结构还包括沿径向铺设于所述第三带束层28和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21上的第二零度带束层23,所述第二零度带束层23的轴向一端径向覆盖所述第三带束层28,所述第二零度带束层23的轴向另一端径向覆盖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21。
22.可见的,本实施例通过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21与第三带束层28之间上方铺设第一零度带束层23,可以防止第三带束层28的两端卷起,本方案还采用了三层带束层设计,有效地提高了轮胎的承载性能。
23.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21与所述第三带束层28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21与所述第三带束层28间隙a满足:0<a<30mm。
24.所述第一带束层26、第二带束层25和第三带束层28的周向中心线对齐设置,且所述第一带束层26、第二带束层25和第三带束层28的轴向宽度依次减小,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21轴向外端长于所述第一带束层26轴向外端。
25.优选的,所述带束层结构还包括胎体帘布层29,所述胎体帘布层铺设于第一带束层26下表面。
26.优选的,所述第一带束层26与第二带束层25宽度差值为b满足:10mm≤b≤15mm,所
述第三层带束层宽度为所述第二层带束层宽度的40%~45%。
27.所述第一带束层26与第二带束层25厚度差值在10-15之间,可以保证轮胎的印痕形状。
28.所述第三层带束层宽度为所述第二层带束层宽度的40%~45%,此带束层宽度对轮胎的强度、耐久、胎圈耐久起到正向作用。
29.实施例2:
30.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21、所述第三带束层28和所述第二带束层25之间设有第一橡胶混合物33。
31.其中,橡胶混合物具体成分包括橡胶、炭黑、硫化体系、活性剂以及加工助剂等,所述第一橡胶混合物33,可以有效防止所述第二零度带束层23因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21与所述第三带束层28之间的间隙而造成磨损。
32.实施例3:
33.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21与所述胎体帘布层29之间设置有第二橡胶混合物44,所述第二橡胶混合物44与所述第一零度带束层21、所述胎体帘布层29、第一带束层26轴侧边缘和第二带束层25轴侧边缘相接触。
34.其中,所述第二橡胶混合物44与所述第一橡胶混合物33的成分相同,所述第二橡胶混合物44可以有效避免各个带束层之间的磨损,提高了带束层结构的承载力。
35.由此可见,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解决第三带束层28的两端卷起的同时,对轮胎的强度、承载性能进行了进一步提升,从而避免了超载早期损坏现象。除了在7.50r16规格上应用,还可以推广使用到其它型号的小规格无内胎的轮胎。
3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